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343章 沒白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對于新菜場的生產管理,陳家志并不擔心,敖德海現在有這能力。

  戚永鋒和黃娟、張衛東、胡春梅、黃山等人也能提供助力。

  他需要注意的是財務管理,以及后續如何賣菜。

  財務也只能事急從權,先行全權交給敖德海,戚永鋒監督,同時招聘財務和會計。

  賣菜也只能先去批發市場上賣,后續還得配輛賣菜的貨車,戚永鋒和敖德海都拿到了駕照。

  或者是找中間商來地里收購。

  但長期來說,也得讓靠譜鮮生的業務發展到滬市來,拿檔口,或者搞配送。

  通過和羅南農業公司的接觸,陳家志也掌握了更多本地市場的情況,滬市的配送比花城競爭更激烈。

  因為如今滬市開放程度還比不上花城,各級蔬菜公司的存在感很強。

  區級和鎮級配送中心都有好幾個,比如說集體所有的羅南園藝場,其就是含著金鑰匙出身,市場都找好了,生產的蔬菜直供滬市十幾座大學食堂。

  其余的還有月浦園藝場,光明綠葉菜基地等等標準化菜場。

  可以說體制內的單位食堂和高校食堂大都被瓜分完了。

  然而,也有弊病。

  這些集體和國有園藝場的畝產值都偏低,利潤更低,沒有財政補貼很難經營維持。

  拿1994年才建場的月浦園藝場來說,110畝地,主種番茄和黃瓜,年產值69萬。

  這在本地算中等偏上水準。

  然而,對比江心菜場以及廣東其它民營菜場,差距都很明顯。

  從市場公平競爭上來說,陳家志是不怕的,沒有體制內的單位食堂,就積極開拓普通的餐飲酒店配送。

  然后,等集體園藝場倒閉,再去搶體制內的單位食堂。

  按他所熟知的歷史,滬市這批集體園藝場在完成了保障市民‘菜籃子’的歷史任務后,有不少都走向倒閉,或者改種溫室花卉等經濟價值更高的作物。

  現在切入滬市的時機還算合適。

  陳家志也為滬市菜場擬定了一條發展路線,同時也在盤算著手里的資金。

  江心菜場9月份受市場行情影響,利潤下滑很厲害,靠著供港的價格支撐,單月利潤勉強還有近二十萬元,加上配送中心,總共約三十萬元的利潤。

  好在此前幾月的積攢雄厚。

  陳家志在筆記本上寫下一個個數字。

  元謀因為要建大棚,200萬元的投資應該不夠,先預估300萬。

  滬市菜場580畝地,扣掉補助,投資額也得奔著300400萬元去。

  李才在連州談妥了種植基地合作,雖不用自行建基地,但也需要冷藏倉庫等基礎設施。

  再者冬季到了,增城遲菜心現在是什么情況,今年冬天也得去踩踩點。

  遲菜心植株高大,很好辨認,而現目前在花城城里完全看不到增城遲菜心的蹤影。

  踩點后,合適也可以先試著合作或自行建基地。

還有水東的雞心芥菜  如今都可以去試著探究接觸,合適就可以引導當地種植,或者自行種植。

  這些至少也得預估200萬。

  這樣,總計就是800900萬資金,還能余下100來萬做預備金。

  再說又不是一下子全部花出去,菜場也在繼續經營,資金還是比較充足。

  盤點完資金,陳家志又拿起身邊的雜志。

  在京城新發地批發市場召開的豐臺種子交易會也越來越近。

  前世種子交易會他也沒少參加,作為游客或者買家,可以免費品嘗到各種新品種,有得吃,有得玩,有得賣,有得買……

  還是挺不錯的。

  而現在種子交易會很少。

  同時,京城也匯聚了全國最頂尖的農業院校和科研機構,平時難得一見的專家教授、企業老總、各地的種植大戶都可能會出現在交易會上。

  他這趟肯定要去。

  還要帶上部分人去長見識。

  在從村委借來的臨時辦公室里,陳家志握著筆思索著要帶哪些人。

滬市、花城、元謀三個區域至少都要有個代表,交易會上肯定需要買種子,洪中也要叫上  片刻后,陳家志就寫好了名單,然后按個通知買票。

  繁榮村村內有多條小河,結成江南水鄉水網,而新菜場就在其中兩條小河的邊上。

  水資源不缺,還得考慮怎么排水才更迅速。

  經過幾天時間摸排,敖德海等人設計出了一套灌排渠系,并已開挖。

  陳家志在離開前也全面排查了一遍,挑不出什么大毛病。

  他對于建場很熟,稱得上得心應手,呆在繁榮村也是為了查漏補缺。

  “德海,機會難得,要不就耽誤兩三天,一起去京城種子交易會看看?”

