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我只是想保住小海子,怎么又關心水利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我預計十年到二十年,咱們鄉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耕地,會種上棉花。”李龍第一句話,就讓姜至瑜大感意外。

  “這怎么可能呢?”姜至瑜下意識反駁著,“現在大家才解決溫飽向著小康前進。糧食種植應該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吧?”

  至少目前來看,整個公社耕地的大部分都種著各種糧食。

  公糧任務還是相對比較重的,而且這時候糧食的單產相對較低,想要交完公糧,余糧保證全家人吃飽吃好,那耕地里大部分得種糧食。

  另外農村幾乎家家都有養雞、豬的,這些家禽家畜也是需要消耗糧食的,所以粗糧肯定也是要種一些的,畢竟不可能全靠豬草,那玩意兒調劑一下行,光吃的話豬是不長肉的。

  “姜干事,你發現沒有,咱們農民現在種糧食,產量是逐年在增加的。”李龍說起了另外一個話題,“好的種子,多用化肥,以及大片的荒地被開墾出來,這樣糧食的產量在提高,以后種糧食就不會光靠著面積堆出來了。”

  “是這樣的。”姜至瑜在鄉里搞宣傳,這方面肯定是知道的。

  “能吃飽,公糧提留能交夠,大家下一步想的是什么?不就是富起來嘛。”李龍笑了,“咱們國家的好幾次大會不是說了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先富帶動后富。

  大家現在有富起來的決心,但怎么富呢?農民還是得靠種地啊。種糧食是富不起來的,就只能種經濟作物。”

  “對,這個我知道的,你帶著村里人種打瓜籽、種花葵還有甜菜,都是挺不錯的方向。”姜至瑜說道。

  “但是這些經濟作物受市場、土地影響比較大。”李龍嘆了口氣,“就以打瓜籽為例,萬一哪天口里不收了,那大家種的打瓜籽就砸手里了。”

  姜至瑜還真沒想這么多。現在鄉里種植打瓜的面積已經僅次于小麥、玉米、油葵、水稻等糧油作物,成為第五作物,統計交到公社的時候,鄉里的一些領導還挺詫異的。

  李龍這種憂患意識讓她異常的佩服,她問道:

  “那種棉花就沒這種風險嗎?”

  “沒有啊。”李龍笑了笑說道,“棉花是國家收購的,縣棉麻公司就收棉花,有規定的收購價,不存在賣不出去的問題。”

  姜至瑜這方面還沒了解過。

  “姜干事,你知道這兩年為什么六戶地北五岔的人均純收比咱們高嗎?”

  “為啥?”姜至瑜也不清楚。

  “這兩個鄉都種了不少的棉花。棉花的單產能達到一百多公斤,一公斤兩塊多,你算算吧,那能不高嗎?”

  “怪不得……所以你就搞了這么個打藥機?這算是提前布局?”

  “嗯,也是我去過六戶地之后想起來的。我想著明年我們家就種上幾十畝的棉花,試一試情況。”李龍絲毫不隱瞞自己的想法,“如果好的話,后面還會種得更多。”

  “能種得過來嗎?我可是聽說種棉花比種糧食作物要麻煩。”

  “麻煩算什么?只有農民種地能賺上錢,才不會嫌麻煩呢。再說了,我也就是因為麻煩才搞得這個打藥機嘛。”李龍笑了。

  正說話間,梁月梅從院子那邊快步走出來,看到李龍后,立刻喊著:

  “小龍,你的電話!收購站曉霞她爸打過來的,說烏市有人給你打電話,關于閘門和橋的事情!”

  “好好好,我馬上去接!”李龍急忙回了一句,然后給姜至瑜說道:“姜干事,不好意思,你也看到了,我這邊還要接個電話,有點忙……”

  “沒事沒事,你先接你的電話,對了,這個閘門和橋……不急不急,接完我再問你。”

  姜至瑜這會兒興奮極了,看來這一趟自己是真來對了,不然怎么可能知道閘門和橋的事情呢?

