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推薦:
京師,老太爺的御駕前兒抵的京,已經處于隱退狀態的領班軍機大臣阿桂率領京中文武在德勝門迎的駕。
老太爺畢竟八十一歲了,一路車馬勞頓,因而只是同阿桂說了兩句話,之后便命擺駕回宮。
同阿桂說了什么,沒人知道,因為當時只有老太爺和阿桂兩人。
阿桂完成自己“首相”迎接儀式后,也沒有跟著一起進宮,而是直接回了自家府邸。阿桂走時,和珅倒是想上前同這位“老領導”打招呼,可阿桂一直離他數十步,始終不給和珅機會。
見狀,和珅知道阿桂心中對自己成見頗深,心中五味雜陳,好在阿桂年老多病已經不參與朝政,軍機處目前是由他和福長安把持,便也熄了同阿桂緩和關系的意圖,恭恭敬敬陪著老太爺回宮。
次日,宮中突然傳出旨意,老太爺將滿洲鑲黃旗出身、禮部滿尚書恭阿拉之女鈕祜祿氏指給嘉親王為側福晉。
鈕祜祿氏才十六歲,之前是十公主的伴讀,小姑娘為人很是冷靜沉著,很得老太爺和十公主喜歡。
這個指婚并沒有引起朝野太多關注,因為嘉親王的側福晉完顏氏不久前病逝,身為父皇的老太爺給兒子再指一個側福晉是情理之中的事。
朝野眼下關注的是高原戰事和兩個人事調整。
高原那邊,大將軍福康安沒有執行兵部改道策略,執意走原先路線,眼下已領數千將士深入高原,最新傳回來的消息表明清軍糧草后勤補給都跟不上,因此對于福康安能否安全抵達高原,朝野議論紛紛。
老太爺對此也十分看重,并沒有怪福康安沒有改道,只是讓軍機處擬旨催促甘肅布政使福寧務必保障大軍糧草供應。為防福康安這路大軍出事,又詔令四川總督李世杰督派另一路綠營兵馬自西康抵近高原。
李世杰已經多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對于這位在平定大小金川立下汗馬功勞的老臣,老太爺也是簡在帝心的,所以回京途中便讓相關部門推薦四川總督人選,免得重病的李世杰累死在任上。
四川總督有兩個大熱門,一是和珅一黨提議的和琳;另一個則是出任兩江總督的孫士毅。
先前福長安曾經提議讓擔任漢軍副都統的和琳接替李世杰任四川總督,但當時這一提議不僅遭到軍機大臣王杰的反對,和珅這個做哥哥的同樣反對。除了和琳自身資歷不足外,也是和珅希望和琳能跟著福康安歷練一番攢取軍功,從而為日后名正言順掌握兵權奠定基礎。
現在,因福康安對自己的輕視,和珅決定不能再把雞蛋裝在福家一只籃中,除密令甘肅布政使福寧“絕其餉以令其自斃”外,也打起了四川總督這個位子的主意。
四川總督雖排名直隸總督、兩江總督之后,但掌握的軍隊人數卻是封疆之最,平定大小金川之戰更使得四川總督的地位驟然提升,又是進入高原的重要基地,若和琳能當上四川總督,福康安無功而返甚至兵敗的話,那和琳這個四川總督就是最好的大將軍代替人選。
高原若能在和琳手中取得大捷,和氏兄弟的聲望就絕不在福康安之下!
故而和珅已經授意黨羽為和琳發聲,可老太爺那里雖老糊涂的很,但似乎無意和琳接替李世杰,而是想讓孫士毅轉任四川。
如果孫士毅轉任四川總督,誰來接其兩江總督的位子?
