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366章 連環計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賈昌朝退回班列后,殿中短暫沉寂。

  沉香裊裊,卻壓不住方才幾番奏對激起的暗涌。

  陸北顧首次立朝便見證了這般不見硝煙的較量,此時心頭也暗自沉思其中種種細節。

  未等氣氛稍緩,又一人手持笏板出列,乃是三司使張方平。

  “陛下,臣奏議東南漕運事。”

  他面色沉靜,聲音洪亮:“去歲淮南、江浙、荊湖豐稔,然部分漕糧北運沿途耗損頗巨,倉吏克扣、舟船沉溺之事時有奏報。今春運河解凍,漕運伊始,若不嚴加整飭,恐誤軍國大計臣請遣干臣分巡漕路,嚴核簿籍,懲處貪墨,并令淮南江浙荊湖制置發運使司優化漕船編組、加固險段堤防,務使東南膏腴,能實輸京師。”

  趙禎微微頷首:“漕運乃國脈所系,不可輕忽。準卿所奏,選派清廉剛正之員巡漕,如有不法,嚴懲不貸。”

  張方平領旨,卻又續道:“陛下,漕運之弊,根在人事,亦在法度。臣觀漕司舊規,多有不合時宜處,譬如押綱官員賞罰,重時效而輕損耗,致使綱船往往冒險疾行,增覆溺之險。另,沿河州縣協濟漕運之責不明,推諉塞責者眾。臣懇請陛下允準,由三司主導,重定漕運條例,明晰權責,使賞罰更契實際。”

  此議觸及漕運根本,牽涉諸多衙門利益,殿內頓時響起低微議論聲。

  文彥博與富弼交換眼色,不知道他們跟張方平做了什么利益交換,但很快,文彥博便出言支持:“漕運條例行之有年,積弊已深,確需厘定新規,以利長遠。”

  “漕運事關重大,條例更張宜慎。”

  賈昌朝眉頭微皺,卻道:“現行規制雖有小瑕,大體尚算完備,若驟然全盤改動,恐致漕務紊亂,反為不美。”

  賈昌朝的表態很急促,陸北顧在后面暫時沒琢磨明白他到底跟漕運有什么關系,不過毫無疑問的是,張方平提出的這件事情,除了要給三司抓權,很大程度上,還是針對人事.不然的話,不會把吏治特意點出來。

  雙方又就漕運改革之緩急爭執起來。

  張方平堅持己見,引數據、舉實例,力陳整頓漕運的必要;賈昌朝則強調穩定,擔憂貿然整頓引發動蕩;韓琦、富弼等人則從不同角度支持張方平。

  殿內再度掀起一番唇槍舌劍。

  陸北顧靜立聆聽,不多時,便捕捉到了一些關鍵信息。

  張方平說道:“陛下,淮南江浙荊湖制置發運使自周湛升任度支副使之后空置許久,南方漕運才缺乏統一調度,臣請以戶部判官高良夫擔任此職。”

  高良夫,是張方平的心腹,此前兩人在蜀地可是患難與共過的,一起應對了三年前的“甲午年蜀亂”流言。

  而在張方平復任三司使之前,高良夫就已經被調回京擔任戶部判官了。

  張方平此舉,表面是為漕運,實則亦是借題發揮一方面確是履行三司使的職責;另一方面,或是想借此機會,將他的影響力進一步延伸至地方漕運系統。

  賈昌朝說道:“陛下,臣以為王逵歷任江南西路轉運使、淮南轉運使,于漕運事務熟稔,可堪此大任。”

  韓琦馬上反駁道:“王逵剛因討溪峒蠻兵敗之事回京待查,責任尚未追究清楚,怎可予其新職?”

  之所以韓琦會有此說法,是因為在去年冬天的時候,溪峒蠻騷擾荊湖地方,而朝廷命令荊湖當地的大員,李肅之、宋守信、賈師熊等人負責帶兵前往討伐,王逵則負責軍需補給。

  但王逵為了黨同伐異,讓李肅之等人無法建功,便悄悄地將軍需給克扣了不少荊湖宋軍進山沒多久,后勤補給就跟不上了,再加上地形不熟悉,被溪峒蠻一路追擊,導致四十多名士卒戰死,傷者多達數百。

  于是,雙方開始互相上書指責。

  結果就是兩敗俱傷,朝廷任命提舉江南西路刑獄、度支員外郎王綽為荊湖北路轉運使、領兵馬事,代替李肅之;同時也任命了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魏瓘任龍圖閣直學士、知荊南,代替王逵。

