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379章 專業的事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金鏞城。

  “參見大王!”

  一眾北人將領離開了天策府,留下的都是有勛位在身的關隴將領。

  羊侃、李弼、高昂、侯景等人都在列,便是高歡、宇文泰這兩位新授上大將軍的人也參加了這次內部會議。

  “都坐吧!”

  金鏞城最北面的甲城背靠邙山,地勢最高,乃是戰事指揮中樞所在。重樓飛閣,遍城上下,連通的北垣兩門,則可控扼黃河渡口。

  李爽召見眾將的地方在甲城西北角的百尺樓。

  這座樓以及周圍的高臺乃是仿造鄴城三臺的設計,在戰時可作為瞭望臺、箭樓,抵擋敵軍。

  不過此時并沒有戰爭,這座百尺樓被作為了李爽居所。

  所謂站的高望的遠。

  和平時期,沒有了烽煙繚繞的慘相,百尺樓周圍,反而可以見到壯麗的風景。

  移門打開,欄桿之外,邙山在側,山勢起伏,云霧縹緲。

  眾將坐了下來。

  高歡、宇文泰并不是關隴武勛派,不過李爽授予他們上將軍的勛位之后,他們作為半個自己人也來了,位置相當靠前,也特別顯眼。

  因為李爽麾下將領顯然和這兩個人有著隔閡,他們屬于外來者,“血統不純”!

  便是侯景、侯莫陳崇等六鎮出身的人,也堅定的站穩了自己的站位,在這個場合與高歡、宇文泰兩人保持了距離。

  李爽將眾人召集來的原因也很簡單,結算戰果以及完善武勛制度。

  這場洛陽之戰中,立下戰功的將士要賞賜,戰死的將士也要撫恤。

  高昂、侯景兩人,也終于晉升到了上大將軍,韋孝寬也從驃騎大將軍成為了大將軍。除了一眾將士的封賞撫恤之外,重要的便是完善武勛制度。

  府兵制的實行與均田制密不可分。

  經過五胡亂華的動亂之后,北方人少地多,北魏統一北方之后,為了恢復生產,授予露田,男子四十畝,女子二十畝。除此之外,還會授予男子桑田二十畝,作為世業田。

  所謂的露田便是無主荒地,世業田則是朝廷授予丁戶的私產,只要種植一定年限,便可以永久擁有,但禁止買賣。

  當然,這只是一般的模版,每個地域的具體情況不同,也會有相應的調整。

  比如世業田一般規定都要要種植桑、棗、榆等樹,可有的地方不適宜種桑,便會改種其余的作物,相應的授田畝數也會變動。

  對于民戶如此,相應的官吏也會授予公田,不過官吏所授都是按頃計算的。公田所得皆歸官吏所有,但同樣的,田地也不許買賣。

  從太和九年頒布均田制到如今,快要五十年了。

  均田制固然讓北魏一度強盛,不過隨著戰亂頻發以及各種因素,均田制到如今實行的也是半死不活的狀態。

  比如胡漢矛盾嚴重,常有胡人侵占漢人田地之事,官府屢禁不絕。

  不過這些終究還是小的影響因素,北魏對于南梁的戰爭大規模失利以及六鎮之亂的爆發,才是重大的因素。

  洛陽朝廷失去了對于地方的掌控,乃至于自己都成了傀儡,又何談維護均田制?

  李爽進入洛陽之后,需要恢復經濟。

  一些重大工程項目的實行尚在其次,最緊要的還是穩固和擴大基本盤。

  “本王欲頒布均田令,分賜秦王府下轄關東百姓、府兵、勛臣永業田。”

  李爽的基本盤在關隴并肆等地,最多再算上如今的洛陽。

  其他地區,無論是河北、山東還是河南,他都不是通過戰爭打下來的。掌控了洛陽朝廷之后,這些區域也跟著投了。因此,對于這些區域的控制力不強,甚至可以說話語權很弱。

  此前,李爽在關隴并肆等地開墾田地,興修水利,已然授予了百姓田地。

  不過在關東,還沒有實行。

  李爽基本上繼承了爾朱榮的遺產,包括了他在河北、河南等地的封地。

  要知道,這是實封,而不是食邑。

  “本王欲授秦王府下關東民戶,男丁露田八十畝,女子四十畝,另授予男丁世業田二十畝。爾等以為如何?”