一個蘿卜一個坑。
總督比巡撫、布政權勢更重,牽一發而動全身。
兩江總督的熱門人選肯定是先前署理過這個職務的江蘇巡撫福崧,但福崧并非和珅黨羽,真讓孫士毅轉任四川總督,福崧接任兩江總督,意味著這兩個重要的封疆大吏與和珅全無關系,這肯定不是和珅愿意見到的局面。
老太爺這邊也沒有明確,因而圍繞四川總督這個職務,各方都在明爭暗斗。
安徽那邊的人事調整也讓朝野為之側目,一個一年多前還是九品學官的捐監之人陡升二品布政,當真是有人眼紅有人罵。
奈何和珅權勢滔天,那趙有祿又的確有功,因而誰也不敢上書質疑這個任命。
安徽前任巡撫朱珪已經抵京,從封疆大吏轉任禮部侍郎,無疑是朱珪仕途的一大挫折。
關于朱珪是“朱歸”的謠言也在京師傳開,雖然大多數官員根本不信,朱珪任上白蓮教在安徽死灰復燃進而釀成大亂也是不爭事實,所以一些官員看朱珪的眼神難免怪異。
一則小道消息也在京中暗中傳播,說朱珪的確是朱明宗室后人,不僅其名符合朱明取名習慣,其子朱錫金也符合這一點。
這些謠言搞的朱珪心情相當郁結,為證清白抵京后就上了一道折子,折子內容不是其它,正是他朱珪的家譜。
朱珪折子遞上來時,老太爺正靠在養心殿東暖閣軟榻上微閉雙目,面前站著和珅、福長安、董誥等軍機大臣。
聽和珅將朱珪折子內容簡短說了后,老太爺連眼睛都沒睜開,右手輕輕一抬:“傳朕旨意,授朱珪內閣大學士,仍在禮部當差。”
老太爺的這個決定讓正準備落井下石的和珅愣住,心里直犯嘀咕怎么朱珪丟了這么大人,犯了這么大錯,主子還是死保他的。
難道?
一個大膽念頭閃入和珅腦中,嚇了他一跳。
旋即覺得不可能,因為從老太爺這幾年的表現來看,很有可能傳位給成親王永瑆,要不然不會讓永瑆總管滿洲八旗都統事。就算不是永瑆,也極大概率傳位給明年要晉為親王的皇孫綿恩,怎么可能傳位給嘉親王呢。
真有立十五為儲君的心思,這些年來怎么就老是“打壓”十五的?又不斷提高十三大舅子們地位的。
思來想去,當是朱珪清流領袖的身份作祟。
念及于此,和珅也是挺無奈。
也不知老太爺怎么想的,明知王杰、朱珪這幫家伙同他和珅不對付,偏是不肯遂了他的心愿把人攆出朝堂。
想來,這就是所謂帝王權衡之術吧。
邊上,身兼兵部、戶部兩部尚書的福長安正大聲給老太爺讀著趙安那份精修過的戰報。
這份戰報相比侍衛慶遙報上來的那份,幾乎是毫無水份,也將當時的真實情況寫的一清二楚。
老太爺靜靜聽著,布滿老年斑的手指無意識捻動著一串蜜蠟佛珠,待福長安讀完,這才輕輕放下佛珠,抬起滿是皺紋的臉笑道:“這還像個話。這趙有祿去歲還是個芝麻小官,今年就敢提刀上馬替朕平定一方,勇氣是可嘉,也有這膽氣,但這仗打的也確實輕松。一幫烏合之眾,能有多大的本事。不過,也難為他趙有祿了。”
這會的老太爺看著蒼老,眼神也是渾濁,但精神還是不錯的。
起碼沒打盹,也沒有真的睡著。
可能是熟悉的養心殿讓他老人家更適應吧。
老太爺又問福長安:“這請功單子上頭一個叫慶遙的是怎么回事?”
福長安忙道:“回主子,慶遙乃養鷹狗處二等侍衛,宿州城下正是他臨危不懼,于教匪之中箭射匪逆李杰,致使賊陣大亂,我軍方能乘勢掩殺奠定勝局對了,主子,慶遙還是宗室子弟,恭親王常寧的后人。”
“哦?”
老太爺臉上露出一絲笑意,仿佛自家孩子有了出息般,不住點頭:“好啊,宗室子弟出息是朕的體面,也是我大清的體面。傳旨,慶遙晉一等侍衛,加恩賞戴花翎,以后在乾清門當差。”
“嗻!”
