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1399章 即將擁有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這個車子,還是差點意思啊……”一位同志看著在戈壁灘上艱難的當著咕蛹者的CA10,對旁邊的同志嘆道,語氣中帶著一點遺憾。

  沒辦法,這年頭,能真正自己拿得出手的重卡,也就這玩意,別說現在車上也就6米上下的火箭彈了,就算是10米長的S75仿制型,也依然是用這東西拖,整得比幾十年后的半掛還修長。

  “克服一下吧,會好的,現在重要的,是上面的蛋。”另外一位同志笑道。

  為了節約重量,這輛車上僅裝了4發270火箭彈,如果高振東看見,會有一種夢回外貿80的感覺,那個車上,也只裝了4發273mm火箭彈。至于為什么叫80,原因很簡單,射程80公里。

  不過這車上的火箭彈,比起高振東上輩子知道的那個外貿80要秀氣得多。至少因為折迭和起旋設計巧妙且有效,這個火箭炮的火箭彈和定向管幾乎是緊貼著的,所以并排4根管子顯得有些稀疏,畢竟全擠在中間的話,也就一米多兩米不到的寬度,怎么看怎么奇怪。

  放得稀疏一些,也不容易相互影響。

  再多裝的話,不是空間不夠,而是載重有些超標。這東西可不只是有管子本身,還有俯仰機構在里面。

  剛才那位同志說到上面的彈,其他人可就不困了,現在是開始一系列終試,不等于以前沒打過。從以前的情況來看,這東西好得出乎所料。

  想到這里,陸裝局的同志也笑了起來,4根就4根吧,關鍵是,這4根是真的管用!

  射程2540公里的長130火,在不久前的實戰中發揮了作用,證明了自己的能力,現在,輪到270火了。

  他一邊笑,一邊對防工委的總工道:“這東西射程大,散布也略大一些,在東北的黑土地上建靶場有點浪費了,不得不請同志們到這里來,條件艱苦,還請克服一下啊。”

  西北這邊荒地多,建靶場不心疼,和東北那片黑土地不同。要不然的話,這東西在雪城試驗中心附近就解決了,也不用拖這么遠。

  “這能有多艱苦,比起……呵呵呵,反正挺好的,重要的是這個彈。”總工說了一半又吞了回去。

  “行,那我們就準備開始了?”看著同樣是咕蛹著進入陣地的第二輛、第三輛火箭炮車,陸裝局的同志道。

  “嗯,開始吧!”其他同志們紛紛點頭。

  “自動模式試驗,現在開始!1號目標,瞄準!”試驗總指揮拿起電臺,開始下達命令。

  三輛火箭炮車里,副駕駛的射手正在有條不紊、忙而不亂的輸入著1號目標的坐標。

  至于風速、風向、氣溫等氣象數據,由前出部署的裝甲偵察車從前方回傳,自動進入每輛車的彈道計算機進行解算。

  輸入和解算速度非常快,很快,電臺里就傳出各車車長的聲音。

  “3號車準備完畢!”

  “1號車準備完畢!”

  隨時都在較著勁的同志們,就連試驗中,也不愿意落后人一步。

  試驗指揮所里的幾位主要同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點了點頭。

  “全彈發射!”試驗總指揮在電臺中下達了指令。

  這個車的全彈發射看起來有些寒酸,就4枚彈,全彈發射也全不到哪里去,但是動靜卻很大。畢竟和270mm相比,就算是射程2540km的長130火,推進劑裝藥也依然不夠看。

  幾乎同時,在隆隆的噴焰聲中,12枚270火箭彈就旋轉著身體,先后從定向管中一躍而出,直奔遠方。

  “等一會兒吧,路程遠著呢。”廠家的總工也來了,對同志們笑道。他的經驗很足,這東西射程忒遠了,要飛好幾分鐘才能飛到。

  “希望不會出問題啊。”防工委總工喃喃道。

  雖然研究過程中,已經經過多次試驗,但研究正常定型出事的情況也不少見,沒定型,就是未知。

  “放心吧,老總,我們有把握。”廠家的同志笑道。他們自己研究過程中不知道打了多少發了,心里有底,這套從高總工那里來的技術,靠譜!

