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21章 刺王殺架,高麗分裂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開京。

  其實如今高麗之中的各派勢力同樣也極為的復雜。

  新羅昔年同樣遭受到了不小的打擊,后續能在種種情況之下再次立國,其實便已經說明了其中的復雜因素。

  這種王朝,各派之間的利益是不可能完全抹平的。

  包括對于顧氏的態度。

  ——顧氏如今在各地之間的地位同樣也是完全不同。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宗教之中的地位問題。

  顧氏其實早就已經披上了宗教的外衣。

  這一點,饒是在整個九州之中,都不可能完全避免。

  那一代代人的所作所為。

  在口口相傳之下,就注定會生出很多不同的變故,再加上這千年以來的代代相傳,就已經注定了這一點。

  就連顧易都不得不承認。

  如今的九州之內,尤其是在普通百姓群體之中,有著數不清信仰顧氏的人。

  這一點,就憑著這么多年始終未曾斷絕的洛水行祭便能看的出來。

  而這一點在所有的外族之中則是要更加復雜。

  關于顧氏的稱號實在是太多了。

  有昔年各教之中主動為顧琛所立下的,有著當初顧易操控顧燁之時的作為。

  這一切都已經在時間的更迭之下逐漸發芽。

  而當一件事涉及到宗教之時。

  那這其中的東西,便復雜了起來。

  就比如當前的高麗。

  ——有許多人視顧氏為世代的仇敵,卻又不敢反抗,亦是有許多人信仰著顧氏的先人,希望能夠得到顧氏的庇佑。

  王訟為何要如此作為?

  其實在顧易看來。

  他這并不僅僅是想要為高麗謀求更多的利益,同樣也是出于自己身為高麗王的政治作為。

  他需要保持絕對的平衡,才能平衡住高麗國內各方的勢力。

  也唯有如此才會讓整個高麗不至于在兩個大國之間分裂。

  其實事實也必定是如此。

  高麗身為小國,在兩個大國之間不斷地斡旋,確實是能夠讓他獲得不小的利益,但同樣也有著十足的風險。

  無論是哪一方真的動怒了,都足以立刻要了高麗的命。

  如今高麗還能存國。

  也只是因為兩個大國之間的博弈未曾中斷罷了。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經過這幾年來在高麗為使的經歷,顧銘對于哪些人反感顧氏,哪些人與顧氏親近,可謂是一清二楚。

  其實顧易甚至都覺著顧銘或許早就已經有了這方面的準備。

  若是不然的話也不會如此的果斷。

  他們這一代的顧氏子弟,伴隨著新思想的萌芽而生。

  所行所做,與以往的顧氏子弟們完全不同。

  他們要更加的果斷;

  更加的不受限制。

  就在當夜,整個順天館幾乎全員出動。

  不出顧銘的預料。

  王訟主要針對的對象只是他這個正史。

  且或許是為了做給國內那些親和顧氏的勢力看,他對于整個順天館也并沒有太過于全面的封鎖。

  這種作為看起來頗為的愚蠢。

  但實則不然。

  王訟這也是在給自己留著退路,他并不會將事情徹底做絕,以免真正的激怒了大宋。

  如今的發展可與原史完全不同。

  尤其是對于大宋而言。

  大宋的海軍可以輕易登陸遼東。

  而且他也絕對不可能想得到,顧銘竟然會有這方面的準備。

  王訟其實是一個能力頗為不錯的君王。

  且此人顯然是對于九州的歷史也有著不少的了解,他甚至是加強了遼國使館的防范,就是為了顧銘行昔年的班超之舉。

  但這無疑也是給了顧銘很好的機會。

  顧銘顯然也十分清楚這一點。

  他為何要如此的果決?

  顯然就是不想給王訟任何的準備時間。

  就亦如昔年唐太宗李世民決議造反的那一夜,一個個人馬相互奔走,聯絡起了四方的親顧勢力。

  而對于這些人,顧銘也是沒有任何的隱瞞。

  ——有錢能使鬼推磨。

  這是從古至今都不曾改變的真理。

  自古以來,真正的圣人只有少數,更別說在這外族之中了。

  當這些人親耳從顧銘口中聽到要殺了王訟之時。

  他們先是驚恐,旋即便嗅到了那前所未有的機遇。

  誰人不想稱王稱霸?

