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和楊森的勘查記錄已經寫滿了兩頁,從斷指特征到工靴印、鋸條、紐扣,每一條線索都在指向工廠內部人員。而此刻,斷指的主人是誰,為何會出現在垃圾房,嫌疑人的作案動機,這些謎團還未解開,但隨著調查的深 入,真相終將像被翻找出來的斷指一樣,暴露在陽光之下。
之后陸川又安排兩個人擴大現場勘查范圍,將整個廠區都納入其中。
陸川的指令通過對講機傳來時,楊林正蹲在垃圾房廢木料堆旁,用502膠熏顯一枚潛在指紋。“擴大勘查范圍至整個廠區,重點覆蓋木工車間、油漆車間、原料倉庫及廠區圍墻周邊,務必細致提取痕跡物證。”電流聲里夾雜 著工廠機器的轟鳴,楊林把剛固定好的指紋膠片裝進證物袋,抬頭看了眼正午的太陽陽光透過廠房玻璃,在地面投下斑駁的光影,空氣中的木屑和油漆味格外濃烈。
“收到,先從木工車間開始。”楊森背著勘查包跟上來,足跡燈的線纜在木屑地面拖出淺痕,他手里還攥著靜電吸附器和磁性粉,“垃圾房的43碼工靴印需要追蹤,說不定能延伸到車間內部。
木工車間內,大型鋸床和刨床整齊排列,地面散落著新鮮的木屑和木廢料。楊林從勘查包掏出黑色磁性粉,對著一臺立式鋸床的操作面板輕輕噴灑。“這里有枚殘缺指紋,”他用細軟毛刷掃動,指紋紋路在黑色粉末下逐漸顯 現,“紋型為斗型紋,中心花紋不清,僅殘留12個特征點,需送實驗室用激光顯現儀增強。”他用透明膠帶粘取指紋,貼在專用卡片上,“提取面積2.1x1.8cm,推測為成年男性食指所留,邊緣有木屑污染痕跡。
楊森的足跡燈在車間地面掃過,43碼工靴印清晰地出現在木屑層上,步長75厘米,步寬18厘米,步角4度外撇,與垃圾房的鞋印特征完全一致。“鞋印前掌壓力面集中在外側,后跟壓力均勻,”他用標尺卡在鞋印兩端,“步 態特征顯示嫌疑人行走時重心偏右,可能存在右下肢輕微損傷,或習慣性重心偏移。”鞋印在一臺臥式刨床旁轉向,延伸至車間角落的廢料堆。
“你看這廢料堆,”楊森撥開木屑,露出塊沾著暗紅色漬的木板,“木材為松木,表面有新鮮的鋸切痕跡,漬跡呈點狀分布,直徑0.30.5cm,符合滴落狀血跡形態。”他用酒精棉簽擦拭,棉簽立刻呈現暗紅色,“經預試驗呈陽 性,疑似血跡,需送實驗室做確證試驗及DNA分型。
楊林蹲在刨床旁,勘查燈照到地面的一處擦痕。“擦痕長約30cm,寬5cm,方向與鞋印走向一致,”他用角度尺測量擦痕角度,“與地面呈15度夾角,邊緣有木質纖維殘留,可能是拖拽重物時形成的會不會是嫌疑人拖 拽尸體碎塊留下的”楊森點頭,從包里翻出魯米諾試劑,對著擦痕噴灑,淡藍色的熒光瞬間亮起,“潛血反應陽性,且與廢料堆木板上的漬跡形態連貫,很可能是同一來源。
兩人沿著鞋印和潛血痕跡往原料倉庫,倉庫內堆放著大量原木和板材,空氣中彌漫著潮濕的霉味。楊森的足跡燈在倉庫中部的板材堆前停下,43碼鞋印在這里出現明顯的停頓和重疊。“鞋印重疊次數達3次,”他記錄著數 據,“說明嫌疑人在此處停留時間較長,可能是藏匿物品或處理尸體碎塊。
楊林用勘查燈照射板材縫隙,在兩塊松木板材之間,發現了一截約10cm長的人類下肢組織,皮膚呈蒼白色,肌肉組織部分腐敗,邊緣有不規則撕裂痕跡。“尸塊為右側小腿中段組織,”他用無菌鑷子小心提取,“皮膚表面沾 著木屑和白色油漆碎屑,與垃圾房斷指上的油漆成分初步一致,斷裂面有鋸齒狀紋理,推測為鋸切工具造成,與之前發現的18cm手用鋸條刃口形態吻合。
“這就印證了我們的推測,”楊森湊過來觀察,“嫌疑人在木工車間鋸切尸體,然后分批次將碎塊轉移到廠區不同位置,垃圾房的斷指只是其中一部分。”他在尸塊旁發現枚金屬紐扣,與垃圾房找到的紐扣樣式一致,“四孔圓 形,金屬材質,表面磨損花紋相同,紐扣孔纏著藍色纖維,與工廠工人工作服纖維成分一致。”
擴大至油漆車間時,空氣中的油漆味更加刺鼻。楊林在油漆攪拌罐旁的地面,發現了半枚清晰的掌紋。“掌紋為右手掌外側部分,”他用灰色粉末顯現,“提取到21個特征點,紋線清晰,無明顯污染,可直接錄入指紋庫比 對。”掌紋旁的地面有處淡紅色的擦拭痕跡,長度約20cm,“擦拭方向從攪拌罐指向車間門口,痕跡邊緣模糊,推測為嫌疑人清理血跡時留下。
楊森在油漆車間的廢料桶里,找到一把沾著暗紅色漬的油漆刷,刷毛上還纏著幾根深色頭發。“油漆刷型號為5cm寬平頭刷,刷毛材質為尼龍,”他用顯微鏡觀察頭發,“頭發長度12cm,黑色,粗硬,毛鱗片完整,根部有 毛囊殘留,可提取DNA與尸塊進行比對。”他補充道,“油漆刷上的漬跡經預試驗呈陽性,油漆成分與斷指、尸塊上的白色油漆完全一致。
兩人繼續勘查廠區圍墻周邊,在西北角的圍墻下,發現了一處新鮮的攀爬痕跡。“圍墻高度2.2米,墻面有多處蹬踏痕跡,”楊森測量著痕跡高度,“最高蹬踏點距地面1.8米,符合175180cm身高的攀爬特征,墻面磚縫里 嵌著藍色纖維,與工作服纖維成分一致。”圍墻外的泥土里,有枚43碼工靴印,步長78厘米,步寬17厘米,“鞋印形態與廠區內一致,但步長增加3厘米,說明嫌疑人攀爬后行走速度加快,可能是逃離現場。”
“你覺得嫌疑人是工廠內部人員還是外部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