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滬,《收獲》雜志社的巴老翻閱著《人民文學》上林有成的那一篇短篇《愛》,看到故事最后的結局,深受觸動,這個故事讓他十分動容。
巴老仔細想著這個故事,喃喃說道:“這個故事真得寫得太好了!”
一旁的副主編李華軍聽見巴老這話,點了點頭,說道:“是啊,細膩真實,但又極具文學性和社會性。”
巴老對于副主編李華軍的話沒有說什么,只是想著這一部短篇《愛》,神色動容,說道:“他這部《愛》最最觸動到我的地方,就是妻子生命的最后時刻不住呻吟著:疼……疼……,這真得描寫得太真實了,然后丈夫坐到她的身邊,握著她的手一邊摩挲一邊講著他另一件從沒告訴過她的事。想必整個講述過程他內心經歷了一番波瀾壯闊的掙扎與交戰。”
巴老打從心里喜歡林有成的作品,說道:“難怪這部會被拍成電影。”
李華軍聽見巴老這話,不禁說道:“好像是先有電影劇本,再有,不過林有成在《朗讀者》里面就有提這個故事,應該是早就想好了這個故事。”
巴老點了點頭,他并沒有在意什么伏筆,他在意的是《愛》這個故事本身,只是說道:“不管是劇本,還是都是文學創作,這部的電影內地可能上映不了,也是可惜了。”
巴老很清楚這個故事的真實,當然也非常清楚故事的殘酷與偉大,也特意寫了評論文章稱贊林有成這篇短篇是真正的人性光輝之作。
沒錯,就是人性光輝!
最光輝之處就是在于那位丈夫的成全,這是最偉大的愛,畢竟那對丈夫才是最痛入骨髓的選擇。
一如巴老在《上滬文學報》雜志上發表了文章,稱贊林有成的這部《愛》,再次為林有成的這部最新發表的宣傳。
同樣,也如巴老討論評價的不僅僅是愛情,而是人對衰老死亡,還有尊嚴的自主權,這些深度的討論更加讓《愛》這部愈加火熱,受到文學界的追捧。
主流文學界向來更重視文學作品的內涵,也就是文學性。
在文學評論家們看來,現在林有成在《愛》這部里面的藝術或者說對技巧的放棄賦予作品的東西比文學意義要更持久,雖然看似簡單,但卻充滿了人性與愛的偉大。
這樣一場成全的殺死自己妻子的愛情讓他們瞠目結舌,目瞪口呆,同樣也讓他們心痛不已。
不過,真正說起來,林有成這部短篇里面的沖擊力很強大,也沒有明確的告訴讀者什么是愛,只有客觀的描述,殘酷的事實在于文字之外,需要讀者去思考,去探尋。
也正是因為如此,林有成的這部《愛》的短篇實在是太真實,也太特別了,細膩敘事,質樸而平實,故事的架構十分日常,只是簡單的生命自然流動,這在之前的作品中從未見到,要知道林有成可是最擅長想象力,對之前不少作品都有著一個獨特另類的故事框架,《愛》這個短篇故事要更簡單和真實,就是一對老夫妻的晚年生活,也正是因為這份簡單,讓不少文學評論家門認為《愛》是一部林有成艾滋病愛情作品真正的集大成之作。
相較于文學期刊上一些文學評論家的討論,現實那些熱愛文學的青年們討論則要更加激烈,因為殺死自己的妻子,結束一個人的生命這樣的尺度真得太大了,也可以說是太猛了。
這樣看似簡單的情節內里卻像是有一團猛烈的火在燒,平靜卻又相當灼熱。
一如往常也有非常多的讀者寫信寄到《人民文學》雜志社,寫信給林有成同志,雖然是1992年,書信依舊是讀者對作者直接的反饋,這里面的反饋有感動,也有激烈的意見,不同意那樣的成全是愛我,自然也不會像巴老那樣認為是什么人性光輝之作。
《人民文學》編輯部的張偉瞅著這一大堆讀者寄過來的信件,不禁感嘆道:“還得是林有成啊,讀者又瘋狂來信了。”
“不過這里面還有寄給我們雜志社,認為《愛》這部短篇主題思想有問題,整治不正確,要批判這樣的故事。”
這也是張偉沒有想到的,畢竟在文學圈子里面文學評論家們大多都還是對林有成所寫的這部給出了相當高的評價,而且一如一些評論家所評論的,林有成只是細膩真實地敘述了這個故事,并沒有太多主觀的評價,整個故事的文字都是冷靜而克制的。
另外一邊的編輯聽見張偉這話,又瞧見這些信件,笑著說道:“沒辦法,不同的讀者自然也就會有不同的哈姆雷特。”
編輯部的編輯們其實都沒有太在意那些爭議和批判。
畢竟林有成受到爭議和批判也不是一回兩回了,之前的《嫌疑人X的獻身》就有爭議,還有拿了茅盾文學獎的《人間奇事》同樣也有過一些關于主角返老還童的討論,更別說《時間旅行者的妻子》和《觸不到的戀人》那兩部了,還有《朗讀者》的大尺度年齡之差,雖然都反響很強烈,但同樣也是有一些爭議的聲音存在。
當然,這些爭議的聲音根本就沒有辦法改變,又或者說影響作品的深入人心。
畢竟文學作品本就會有不同的讀者,不同的看法。
那些讀者和一部分文學評論家對林有成的作品有意見,出于人性的角度去考慮,還不知道究竟會是因為什么原因。
張偉望著說那話的編輯同事,也點了點頭,十分平靜地說道:“是的,文學作品本就應該討論,不用在意。”
說那話的編輯也點了點頭,很是認同,他也是知道這一點的,畢竟相比起一些作家發表作品那鋪天蓋地的批評,簡直就是圍剿式地攻擊,像林有成這樣的那只是零星一些不同的看法而已,文學評論界更主流的看法都已經發表在各個文學期刊的評論上了。
至于讀者的信件,很顯然也都是因為太受沖擊了。
“其實林有成的這個故事殘忍之處就在于整個故事都相當真實,而真實才是最傷人的。”
張偉聽見同事這話,點了點頭,也十分認同,只是說道:“終歸還是林有成的藝術創作,希望真實生活里不要有這樣的故事。”
誰也不會知道真實生活里會不會有這樣的故事,也許相似,也許不同,但藏在內心深處的這樣的故事并不會出現在信件里面,因為那樣的秘密真得太可怕了,終身都只能自己一個人知曉。
張偉自然很清楚林有成的《愛》是真的很震撼,轉而說道:“之前就有出版社想要出版林有成的那幾部電影同名,不過林有成那邊沒有答應,現在有了這一部短篇《愛》,好幾家出版社都有想出版林有成的這部。”
其實不說林有成之前的名聲地位,在出版界的影響力,單就這部《愛》的本身,就值得文學出版社搶著要出版,尤其是現在都已經有盜版出版商出版林有成的這部《愛》,沒辦法林有成這位文學大佬的作品一直以來不僅深受讀者的喜愛,同樣深受盜版書商的喜愛。
“這也是林有成的這篇《愛》真的太絕了,我都反復再看一遍了,真的每一次看完內心都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太難以言述的一部,不得不感嘆林有成對于愛本身這件事的描寫實在是太深刻了!”