  閘門?她隱約想起來了,好像見過四隊報到鄉里的報告,關于給隊上的水庫修個閘門的報告。這個是李龍搞的嗎?

  李龍參與到水利建設中來了?

  因為李龍的原故,姜至瑜對四隊的一些信息比較關注,所以了解到了,但并沒有了解太多,在他看來,李龍和這個有點不搭。

  看著姜至瑜跟著李龍匆匆去了李建國的院子,還在麥場上的幾個人就挺八卦的。

  “嘿,我小叔還怪厲害哩!這鄉里的干部都追著他跑啊!”李俊峰開著玩笑。

  “小龍就是厲害。別說鄉里干部了,說縣里有女干部經常采訪他哩。”陸大嫂更八卦,笑著說,“以前有人說小龍娶了曉霞是高攀了。現在不少人說,曉霞嫁給小龍才是有福氣的。”

  李俊峰笑了:“不管咋說,俺小叔和小嬸過的好就是好事嘛。俺小叔本事是真的大啊!”

  陳前進并不說話,他對于李龍也挺好奇,晚上和李俊賢睡一個屋,也能聽到不少關于李龍的事情。

  李俊賢好問好說,從李建國李俊峰那里了解的不少,有些比較夸張,陳前進聽了也就笑笑。

  現在看來,看這個姐夫的弟弟,還真有一套哩。

  干活的時候說一些八卦,氣氛比較好,大家干的也挺有積極性,所以李青俠倒沒阻止小輩們說這個。

  電話掛掉了,李龍給收購站那邊撥了回去,顧博遠給他留了一個電話號碼,說是烏城那邊留下來的。

  李龍看這個號就知道,這是羅教授辦公室的,先前留過。

  李龍就從這里撥了過去,那邊羅教授就在邊上,接起電話說道:

  “李龍啊,我給你找了一個水利方面的教授,他不管這個,不過他說他有個學生目前在你們縣水利局工作。我那個朋友已經給你們縣水利局的那個叫楊波的同志打了電話,你可以直接過去找他。”

  “楊波是吧?好好好,明天我就過去。”李龍拿過電話旁邊的紙和筆記下了姓名職務和聯系方式。

  感謝了羅教授后,李龍掛了電話,那邊羅教授也松了口氣。好不容易主動從李龍這里攬了個活,這找了好幾天,才算是找到一個靠譜的。

  能交差了。

  李龍掛了電話后走出了院子,姜至瑜正和梁月梅聊著天,看他出來,便止住了話題,問道:

  “李龍同志,能說說你說的閘門和橋的事情嗎?”

  李龍心說這個姜干事還真夠八卦的,不過這也沒啥隱瞞的,便把給小海子修閘門和山里修橋的事情簡單說了一下。

  “果然!果然!”姜至瑜大喜,差點沒壓抑住心頭的激動,嘿,果然來對了!

  “那咱們現在能去小海子那里看看嗎?我想看看修閘門的地方,拍兩張照片。”

  “行吧。”李龍有些意外,“坐我的車去吧,快一些,回來我還有事。”

  他把吉普車開回到大哥院子里,把西瓜卸下來,又問姜至瑜要不要吃瓜,姜至瑜現在滿腦子都是可能的新聞,自然沒興趣吃瓜。

  他們走后,杜春芳嘴里嘟囔著:

  “這孤男寡女的……”

  梁月梅一聽就樂了:

  “娘,你亂想啥哩?小龍是那種人嗎?人家姜干事也是干大事的,是有正事哩……”

  “我那不是怕有人傳到曉霞那里去嘛……”杜春芳說著,“沒事是沒事,那要傳過去,沒事也都有事了……”

  “嗨!娘啊,你別想那么多了。小龍在外面事情多,和其他男的女的打交道可不少,那要人人都亂想,麻煩就大了。”梁月梅有點哭笑不得,婆婆的思維和一般人還真不一樣。

  到了小海子,李龍帶著姜至瑜到了閘門所在位置,詳細講了要建閘門的緣由。

  “興修水利方面,大家都想著清渠、打井,你這做得好啊,把大自然留下來的設施和人工疏導結合起來,既能留下洪水為農業所用,又保證了水道的通暢,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將來的大好事啊!”