  更別說,這可是獲得了顧氏支持的一國之君!

  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拒絕的利益。

  縱使此舉十分的冒險,但當利益足夠大之時,這些人理智也就消失在了無形之間。

  翌日,高麗王宮。

  “速去通報!”

  “本使要面見高麗王——”

  顧銘目光掃過面前的一眾護衛,眼神仍如往日般凌厲,絲毫不肯退讓。

  “宋使何必為難我等?”

  “大王早已有言,請您先回宋國,向顧公稟報之后,再遣使前來。”

  “宋使又何必如此……”

  那名擋路的侍衛話未說完,顧銘“唰”地一聲拔出腰間利刃,直指對方咽喉:“事關兩國邦交,擋我者——死!”

  歘欻欻——

  一片刀劍出鞘之聲應時響起,四周所有侍衛幾乎同時舉刃,寒光盡數對準顧銘。

  可他依舊毫無懼色,冷眼環視眾人,聲如金石:“我乃顧氏子弟!”

  “若今日殞命于此,高麗——必亡!”

  他絕不能退!

  王訟乃是老謀深算之輩,能在如此局勢下穩坐王位,心機之深可見一斑。

  顧銘若在此時露出半分退縮,反而會引起猜疑。

  他必須堅持一貫的強硬。

  不,他甚至要比以往更加決絕。

  也唯有如此,或許才能進而獲得一絲的良機。

  顧銘其實早就已經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了。

  于他而言。

  哪怕自己身死,只要能夠解決當前遼東的局勢,那對于整個大宋而言就是穩賺不虧的。

  聞言,四周的侍衛果然紛紛變色。

  他們顯然也是對顧氏有著些許的畏懼,但身為侍衛的使命卻仍是在強迫著他們不曾退步。

  顧銘深深的吸了一口氣,沒有半分猶豫當即便要揮劍。

  但就在這時,一聲吶喊聲忽然響起。

  “——住手!!!”

  一個侍從急匆匆的從王宮之中沖了出來,臉上帶著一絲絲的慌亂,皺眉瞥了一眼顧銘又看向了那些個甲士:“爾等豈能對宋使無禮?”

  “還不快快收起兵刃!”

  說著,他才再次看向了顧銘,臉上厲色轉瞬消失。

  取而代之的反倒是一個殷勤的笑容,躬身說道:“少公子何須如此呢?”

  “大王本就說您無禮。”

  “您這樣”

  “別廢話!”顧銘瞪了那侍從一眼,“高麗王乃是何打算?”

  “可要見我?”

  看著顧銘這仍是決絕的眼神,侍從無奈的嘆了口氣,身體再次低了一分做了個請的手勢:“還請公子與我來。”

  “哼!”

  顧銘冷哼了一聲,大步朝前而去。

  而那侍從也是絲毫都不猶豫,就這樣跟在了他的身旁,小聲的說道:“公子無需動怒,我家大王也是實屬無奈啊!”

  他的聲音十分的卑微,就連表情都是如此。

  “遼賊勢大。”

  “這些時日來屢屢威脅我王稱我王若是不從,就要滅了我高麗。”

  “身為一國之君,我王實在是不愿看到高麗生靈涂炭啊。”

  ——仍是老一套。

  這侍從作為王訟的心腹,顯然是早已經過了王訟的授意,想要安撫住顧銘。

  這也是他的老一套東西了。

  兩邊都不得罪死,始終都留著一個退路。

  “少公子。”

  “我高麗當真不愿與顧氏為敵。”

  “要不您這樣此番歸宋,與顧公商量一下,讓大宋派重兵前來,幫我高麗趕走遼國。”

  “若是如此.我高麗定會受顧公驅持,絕無任何怨言。”

