設置
書頁

第二百八十六章 王化肇始令階梯稅收,騰籠換鳥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如今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跟寶島夷洲一樣大的九藩島國土上,已經徹底取消了分封制。

  只有極少數如立花家這種主動投誠的豪族,還能保留一部分核心領地的所有權,但也不再保留治權,沒有什么獨立的國中之國。

  剩下的都被王澄按照郡縣制分成了九個府。

  原來九藩大名的本城全都變成了東海國的府城,由吏部派駐出身于五峰旗,經驗豐富的官員擔任知府。

  治理這么一個小地方,一縣之才綽綽有余。

  隨著王澄一聲令下,全九藩范圍內都下達了一條新的政令——《王化肇始令》。

  不僅以告示的形式在府縣城池中公開,還派出主要由外五旗倭人組成的文吏、衙役、莊頭去向所有治下的行政單位、村莊宣講。

  原大友家領地筑前國。

  “川曲村所有人全都出來。誰敢拖拖拉拉,我魚市大爺就讓你們好看!”

  魚市久蔵身上穿著黑紅相間的皂吏服飾,頭發梳理成唐人發型,腰間掛著一口疍民常用的魚頭刀,用力敲響了手里的銅鑼,滿臉都是趾高氣揚。

  在瀛洲四島上,占人口絕對多數的普通平民并沒有屬于自己的姓氏,就連名字也格外簡單。

平時為了便于區分,常用職業加名字比如打鐵的鍛冶屋彌助、賣魚的魚屋久蔵  任何一個源遠流長的姓氏都專屬于公家、武家,是標榜身份的象征,平民如果敢用,百分百被路過的武士“斬舍御免”。

  不久之前,魚市久藏也只是再普通不過的平民一員,主業是在平湖港殺魚、賣魚的小小魚販。

  他卻有幾分小聰明,生活在東海國核心統治范圍之內,敏銳意識到世道已經變了。

  靠著半本不知道誰遺落的《孫子兵法》,找到港口某個經常找他買魚的“唐通事”學會了簡單的官話,趁著王澄擴編狗腿隊伍,順利加入了外五旗。

  和所有外五旗的倭人一樣在抬籍入旗的時候,被戶部官吏們按照王爺旨意賜予了全新的姓氏。

來源五花八門,家住田地中間就姓田中,家住山腳下就姓山下,類似的地名還有小林、井上、我孫子  也有按照原來的職業取姓,養狗的叫犬養、鐵匠叫鍛冶、織布的叫服部、花街出身的就叫那妓男、妓夫.

  雖然這些姓氏并沒什么太大的意義,也不代表貴族的身份。

  畢竟現在連過去的“武士”都變成了一個普通的職官法位,不再是由藩國財政供養的特權階級,也失去了對任何平民“斬舍御免”的法律特權。

  除非跟加入外五旗為東海國效力,否則連世襲的俸祿都沒了。

  但在他們這些外五旗的倭人看來,僅僅這個姓氏就代表他們已經半只腳脫離了原本的階層,成為了人上人,是莫大的榮譽!

  所以曾經的小魚販,現在的差役魚市久藏,看著那些衣衫破爛面黃肌瘦的前同族,對比自己的衣著光鮮,優越感油然而生。

  平生第一次掌握權力的感覺是如此美妙。

  “我跟這些倭奴已經完全是兩個物種了。

  沒錯,他們就是倭奴,唐人教習跟我們說過,倭國用來接引道炁建立體制的漢委奴國王金印上就是這么寫的。

  能做唐人的狗是我這輩子最大的榮幸!

  在這東海國,我們外五旗注定將會取代武士階層,成為唐人老爺們真正的左膀右臂。

  而且,按照這一道《王化肇始令》所說,那個被我獻給了上官的妹妹和她的孩子,說不定還有機會變成真正的唐人呢!”

  眼看自己負責的第一個村莊里所有人都已經來齊,同樣屬于外五旗的莊頭清點完人頭對他點點頭。

  魚市久藏學著以前見過的那些武士老爺的神情,微微仰起頭,用下巴掃視全場,取出了一份文書喊道:

  “你們都給我聽好了。

  川曲村以前是大友家的領地,大友義鎮為了對抗北方毛利家的軍勢,供奉圣十字教會,原本的田賦一直都維持在‘七公三民’,你們過的什么苦日子比誰都清楚.”

  聽到這話,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現在都知道神州一年比一年冷,難道瀛洲就是世外桃源?

  他們一樣在遭受各種天災人禍。

  “七公三民”相當于致死劑量的重稅之下,他們自己種的糧食自己卻吃不上,只能靠野菜充饑,家家戶戶都有人被餓死。

  或者在服普請役的時候,維修城郭、道路、橋梁、堤壩、堰被活活累死。

  如今領主換成了外來的唐人,他們害怕這些唐人比大友家的統治還要兇殘。

  要是以后執行“八公二民”的田賦,恐怕全家都要活不下去了。

  直到這一刻,他們才意識到本來就已經千瘡百孔的悲慘生活,可能還沒有見底。

  “求求神明菩薩保佑,只希望能維持現狀就好。”

  “千萬不要再加稅了。”

  至于統治者到底是誰,他們并不在乎。

  反正來的都是一樣趾高氣揚的倭人家臣,他們一生都沒有見過自己的主君長什么樣子,大友氏統治的時候是這樣,王氏統治的時候也是這樣。

  只要別加稅什么都好說。

  直到被他們眼巴巴盯著,享受夠了萬眾矚目的魚市久藏,開口念出了文書上的數字:

  “以后的田賦繼續維持‘七公三民’!”

