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推薦:
張居正說完,在場眾人只能贊同。
張居正說的沒錯,在這么重要的時候癱瘓都察院,確實不合適。
但是這個人選?
海瑞是僉都御史,在應天巡撫的任上頗有建樹,其實是可以升官了。
再往上,就是副都御史了。
如果王廷罷官,原本都察院的右都御史也空缺,那副都御史就可以執掌都察院。
只能說張居正這個提議很難讓人拒絕。
都察院的一把手是需要廷推的。
但是以皇帝的現狀,以及內閣現在的分裂情況,怕是很難廷推出一個合適的人選。
那王廷去職之后,都察院會長期處于一個沒有大司憲的狀態。
那如果要保持都察院的穩定,就需要一個很有威望,能鎮得住場子的副都御史。
任命副都御使就不需要走廷推的手續了。
海瑞名滿天下,是先帝親口認證的“大明神劍”,他是絕對能鎮得住場子的。
但是海瑞這樣的人,肯定要和高拱起沖突的。
海瑞剛正不阿,高拱如果要插手都察院,必然要和海瑞針鋒相對。
而都察院本身也有監察百官的職責,換上海瑞這樣一個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副都御史,高拱如果再進行一些政治操作,也要面臨都察院的壓力。
高拱是內閣首輔,又做過多年的吏部尚書,在吏部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如果沒有海瑞,一旦王廷去職,那高拱可以推舉自己的人來執掌都察院。
那被動的就是張居正了。
所以張居正在高拱返回內閣之前,將都察院送到海瑞手上。
海瑞和任何政治派別都不是一條心,這對于張居正反而是有利的。
高,實在是高!
在場的三位閣臣都是人精,只能說張居正的政治嗅覺太敏銳了,這樣就給出一個不容讓人拒絕的提議,又給高拱埋了一個雷。
《蘇澤彈劾王廷奏疏》通過。
左都御史王廷,因為保管官印問題,被皇帝罷黜了職位。
隆慶皇帝顧惜老臣身份,保留了其待遇,允許王廷歸鄉。
張居正立刻舉薦應天巡撫海瑞為副都御史,隆慶皇帝批準了他的奏疏。
海瑞返回京師,以副都御史身份執掌都察院。
國祚不變。
威望值500
剩余威望:1270
張居正的反應這么快?
立刻提議讓海瑞出任副都御使?
都察院有了海瑞執掌,到底是福是禍?
蘇澤也不知道。
海瑞的政治立場是非常鮮明的,他能和高拱平安相處嗎?
蘇澤搖頭。
政治家和清官是兩個物種。
原時空,張居正執政后,也沒有重用海瑞。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
政治家需要權衡利益,他們在達成目標之前會使用手段,為了達成一些長期的政治目標,也需要一些政治操作。
政治本身就是骯臟的。
所以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對于政治家的態度都是,“你可以壞,但是不能菜。”
但是清官又不一樣了。
海瑞是眼中容不得一點沙子的。
最簡單的一個分歧就出現了。
高拱要控制朝局,必然要插手都察院。
而在海瑞看來,宰輔要插手都察院,這是在破壞大明的監察體系,他是一定會反對的。
張居正真是好手段啊!
