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最新一期的《人民文學》的雜志上面出現林有成那篇短篇《愛》的那一刻,京城的文學圈子都為之一驚,因為知道林有成給寶島導演侯曉賢寫得電影劇本就是《愛》,而且這部電影現在都入圍威尼斯電影節了,現在林有成在《人民文學》發表了這篇,那么是不是就是那個故事,當然更有了解的文學工作者,會了解到《愛》背后遠不止如此。
不管如何,現在因為林有成這位文學大佬發表作品,自然全國各地的讀者目光隨之聚集,無數的熱愛文學的青年,那些文學工作者都在第一時間去買最新一期的《人民文學》的雜志。
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林有成發表新了!
誰讓這是林有成發表新,絕對的萬眾矚目,要不然那些文學期刊的編輯又怎么會不斷地向林有成約稿,因為林有成這位作家的名字就已經意味著作品的動人與優秀。
而且林有成的新名字叫做《愛》!
名字,簡單一個字,就是“愛”!
這自然就會讓一眾文學青年都期待不已,都很想知道林有成會帶來什么樣的愛情故事。
誰不知道林有成最擅長寫的就是愛情故事。
可是讀者都沒有想到,林有成帶來的這部簡單的短篇就是一把鋒利的短刀,直接狠狠一把捅進所有讀者的心臟,鮮血淋漓,卻又滾燙火熱。
沒錯,就是極致的撕扯,無比感動卻又無比心痛。
《愛》這個故事居然是一對老夫妻的愛情,可就是這樣一對深愛的老夫妻最后卻是丈夫親手悶死了自己的妻子。
看到最后真得就是不寒而栗!
石鐵生完全沒有想到林有成會這樣這樣一篇愛情,這樣的悲傷讓他其實很受觸動,雖然他坐上了輪椅,沒有選擇死亡,但其實內心何嘗又不是有過那樣的時刻。
“沒想到林有成這篇《愛》居然會是這樣的故事。”
石鐵生看到最后真得十分動容,他沒有想到林有成居然會寫一對終身從事音樂教育工作老夫妻,在妻子突然中風癱瘓,音樂歷久熏陶下的高貴氣質也抵擋不住老去和疾病,她慢慢的不能自理。丈夫請來了護工,但護工對待愛人的粗暴刺激了他,他決心自己照顧愛侶。
他們的女兒回來看生病的母親,就像我們大部分子女一樣,看過哭過痛過后,繼續選擇自己無法躲避的生活。
人老了,真的很像小孩子,丈夫很笨拙,妻子很胡鬧,他笨拙的幫她洗澡,給她喂飯,給她穿衣服。
一切的細節都是這般真實,真實當讓石鐵生認為就是發生在他身邊的故事,這樣的故事里面自尊心強的妻子看著丈夫,眼里溢滿平靜的憂傷,她說,我已經活得太長了。趁丈夫出去辦事,她爬上窗臺,很想自己結束自己,及時趕來的丈夫叫住了她。
可是最后,這位丈夫還是成全了這位妻子,用枕頭悶死了妻子。
石鐵生放下手中的《人民文學》雜志,望著自己的妻子,由衷地感嘆道:“林有成的文筆真得太絕了,正個故事的敘事克制而平緩,冷厲的真實已經不需要渲染。”
聽見石鐵生這話,那位跛腳的女人也點了點頭,說道:“是啊,他寫得太真實細膩了,在他筆下的人都平靜而無奈的接受著命運的安排,如同命運的齒輪轉動,一如既往不疾不徐的推進,那位的身體越來越差,他抱著她給她講年輕時候的故事,她很累,閉上眼睛想要休息,后面拿起身邊的枕頭,直到她停止掙扎……”
“唉——!真得沒有想到啊!”