  行吧,宣傳上這些人說話果然是一套一套的,李龍慚愧的說道:

  “我可沒想那么多,我就是覺得,既然我承包了這個小海子,現在就得為它負責。

  再說了,真要來洪水把壩沖掉了,我們四隊通往外面的那個葦溝橋肯定也會被沖掉,到時學生上學、村民外出都是問題。

  對于我而言,修一個閘門并不算多大的負擔,但有利的方面挺多,那就修吧。不過我是外行,所以就想請著專業的人來指點一下。”

  “那山里的橋呢?”姜至瑜問道:“你什么時候進山,能不能到時帶我一起過去?”

  李龍想想覺得倒是可以,只不過這么一來,到時馬曉燕可能有意見了。

  不過也沒啥,先來后到嘛,既然姜至瑜已經提了,那就先緊著她吧,便點了頭。

  見李龍答應了,姜至瑜開心起來,她急忙舉起相機拍了幾張,然后又讓李龍站在壩前,她來給李龍擺著姿勢又拍了幾張,這才算結束。

  話題又回到了種棉花上面,這方面姜至瑜不了解,回去的車上讓李龍給她詳細說一說,李龍便從種棉花播種開始,一直講到了收獲。

  有些機械的使用現在就有,比如點播機,中耕機,目前李龍已經搞出來的打藥機等等;有些機械目前還沒有,這方面李龍就當暢想一下了,比如采棉機,打桿機等等。

  甚至于滴灌等二十多年后普遍使用的技術,李龍現在也在暢想一下,讓姜至瑜不停的記著,這些對于她來說都不亞于是“腦洞”、“科幻”甚至于天方夜譚的東西。

  有些她聽過或者在報紙上看過,有些都沒聽過,但姜至瑜此刻卻覺得,說不定李龍所說的這些,未來真有可能一一實現呢。

  回到李家,姜至瑜看著記下來的滿滿三頁紙,很滿意。她這回是有些渴了,吃了李龍切的西瓜,然后洗了手,開心的回去了。

  李龍自己也趕緊回到了縣里,中午在家里吃了飯后,下午上班時間,便去了縣水利局。

  楊波的個頭不高,不到一米七,長得有點墩實,看到李龍后,笑著說道:

  “我老師給我打電話的時候,我還真沒想到他給我安排了這么個活。”

  “實在不好意思,我這邊找不到專業人員,也不認識你們,所以只好到烏城請人幫忙了。”李龍是真的不好意思。

  其實哪怕再來一次,他也會這樣做。至少目前這階段,人情社會的招術還是很管用的,如果沒有羅教授和楊波的老師董教授的介紹,李龍直接過來水利局找人,這邊肯定是官方那一套。

  “哈哈,既然已經說到了我老師那里,那咱們就是自己人了。羅教授可是好好把你一頓夸啊。”楊波三十歲左右,他上八一農學院的時候已經挺大了,所以現在工作時間并不算長,算和李龍同齡:“以后咱們得多聯絡。”

  “那是那是,我后面要麻煩你的事情多呢。”

  “叫我師兄吧。”楊波自來熟,“雖然你沒上農學院,我老師說羅教授和吳教授都很贊賞你,說如果你去上學了,他們肯定愿意收的。”

  李龍急忙擺手,這時候可不像剛開始能搞工農兵大學生,得憑硬硬的學歷,自己啥也沒有。

  “就這么叫吧。”楊波一擺手,止住了這個話題,“咱們說正事?”