引海瑞入朝,又給政治格局增加了變數。
這樣一來,高拱和張居正,誰也無法控制都察院了。
只能說,高拱湊上張居正這樣的政治對手,也是有福了。
算了,身為門生,蘇澤也已經幫了高拱一把了,接下來也要看高拱自己的手段了。
正月十八日,皇帝正式下旨,罷黜了因為保管官印不利的左都御史王廷。
緊接著皇帝又派遣宦官,去高拱府上慰問,重新請高拱返回內閣。
但是同時,隆慶皇帝又給南京發去圣旨。
僉都御史,應天巡撫海瑞升為副都御史,立刻返回京師就任。
緊接著隆慶皇帝又出現在左順門外,遠遠的見了一下三品以上和科道官員,證明了自己的身體狀況,打消了高拱“隔絕中外”的嫌疑。
至此,這場因為正旦大朝會引發的政治風暴,終于停歇。
當然,這場政治風暴也有余波。
因為王廷的空印案,吏部又從都察院的奏疏入手,找到了了都察院五道資深御史的用印問題,隨之也處罰外調了五人。
這算是高拱對于都察院冷槍的回應,也打破了都察院內的平衡,讓聯院彈劾再也沒辦法發生了。
不過高拱對于都察院的調整也就到此為止了。
沒辦法,繼任者是海瑞,沒有皇帝的全力支持,高拱如果現在清理都察院,那就是和海瑞宣戰了。
只能說張居正的操作,讓都察院又回到了大家都無法控制的狀態。
不過這些暫時都和蘇澤沒關系了。
二月份就要會試了,在會試之前,蘇澤要忙著京師郵政的事情。
最終的方案出爐,整個京師按照東西南北,分別設置四個郵政總局。
每一個郵政總局下,都設置10個郵政分局。
每一個郵政分局,都是有自己的郵編號碼,寄郵件和收郵件都是通過這個號碼,送到相應的郵政分局,再由收件人上門來取件。
緊接著是郵票的問題。
其實蘇澤本來是想要按照里程長短,設置不同的費用。
但是最后經過討論,蘇澤還是放棄了這個打算。
沒辦法,這個時代的普通百姓教育率太低了,如果按照里程計算郵費,這不僅僅對收寄件人造成麻煩,連郵政的工作人員也會弄錯,增加成本。
反正目前的郵政系統,就是南北二京之間。
蘇澤干脆就定下了無論遠近,都是一枚郵票的政策。
原時空,世界上最早的郵票是英國發行的黑便士。
而黑便士也是價值一便士,而且無論遠近,只要寄信都是一便士。
這大概也是為了遷就當時的普通人和郵政人員的計算能力,簡化工作上的麻煩。
如何制造郵票,也成了一件麻煩的事情。
大明的第一枚郵票價值1黃銅幣,這也不是一筆小錢了。
同樣也需要防偽的手段。
這件事最后還是報館印刷坊的匠官張畢,和太子身邊的方士陶觀給了蘇澤解決方案。
張畢找到了一種很厚的紙,他為郵票設計了一種壓印機,可以在紙上印刷出浮雕一樣的質感,這算是防偽的手段。
而陶觀則給蘇澤弄來了一種新的染料。
原來上一次蘇澤從煉焦工廠中發現了氨氣之后,陶觀也迷上煉焦工廠。
他發現,煉焦工廠有一種副產物。
焦炭在產生的煤氣反應后,會形成一種黑色的粘稠液體,這種液體被煉焦廠的工人稱之為煤焦油。
這種煤焦油有難聞的味道,工人們會將它們當做燈油,用在一些室外照明的地方。
陶觀對于煤焦油產生了興趣,開始嘗試分離煤焦油中的物質。
陶觀在實驗中,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紫色染料。
這是煤焦油中提取的物質,和釩油反應后生成的一種紫色物質。
陶觀發現,這種染料非常鮮艷,染色效果非常的好,一旦沾染上就很難祛除,只有加熱到一定溫度才會褪色。
于是陶觀將這種紫色染料獻給了蘇澤。
蘇澤也沒想到陶觀竟然搗鼓出這東西來,他一邊讓陶觀向太子進獻,將這種染料用在染坊之中,一邊又開始實驗制作郵票。
至于郵票的版面樣式。
蘇澤最后定下的方案是生肖。
今年是隆慶六年,正好是壬申猴年。
蘇澤請人畫了一只惟妙惟肖的猴子,作為這方世界第一份的郵票。
等到郵票印刷出來后,蘇澤也十分的滿意,立刻將郵票獻給了通政使李一元。
李一元對于蘇澤的高效率也是非常的滿意,蘇澤擔任右通議的時間,就將京師郵局和郵票的問題搞定了。
李一元又和蘇澤聯名將這份郵票的樣板送到內閣,果然也得到了內閣的一直夸贊。
隆慶皇帝也非常的滿意,就這樣世界上第一版猴票就定了下來。
就這樣一直忙碌到了月底,京師各大衙門也逐步開始恢復工作,蘇澤終于偷閑回到了報館。
沈一貫也相約來到報館。
“子霖兄過些日子就要去貢院了吧?”