  那侍從是越說越認真,到了最后甚至都有了一種委屈落淚的感覺。

  “是嘛?”顧銘猛地停下了腳步,冷冷看了那人一眼,臉上露出了一個森然的笑容。

  一瞬間,那侍從的身體便是微微一顫,心中莫名生出了一絲恐懼,一時之間甚至都忘了開口回答。

  顧銘對此絲毫不以為意,再次朝前而去。

  那侍從愣了良久。

  看著顧銘的背影,那種莫名的寒意在這一刻更加的明顯。

  片刻之后,一股惱羞成怒的感覺油然而生。

  他在高麗的地位可是極為的不凡。

  雖然他沒什么太高的職位,但光憑著受王訟寵愛這一點,便足矣讓很多人來巴結他了。

  如今眼睜睜看著自己竟然被一個毛頭小子嚇到了。

  那種羞辱感可想而知。

  “哼!”

  “早晚弄死你!”

  他在心中默默念叨了一句,旋即臉色立刻恢復了平靜,快步上前追上了顧銘:“那是自然,公子放心,我王早已說過,高麗與顧氏是永遠的朋友。”

  兩人一路往前。

  這高麗的王宮倒也修建的格外不凡,沿途而去一路皆是有著甲士。

  顧銘始終都在繃著自己的臉,強迫自己冷靜下來。

  但身體還是不受控制的有些發顫。

  這并非是因為恐懼。

  而是因為必死的信念影響到了自己的身體,使其不受控制的有些亢奮。

  片刻后,他終是見到了王訟。

  與昨日情形截然不同,

  王訟此刻滿臉堆笑,甚至顯出幾分諂媚,未等顧銘步入殿內,他便主動迎上前來,語氣熱絡:“少公子何故動怒?有話不妨慢慢說。”

  他仿佛絲毫未在意顧銘腰間所佩之劍。

  這般佩劍上殿之舉,實則源自中原的傳統。

  自古而來,

  九州在外交場合既重禮制,亦存威嚴。

  使者佩劍并非失禮,反而是身份與氣節的象征。

  即便后世的儒家強調禮制,但在秦漢之際,儒者也多兼通六藝、文武兼修,并非后世所想那般文弱。

  士可執禮,亦可持劍,禮以立身,劍以衛道,本就是自古有之的氣象。

  對內自是早已有了定制。

  但是對外——

  這一點則是始終都沒有改變,尤其是在顧氏身上。

  “高麗王此乃何意。”

  “昨日讓甲士將我帶走,今日又是笑臉相迎。”

  “難不成高麗王這是在孩視我?”

  “以為我年少可欺?”

  顧銘表情絲毫不變,也絲毫沒有任何行禮的意思,就這樣直勾勾的看著王訟。

  聞言,王訟臉上笑容頓時一僵。

  但僅僅瞬便恢復了過來,臉上的笑容更甚,“少公子看來這是再怪本王了。”

  說著,他瞥了一眼顧銘身旁的侍從,呵斥道:“定是你還未曾跟少公子講明緣由!”

  “待會兒再收拾你!”

  他做了個請的手勢:“少公子請。”

  “待本王與少公子細細說來,若是少公子仍是不滿,本王任由少公子處置!”

  這一刻,王訟就沒有半分王者的氣節。

  但此舉卻也不會有任何人小覷他。

  相反,他的這一系列的舉動,反倒是加劇了顧銘殺他的決心。

  ——此人,絕對不能留!

  縱使此舉可能會讓高麗分裂。

  但也絕對不能再留一個左右逢源的國家在此了!

  顧銘眼神一轉,緩緩走向前去,就順著王訟的意,坐在了殿內,細細的聽著他的解釋。

  “少公子莫要生氣”

  “本王此舉,也當屬無奈啊”

  相比于他的侍從,這王訟的演技顯然是要更加不凡。

  若非是已經在這高麗呆了數年之久,見過了不知多少次,顧銘甚至都不得不承認自己肯定會被他所騙。

  時間匆匆而過。

  顧銘從始至終也都不開口,就這樣繃著個臉,默默的聽著王訟所言。

  而這王訟似乎也并未發現什么異常。

  從始至終,臉上都掛著淡淡的笑容。

  但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

  眼看著顧銘的眼神始終都是那般的堅定,他似乎也是漸漸察覺到了不對勁,整個人的表情愈發僵硬,反倒是漸漸皺起了眉頭。

  但還未等他多想。

  就在片刻之后,一聲聲的喊殺之音便瞬間傳了進來。

  緊接著一名甲士疾步入內,急聲稟報:

  “大王!!!”

