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壞處都有應對,但是風險就是風險,永遠都是存在的,冒著這些風險,領導就想知道相比于在地下,冒這些風險到底值不值。
高振東自己說了也許是不一定是對的,但是無論如何,他的看法總是有見地的,能把思路拓寬不少,至少在這一點上,領導對他有信心。
畢竟這么些年,這位科技工作者一次又一次的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和眼光。
高振東早就等著了,這件事情是必然要說清楚的。不用深入細節,在防工委領導這個層面,也不需要說細節,只需要把大方向上的問題上說清楚就行了。
“首先,在地面施工,可以多工作面同時進行,只要資源投入及時,組織協調得當,其建設難度無疑要比挖石頭山低很多,而且相應的工期也要減少很多很多。”
高振東說這話的時候,領導才隱約想起來,面前這位年輕人不只是一位能力極強的科技工作者,同時在管理方面也有非常出色的能力,他撰寫的項目管理方面的書籍,現在依然是各大高校和廠所在項目管理方面的必學內容。
剛才忘了這茬兒了,要是早一點想起來,估計他對剛才高振東的話的相信程度還要高幾個級別,不過現在想起來也不晚。
對于高振東說的在建設難度和工期方面的好處,他沒有任何的懷疑,畢竟這東西一眼都能看得出來,在地面上和在地下,別說現在了,就算是放到幾十年后,差別也是極大的。
“上面這些好處自然會帶來另外一個好處——那就是成本會有明顯的降低,在地面上修東西和把一座石頭山挖空,無疑是前者要省錢得多,而且在建設期的安全管理上,也要方便得多。”高振東繼續道。
“嗯,這是肯定的……”如果拋開保密和運行安全方面的顧慮的話,無疑地面上修建建筑就要簡單得多了。在石頭山里挖出一棟9層樓的大樓很有難度,但是在地面上修一個長寬數十米,9層樓高的大樓就簡單得多,就算這是大跨度結構,總的來說技術難度也是可控的。
如果再搞點往下挖一段的輔助手段,那建設方案的選擇也能更多,不管怎么說,從地面往下挖和掏空一座石頭山相比,依然是前者更簡單省錢。
“但是,這樣一來,沒有山體天然的防護,輻射問題……”山體還有個好處是,地下的輻射會受到山體天然的阻擋。
高振東笑了起來:“領導,其實都一樣,畢竟不論在山里還是地面,輻射首先就得滿足運行人員安全需求,而這一點,在山里還是地面的代價都是差不多的,因為運行人員都在工程主體和附屬設施里工作,這一條是不會變的。而一旦滿足了運行人員的安全需求,其實對于周邊的影響,也就沒有多少了,在地面并不比在山體里需要花費多出太多的代價。”
地面相比在山體里,在這方面會有一些額外的防護支出,但是更多還是在管理支出方面,在硬件條件建設上,多不了太多。
一語驚醒夢中人,防工委領導順著高振東的話往下一想,嘿,還真是這么回事。
“難度低了,工期短了,錢也少了。而且建在地面上,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選址更加自由。建在三線,這個大方向不變,但是具體建在哪里,選擇面可就大多了。”
原本的選址是很困難的,遠的不說,相關專家同志幾乎把西南F4的地盤都看遍了,最終才選在烏龍口。因為這里的山夠大、夠結實、離水源夠近、交通夠方便、安全性夠好……
要說這個,同志們還得感謝高振東,他組織人手幫助地資局的同志改進的地震儀,在這方面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但是儀器畢竟是儀器,在這方面,高振東也是有考慮的。
“領導,地下情況的探測,現在依然是個難題……”別說現在了,就算是到了幾十年后,地下的地質情況依然是連蒙帶猜的,高振東自己就知道,黔山黔陽市修地鐵的時候,沒少受意料之外的溶洞的困擾。
“所以,在地面上還有個好處就是,變數小!一旦選定的地域,在建設過程中的地質等情況變化是比較小的,處理起來也容易,而在山體里這件事情可就不好說了。”
高振東可是聽說過在喀斯特地區打洞,遇見溶洞之后幾十車水泥灌進去泡都沒冒一個的事情的。雖然他知道這個工程最終選定的地點倒是沒有碰到這個問題,可是最終的情況誰知道呢,畢竟那個工程也沒修完。
而且這個理由在工程沒完工之前,是一直存在的,相信同志們也不會不考慮,而放到地面上就沒這么麻煩了。
“嘶……這方面如果一定要修在地下,那也只能通過把勘探工作做扎實來避免了。”領導倒是沒有因為高振東的話就覺得放到地面上來才放心,而是直接向最壞的情況考慮。
高振東也沒繼續糾纏這個問題,他還有別的話要說:“而且在地面上的話,緊急情況下如果需要,是能打大會戰的,在山體里就沒這個條件,同志們空有一腔熱情,但是根本沒地方發揮。”
在重大建設項目上打大會戰,是我們常用的方法,效果往往都不錯,但是在山體里,還真沒這個條件,施展不開。
“大會戰……”領導摸著下巴,沒有繼續往下說。
你不說沒關系,反正高振東還有話說。
“領導,你看,修在山里,別的不說,僅僅是這條長好多公里,直徑3米的引水管,就足夠同志們折騰很久的。”
高振東上輩子看見那根引水管的時候,還沒見過多少世面的他直接就驚呆了,主要是當時年少的他,對“水管”的概念還停留在自來水廠那個級別。
雖然比這大的引水管后來也不是沒有,但是在60年代中期,這個規模和方案的地下引水設施,對我們來說還是有些吃力。
領導看著那根在地下蜿蜒數公里,在計劃里要穿透數公里的基巖的引水管也是有些撓頭。雖然不是土木專家,但是領導當年還是指揮戰士們挖過戰壕的,這根直徑3米的管道不但要打通基巖,而且打通之后還要混凝土加固內壁,實際開鑿還要直徑超出3米,想想都知道這工程有多艱難,工程量有多大。
這可是石頭山和基巖,不是北方平原那種土壤。
高振東將手一揮:“而且我看了這個方案,這些水,平時是要靠提水泵站從烏水提上來的,僅僅是提水的電,就是一筆非常大的開支。雖然理論上可以使用反應堆在生產中產生的熱量發電,可以說是自產自銷,但賬不能這么算,如果這些電能節約下來,豈不是更好?”