沈一貫和羅萬化的眼神中都充滿了羨慕。
入仕四年,就從新科進士變成了會師的同考官,這絕對足以載入大明史冊了。
要知道除了三甲進士之外,普通庶吉士還需要兩年館選才能轉正。
而且作為科場前輩,兩人也對這次的會試十分關注。
蘇澤理解他們的心情,這大概就和剛上大學關注下一屆高考的心態差不多。
蘇澤也有些忐忑。
他穿越前看過很多科舉文,可都是教著人怎么參加科舉,有的書到完結也才中進士!
可沒有書教人怎么做考官的啊!
而且歷史上這一屆的進士好像沒什么名人。
蘇澤也猜到了原因,這一屆的主考官是張居正,這一屆的進士很多都在成長中卷入到了原時空萬歷親政的黨爭中,沒能走上高級崗位就染上了污點,也就沒了翻身的機會。
“子霖兄是治的《易經》吧?這次你會被分到《易經》的那房吧?”
蘇澤點點頭。
會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會試分三場舉行,三日一場,第一場在初九日,第二場在十二日,第三場在十五日,考生提前一天入場,十六日出場,這期間都會留在貢院。
但是考官就苦逼了,從會試前一天,也就是初七就要進貢院。
而考生考完之后,考官的痛苦才開始。
考生十五日考完,但是會試榜單在月底之前就要出來。
沈一貫說道:
“聽說這一次張閣老主考,會更重視策論。”
蘇澤想了想,好像這是張居正的作風。
會師和前面的科舉一樣,分為三場。
第一場考試,考生需做三篇四書文,四篇五經文,這要求用八股文作答。
第二場考試,考的是“論”“詔誥表”“判語”。
“論”可以簡單理解為議論文,雖然出題也是從四書五經中摘取,但并無規定得用八股文來答,自由發揮即可。
“詔表”即“詔”、“誥”、“表”的合稱,可以簡單理解為公文,要求士子模仿上位者的言行,寫出相應的詔、誥、表,也就是公文寫作,主要是看格式。
“判語”可以簡單理解為對下級遞呈上來的文件所下的批語,考察士子對《大明律》等法律條文的熟悉度。
第三場是“策問”,“策問”的題目,每一道題都是以“問”來開頭,即給你一段材料,閱讀后回答問題或寫出自己理解。
因為批改任務緊,加上第一場考試的四書五經八股文有比較好的評判標準,所以大部分時候,大明科舉最重視的還是第一場考試。
第一場考試決定高下,第二場考試篩選掉不合格的考生,第三場策問算是附加題。
所以明清科舉,和唐宋科舉是截然不同的。
羅萬化說道:
“重策問?這會不會重蹈鬻題案?”
沈一貫也點頭說道:
“是啊,但是我聽說張閣老特意請示了陛下,這次的策問題目是陛下親自出的,這段時間市面上張閣老的文集都賣瘋了!”
鬻題案,是弘治十二年的科舉弊案。
這場案件,主考官出了一個刁鉆的策問題目,最后只有幾個考生答出來。
后來主考官又以策問來錄取考生,引起大量的考生不滿,最終主考下獄,這次會試成績作廢。
鬻題案中也有一個名人,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他就是那個少數答出來的考生之一,后來被禁止科舉,無緣仕途。
而隆慶皇帝同意張居正的請求,以第三場策問來決定會試名次的原因,蘇澤大概也清楚。
殿試只考策問。
殿試,等于是皇帝考問學子治國理政的想法,所以都是天子出題考察策問。
但是今年天子的情況,估計殿試就走個形式,所以將會試中的策問提到了更高的位置上。
這對于蘇澤這類的同考官來說,是一個糟糕的消息。
蘇澤不由感慨,張居正實在是太會抓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