  仿佛為了印證他的話,未幾,電臺里傳來了部署在陣地和靶場中間的反炮兵雷達的報告。

  “報告!火箭彈飛行方向正常,與預期一致,沒有發現離群彈。”

  對于反炮兵雷達來說,判斷火箭彈的飛行是否正常,簡直就是小意思,畢竟這年頭的火箭炮都是拋物線彈道,能算炮位,同樣就能知道彈道是否基本正常。

  反炮兵雷達可不只是能反炮兵,同樣也能為自己的炮兵服務。

  同志們都松了一口氣,沒有離群彈,那就是最好的消息,說得難聽點,就算是全都打歪了,只要是都歪在同一個地方,那就是勝利,大不了在彈到計算機里把瞄準點都往歪了算就行。

  而三輛車打出去的彈都往同一個方向飛,那就更說明這套技術的彈道是穩定的,而且重復性好。

  “火箭彈飛行正常……”

  類似的報告,從反炮兵雷達那邊不停的傳來,同志們臉上的表情,越發輕松,拋物線彈道的特性決定了,飛到這個時候都還正常,那想不正常也不太容易了。

  幾分鐘之后,靶場那邊的同志聽見一陣呼嘯聲由遠及近,隆隆而來。

  他們在一座雅丹地貌的“山頭”上,用望遠鏡觀察著遠方五公里左右的戈壁灘上的三個白圈。

  白圈直徑大約二十來米,中間有個十字,白圈之間間隔大約300米左右,這時候的火箭彈,就算是做得再好,也遠沒有幾十年后我們的“火箭彈”那么準確,一彈一靶大可不必,每輛車都瞄著一個靶子打,反正散布肯定足夠大,能分得清楚。

  同志們是沒見過能準確命中十字靶布差不多中心的“火箭彈”,要不然他們非得一彈一靶試一試不可。

  呼嘯聲中,三個白圈周圍騰起了一朵朵灰白色的煙云,隨即,一聲聲爆炸聲才傳入同志們的耳朵。

  “中了中了!”雖然沒有任何一枚火箭彈是直接命中白圈中心的,甚至最好的也就沾了個邊,但是同志們卻歡呼雀躍。

  那幾個圈的直徑才二十來米,要是能直接命中,這東西就不叫火箭炮,改叫導彈得了。

  高振東:那可不見得。

  不管日后的火箭炮是什么樣子,反正此時在經驗豐富的靶場工作同志們眼里,大致能預估出來,這些火箭彈的散布非常好。

  “激光測距儀,測距測距!”一位領頭的同志招呼旁邊的同志們。每個靶標中心與測距儀的距離是已經測定好的的,只要測定好每個彈著點和測距儀的距離,在計算機上就能直接算出每發彈的散布。

  與此同時,他拿起電臺:“報告試驗中心,12發彈全部命中靶區,散布情況良好,具體數據正在測算。”

  試驗中心,也就是發射陣地這邊,聽了他的話,徹底放心。

  12發彈都在靶區,那結果就差不了。

  陸裝局的同志喜笑顏開,就這東西的射程,只要都命中了靶區,沒有離群彈,就算散布達不到指標,稍微大點,用來打遠程壓制也是夠用了。

  更何況這東西還有個大殺器——末敏彈。

  以末敏彈的特點,壓根就不需要太好的散布!

  同志們都在焦急的等待著靶場的同志把圓概率誤差測算出來。

  仿佛過去了很久,實際上才十分鐘不到,電臺里就響起了靶場同志的聲音。

  “圓概率誤差153米,縱向誤差平均246米!”

  如果高振東在的話,會有些遺憾,比起BM30龍卷風來,還差點意思。畢竟此時的環境技術條件還是有限,同樣的技術路線,拿出來的結果還是高低有別。

  但是同志們完全是另外一個反應。

  “太準了!”