說著,也是一聲無比悲傷的嘆息。
石鐵生內心同樣很不平靜,絕大多數人的一生,根本配不上的“波瀾壯闊”四字,都只是在克制隱忍的情感里,無可奈何的選擇與被選擇里,試圖把總也無法滿意的生活抵達幻境。
可是,現在林有成就是把這樣平靜的愛情真實地展現在所有人面前,那看似克制隱忍的情感下究竟是怎樣波濤洶涌的感情。
“真不愧是林有成啊,太絕了!”
很顯然,一如石鐵生深受觸動,林有成的這部短篇《愛》真的就是讓一眾讀者都看得目瞪口呆,深受震撼。
讀者們壓根就沒有想到林有成居然會寫一對結婚多年的老夫妻的愛情故事,關鍵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又是如此的殘酷而驚心。
當然,也會有讀者認為這樣的愛情太過偉大了!
沒錯,就是偉大!
但是真正偉大的還是在林有成筆下這一場震撼人心的愛情故事寫出了另一種極致,復雜的人性矛盾超乎想象,愛情的邊界似乎在這一刻也被無限延伸,一眾讀者看得感動不已。
不僅僅是京城的文學圈子,應該說是整個文壇都沒有想到林有成這位作家居然會帶來這樣一部特別的短篇《愛》,甚至可以說這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愛情,更有文壇的人在討論交流林有成之前在那部《朗讀者》里面就有提到江夏給楊菊朗讀的一部關于愛情與婚姻的,就是這部《愛》!
毫無疑問,這樣的一個藏起來的伏筆,更是讓林有成的這部短篇《愛》變得更加不簡單,也變得更加迷人。
可以說一時間,關于林有成最新《愛》的討論風潮在整個文學圈傳開,又或者說是不僅僅是文學圈子,相當強烈的沖擊,不管是林有成的這一次突破尺度和想象的愛情,又或者關于尊嚴與死亡,乃至于生命的討論都是對文壇有極大的沖擊力。
全國各地文學圈都在討論林有成的這篇大尺度,超乎想象的《愛》。
可以說是,第一時間就有相當多的文學期刊予以轉載,像《評論》在頭條位置轉載,《短篇選刊》第一時間給予轉載……
沒辦法,林有成的這部的沖擊力和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
當然這樣的一股討論,自然也就會有爭論,爭論的焦點就是這樣的愛究竟是偉大,還是殘忍。
8月19日,《文學評論》刊登了評論學家張慧的一篇關于《愛》的評論文章,毫不掩飾對林有成這部的欣賞和贊美,評論寫道:“林有成所寫的這部短篇《愛》,在我看來就像一幅不多加修飾,用最尋常的線條和淡雅的色彩勾勒出來的畫作,看似尋常易懂,卻飽含深意和感動。故事圍繞著一對老年的音樂家夫婦而展開,他們擁有相同的嗜好和話題,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中相互扶持相互依靠,平淡的日子過得愜意而尋常,但病痛的悄然來襲,卻殘忍的破壞了這一平靜的幸福,因手術失敗,妻子的病情一度惡化,工作繁忙、煩惱一堆的女兒無暇照顧,只能由年邁的丈夫照料,病痛的折磨加上心態的變化,愛將如何繼續?何以稱之為愛?”