  李爽這話也就是走個過場。

  秦王府下百姓不歸于朝廷管轄,李爽想要怎么做其實都可以,甚至將他們當做奴隸,也不會有人在意的。

  “大王英明!”

  在場之將領拱手道。

  他們最為關心的還是武勛制度的完善。

  “各地府兵,受百畝口分田,二十畝永業田,所在戶免租調!”

  府兵的授田數量與一般百姓沒有太大的差別,不同的是,府兵以及一家不用納稅服勞役。

  李爽說完,繼續道:

  “武騎尉受口分田兩百四十畝,永業田六十畝;云騎尉受口分田三百二十畝,永業田八十畝;飛騎尉受口分田四百畝,永業田百畝。”

  從武騎尉到飛騎尉,這一層乃是最低等級的武勛之臣,數量最多,除了免租調外,還擁有蓄奴、養馬、擁甲、著勛服等權利。

  在軍隊之中,這些人乃是主力騎兵。

  “驍都尉受口分田四百畝,永業田兩百畝;騎都尉受口分田五百畝,永業田三百畝;輕車都尉受口分田六百畝,永業四百畝。”

  從驍都尉到輕車都尉,這一層乃是武勛派的中堅力量,也是軍隊之中的中層軍官。除了上一等級的特權外,還有著入仕的資格。

  “車騎將軍受口分田二十頃,永業田十頃;驃騎將軍受口分田二十五頃,永業田十五頃;大將軍受口分田三十頃,永業田二十頃。”

  從車騎將軍到大將軍這一等級,乃是高級將領,也就是能夠來百尺樓參加會議的這些人。他們擁有的除了上兩個等級的權利,還有著養士,受爵,出有儀仗,身著紫緋,建立部曲等權利。

  至于從上大將軍開始到上柱國,這一層級已然可以說是坐鎮一方的諸侯了。要晉升到這一等級,所需要的軍功不是那么容易攢的,需要破軍、并土、滅國。

  便是在這百尺樓中,也不過寥寥數人。

  羊侃、李弼、高昂、侯景,沒有來的,有還在太原的于謹,以及高歡、宇文泰兩個新加入的人。

  高歡、宇文泰之所以特殊,在于其他幾位上將軍麾下都有著大量的武勛之臣,可他們不是,底下都是忠于自己的部曲和六鎮兵。

  盡管他們所立的軍功也足以晉升到最高等級的上將軍,不過卻不在天策府的結算體系中。

  換句話說,他們更像是得到一個名譽頭銜,受到了招安,加入了李爽麾下,區別于那些北人將領,成為了秦王的“自己人”。

  李爽麾下不只是府兵,還有許多羈縻府的胡騎和少量的募兵,比如那些新受招安的契胡騎兵。

  府兵、武勛之臣都受到天策府管轄,乃是主力軍,羈縻府的胡騎屬于仆從軍,但這些募兵不同,一應的糧餉、裝備都是由秦王府提供,可以說是李爽的私人部隊。

  這一點,其實和高歡、宇文泰類似。

  他們麾下也有著大量的部曲,只聽從他們的命令。

  李爽將細則說完,天色已近日中,于是宣布散會,讓這些人都退下去。

  臨走之時,還命人在廊下準備一頓飯,讓他們吃完了離開,喚為“廊下食”!

  高歡、宇文泰吃起來也不客氣,畢竟,飯菜豐盛在其次,重要的是,不吃白不吃。

  他們只是名譽上將軍,李爽所宣布的政策也只是在關西和關東少部分的地方實行,和他們沒有多大的關系。

  即使他們兩人明白,李爽宣布的均田令可以培元固本,增強國力,可他們也無法實行。

  河北的地不是在李爽手中,便是在世家大族和他們兩人以及他們麾下懷朔、武川兩系將領的手中。

  李爽打算將地分給他封邑下的百姓,乃是千金買骨。

  李爽可以這么做,乃是因為他不在乎這些地,整個關隴晉夏之地都在他掌控之下。

  可高歡、宇文泰手里可只有這些籌碼。

  把這些地都分了,他們拿什么去養麾下的部曲?

  更何況,那些六鎮兵愿意去種田么!

