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二百六十一章 西游釋厄傳,性命雙修法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第262章西游釋厄傳,性命雙修法(求票)

  瓢潑大雨中,興化府城,一座檔次不高的小酒館里。

  一個將近六十歲的青衣老者,抬頭看著天上越飛越近的兩條龐大龍影,沒有像普通百姓那樣頂禮膜拜。

  反而臉色沉悶地灌了一大口酒,嘴里嘟囔著:

  「不過是白費力氣罷了。

  這韓家王朝不值得挽救,鬼神也救不了這腐朽的天下!

  我沈坤賢弟倒是對韓家忠心耿耿,他又得到了什麼?呵,在詔獄中暴死整整一年矣,今日便是他的忌日啊!」

  低頭就看到一支為了應對切支丹倭寇入侵,前來協防的戚家軍穿著草鞋披著斗笠匆匆入城。

  忍不住想起了因為抗倭,被清流誣告而死的肺腑之交沈坤,眼圈發紅,老淚縱橫,口中美酒格外苦澀:

  「只恨我吳承恩一事無成,不得為沈賢弟伸冤!

  自詡才高八斗,卻連玉京城都考不進去,不知此生還有無機會倒反天宮?」

  一連兩碗酒水下肚,整個人都有些熏熏然了。

  吳承恩跟沈坤是鄰居也是發小,兩人從小一起長大感情甚篤,都是十里八鄉公認的才子,只是際遇截然不同。

  沈坤34歲的時候考中了狀元,吳承恩20年考了7次都沒有考上,到今年吳承恩已經57歲,半截身子都要快入土了。

  主要是他厭煩八股文,實在不擅此道,轉而就職了小說家,沒想到東邊不亮西邊亮,道行突飛猛進,如今已是四品之境。

  三年前他在一小小縣丞任上遭誣告罷官,便回到家鄉,投奔老兄弟沈坤,在他的狀元兵中做了軍師。

  也是親眼看著自家兄弟如何親冒鋒矢浴血抗倭,又是如何被人誣告抓走,在獄中死的慘不忍睹。

  情緒激動之下,桌上一迭表面寫著《西游釋厄傳》的凌亂草稿中,翰墨書香氣洶涌沸騰,一個身披錦斕袈裟的和尚突然出現在他的酒桌旁。

  雙手合十,口宣佛號:

  「阿彌陀佛!一切眾生,皆隨業流轉。今日之別,乃是前世今生因緣和合所致,還望居士看破,放下。」

  聽到這和尚惱人的念經聲,吳承恩更覺煩惡,眼中的神光都有些渾濁,怒斥道:

  「住口!」

  揮手召來一支狼毫筆,在草稿紙上繼續寫寫畫畫。

  只是大多數都是難以辨識的狂草和囈語,隱隱有那麼一點鄭和寶圖密文的樣子,顯然他的狀態有些不對。

  小說家從七十二候中獲得的靈應為虛實。

  書中世界對別人來說是波濤洶涌的大海,只有靠船才能遨游其中,但小說家自己就是魚,能在現實和虛幻之間隨意游走。

  這種超越眾多其他職官的超絕靈感,甚至能幫助他們藉助內景世界探索人性理智的群體邊界。

  自然而然也格外容易接觸到各種未知的兇險。

  吳承恩就是在接到兄弟沈坤暴死獄中消息的當晚,在悲痛欲絕中突然夢入內景世界,從某個光怪陸離的所在得到了許多支離破碎的知識。

  整理過后,發現一字一句都在闡述「性命雙修」之道。

  于是,不知不覺之間,他就對自己的《西游釋厄傳》草稿開啟大改,試圖文以載道,闡述無意間窺得的天地至理。

  沙沙沙.

  筆走龍蛇,寫著寫著,白龍馬丶孫悟空丶豬悟能丶沙悟凈依次顯現在他的身邊。

  吳承恩的眼睛也漸漸恢復清明。

  若是讓那些曾經接觸過仙渣所散播「性命雙修」之法的神道職官見到,一定會驚掉下巴。

  此人竟然在嘗試摸索出一條,不同于仙渣必須依靠吞服各種不死仙藥達成「性命雙修」之道的全新修行方式!