  村民剛剛松了一口氣,卻又聽對方繼續道:

  “不過,有一個條件.”

  村民對這個說話大喘氣的走狗恨得牙癢癢,只是懾于周圍那些挎刀持槍的倭人衙差,根本不敢亂動。

  魚市久藏卻十分享受一言一語就能讓這些下等倭奴心跳加速,臉色發白的感覺。

  目光掃視過去,直到所有人都自覺低下頭不敢跟他對視,才像是個打了勝仗的蛐蛐一樣,得意洋洋地念出了《王化肇始令》正文的內容:

  “咱們王爺靖海王殿下心善,見不得窮人受苦。

  這才大發慈悲定下章程,若是能滿足不同的條件,證明你們對王氏的忠誠,就能享受不同的稅賦和徭役減免。

  你們這輩子算是有福了”

  具體詔令如下:

  要求治下之民全都剃發易服,改成大昭樣式,只要能做到最基本的,在身體上接受東海國統治,就能繼續維持七公三民的田賦,否則就會繼續加到八公二民。

  然后,逐步禁絕文字、語言、神道體系特有的符文篆字,一律改用大昭體系,從根本上移風易俗!

  以家庭為單位,改的越徹底越深刻,享受到的減免就越多,而家里只要有一個孩子能學會大昭官話,就能進一步把賦稅降到六公四民。

  這還只是基礎,后面還有更多細則。

  倭人生下兒子會有人頭稅,生女兒則可以免于人頭稅。

  送兒子進軍隊當仆從軍,可以減稅,如果作戰勇猛則可以抬籍入外五旗,享受更高的待遇。

  當然了,以東海國目前一年到頭都不停的戰爭烈度,死亡的概率遠比晉升的概率大得多.

  生女兒嫁給五峰旗的唐人為妾,生下孩子后也能免稅,嫁的女兒越多,生的孩子越多,免稅越多。

  就算是有夫之婦生下唐人的孩子也算,美其名曰人種改良.

  方方面面的政令不少,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越向五峰旗靠攏,得到的好處就越多!

  直到倭人從外表、語言、文化、甚至子孫后代血脈上都轉化成一個合格的“唐人”,轉化越徹底好處就越多。

  事實上,倭人族群本身并不怎么介意后代血脈到底是不是自己的。

  上層的武家為了延續家業,收那些沒有血緣關系的杰出家臣或外來武士為養子繼承家名,屬于非常普遍且被社會認可的行為。

  在他們眼里能力遠比血緣重要。

  底層平民更沒有貞潔觀念,相對封閉的農村普遍存在著男性在夜間潛入女性住處求歡的“夜爬”現象。

  前提是丈夫不在家,當然也可以在家,如果幾個人看上一個有夫之婦,則需要抽簽輪流夜爬。

  村落的孩子也大多由全村共同撫養,孩子的生父是誰并不那么重要,這也為“夜爬”所生的孩子提供了生存空間。

  而在《王化肇始令》的推行下,真正負隅頑抗的硬骨頭勢必在經濟、族群的雙重排斥下越來越少,一兩代人之后就會慢慢消失。

  這就是“窮不過三代”的道理。

  不是因為命數輪回,一連窮了三代,第四代就會否極泰來不再窮了,而是因為后面就沒人了!

  大昭人為什么很少有人會攀比血統?

  因為百家姓無論哪一個的起源都很牛逼,隨便一個平頭百姓往上數幾代祖上都曾經闊過。

  那些祖上一直窮一直窮,還能一直延續下來的反而才是鳳毛麟角。

  總之,只要父系血統是大昭人,接受大昭的文化教育,王澄就會承認他們的地位。

  會被允許賜予唐姓,就職神州的職官,甚至有望成為下層統治階層的一員。

  “未來,五峰旗的統治核心負責當官府主官、搞技術研發、高端制造、教育、管理.等等關鍵崗位。

  他們有神道修行體系,必須不斷履職才能晉升,不用擔心武力會持續衰落,最終變成廢物鐵桿莊稼。

  次一級是那些有大昭父系血統的賜姓唐名,跟自己人地位相近。

  再次一級是吸收的外五旗精英,接下來是一等良民、二等良民、三等良民、新歸化者、頑固分子.

  上下出現顯著分級,燮理陰陽給每一個人打上標簽,不同級別各自存在隱形天花板,直到被徹底同化為止!”

  于是,在燮理陰陽的俯視下,全九藩島都在上演相似一幕。

  投靠五峰旗最積極的那一批人喜笑顏開地重新登記,即時享受不同程度的稅收減免。

  而在統治中心平湖港的近畿地區,王駕降臨的稻葉村中,有官員也講解完了詔令。

  “呵,我向來不喜歡強人所難,《王化肇始令》并不強硬改換人種,但整個體制處處都在分級。

  也處處都在說,有的人是人,有的人不是人。

  最終目的便是騰籠換鳥,從根本上解決這個惡心了神州一千多年,還將繼續惡心下去的惡鄰!”

  王澄心中冷笑,拉著師姐的手走下馬車,開始唱第二出戲。

  請:m.xvipxs.net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