  李肅之和王逵,都被勒令回京待查。

  這個王逵,陸北顧還是很熟悉的,就是那位他在去年秋天從瀘州順江東下,來到江陵時被強制抓去宴飲的江陵知府。

  原先王逵是陳執中的人,現在陳執中的盟友賈昌朝似乎有將其收入門下的意思。

  爭論片刻,趙禎抬手制止:“漕運條例之事,關系重大,非一朝一夕可決,著三司先就整飭當前漕運弊政提出具體方略,條例修訂可由中書、樞密院、三司共議,成熟一條,修訂一條,不必急于求成,亦不可因循茍且。”

  “至于淮南江浙荊湖制置發運使之職,干系重大,且斟酌仔細后再議吧。”

  這番裁決,仍是典型的趙禎式平衡術,既肯定了整頓的必要,又避免了立即陷入激烈的人事之爭,將矛盾暫時擱置,事緩則圓,留待日后慢慢消化。

  官家發話了,張方平、賈昌朝等人只得領旨。

  隨后,又有幾位官員出班奏事,或言地方災異,或請修繕河工,或舉薦人才,皆依序進行。

  趙禎或當即裁斷,或交由有司詳議。

  陸北顧始終凝神靜聽,觀察著每位奏事者的神態語氣,揣摩其言外之意,同時謹記職責,目光掃視班列,觀察失儀之舉。

  “就是這炭筆不太好用啊.”

  畢竟是在開朝會,他是沒法跟正常書寫一樣帶著筆墨紙硯的,刻刀就更不現實了。

  實際上,殿中侍御史,都是隨身帶著一個裝炭筆的繡囊。

  要是有人失儀,就從里邊摸出炭筆記下來,而因為笏板也不大,所以上面記錄的通常是非常簡略的符號或關鍵詞,類似于會議速記。

  譬如,用一個姓氏,加上一個官職簡稱,再加上一個代表過失的詞,如“語”、“趨”、“冠不正”等,來記錄具體的失儀情況。

  說白了,這些只是為了幫助御史自己記憶,下朝后回到御史臺,才會根據這些關鍵詞整理成正式的奏疏。

  時間流逝,殿外天色早已大亮。

  終于,內侍省都知鄧宣言見再無臣工出列奏事,高唱:“有事再奏,無事退朝——”

  趙禎略顯疲憊地揮了揮手。

  禮官張師中上前一步,朗聲道:“退朝——”

  鳴鞭再響,文武朝官如潮水般躬身行禮。

  趙禎起身,在內侍簇擁下離座乘輦而去,待御駕離開,文武官員方依序退出文德殿。

  陸北顧跟在隊列末尾,走出殿門,春日晨光撲面而來,竟有些刺目。

  他呼吸了一口清晨微涼的空氣,將方才殿中那壓抑而緊張的氛圍稍稍驅散。

  等到出了文德門,朝官隊列解散,早朝正式結束。

  文彥博、富弼等人各自被中書省僚屬簇擁著前往政事堂,而賈昌朝正與幾名官員邊走邊談,回頭時,目光似無意般掠過陸北顧。

  陸北顧握緊手中的笏板,挺直腰背,隨著人群走出端禮門和宣德門,邁步向御史臺走去。

  屬于他的朝堂生涯,就在這樣一個波瀾暗涌的清晨,正式拉開了序幕。

  回到御史臺。

  陸北顧按照歐陽修昨天的交代,直奔花廳準備開會事宜。

  對于第一次開會他還是很重視的,肯定不可能讓兩個上官等他,所以他走的很快而剛才他就在端禮門那里看見歐陽修和吳中復都在跟人交談,還是有點準備時間的。

  等陸北顧跟御史臺負責花廳的小吏,把紙筆和茶水都準備好,兩人正好也回來了。

  歐陽修剛才在文德殿里挺得板正的身軀肉眼可見地松垮了下來,他往主位椅子上一靠,先是喝了口熱茶,然后喘了幾口氣才問道:“今日朝會,可有所得?”

