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死了。
這位崛起于亂世、誓要一統江山的英雄,終究敵不過歲月,如同原本歷史中所記載的那樣,倒在了追尋理想的征途之上。
顧易留意到了這一幕,不過心中倒并未掀起多少波瀾。
無論如何,趙匡的結局已經比原本歷史中的那個他要好上許多。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是他被后世詬病的起點;
杯酒釋兵權,成為許多人將兩宋積弱之罪歸咎于他的理由;
燭影斧聲,則是這位梟雄原本悲愴的終局。
在原史之中,他始終伴隨著無數爭議。
而這一世,他雖然仍未能踏破中原、實現大一統,但所行所為,早已超越了原本的歷史軌跡。
他做的已經足夠多了。
就正如原史那般。
一個全新的時代,將隨著趙匡的崛起而正式到來。
而這一次的新時代將注定會遙遙領先!
太原。
顧瑾幾乎在同一時間便得知了消息。
趙匡雖下令瞞他,可他們二人之間,向來惺惺相惜。
顧瑾,又怎會毫無準備?
此刻,他雙眼通紅,渾身抑制不住地顫抖。
卻仍咬緊牙關,一次次深呼吸,強迫自己不發出一點聲響。
主帳之外。
趙匡生前安排的中書舍人尤辰風,正朗聲宣讀皇帝最后的圣旨。
旨意行文依舊霸氣縱橫,氣吞山河。
宣稱這一切都是自己的計策,就是在引誘敵軍出擊。
命諸軍專心聽從顧瑾指揮,務求大勝。
這是趙匡最后所能做的事——以一紙從容,穩軍心、定大局。
可這一切,落在顧瑾耳中,卻只覺得分外蒼涼。
大業未竟,中道崩殂。
于他們這樣的人來說,這大抵是最深的憾、最沉的痛。
“殺!!!”
“殺!!!”
“殺!!!”
隨著尤辰風話聲落下,一聲聲震耳的喊殺之音也是在這一刻響了起來。
聽到這陣喊殺之音。
顧瑾終是站了起來,又大口呼吸了幾口后,這才朝著帳外而去。
這一仗,無論如何都必須要大勝!
縱使趙匡已然崩殂。
他也必須要讓趙匡走的安心!
于眾將士們面前,一身戰甲的顧瑾緩緩舉起了手中的長槍:“將士們!”
他的聲音沉厚有力,頃刻間壓過了校場上的喧囂。
顧瑾目光如炬,掃過每一張戰意昂揚的臉:“陛下運籌帷幄,以自身為餌,誘敵深入,等的就是此刻!”
“此乃驚天謀略,更是我大宋決勝之機!”
他高舉長槍,槍尖在風中發出錚鳴:“我等身受皇恩,蒙陛下信重托付全軍,此戰——唯有全勝,方可報陛下深謀奇策!”
“唯有敵軍盡滅,方不負陛下以身涉險!”
“此戰,必勝!!!”
隨著傳令軍的聲聲喊聲相繼落下。
那一聲聲喊殺之音,幾乎瞬間便再次響了起來。
就連顧瑾都不得不承認趙匡這道圣旨的作用。
作為開國之君。
此,便是穩定軍心最好的利器。
就連如今的顧瑾都比不了!
時間匆匆。
遼國的進攻仍是在繼續,甚至其主力已經逼近了太原。
對于遼國之內與宋境之內所發生的一切。
這些人自是不得而知。
他們如今的眼中,也只剩下了那赤裸裸的功勛。
顧瑾所實行的戰術其實還有著一個目的,那就是能夠讓遼國精銳的戾氣全都爆發出來。
這就是每一個外族精騎都有的弱點。
——劫掠與貪念。
雖然王應琛自出任丞相之后便一直在竭力控制這一切,但卻還是不夠。
當王應琛被禁足,這些將士們連戰連捷之后。
這種問題便會迅速爆發出來。
甚至會比以前還要過分。
這就是人性。
而無論是在任何時代,一個能時刻保證軍心聽令的隊伍,其所發揮出來的實力都將會遠遠超出普通將士!
這就是,當前這些遼軍最大的弱點!
大戰不斷!