  “稟大王!!!”

  “有人反了!城中有人造反!!”

  王訟尚未反應過來,就在這一剎那,顧銘已猛然暴起,毫不猶豫拔出腰間佩劍,直刺王訟心口!

  “噗”的一聲,

  鮮血四濺。

  胸口傳來劇痛,王訟一時竟難以相信,瞪大眼睛看向顧銘:“你你竟”

  他想問,顧銘身為九州之使、顧氏代表,怎敢如此行事?

  難道就不怕玷污顧氏千年清名嗎?!

  可他已說不出來,鮮血自口中涌出。

  顧銘卻仿佛讀懂了他眼中疑問,漠然俯視著他,正聲答道:“顧氏之責,在安九州、定天下,非為虛名茍存。”

  “爾輩首鼠兩端,裂我疆土、壞我大局,豈容再續?”

  “今日之事,非關私仇,乃為社稷——縱負千載之名,亦不容九州側畔,伏此禍心!”

  話音落下,這王訟也是在這一刻倒了下去。

  顧銘沒有絲毫猶豫。

  立刻便朝著那怔住的侍衛與侍從殺了過去。

  顧易同樣也在默默注視著這一切,心中對此也是頗為詫異。

  當然,他的詫異并非是因為顧銘會這樣做。

  而是因為他竟然真的成功了。

  這計策無論是怎么看都略顯得有些兒戲了。

  不過他稍微想了想之后,也便釋然了。

  這就是外族的關系了。

  且不說如今的發展,就在原本歷史之中,外族的王朝都有著不少這種看起來十分兒戲的刺王殺駕。

  不,也不僅僅是外族。

  包括九州之內同樣也都是如此。

  且不說尚未形成禮制之前,哪怕就算定制之后都有著這種事。

  比如皇帝易溶于水的那個朝代。

  有些事情,雖然看似十分的兒戲,但卻總是莫名的合理。

  ——大亂四起。

  整個開京在這頃刻之間便陷入了大亂。

  顧銘并沒有讓順天館之中的那些人來救自己,而是命他們直接殺向遼國使館。

  就是要趁著大亂的時候,來將這些人徹底解決掉。

  以免有些人投鼠忌器真的去投了遼國。

  高麗的分裂是必然的。

  當他選擇這樣做的那一刻起,此事其實便已經無法扭轉了。

  不同理念就注定會形成不同的陣營。

  更別說,如今還有著能與大宋抗衡的遼國在。

  顧銘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的去減少這其中能去投靠遼國的人。

  顧易一直都在默默注視著這一切。

  這一次,他并沒有吝嗇手中的道具,每每都會選擇在關鍵時刻來為顧銘治療。

  包括出海的顧砌同樣也是如此。

  雖然這兩人的屬性在顧易看起來確實是一般。

  但以他們的性格,再加上顧氏這千年以來的積累,便注定了這兩人會在當前的這個時代,起到很大的作用。

  顧易雖然是不愿意去浪費成就點,但可并不是留著這些成就點來過年。

  該出手的時候,他自然是會選擇出手!

  也正是因為如此。

  顧銘竟是真的殺出了皇宮,就帶領著那些人,在整個開京展開了屠戮。

  局勢徹底大亂。

  雖然能夠殺出皇宮出乎了顧銘的預料。

  但這種事自然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

  那些支持遼國的高麗貴族們,幾乎瞬間便反應了過來,隨后又得吃了王訟的身死。

  他們即可便打起了為王訟復仇的旗號,煽動開京百姓與顧銘等人展開了廝殺。

  也好在顧銘早就做出了準備。

  不僅僅先殺了遼國使者,更是封閉了高麗的城門。

  這十分有效的阻礙了消息的傳遞。

  雖是不能一直隱瞞下去。

  但卻也已經足夠了。

  別忘了,在這遼東之地,無論是遼國也好,亦或是宋國也罷,都有著自己的人馬!