“在林有成細膩真實,甚至可以說是冷峻克制的敘事中,見證著無奈而無常現實下的殘忍與悲涼,而大多時候在難以消除的痛苦和難以挽救的災難面前,讓人看似費解的極端行徑或許也是愛的一種強烈表達。林有成的文字真正做到了淋漓盡致的完美,真實到令人痛心,在平緩冷峻的氛圍中充滿了沉默的痛和傷,但即便如此還是會因此而沉迷,那種裹著殘酷感的愛情本質直抵心底的震撼實在讓人過目難忘。很多時候只有經歷失去和痛苦,才能讓人學會珍惜和感恩,而愛具備無限深厚廣博的意義,林有成其實寫出了對于“愛”更為深刻的認識,用看似冷漠的文字,制造殘酷而沉重的漩渦,讓愛于其中傷感而哀愁的綻放……”
“林有成似乎是想要為讀者提供一種能冷靜深入思考或轉換思維的空間與方式,放下浮躁的心,打開看似局限的眼界,融入情境感受其中的氛圍,品讀其中的用意。在殘忍冷漠的面具下隱藏著的或是感人至深的脈脈溫情,很多人常說悲劇往往能更像一把利劍直刺人心,而林有成恰恰就利用了這股力量,帶給讀者對于愛的另一種思考,也許隱藏在死亡背后的是對愛更為長久的延續,雖然看上去很凄涼、很悲痛、很傷感……在這殘忍到讓人無法目睹的無常現實面前,林有成用獨有的方式和風格,動人的刻畫出了愛的另一種生存方式。”
這樣的一篇評論毫無疑問引發了非常多讀者的共鳴,這也是他們心中所想,但讀者的想法卻不僅僅于此。
很多文學報刊都有在轉載,刊登相關的評論文章。
《短篇選刊》予以轉載林有成的這一篇《愛》,并刊登評論文章,“難以想象林有成在《朗讀者》的里就想到了《愛》這個故事,也難以想象他會讓江夏朗讀自己的作品給楊菊,這個伏筆情節真得讓人難以想象。但真正難以想象的還是,那個丈夫最后是怎么能夠殺死自己深愛的妻子,尤其是那個妻子還在枕頭下掙扎?難以想象的殘酷與偉大!”
《文論報》上面就有文學評論家評論文章,寫道:“林有成的這篇短篇就是在討論愛與死亡這兩個宏大而又深刻的哲學命題,它們似乎很經常的出現在生活里,但是卻又是那種讓人不到生命終結似乎都難看破的東西,林有成把這兩個因素糅合在一個故事中,同時又提出了“痛苦的活著和開心的死去”這一倫理性的悖論……”
《上滬文報》報紙也在第一時間刊登了文學評論家黃暉的評論文章,稱:“《愛》并不是一曲對愛的贊歌,而是對生命的一種注視,當生命不可抑制地走向衰老和死亡,是否能坦然面對?這同時也是對愛的極端考驗,考驗著人承受力的極限,誰都必須在付出與收獲失衡的天平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與此同時,《青年評論家》雜志也有文學評論家的評論文章稱贊這是林有成的真正愛情力作,稱:“對于將尊嚴置于生命之上的妻子來說,以這樣凄慘的狀態繼續存活到底是恩惠還是酷刑?當她已經失去表達能力時,丈夫一遍又一遍教妻子說的,都是他們年輕時的愛情回憶:他們的共舞、那些曾經無比快樂幸福的時光……他意圖以此喚起妻子殘存的意識碎片,但實際上妻子在看那些老相冊時,已經與過去做了告別,是丈夫在強留她的生命,以及她的靈魂。林有成在這篇里絕非要做任何虛偽的道德審判,而是在極端殘酷的情況下,呈現“愛”所蘊含的極大的無力,與極致的溫柔……”
沒錯,就是極大的無力與極致的溫柔!
這些關于《愛》的討論在整個文學圈越來越廣,越來越激烈,因為林有成本身的文學地位和影響力,每一次作品發表就備受關注,現在又是帶來的這樣一部《愛》,看似簡單直線式的敘事結構,但是整個故事隨著情節發展依舊沖擊力太強了。
沒錯,真得就是對心臟沖擊十足的一把短刀。
很顯然,所有讀者,還有文學工作者都沒有想到林有成這位曾經的鰥夫作家,在結婚之后還是帶來如此殘忍的愛情,依舊還是一位愛情劊子手,現在寫得這個短小的愛情故事就是如同一把短刀,突然捅破了每一個讀者的心臟。
關鍵這一把短刀還是很早之前林有成就藏在了《朗讀者》這個故事里面。
誰又能想到林有成在《朗讀者》里面悄無聲息,一筆帶過的《愛》居然會如此刀鋒凌厲,出手無情,就是那樣一把刀溫柔殺人。
如同那個丈夫用枕頭悶死妻子,突如其來,掙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