  “這誤差,都快趕上身管火炮了。”

  “身管火炮可沒這射程,有這個射程,它就算偏得再多點,我都要稱贊它在空中歪得好看。”

  “要是在里面裝上殺傷子彈藥或者是末敏彈,天女散花的撒下來,這個誤差就和直接命中差不多啊!”

  最常見的軟目標,人員,最難對付的硬目標,坦克裝甲車輛,殺傷子母彈和末敏彈,可謂是把這兩種目標一網打盡。

  至于別的目標類型,這個散布也是能打的,完美!

  高振東可能會覺得遺憾的數據,在同志們眼里卻是那么的美妙。

  “恭喜你們啊,從現在開始,你們即將擁有射程75公里,精確度堪比身管火炮的火箭炮了!”防工委總工喜氣洋洋的恭喜陸裝局的同志。

  陸裝局的同志笑道:“同喜同喜,還是要感謝防工系統的同志們,為我們帶來了這么好的裝備。”

  有這東西,都不用多,三門五門的,能輕輕松松的對縱深地帶的敵人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縱深地帶的敵人都是處于休整、訓練狀態的,一般都不會有非常好的防護,規規整整的帳篷,估計就是極限。這在殺爆燃子母彈眼里,就是最好的目標。

  而且,270火眼里的縱深地帶,比所有敵人想象中的“縱深地帶”,要深得多!

  75公里,敵人做夢都想不到我們能夠得著這個距離,而且還能打得準!

  笑著笑著,陸裝局的同志突然就紅了眼。

  “75公里啊,75公里啊……我們做夢都沒想到。要是十多年前有這個……”

  要知道,一開始搞大口徑火箭炮的時候,射程可是只有10來公里,別說和這個270、長130比了,就連正式定型的短130和107火都能在這個射程面前笑出聲。

  防工委總工道:“那時候沒有,是客觀事實,條件就那樣,但是我們的戰士們依然在那種條件下,把敵人趕了回去。而且,這個遠程270火箭炮,不同樣是在當時參戰的戰士帶領下搞出來的嘛。”

  在場但凡認識高振東都知道,他就是從那個戰場上走出來的,參加地方建設工作之后,就一直致力于武器裝備的研究。

  說起這個,陸裝局的同志可就不難過了,沒錯,我們當時條件的確艱苦,但是我們在艱難取得勝利之后,并沒有停下腳步,保持自己的長處,努力彌補著自己的短處,而且,我們的老步兵戰士,在里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誒,說起高振東同志,他怎么這次沒來?”陸裝局的同志問道。這個炮,幾乎是高振東同志一力促成,在規劃和具體的技術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終試開始的靶場上沒有看到他的身影,讓陸裝局的同志感到很是遺憾。

  “他有工作,忙得很。這里有點遠,就不折騰他了。”防工委總工笑道。

  他很清楚,高振東手上事情忙得很,甚至他還知道,高振東正在帶著十一……不對,機動工業部的同志們,在搞新的發動機、汽車,還有其他很多工作。

  想到這里,他把目光轉向了步履有些蹣跚的幾臺CA10,也許總有一天,這些任勞任怨的大鐵牛,會回到他們原本的崗位上,而不是在這里勉為其難的完成本不該它們完成的任務。

  “好了,第一步成功了,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展全面的試驗,爭取在半年內,能夠進入小批量試產階段!”防工委總工笑道。

  現在只是確定了基本性能,但是接下來還有各種彈種、各種環境、各種射程的一系列試驗在等著這個新裝備。

  沒辦法,地盤比較大,使用環境復雜,不把這些工作搞好,恐怕換個環境就得打飛。對那些需要外購武器的國家的一個忠告就是,當不知道買哪家的武器比較好的時候,最好找那幾個大國買,他們的武器先天適應性就比那些小國寡民的組裝貨要強。這些東西光看個指標或者價錢,是什么都看不出來的。

  不過有些“大國”的也不好說,例如約翰牛,曾經縱橫四海的他們,造個燃氣輪機到了熱帶就趴窩,也是沒地兒說理去。

  聽著總工的話,同志們轟然應諾,有了這個良好的開端,就算接下來有再多的困難,他們也渾然不懼。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