——整個太原城上下,一聲聲的喊殺與悲鳴之音響徹天際。
箭矢如同飛蝗般遮天蔽日。
數架高大的云梯死死搭上城墻,悍不畏死的遼軍精銳口銜利刃,瘋狂向上攀爬,眼中閃爍著對功勛與財富的貪婪。、
城頭宋軍雖面色凝重,卻陣型不亂。
滾木礌石轟然砸落,伴著凄厲的慘叫聲,將攀登者連人帶梯一同砸翻。
滾燙的金汁兜頭潑下,焦臭的氣味瞬間彌漫戰場,中者皮開肉爛,哀嚎著墜落。
但哪怕就是這樣。
這些遼軍亦是沒有絲毫的退卻。
他們仍是堅持著自己的判斷,認為這些宋軍會像先前那般,在經過些許的抵抗之后,便會主動的放棄城池。
整個太原城就在這種情況之下展開了長久的攻防戰。
一日.兩日三日 在堅固的城防之下,這些本就不擅長攻城的遼軍將士根本就不可能跨越太原。
但饒是如此,他們卻亦是瘋狂依舊。
縱使已經察覺到了宋軍不會輕易放棄太原又能如何?
他們的精銳已經陸續趕到了!
沒錯——
隨著時間的流去,各路人馬已經相繼殺到了太原城下。
他們又豈能放棄這樣的機會?
大戰不斷。
其實顧瑾這一次敢于這樣冒險的最大原因,還是因為太原的地勢與城防。
包括遼軍不善于攻城這一點。
這都給了顧瑾十足的底氣。
他有能力拖下去!
拖到遼軍心中的斗志漸漸耗盡的那一刻!
十日;
二十日;
三十日;
整個太原完全成為了一個絞肉機,時時刻刻都在收割著性命。
宋軍自是有恃無恐。
冷兵器時代的攻防戰向來就是如此。
守城方天然便占據著十足的優勢。
但這一切對于遼軍而言,卻堪稱為毀滅性的打擊。
但他們又豈能退去?
縱使他們已經獲取到了不小的利益,但只要王應琛還沒有死,這群人就不可能退去。
因為所有人都明白若是如此退去的話,他們可能會面臨什么樣的代價。
權利向來不是游戲,而是你死我活的斗爭。
這一點在中原王朝如此。
在遼國亦然。
他們退不了,也沒法退。
當前的局勢已經完全將這些人給架在這里了,他們就只能去竟全功!
而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
眼看著一個個同僚倒在了太原的城下,當遼國將士們的軍心出現了動搖的那一刻,宋軍一直都在等待的時機便徹底的到了。
石嶺關。
此地位于忻州與太原之間,兩山夾峙,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此刻,就在兩山之間的峽谷中。
一個個灰頭土臉的將士從密集的山林之中殺出,每一個人的眼神都是十分的堅定。
而其中為首者——正是楊業!
沒錯,這便是楊業所率領的精銳!
其中不僅僅包括了楊業的一眾心腹,同樣還有著顧瑾這些年來所培養的精銳。
可以說,除卻趙匡親率的禁軍之外。
這兩支軍隊,絕對堪稱當下大宋最鋒利的刀刃!
“傳我將令!”楊業聲音沉肅,目光如炬,“立刻派人前往汾河河谷、天門關、井陘道三處,通告我軍各部——絕不可放遼軍殘部安然通過!”
雖已在這深山密林中潛伏多日,楊業始終未曾忘記顧瑾交付他的重任。
——此戰成敗,系于他一身!
顧瑾必須坐鎮太原。
長期的攻守對峙,縱使太原城防堅固如山,也須有一位足以凝聚軍心、令將士誓死效命的統帥鎮守其中。
而顧瑾,正是唯一人選。
正因如此,楊業與顧氏幾位子弟才毅然肩負起外圍殲敵的重任。
他們既要隱匿行跡,又需協調各地埋伏的兵馬,彼此呼應、密切配合。
太原周邊山巒重迭、地勢錯綜,極易藏兵。
楊業此前長期駐守于此,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了然于胸。
也唯有他,能在這復雜地形中運籌帷幄,執此重任。
“喏!”
麾下甲士毫不遲疑,紛紛領命策馬而出。
楊業用兵一貫謹慎。
他一邊命人將藏于林中的戰馬逐一牽出,一邊派出斥候再度打探太原軍情。
直到幾天后,各路信使陸續帶回消息,他方才下定決心。
橫刀躍馬,振臂一呼:
“弟兄們,隨我殺回太原!!!”
大軍頃刻朝著太原而去。
猶如一把利刃一般,于后方直接遭汝了遼軍主力的陣型!