  所謂「性」指人的心性丶精神丶意識,即「心」;所謂「命」指人的身體丶生命丶能量,即「身」。

  書中,唐三藏(江流兒)這個肉身凡人,必須要駕馭白龍馬(身體/意志),降伏孫悟空(妄心),戒除豬八戒(情欲),依靠沙和尚(本性),才能一路向西,取得真經。

  這本身就是「以心制欲,以性養命」的修行過程。

  而每一次降妖除魔,都是悟空(心)運用神通(智慧),在八戒(戒律)丶沙僧(本性)的輔助下,保護唐僧(修行主體)和白龍馬(身體)度過難關。

  即「以心御氣,以性煉命」,相當于內練之法,而職官履職積累功德則是外練,合起來才是真修行。

  直到五圣成真,性命圓滿,心神悟空,識情悟能,真性悟凈,身體意馬皆得超脫。

  故而這部《西游釋厄傳》本質上就是一本闡述「性命雙修」之道的完整修行指南。

  吳承恩收起書稿,站起身來,身體驟然膨脹,化作一只豬妖。

  卷臟蓮蓬吊搭嘴,耳如蒲扇顯金睛。獠牙鋒利如鋼銼,長嘴張開似火盆。

  竟是控制不好心性,突然又犯了豬癮,忍不住把桌上的茶點全都吃喝一空。

  顯然只是初具雛形的草稿,還遠遠沒有達到預想中的效果,尚且需要作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點點完成自身的積累。

  他丟下一串銅錢,縱身一躍,又變成一只金毛猴兒,一個跟頭沖向東海。

  《西游釋厄傳》是向西行,但吳承恩自從讀完一本《海權論》打開新世界大門之后,本能感覺到自己應該往東走,才能尋根溯源,復歸太極。

  天上正在和云綃一起化成龍身驅趕水汽的王澄,感應到的同源氣息便是來自吳承恩身心的劇烈變化。

  撥開云霧朝地面看來,卻只是隱約看到一個毛臉雷公嘴的和尚,一個跟頭就跳進東海的波濤里失去了蹤影。

  于此同時,一直靜靜躺在錢眼法財庫里的那一只定心金箍,突然亮起寶光又漸漸熄滅,最后恢復如常。

  這是當初從月港八大船頭兒之一耍猴兒董老頭手里搶來的符應鎮物。

  鎮物:定心金箍(一州之寶)

  這件鎮物身上錨定著某個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凝聚人心愿力形成符應。

  能定心猿,降意馬,由內到外控制人心,解放身體中沉睡的力量,對猿猴和人類都有奇效。

  忌:由咒和箍兩部分組成,一旦戴上只有解決持咒之人,才能摘下金箍,解除控制.

  剛剛只是匆匆一瞥,連奇貨可居都沒來得及發動,王澄對這種古怪的情況實在有些摸不著頭腦。

  「奇怪,剛剛那是什麼人?

  這只在錢眼里吃了一年灰的定心金箍怎麼突然有了反應?難道真是偶遇了齊天大圣?」

  身邊的宴云綃開玩笑道:

  「這段時間天道垂青的效果還沒有消失,說不定你人在家中坐,機緣就從天上來了呢?

  暫時想不透也沒關系,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平時多注意這只金箍,或許哪一天它就會又提醒你機緣到了。」

  王澄笑了笑:

  「哈哈,但愿如此。」

  只覺得是一個無所謂的小插曲,轉眼就把此事拋到腦后。

  兩人干完今日的活,剛剛返回月港,陸云塵就匆匆找上了門來,急聲道:

  「閩州觀象臺剛剛奏報,這次的臺風有些蹊蹺,運行軌跡跟一開始的預測差距極大。

  他們猜測是有上三品在世鬼神開壇做法,甚至是大規模血祭,誘導風神,改變了臺風風向,將其趕向了我們閩州治。」

  冷知識,官話中的「臺風」一詞,一說是由嶺南話「大風」演化而來,另一說是由閩南話「風臺」演化。

  而不管起源于哪里,都足以證明自古以來這兩個地方應對海上風暴的經驗是有多麼豐富。

  閩州治觀象臺說有鬼,就一定有鬼!

  王澄頓時神情一凜。

  陸云塵接下來的話證實了他的猜測:

  「切支丹倭寇要來了,一定是那個上三品的陰陽師天草四郎在作法。

  游震得應該已經跟對方接上了頭,準備一下,我們今夜就秘密動手拿人!」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