福長安連忙應下。
“其余有功人員就按趙有祿所請,該升官的升官,該賞銀的賞銀,兵部、吏部核議后盡快辦理。陣亡將士優加撫恤,不得克減。”
對軍功賞賜這一塊,老太爺打登基以來就一直大方的很,如今也不例外。
福長安略一斟酌,開口道:“主子,此次皖北白蓮教亂雖非大規模起事,然其地處中原腹心任其蔓延必釀大患,甚至會斷我漕運,使我大清南北不通.
奴才以為趙有祿臨機決斷速平禍亂其功實大,觀其自出任安徽以來,整飭糧道、督辦賑災、平定教亂都是可點可圈,所至之處更是弊絕風清,雷厲風行,真乃不可多得之干才,難能可貴的是趙有祿為官清廉 如今雖已晉其布政使并署理巡撫事,然其功勛卓著,似應再加恩賞,方能顯皇上對有功臣子不吝恩賞之天意。”
“嗯,”
老太爺手指捻著佛珠,看著和自己年輕時很是相似的福長安,“四福兒,依你之見,該如何加恩?他已是二品大員,署理封疆,年紀輕輕恩遇已是極隆了,總不能真把安徽巡撫的位置給他吧?”
福長安早有腹案,忙笑著道:“主子明鑒,巡撫之位關乎一省民生吏治,需資歷深重者方可勝任,趙有祿雖有能力然年資尚淺,驟登巡撫實職恐惹物議。奴才愚見,其官階雖不宜再升,然可恩及其身。”
“恩及其身?”
老太爺有些詫異,示意福長安繼續說下去。
“主子,這趙有祿系內務府公中包衣籍,皇上何不天恩浩蕩特旨將其一家抬入漢軍旗?如此,既酬其功,又拔其于微末,使其更感恩皇上盡心王事!”
福長安拿出來的方案竟是抬旗。
抬旗是大清對有功臣子莫大恩典,這漢軍八旗雖裁撤大半,如今名存實亡,但旗人的身份相比包衣奴才明面上肯定是高一檔的。
成為旗人的好處也有很多,起碼社會地位有質的飛躍,于趙安而言旗員身份也有利于他對安徽官場的進一步“威懾”。
起碼,別人罵他的時候就不能再罵“那個狗奴才”了。
福長安怎么就對趙安這么好了?
難道真是毫無保留替和珅出力?
肯定不是。
四福兒是有自己私心的,不管趙安自己的報告如何真實,如何謙虛,其八百破十萬的事跡不是假的。
這就引起四福兒莫大興趣。
哥哥手里有楊遇春,他這個做弟弟的手里就不能有個趙有祿?
誰說和珅提拔的人就不能為他福家所用!
示恩示好把人拉過來最好,拉不過來也無所謂,反正他同和珅也是一體的。
不可謂不用心。
然而,此議一出,一旁一直沉默的軍機大臣董誥眉頭立刻皺了起來,這位董中堂素來講究朝廷體統,重視官員出身正途。
在其看來趙安是以“幸進”聞名,雖然現在有清名,辦事也有力,但畢竟是和珅一黨提拔的人,屬于“奸小”之列,若因趙安一時軍功就予以抬旗殊恩,無異于鼓勵鉆營、敗壞官場風氣。
當即不顧和珅、福長安如何看他,出列躬身道:“皇上,臣以為福大人此議不妥。”
“噢?”
老太爺看向董誥,“哪里不妥?”
“皇上!”
董誥聲音清朗,態度不卑不亢,“抬旗之恩,非比尋常。向來賞予勛舊世家、累世功勛之臣,或后妃母族,以示殊寵。趙有祿雖有微功,然起身不正,驟登高位已惹朝野側目,若再予抬旗,恐天下士人寒心,以為朝廷重功利而輕名節,開幸進之門,傷敦本務實之風 且其功在平一隅之民亂,較之邊疆大將決勝千里、斬將搴旗之功猶有未逮,望皇上慎之!”