張偉聽見同事的話,點了點頭,他同樣也是反復看了好幾遍,內心也滿是佩服。
“最厲害的還是他在《朗讀者》里面就有了這個故事,還寫在了里面。”
“沒錯,這個真得忒牛逼了!”
編輯們也都對這一點拍案叫絕,他們也早就見識過林有成在里面埋下的伏筆,畢竟之前那部《人間奇事》里面不動聲色的伏筆可是讓無數人拍案叫絕。
那個時候,誰又能想到在林奇那返老還童的奇幻人生里面與那些人擦肩而過,讓整個《人間奇事》變得愈發奇幻而又真實,充滿了迷人的魅力。
無數讀者和文學工作者到現在都還記得聽其他人說了《風聲》有出現在《人間奇事》里面,后面回頭再去仔細看《人間奇事》那一段林奇和顧曉夢偶遇的那一段簡單的情節,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一樣,記憶深刻,震驚不已——“月朗星疏的深更半夜,五個人乘一輛車行駛著……一個侏儒人帶著一個矮小的老頭,十分奇怪……透過車窗,林奇看著車里面的那五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神色,林奇那好奇的眼神和說話的女人目光對上……那個叫曉夢的女人的眼神平靜,即便看著那小老頭蒼老的面容,形如老鬼……”
雖然只是簡單的幾行文字,林奇與顧曉夢擦肩而過,真的就是終生難忘,畢竟誰又能想到顧曉夢居然和林奇有過一場偶遇,實在是太不可思議,難以忘記的寥寥幾筆。
關鍵在林有成的那一部《人間奇事》的里面,林奇那波瀾壯闊,充滿奇幻的一生,除了和《風聲》里面的顧曉夢擦肩而過,還有《我的團長我的團》里面冒牌團長龍文章并不是從天而降的,這位管軍需的中尉,之前在《人間奇事》里面就出現了,還和林奇是戰友,還有《戰爭子午線》里面那個從北平來的投奔八陸軍的女護士,就是林奇在參軍的時候,在去作戰的火車上就遇見的護士,還有第四部戰爭《亮劍》里面……
林有成那四個戰爭故事都是《人間奇事》埋了伏筆,那是真的太驚人了。
那一幕幕的畫面真得太值得讀者去探究,甚至說可以說是考究,畢竟誰也不知道林有成究還有沒有不為人知的伏筆,隱藏在已經發表過的作品里面。
到現在可能都還有讀者拿著放大鏡在找《人間奇事》其它故事的伏筆,畢竟現在《朗讀者》這部里面又出現了這樣的伏筆,沒準《朗讀者》里面江夏為楊菊朗讀的作品里面還有林有成得作品。
“說實話,我除了看《愛》這篇,最近都有重新再看《朗讀者》很想知道自己有沒有看漏什么地方,江夏給楊菊朗讀的那些作品是不是都有出處。”
“哈哈,我也有在翻閱,只是林有成這樣的伏筆一直以來都太難發現了,不到林有成下一部作品出現,只怕誰都不會知道林有成在之前的作品里面究竟藏了多少故事,就像《朗讀者》,江夏給楊菊朗讀的那么多作品里面,林有成其實也都可以換成自己的作品,不過還好他沒有那么做,不然就真的太嚇人了。”
因為林有成在《人間奇事》和《朗讀者》里面的伏筆都是那樣的不動聲色,悄無聲息,難以發覺,等到真正草蛇灰線,揭開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的驚艷。
這樣的討論交流不絕,一如現在的文學圈和熱愛文學的讀者里面。
很顯然,編輯部的編輯話題又不知不覺歪回了正題,又重新開始討論《愛》這部的動人。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不單單是國內的讀者和文學圈都在討論林有成的這部《愛》,同樣在威尼斯電影節的國外觀眾同樣也都被《愛》這部電影給震撼到了。
沒錯,就是震撼,徹徹底底的震撼!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但是像《愛》這樣的愛卻是都能感受到那股無法用語言形容的沖擊力。
震撼人心與偉大的并不是與電影,而是《愛》本身。
在這樣的震撼人心之下,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也有了驚人的好消息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