  那李龍也就這么著了,把兩件事情說了一下。

  “要按你這么說的話,其實挺簡單的。不過我覺得我還得去看看。這樣吧,我呆會兒和領導請示一下,明天咱們去一趟?如果問題不大,那我這邊給你出個圖紙,安排一些注意事項,到時你找施工隊修就行了。”

  “好好。”李龍自然樂意了。

  這事就這么定了下來。

  李龍留下了一包肉干,說是請楊師兄品鑒一下,然后就離開了。

  李龍走后,同辦公室的同事嚷嚷著要一起品鑒一下那些肉干,楊波就打開給同事們每個人分了幾個。

  這時候吃肉已經不那么稀罕了,但這種包裝相對精致的肉干還是比較少見的,有同事嘗了一個后,就把剩下的留下來說帶回去給孩子。

  李龍的名頭挺大,水利部門也有民族同志,所以大家其實清楚他的過往。楊波和李龍拉上關系,不光是敘敘師門什么的,這人脈嘛,是互相來的。

  現在李龍請他幫忙辦事,后面他說不定也有找李龍幫忙的時候,互相的。

  李龍回到大院子的時候,碰到了開著拖拉機準備離開的梁文玉。

  和梁文玉有一段時間沒見面了,李龍還有些意外。

  李龍回來了,梁文玉自然就不能走了,他把拖拉機停在了路邊,等李龍把吉普車停進了院子后,兩個人就開著院門在門口聊了起來。

  沒辦法,梁文玉的拖拉機上拉著半車西瓜,一半卸在了李龍院子里,韓芳正在院子里看著呢,還有一半在車上,打算拉到四隊去。

  “哪來的西瓜?”李龍有些好奇,“我記得你家地沒種這個吧?”

  “嘿,這幾天不是給人割麥嘛,”梁文玉笑著說,“割到一個近老鄉家里了。一說話聽著熟,一問,一個村的!結果人家死活讓留著吃飯,然后給裝了一車瓜。那我也不好意思要錢啊,就把瓜給拉回來了。”

  “賠了啊?”李龍也笑了,“老鄉嘛,賠一點就賠一點吧。咋說出門在外的,能幫一把就幫一把吧。”

  “就是這話啊。”梁文玉點頭,“我家里吃不了,隊里有人送了不少哩,我就拉過來,你這留一些,剩下的拉到大姐那里去。”

  “二姐那里呢?”

  “送了啊。”梁文玉點點頭,“前面隊里有人送瓜的時候,我就給他家拉過去一些。你也知道,頭兩年跟著你賺錢,我帶著人哩,人家感謝我嘛。”

  李龍點點頭,結交的人知道感恩這就是好事。

  梁文玉欲言又止,李龍就讓他干脆的說。

  “我們隊地少啊,”梁文玉感嘆著,“現在糧食不值錢,又不能不種,剩下的那點地,種啥才行?抬把子不編了,搞大掃把,我們這邊沒芨芨草,得跑得遠去搞……”

  “種菜。”李龍其實早就想過這個問題,只不過先前一直沒時間去和梁文玉說,他隱約記得再過兩年,國家就搞菜籃子工程了。

  其實就算現在也能看出來,大家能吃飽了,自然就想著吃好。以前飯桌上,飯多菜少。現在呢,大家都想吃好吃有營養一些,對菜的需求量就大了。

  “種菜?”梁文玉有些疑惑,“種啥?賣不出去咋整?”

  “今年秋天,苞米收了之后,你去市場上看看,比如大蔥、白菜、洋芋,你看看大家買的多不多,還有其他菜。”李龍指的路子,其實是梁文玉他們隊過幾年就打算走的路子。

  地少,就只能精品化種植,距離縣城近,最大的優解,就是種菜了。

  “行。”經過這些年的檢驗,梁文玉對李龍已經足夠信服了,既然他說了,那到時走一走看一看就清楚了。

  梁文玉沒多呆,他還要趕緊把瓜送到四隊,然后再去割麥。現在割麥能賺不少錢,其實他挺滿足的。

  但收割機慢慢在增加,這一條賺錢的路子能走多遠他也不清楚,所以肯定得為將來考慮。

  況且跟著他的人不少,別人也指望著他給指條路子呢。

  那就先打聽一下吧。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