  陸北顧恭敬答道:“回中丞,下官目睹諸公議政,始知廟堂之事,牽一發而動全身。每項議奏,看似獨立,實則背后皆有深意,關乎國計民生,亦暗含此消彼長。”

  歐陽修頷首道:“能看出這一層,便不算白來。”

  而這時候,吳中復說道:“記住,為御史者,既需明察秋毫,窺見表象之下的暗流,更需持身以正,不偏不倚。日后奏對,當以事實為依據,以國法為準繩,勿為私情所困,亦勿為權勢所屈。”

  “下官謹記。”陸北顧鄭重應道。

  然后就沒話了。

  歐陽修和吳中復就這么坐著開始喝茶歇息,這把陸北顧給整不會了。

  要知道昨天歐陽修可是告訴他,早朝之后御史臺開會,是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討論的。

  等把一杯茶都喝完,歐陽修這才懶洋洋地開口:“今天要議的事情呢,很重要。”

  “對,很重要。”

  吳中復也點了點頭附和道,嚴肅的臉上竟然有種“如釋重負”的喜悅感。

  “不知是何要事?”陸北顧有些忐忑。

  歐陽修說道:“是這樣的,御史臺庶務呢,此前是吳御史暫理的,不過吳御史志在大事,沒那么多精力,你既入御史臺,自今日起,臺內庶務便交由你統攝。”

  陸北顧怔了怔,問道:“敢問中丞,臺院庶務具體涵蓋哪些?”

  歐陽修呷了口茶,屈指數來:“其一,每月朔望前需核驗存檔,凡所存文書須依《御史臺令式》編號鈐印,防有人篡改;其二,臺吏考課由你初核,如今臺院有書令史十二人、掌固四人,其銀錢發放、告假簿冊皆需你簽押;其三,需將最新的《邸報》及時發給臺內所有御史;其四,朝廷所發放米面肉油等食材,綾羅絹棉等衣料,以及茶、酒、薪、蒿、炭、鹽、芻料等物資,由你負責核驗、簽收、發放;其五”

  陸北顧聽明白了。

  檔案、工資、打卡、報紙、福利.合著就是辦公室主任的活唄?

  “總而言之,就這些,以后就勞煩你費心了。”

  歐陽修言畢,儼然一副甩手掌柜模樣。

  “是,下官竭力而為!”

  而見陸北顧應了下來,吳中復也是松了口氣。

  讓他干這些瑣碎事情,他是真不愛干,他唯一的愛好,就是把大人物搞下臺。

  隨后,陸北顧又問了他最關心的問題:“下官初入御史臺,不知首份彈章,應彈何人?”

  “御史獨立奏事,應彈何人,由你自己決定。”吳中復說道。

  “你有什么想法?”歐陽修反而問道。

  陸北顧謹慎地說道:“王逵名聲狼藉,似乎適合彈劾。”

  “想法倒是沒錯。”

  歐陽修說道:“不過王逵之事,背后牽涉復雜,老夫建議你還是不要輕舉妄動,需得再觀察幾日廟堂動向。”

  吳中復沉聲道:“謀定而后動,現在局勢尚不明朗,還是要謹慎一些,不能貿然出手。”

  陸北顧點了點頭。

  雖然他很想馬上就把賈昌朝搞下去,但賈昌朝這種滑不留手的老狐貍,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進行彈劾,是不會取得什么成果的,反而會削弱身為御史的威懾力。

  因此,他打算從王逵下手。

  不過歐陽修和吳中復似乎知道些什么,只是不好直接對他說,所以不建議他馬上發起對王逵的彈劾。

  陸北顧是個比較聽勸的人,他暫時按捺了下來。

  隨后,他去召集御史臺的胥吏們開會,正式開始承擔御史臺的庶務工作。

  就在陸北顧花了一天的時間用來熟悉御史臺各項庶務的時候,賈昌朝也沒閑著,不僅今天白天在樞密院的值房里會見了大量的官員,即便晚上回到家里也沒有停下見客。

  當等待許久的王逵被仆人引進來時,賈昌朝正坐在檀木書案后,指尖有一搭沒一搭地敲著案面,似乎在思索什么。

  王逵快步上前,躬身行禮,語氣帶著幾分急切:“賈相公,我聽聞早朝時,您提議讓我擔任淮南江浙荊湖制置發運使?”

  “坐吧,消息倒是靈通。”

  賈昌朝抬了抬眼皮,目光在王逵臉上停留片刻,才緩緩開口。

  他指了指旁邊的椅子,待王逵忐忑坐下,才繼續道:“是老夫提的,怎么了?”

  王逵更是困惑:“賈相公,此舉是否過于冒險?如今韓琦、文彥博等人正盯著我,若驟然得此要職,恐成眾矢之的。”

  “老夫此舉,名為舉薦,實為以進為退。”

  王逵愣了片刻,恍然道:“這是以虛晃一槍,化解當前困局?”

