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推薦:
張元忭激動的看向蘇澤!
這是蘇房師手把手的教自己如何起草奏疏啊!
而且這么一對比,蘇房師的奏疏確實要比自己的原版好太多了!
首先是提出了一套方案,但是也照顧了庶吉士的利益。
庶吉士是要參加館選的,他們自然不愿意離開翰林院,打擾他們準備館選。
所以蘇澤提出折中的方案,庶吉士可以選擇不去觀政,但是也提議在館選考試中增加實務的內容,引導庶吉士們去觀政。
另外蘇澤又提出延長了觀政時間,這同樣也會讓同科的進士們高興。
正常來說,進士觀政也就是半年多的時間,等到了時間就要參加吏部選官,從此很多人一輩子再也沒有重新回到京師的機會。
而且觀政時間太短,確實也看不出一個人的能力和品性,再加上觀政的進士都扎堆去吏部、戶部、禮部和都察院這些部門,而其他衙門卻沒人問津,被分配過去的也不好好的做事,覺得自己沒了前途。
蘇澤這種“延長觀政時間”“各部輪換觀政”的制度,的確對新科進士和朝廷都有好處。
“多謝蘇師指點!學生這就回翰林院,重新草擬奏疏!”
蘇澤卻說道:
“且慢,就在這里寫好了。”
說完,蘇澤抽出一份空白奏疏,遞給張元忭。
張元忭也沒有猶豫,直接拿起筆,很快就寫出來一份新的奏疏。
蘇澤又接過奏疏,仔細檢查了一遍,滿意的點頭。
不愧是狀元!當真是好苗子!
張元忭的字跡是非常標準的館閣體,一看就是下了苦功夫的,光是字跡看了就讓人舒服。
遣詞用句也非常舒服,整份奏疏格式和避諱也沒有任何問題。
蘇澤終于明白,為什么大佬們對年輕有為后進那么欣賞了,這張元忭教起來就是舒心!一點就透!
蘇澤對著張元忭說道:
“子燼,,你不介意我在你奏疏上署名吧?”
但是蘇澤緊接著搖頭說道:
“不妥不妥,這份奏疏是你的首封奏疏,我若是在奏疏上署名,就是搶了你的風頭。”
“子燼,你先上書,我再上書為你請愿,你看如何?”
張元忭陷入到狂喜之中。
他本來只是想要得到蘇澤口頭上的鼓勵,幫著查看一下奏疏中的問題。
可沒想到的是,蘇澤竟然親自指點自己寫奏疏,還要幫著自己請愿?
在支持一個人的奏疏時候,除了連署之外,還有單獨上疏請愿支持的。
這種一般發生在朝廷重臣上書后,門生弟子再單獨上書請愿支持,造成一定的朝廷輿論壓力。
或者是低級官員上書,大佬再上書支持,來表示自己支持的態度。
蘇澤顯然也是照顧了張元忭。
蘇澤如果署名,以他在朝廷的威望,大家肯定會覺得這份奏疏是蘇澤主導的。
如果是上書請愿支持,那就是張元忭主導的奏疏,蘇澤不過是贊同。
這也是蘇澤為了張元忭揚名鋪路。
張元忭對蘇澤的感激之情已經要溢出來了,他連忙說道:
“請恩師聯署吧,這奏疏大半都是恩師的功勞,弟子不敢居功!”
蘇澤搖頭說道:
“這改革觀政制度是你的想法,我不過完善了你的想法,提了建議而已。”
“這是你入朝后第一份奏疏,我還是不署名了。”
蘇澤的情感真切,張元忭也沒有繼續勸。
蘇澤又教給他去通政司投遞奏疏的流程,等到張元忭離開之后,沈一貫說道:
“子霖兄,這張元忭確實是個可造之材。”
“可你這么做,張閣老那邊?”
羅萬化也投來了擔憂的目光。
張居正才是主考官,也就是張元忭的座師。
現在張元忭都稱呼蘇澤恩師了,這日后輩分怎么算?
而且張元忭是狀元,天然就有政治標志的意味。
如果他投靠了蘇澤,那其他人怎么看?
這會不會引起張居正的打壓。
蘇澤嘆息一聲道:
“這是張子燼自己過來的,我也沒辦法,如果張閣老怪罪,那我只能上門去賠罪了。”
沈一貫和羅萬化對視了一眼,兩人也無奈,但是時局如此,確實不是蘇澤能左右的。
三月十九日,張元忭向通政司投書,上《請改革觀政進士事宜疏》。
張元忭的奏疏送到通政司后,通政使李一元也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他疑惑的看向自己的右通議蘇澤,這奏疏的味道怎么和蘇澤這么像?