  再說了,那些擁有塢堡、佃農和大量土地的世家大族也不會看著他們這么做。畢竟,他們兩人要在河北站穩,也需要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

  高歡、宇文泰吃著,卻見另一撥人走了過來。

  李爽在秦王府下立學士館,招攬謀臣、智士為學士,幫助他處理政務,商討軍情。

  除了尚在長安的蘇綽,如盧柔、楊愔、長孫裕、柳虬、李穆等舊臣亦在其中,還有來洛陽之后新收納的,如盧辯、柳敏。

  他們的品級大多不高,與一眾身著朱紫的武勛之臣不同,身上的服飾多是青色。

  看了一眼在廊下吃的差不多的人,這些學士匆匆走進了百尺樓之中。

  李爽將眾多學士召集到百尺樓,進行下半場,乃是討論經濟。

  均田制在軍事上的體現是府兵制,在經濟上的體現則是租庸調制。

  北魏當初頒布均田制時,也頒布了租調制,規定田租(畝四升粟)與戶調(絹二匹、綿二斤),以及“增產不增租““增人不增調“等政策。

  北魏為了恢復生產,自然要輕徭薄賦。

  可隨著戰爭失利,為了彌補軍費不足,便開始大量增稅。在加上洛陽的皇室公卿窮奢極欲,一度為了彌補虧空,巧立名目,不僅想到了酒稅、商旅稅等新增稅種,甚至還想要預征六年租調。

  如此惡政之下,自然會出現大量的逃戶,均田制也就敗壞了。

  李爽要恢復生產,在關隴晉洛等地實行均田制,并沒有多大阻礙。

  可在中原一定會遇到相當大的阻力。關東的世家實行的是莊園經濟,以塢堡為核心,擁有著大量的佃農。他們藏匿人口,縮減丈量土地,暗蓄部曲。

  種種舉措,既是在亂世之中的自保手段,也是他們能夠在朝堂上立足的籌碼。

  李爽沒有立刻捅馬蜂窩的打算,而是打算先穩固自己的地盤,分發土地之后,實行相應的租庸調制。

  租是交糧,庸是納絹,調是服役。

  無論是要在各地修建大型工程還是積蓄錢糧為將來南下滅梁做準備,都需要適當的財政制度以及時間的積累。

  亂世之中,比拼的是下限。

  不過,當有一股力量能夠統合各大勢力,就不一樣了。

  以前大家是對立的,那么什么手段都會用,可如今大家是一伙的,那么就是開始卷的時候了。

  制度的推行,考驗的各方面的因素是復雜的。

  比如官吏的水平、州郡的狀況、百姓的素質等等。

  不過說簡單也簡單,李爽要抓住的要點只有一個。

  做的比那些世家大族要好就行了。

  比如說,河北世家麾下的佃戶一天只能吃兩頓,還頓頓都是稀的,只有逢年過節才能沾一些葷腥,可秦王麾下的領民,不僅一天吃三頓,頓頓稠的,逢年過節還能吃上魚肉。

  這就夠了!

  跟著秦王混,三天吃九頓!

  一旦這樸實的口號傳播開來,那么人心向背,所有人都會用腳投票。

  李爽與眾人商議完之后,盧柔道:

  “大王,如今在洛陽的鮮卑降兵,已經有了生亂的跡象,該如何是好?”

  邙山之戰,十八萬鮮卑兵戰敗,除了戰死的、失蹤的,亦有超過十萬人成了俘虜。

  怎么處置怎是個大問題!畢竟,跟隨爾朱氏作戰,輸了,理論上他們都是罪俘。

  可李爽又不能真的將他們都活埋了。

  當然,這些俘虜之中,有門路大多被人撈走了。不少壯勇之士,也被人挑走了。

  為奴也好,收為門客也罷,有著幾個高大威猛的鮮卑武士撐場面,也是一件拉風的事情。

  不過,如今的洛陽城很是衰敗,亟待重建,公卿宗室財力有限,也吸收不掉這么多人。

  李爽嘆了一口氣,道:

  “實在不行,讓他們去開運河吧!”

  “開運河?”

  “開一條從洛陽到幽州涿郡的運河!”

  眾人一驚,這可是一件天大的棘手事。弄得不好,可是要天怒人怨啊!

  “由我們秦王府下達詔令么?”

  李爽一笑,道:

  “我們與爾朱氏最大的不同,就是要懂得尊重,專業的事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請:m.llskw.org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