  當顧銘選擇率先拔刀并占據主導之時。

  其實這一仗,他們本身便已經有了天然的優勢!

  整整近十日的時間。

  雙方就這樣在整個開京城內廝殺不斷。

  顧銘始終都站在前線。

  就這樣以顧氏的名頭,在這開京之中,不斷招攬著百姓以及相應的貴族。

  這確實是一個十分有用的辦法。

  在死亡面前,總是會有很多人能夠清醒過來。

  而這些貴族則是代表了地方的利益。

  有了他們,才能展開短時間之內,快速的控制起高麗的地方。

  整個開京徹底化為了一臺絞肉機。

  直至宋軍的動向被遼軍發現之時,這種情況才得以改變。

  但也不出顧銘的預料。

  隨之而來的,便是整個高麗的分裂。

  縱使是失去了太多的支持者,但遼國亦是十分果斷,在第一時間便讓精銳殺向了各個城池,占領一方。

  但縱使是他們同樣也是失去了先機。

  ——當被顧銘招攬的那些個貴族,快馬加鞭的將消息送回地方,讓人抵抗之時。

  其中結局,便已然注定。

  宋軍可不怕遼軍!

  縱使是兩方大軍直接碰上,這幾年來宋遼雙方打得都是有來有回!

  雙方廝殺不斷。

  就圍繞著整個遼東半島,雙方都在竭盡全力的爭奪著自己的利益。

  而這消息,也是終于被人送了回來。

  開封。

  太傅府。

  呂蒙正一臉認真的看著顧瑾,有些躊躇的說道:“太傅,少公子此舉沖動了啊!”

  “有著高麗在其中斡旋。”

  “我軍倒也不用與遼賊直面抗爭,如今高麗分裂,接下來我大宋之軍豈不是要全方面與遼國接壤?”

  作為今年的狀元,呂蒙正頗受顧瑾重用,一向皆是敢于直言。

  此話一出,在場的不少大臣也是紛紛點了點頭。

  但顧瑾的表情卻始終平靜。

  “諸君以為,我宋與遼之間乃是何關系?”

  他淡然的看著眾人問道。

  “自是死敵!”呂蒙正絲毫都不猶豫的開口。

  “那為何諸君還要顧慮?”顧瑾再次發問,眼看著眾人沉默了下來,他淡淡的笑了笑道:“高麗王首鼠兩端,不堪大用。”

  “而于我大宋而言。”

  “能得遼東半寸土地都是對遼國的削弱,從而壯大己身!”

  “諸君又豈能說這是錯的呢?”

  他的語氣十分平靜,并沒有帶著指責的意思,反倒是教誨。

  聞言,呂蒙正也是立刻露出了沉思之色。

  作為在原史之中有名的圣相,他如今雖然年輕,但思維卻還是靈活的。

  片刻之后,便立刻朝著顧瑾拱了拱手:“下官受教!”

  “諸位無需擔心。”

  顧瑾淡淡的擺了擺手,就這樣看著眾人說道:“如今我困我大宋之處乃是農耕,這遼東之地頗利農耕。”

  “近日來”

  “再過些時日,若是一切順遂的話,此地或可成為我大宋龍飛升天之地。”

  他雖然沒有直說,但群臣還是理科明白了顧瑾的意思。

  那自然是在說試驗田。

  顧氏種植了新作物這件事可并非是什么秘密。

  剛剛種植之時也引起了天下人的關注。

  只不過這個新作物的生長周期實在是太慢了一些,相比于粟麥之類的完全沒有任何優勢,這才漸漸被世人所遺忘。

  包括這些人同樣也是如此。

  但如今聽到顧瑾這話,他們又不由得思索了起來。

  難不成.這“玉米”當真會有奇效?

(Ps:6.2k跪求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