  “正是如此,你眼下回京待查,局面太被動了。”

  賈昌朝見他不蠢,端起手邊的定窯白瓷茶盞,輕輕吹開浮沫,呷了一口,才不緊不慢地說:“老夫將你抬到那個看似風光實則燙手的位置上,文、富等人必然全力反對,爭執之下,最終結果,多半是另擇人選,但對你目前的‘待查’之局,反而能借此沖淡幾分,爭取轉圜余地。”

  王逵恭維道:“賈相公深謀遠慮。”

  賈昌朝“嗯”了一聲,放下茶盞,臉上卻并無多少輕松之色,反而顯出一絲煩躁:“不過,為你謀個新缺,也確實棘手。如今位置一個蘿卜一個坑,能動用的關節、需要打點的人情,耗費不小。”

  王逵哪還不明白,口頭上表忠心沒用,這是要他交投名狀的時候了。

  他連忙滾落在地,叩首道:“賈相公但有吩咐,萬死不辭!”

  賈昌朝身體微微前傾,壓低聲音:“你是不是與皇城司負責偵集流言的劉恢有交情?”

  這件事情,是陳執中還沒致仕的時候,很偶然的一次密談時,提起過的。

  除了賈昌朝和王逵自己,現在的廟堂上,沒人知道這個秘密。

  王逵心中一凜,點頭道:“是,劉恢確實與我有舊。”

  “好。”賈昌朝低聲道,“你去找劉恢,讓他密奏官家,就說去年六塔河工程溺斃百姓數萬人,怨氣沖天,且開河穿土驚動地脈,觸犯風水禁忌,以致天災連連.最重要的是,河口有個村莊名稱與官家御名有嫌,鍤畚亦形似明器,亦非興國之象注。”

  王逵聽得心驚肉跳,六塔河工程是文彥博、富弼主導的政績工程,也是他們的一大敗筆。

  這是要逼著他跟除了賈昌朝以外的其他大佬都徹底劃清界限,以后只能成為賈昌朝門下走狗。

  但他不敢違逆賈昌朝,只得硬著頭皮應承:“我明白,這就去辦。”

  賈昌朝再三叮囑:“務必隱秘。”

  王逵苦笑道:“身家性命所在,不敢不謹慎。”

  賈昌朝點了點頭,王逵雖然是酷吏,但這么多年下來,給陳執中干臟活還是靠譜的,從未失過手。

  而王逵剛離開書房不久,賈昌朝的次子賈圭從屏風后轉出,臉上帶著憂慮之色。

  “父親,您讓王逵去煽動內侍密告六塔河之事,即便官家聽信,下詔遣中使置獄查辦,外朝文彥博、富弼的黨羽豈會坐視?他們定然會激烈反對,抨擊此令不出政事堂,是借機中傷大臣,肯定要求讓他們自己人去查的。”

  賈昌朝正為諸多事情心煩,見兒子又來質疑,頓時不耐之色溢于言表,斥道。

  “蠢貨!眼光如此短淺!老夫要的就是他們反對,要的就是派人去查!”

  賈圭被罵得一怔:“父親的意思是?”

  賈昌朝冷哼一聲,眼中閃過一絲老謀深算的厲色:“六塔河案就是個爛泥潭,誰踩進去都一身臟,文彥博、富弼的人越是阻攔,越是顯得他們心虛官家生性多疑,豈會不起疑竇?再說了,文彥博現在近乎大權獨攬,官家為了打壓,也該找個由頭了。這件事情只要查,不管是誰查,都能扯出更多東西。”

  “更何況,這是連環計!老夫早在大名府,就已布下局中局,無論怎么查,最后都能引到對他們不利的方向。讓王逵動用他在禁中的內侍關系,是因為此事風險不小,老夫不想讓武繼隆這等重要盟友過早陷進去,折損實力王逵這種孤魂野鬼,正好拿來投石問路,即便折了,也不心疼。明白了嗎?”

  賈圭被父親一連串的話震住,細想之下,才覺其中環環相扣的算計。

  他連忙低頭道:“孩兒愚鈍,父親深謀遠慮。”

  賈昌朝疲憊地擺擺手,示意他退下,自己則重新靠回椅背,望著跳動的燭火,喃喃道。

  “多事之春,一步都錯不得啊”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