領導有些沉默,一根直徑3米的水管,就算不滿管,但是想要供應上它的流量,得多少個大功率提水泵站才能供應得上啊,那些可都是電吶。而且這個工程有個特點,用水是持續、大量的,要不然也不會把主意打到龍江的一級支流烏水身上去了。
反應堆的冷卻水供應不上有什么后果,在電視上看過小鬼子某電站事故的高振東心里太清楚了。
高振東在方案里那根直徑3米的管子上點了點:“如果把這個工程放到地面上,那取水方面就容易多了。別的不說,在地面上,我們可以在水源附近就近布置,而且管道的建設要求也低得多,工期、難度、成本,同樣能節約不少。而且備用供水方案的布置和設計也要簡單得多。甚至可以為這個堆修建一個水庫,利用重力供水,運行起來也要節約得多啊。”
給燒開水的電站配套一個水庫,也是高振東在搞水利的長輩那里看到的除了徑流取水之外,常見的方式。
而反應堆這東西,不論是否要發電,冷卻的本質其實依然是燒開水。配個水庫很正常。
領導被高振東的話給吸引住了,但是轉念一想,又發現了個不對勁的地方。
“如果那樣,這個堆不是在水庫下游了?堆本身就會受到水庫受攻擊時潰壩洪水的威脅?”相當于是把反應堆一個需要重兵防守的地方,擴大成了兩個,反應堆和水庫都得防守,風險大大增加。
高振東搖搖頭:“這其實也很容易解決,反應堆布置在水庫下游,高程比洪水淹沒線高但是又比水庫死水位低的地方,依然能起到重力供水,但是潰壩洪水又不會對反應堆產生威脅的效果。哪怕是地形限制無法直接重力供水,依然可以利用渡槽、倒虹管等水工設施起到重力供水的效果,如此一來,水庫帶來的風險其實并不大。”
渡槽就是給水流走的橋,倒虹管,其實就是個連通器,雖然需要用到有壓管道,但是只要倒虹段設計合理,成本上升并不多,這些措施至少比在石頭堆里打洞要強得多。
高振東說這話的時候,領導又想起來,高振東好像在水利方面多多少少也是有研究的,至少沾邊。他的一些成果,在多次抗洪搶險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手上有這種多面手就是好,此時領導心里忍不住有些感慨。
雖然不知道“倒虹管”是什么東西,但是至少他能肯定,高振東絕對不會瞎扯淡。
“而且,這個東西如果放到地面上來,才是真正能發電的,綜合利用效率也要高得多!”
高振東上輩子在這個工程遺址里,沒有發現發電相關的部分,按說連反應堆遺址都公開,這部分沒理由藏著掖著,估計有可能壓根就是沒有。
原因也不難猜——在山體里挖個反應堆和相關提煉設施已經很吃力了,想挖出發電廠部分的空間,估計難度和成本都難以接受。
而把這東西放到地面上來,發電廠部分可就有得說道了。
“我看過方案,這個方案取水量之所以這么大,與大部分冷卻水沒法回收利用是有很大關系的,如果有配套的發電廠和冷卻水冷凝回收設施,那取水量也不需要這么大了。”
這是高振東估計的,畢竟現在詳細方案沒出來,也只能估計,但是高振東相信自己估計得并非沒有道理。
21世紀的火力發電廠,冷卻水回收利用率在98以上,這才達到了一座60MW的火電廠一天取水量僅需不到10萬噸的效果。
而這個建在山體里的反應堆,無疑是沒有那么大的空間布置冷凝塔這些設備的,所以才需要那么大的一根引水管。
而減少取水,帶來的聯動效益是數字很大、涉及面很寬的。取水、輸水,都能有不少的節約。
而這些節約下來的錢再添點,可以貼補上發電廠部分的投資成本,可以說是里外里一算,沒多花多少錢,但是白得了一座大型發電廠。
如果加上其他方面省下來的,那就更為可觀。
“發電……取水……”高振東的話,有些超出了領導的預期,他想得實在是太多了。
“嗯……這些考慮,我會向相關的同志轉達的。”其實他知道,在不大幅增加安全風險的前提下,地面的確是一個不錯的思路,省時間、省錢、省運行費、方案靈活度大、安全方面和地下互有長短……
“而且,如果調整方案的話,甚至還能和其他重大三線工程產生聯動效果。”既然都說了,那就不妨多說點。
“聯動?”對于這種21世紀的網絡大廠營銷黑話,領導是真沒轉過彎來。
“對,我沒記錯的話,在黔山省崇義市的烏水渡口,要建設一個大型水電站吧?”高振東對這個還是很清楚的,畢竟上輩子經常在那兒吃魚。
這個水電站原本是在70年開建的,但是在這條時間線上,不論是規劃時間還是預計開工時間,都有所變動。
“嗯,對,是有這么回事。”領導點頭,還沒點幾下,他就回過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