  “讓永鋒去就夠了,遇到合適的種子也可以讓他帶回來。”

  敖德海其實也想去京城,那可是首都,但當下正是菜場打基礎的關鍵時期,現在基礎沒弄好,以后可就是事倍功半了。

  陳家志走在田埂上,旁邊幾塊干燥的地里已經鋪上了厚厚一層有機肥。

  幾臺東方紅拖拉機也在平整出的廂面上耕地,白的灰的鳥雀在翻出來的土壤上琢食。

  勞務工人也在骨干成員的帶領下把地塊整齊成一廂廂畦面。

  進度可謂一天一變。

  敖德海也早做好了播種計劃,有些種子都在晾曬和浸種準備中了。

  過程中也會偶有差錯,但如此效率下,瑕不掩瑜。

  陳家志也放心把新菜場交給他,要是菜場里能多冒出幾個敖德海就好了。

  虹橋經開區。

  陳家志和薛軍從一處樓盤的銷售大廳里走出來,又回頭看了看塔樓模樣的房子。

  薛軍摸煙點上,“家志,你不會想買吧,這房子看著是漂亮,一平米要一萬五六千元哦,還得用外匯。”

  “這房子漂亮嗎?我感覺戶型怪怪的,不喜歡,也不會買。”

  房子是外銷房,當下滬市樓盤大多是外銷房,為到華工作的外籍人士修建的房子。

  最近國際局勢動蕩,房價有所下跌,但也要10002000美元/平。

  他們才看的樓盤屬于較高端的樓盤,價格也貴,然而在陳家志看來戶型有點怪異,朝向四面八方,完全看不出哪里好。

  “走吧,去機場,飛京城。”

  薛軍比陳家志還興奮,“哈哈,這下我也馬上是去過京城的人了。”