幾乎是同時間——
汾河河谷、天門關、井陘道等地的伏兵亦是相繼而動。
他們并不是單純的去沖擊遼軍后方!
同樣的,還包括了占據各個要地,皆是遼國兵馬要徹底的必經之地!
——局勢驟變!
在長時間攻城不下的狀況之下,遼國將士們的士氣本就不足。
更不要在面對如今的這種狀況了。
“宋軍!是宋軍的援軍!”
“從哪來的?!”
“后軍被沖散了!”
一聲聲充滿了畏懼的喊聲率先打破了寂靜的黑夜,恐慌如同瘟疫般瞬間在遼軍后陣蔓延開來。
隨之而來的便是全縣的崩潰。
紀律無度的問題,在當前的這種狀況之下就全然顯現了起來。
縱使遼軍的宗室將領們想要穩住陣勢。
但除卻最為精銳的那一批之外。
在這種混亂之下,他們就壓根不可能穩得住整個大軍。
這可是全線的崩潰!
同樣,還有著太原城內守軍的反攻!
顧瑾布局已久的各路伏兵,如同早已張開的巨網,聯合著早已蓄勢待發的太原守軍,對各路遼軍進行了圍剿。
反擊的號角正式打響!
攻守之勢亦然逆轉!
一個個宋軍就猶如看到了兔子的餓狼一般,朝著遼軍不斷地殺去。
誰的心中又沒憋著一口氣呢?
現在的宋軍,可并非是原史之中那般的宋軍。
他們的統帥同樣也不是那個成為歷史笑柄的車神!
至少——
這個將軍不會棄他們而去,而是始終都會沖到最前方!
大戰四起。
數不清的遼軍在這種情況之下徹底失去了抵抗的可能,只能毫無紀律的記憶之中的來時路而撤退。
縱使宋軍的包圍網再怎么全面,也完全不可能攔得住所有人。
但,別忘了太原的地形!
河流山脈 這一切都足以影響到很多的東西,為了爭奪功勞快速行軍那混亂的路線在這種時候便是惡果。
更別說,顧瑾早已下令鎮守各個要地!
縱使不能全殲這些人!
但他們也絕對不可能輕易逃的出去!
——局勢徹底扭轉!
顧瑾顯然也是心中憋著火氣,他竟然將所有的人馬都放了出去,讓他們肆意的宣泄心中憋著的火氣!
他唯一定下的規矩便是,不可擄掠百姓!
并非是仁慈!
顧瑾這已然是將北漢當做了大宋的土地。
北漢百姓已經遭受到了太多太多的劫掠,顧瑾必須要讓這些百姓在這種時候感受到一絲的希望。
也唯有如此,才能使其徹底安定!
而同樣的——
他也正是要借助這些百姓,盡可能的去消滅一切敵人!
局勢突變,整個北漢之地到處都充滿了逃亡的遼軍。
而同時間顧瑾也是徹底吹響了反攻的號角。
他不會給與遼國任何的準備時間,在一邊追擊敵軍的同時,一邊讓各方人馬去占據各地。
開寶八年,十二月。
宋軍奪回嵐州。
同月——
忻州等地相繼平定。
整個太原連其周邊之地再次回到了宋軍的手中,同時間宋軍一路飛馳,殺向各地。
就是趁著遼軍反應不過來的時候,相繼占領各個要地。
當然,消息自然是不可能一直瞞下去。
就在宋軍已經占據了大半北漢之地時,耶律賢終是也收到了消息。
縱使他早已做好了準備。
但得知此事之時,亦是被嚇的不輕。
他在第一時間便放出了王應琛,想要讓王應琛去救援遼軍。
但王應琛在得知具體的情況后便直接搖了搖頭。
按照他的話來說——
他救不了這些人了。
這些人已經完全被宋軍嚇破了膽,哪怕再帶人馬去救這些人,也定會受到影響,很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傷亡。
他唯一的建議便是鎮守雁門關。
以免讓宋軍殺入遼國境內。
對此,縱使耶律賢心中有些懷疑,但也只能聽從。
他沒法去賭。
就連他在聽到當前的局勢之時都心生膽寒,更別說那些被追殺的將士了!
開寶八年——
顧瑾率軍破遼軍于太原,大捷。
斬敵十余萬。
大宋徹底占據北漢全境。
一戰,中原定!
(Ps:跪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