董誥一番話讓閣內氣氛頓時有些凝滯。
福長安暗罵董誥搗蛋卻不敢直接反駁,只因董誥所言確實占著道理和體統。
和珅瞥了眼董誥,沒吱聲,因為他不好在老太爺面前旗幟鮮明支持福長安的提議。
老太爺則沉吟不語,緩緩捻著手里的佛珠。他何嘗不知道董誥說的是對的,但他用人自有其一套邏輯,那趙有祿出身再差,只要能辦事,敢辦事,這就夠了。
真要以出身資格用人,這大清朝很多事就推不動,辦不下去。
譬如議罪銀的事,譬如內務府的事。
這些事讓身正的官員來做,怎么做?
所以在老太爺看來董誥說的再對也不對,但直接駁斥董誥又未免讓這老臣心寒。
這時,一直站在老太爺榻邊輕聲指揮內侍添茶倒水的和珅,微微彎下腰帶著謙恭笑容開口道:“主子,奴才倒有個愚見。”
老太爺視線轉向和珅:“講。”
和珅笑道:“董大人所言老成謀國句句在理,抬旗之恩確不宜輕授。不過福大人愛才心切亦是出于公心,趙有祿此番不僅是平亂有功,賑災救災也有大功,故而主子應當厚賞。奴才想著,這賞賜之道未必只在官階、籍貫上打轉兒,或許可以在別處議議。”
說到這,和珅竟然頓住了。
“說下去啊,你和珅什么時候學會跟朕打啞迷了?”
老太爺含笑微抬右手作勢要敲和珅額頭的樣子。
“奴才哪敢跟主子打啞迷,”
和珅一邊將額頭朝老太爺手上靠近,一邊笑道:“奴才的意思是趙有祿已是從二品大員,官階確不宜再升。抬旗之恩又關乎八旗體制,皇上亦可暫擱。然則我朝賞功之法,除了官爵,尚有殊榮,譬如花翎。”
“花翎”,尤其是雙眼花翎,乃是皇帝特恩賞賜給有功勛大臣的極高榮譽,非等閑人臣可得,代表皇帝的極度青睞和恩寵。
“趙有祿平定教亂,救災有方,其功雖不如邊疆大捷,然于腹心之地消弭大患亦可謂殊勛,皇上何不特恩賞戴雙眼花翎?如此,既不違體制,又遠超常規升官之賞,足顯皇恩浩蕩,令其感恩戴德,亦可使天下文武皆知皇上賞功絕不吝惜!”
和珅說完,暖閣內眾人神色各異。
“妙!”
福長安心中暗贊和珅這個主意好,雙眼花翎可是許多一二品大員夢寐以求而不得的榮耀,賞給趙有祿比升半級實職,甚至比抬旗更能彰顯圣眷。
而且正如和珅所說花翎是榮譽,那些清流言官就算想反對,也很難找到直接攻擊的借口。
誰讓趙有祿真的有功呢。
不過,他提議的抬旗卻變成和珅的賜花翎,主子真要準了,那趙有祿肯定對和珅感恩戴德,對他福中堂怕是沒有多少感激之心了。
這讓四福兒眉頭微皺。
董誥這邊也是無奈,賞戴花翎雖然榮耀,但確實不涉及官階提升和身份變更,他若再強行反對,就顯得過于苛責和不近人情了。
剛才反對福長安,這會再反對和珅,也是不智的事。
最終,董誥張了張嘴,還是沒有再出聲。
“和珅所言,頗合朕意。”
老太爺看了看和珅,又看了看董誥和福長安,緩緩點頭,“趙有祿此次功勞不小,恩賞雙眼花翎,以示優渥。其余議功、撫恤事宜,就按方才所議,著兵部、吏部、戶部盡快辦理。”
“嗻!”
和珅帶頭應道。
“另外,”
老太爺仿佛想起什么,又補充道:“告訴趙有祿,朕賞他雙眼花翎是讓他繼續好好給朕辦差,把安徽給朕治理好了,要是出了岔子,朕能賞出去的東西也能收回來,要他好自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