  豐臺是京城主要的蔬菜產區,區內現在就有新發地、萬泉寺、岳各莊等數個批發市場。

  此次的種子交易會就在新發地舉行,當下占地面積就有100畝,比江南市場要大上不少。

  陳家志和薛軍是提前到的,到了后別的沒做,光忙著找地方住了。

  除了他、薛軍和戚永鋒,元謀的紀松,花城的洪中、彭謙和方學林也都在來京城的路上。

  一共七個人,這次差旅費都要花出去不少。

  不過在定好住宿,去了交易會現場后,陳家志又感覺花得挺值得。

  在交易會上,不僅有省地市種子公司、農業科研所、香江和寶島的客商,也有個體種子經營者和物資生產廠家的銷售人員。

  今年還增加了有外資種企。

  一共上百家企業齊聚一堂,進行現場展示和洽談,也有現場交易和預約繁種。

  這樣的場景在當下很難得,即使只是來看看都能有所收獲。

  交易會一共舉行3天,第一天晚上時,洪中、彭謙、紀松、方學林四人也相繼到了豐臺。

  陳家志把人員聚集起來開會,花了錢,也不能只看,還要去交流,結交人脈,尋找優質種子,如果再能達成一兩個繁種訂單就更完美了。

  這些人里面,最有可能拉來繁種訂單的便是彭謙了。

  作為葉菜領域的育種家,四九19號菜心和遲菜心2號的育種者,彭謙還是小有名氣。

  在一些有菜心種子需求的公司里,也說得上話。

  他也主動攬下了接觸的任務。

  不過也不敢明目張膽,在這次來參會的單位里,有個體戶、集體單位、國營企業和科研單位,就是沒有民企。

  陳家志旗下的云嶺農業注冊時,主營業務也是蔬菜種植、種苗,沒有種子的生產經營。

  但凡事總存在變通,陳家志也能以個體戶名義接繁種訂單。

  次日,七人進了會場后,就各自散開。

  會場里早就擺好了展臺,展臺上有各種種子和成品蔬菜,番茄、黃瓜、西瓜、小麥、大豆,不一而足。

  陳家志則帶著彭謙,尋找著有潛在繁種需求的種子公司。

  首先是菜心,其次是芥蘭、芥菜、生菜、上海青,主打葉菜類。

  另外,番茄、黃瓜、茄子等蔬菜的制種可作為備選,等以后技術到位后也可以繁種。

  所以,首要目標很好篩選,兩廣和江浙滬的種子公司都是潛在目標。

  采取的方法也很樸素,一家一家的上去聊。

  這也是交易會的目的。

  成交量固然很重要,但也可以借此為今后的貿易打下基礎,建立業務聯系。

  不過聊了幾家后,陳家志也感覺到了差異。

  集體企業和個體戶表現得都很活躍,其次是縣級種子公司,都很愿意和其他人交流。

  而省級種子公司就比較高傲了,陳家志和彭謙接連吃了閉門羹,繁種更是沒門。

  一個上午跑下來,眾人又齊聚找了家飯店吃飯。

  點好菜后,陳家志問道:“怎么樣,都有收獲嗎?”

  “剛才我想讓你少點兩個菜的。”戚永鋒撓了撓頭,“這一上午光顧著吃了,光西瓜都吃了好幾個品種,還有黃色的西瓜,也是長見識了。”

  洪中笑了笑,“我也沒白來,在會上可以打聽行情,平時想聯系的人在會上能找到,比自己拿著錢去找人要方便太多了。”

  陳家志這才點了點頭,“以后類似的種子交易會可以多參加,除了種子,還有來農資的呢。”

  “早知道我就把播種機也給帶來了。”洪中說:“我看還有個體戶直接帶了成熟的小麥和大豆苗子來。”

  方學林說道:“我也看到了,不得不說很直觀,吸引了很多人注意。”

  陳家志也看到了那人,“想做生意就要豁得出去,下午還要多跑啊。”

  吃了飯歇了會兒,陳家志便又去了展會,和各地的種子商溝通。

  現場的人很多,估計有兩千余人參會。

  交談的地方也不限于現場,附近的茶樓酒店等等地方都有談相關生意的人。

  陳家志也不想浪費時間,來都來了,至少每個展位都得聊一下吧。

  此外,還有那么多沒參展的人呢。

  陳家志的身份稍顯尷尬,個體戶在展會上很少,此前又沒有繁種經歷,很難贏得人信任。

  但也有不少種子公司同意試一試。

  因為繁種是個辛苦活,代繁的利潤低且不穩定,和種菜一樣,也是看天吃飯。

  所以種子公司大多不會自繁,而是把訂單交給農民,再去收購。

  陳家志就相當于自行找上門要繁種的農民,還是大戶,對部分有對應繁種需求的公司來說,給個機會也無妨。

  如果能成,未來也多個貨源。

  陳家志、彭謙、紀松等人就靠著一家一家交流,到晚上匯總時,也收獲了5個嘗試性訂單,菜心、上海青、芥蘭……

  “咦,意大利生菜!”

  陳家志拿起一包種子,頗為好奇,“哪家單位給的?”

  紀松說道:“南京蔬菜研究所,他們今年夏秋在南京地區大面積推廣后,效果非常好,深受種植者歡迎,所以明年的種子需求會比較多。”

  陳家志心里很驚訝,夏秋季種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莫非這就是以后云南葉菜四大金剛之一的主打品種?

  “嗯這個品種注意下,在南京夏秋季能種,其耐熱耐抽薹性應該比較強,推廣潛力很高,元謀、上海、廣州都要進行試種。”

  一個好品種的出現,對上下游都很有利,繁種和種植利潤都會更高。

  大利生菜值得關注。

  交易會的最后一天,陳家志把剩下的展臺也跑完了,主打一個腿勤。

  菜心等繁種訂單沒接到,但接了兩個茄科類的繁種訂單,一個番茄,另一個則是青甜椒中椒5號。

  量依然不大,但積少成多,一共7個訂單,種子數量加起來也還行。

  光是菜心種子訂單就有1000斤。

  這可不少,以四九菜心19號為例,畝產量也就2030斤。

  1000斤就至少需要30多畝地,元謀基地總共也才150畝。

  加上其它種子,這個冬天也夠元謀育苗場忙一陣了。

  更何況還有大利生菜等優質種子,這趟還真沒白來。

  請:m.llskw.org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