李一元想起來,張元忭是今科的狀元,和蘇澤一樣是治易經的,也就是說蘇澤是他的房師。
李一元又想了想蘇澤,單獨將張元忭的奏疏挑出來,送到了內閣之中。
這份奏疏果然引起了內閣的討論。
高拱贊同了張元忭的奏疏,但是主管教育的大臣殷士儋表示反對。
殷士儋曾經掌管過翰林院,他對著高拱說道:
“翰林之制,乃是我朝文選之基,這張元忭剛入官場就妄議朝廷大政,吾等不都是從翰林過來的?”
殷士儋這句話說完,內閣也沉默了。
確實和殷士儋說的一樣,大家都是經歷了翰林院培養的道路。
就在這個時候,又有通政司的官員送來了一份奏疏。
與此同時,通政司內的蘇澤,將自己的奏疏塞進了系統。
《附議請改革觀政進士事宜疏》
——模擬開始——
《附議請改革觀政進士事宜疏》遞送內閣。
高拱支持張元忭和你的奏疏,但是主管教育事務的大臣殷士儋提出反對。
殷士儋的強烈反對下,你的奏疏在內閣沒有獲得一致意見。
隆慶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擬結束——
剩余威望:890。
若要通過你的奏疏提案,需要支付400點威望值,是否支付?
蘇澤感覺需要的威望點越來越多了。
也對,隨著改革的深入,阻力自然是越來越大。
蘇澤自然是毫不猶疑的選擇了“是”。
威望值已經扣除,剩余威望490點,請盡快完成上書,等候奏疏生效。
內閣。
高拱翻開奏疏,這是蘇澤的上疏,是支持張元忭的奏疏。
高拱用充滿玩味的目光,看了一眼身邊的張居正,將蘇澤的奏疏傳遞給諸位閣臣后,對著張居正說道:
“張閣老,這張元忭也算是你的門生,你怎么看?”
張居正看著蘇澤的奏疏,臉上閃過一絲奇怪的表情。
面對高拱的詢問,張居正說道:
“我倒是覺得張元忭的奏疏像極了蘇子霖的《請罷早朝疏》。”
說起了這份蘇澤成名的奏疏,在場眾人都露出古怪的表情。
接著張居正說道:“既然高閣老說張元忭是我的弟子,那這份奏疏我就不發表意見了。”
高拱看向張居正,又看向殷士儋,暗道張居正真是一個棘手的對手。
他心里明白,張居正恐怕從內心來說,也是支持對觀政制度進行改革的。
雖然大家都是翰林院出來的,但是高拱也深知這套制度的不合理之處。
真正在翰林院內沉下心來學習的人是很少的。
大部分的翰林,都會想辦法在京師結交權貴,等待編修國史、編修大典、去詹事府為官等機會。
而沒辦法出頭的翰林,則因為翰林虛名,最后老死在翰林院內。
這種制度無疑是非常考驗心性的。
誠然,翰林院是一個寶庫,高拱在翰林院的幾年,也是他政治上成長最快的時候。
但是大部分的翰林,沒有高拱張居正他們這種心態。
要么將自己當做未來的閣老,眼高手低看不上實務。
要么整日怨天尤人,抱怨懷才不遇。
但是張居正卻在這個時候,突然宣布中立。
這等于是讓高拱去對上殷士儋。
高拱明白張居正的打算,這是要拆散自己和殷士儋的同盟。
其實從雷禮去往淮安后,高拱和殷士儋的同盟已經出現了裂隙。
兩人在很多事務上,都已經有了分歧。
如果是徐階這樣的閣老,大概為了團結,可以暫時退讓,維持住和殷士儋的同盟。
但是高拱不是這樣的人。
他做閣老,就是為了能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進行變法。
如果為了黨爭,要讓出政治主導權,那這個首輔還有什么意義?
高拱的性格,自然不是為了團結而妥協的人。
這一次張居正放棄自己的立場,直接讓高拱和殷士儋對上了。
但是高拱也不準備退讓。
果不其然,兩人大吵了一頓,目光都落在了趙貞吉身上。
趙貞吉看了兩人,開口說道:“兩位閣老,事關翰林院,是不是應該聽聽翰林院的意見?”
這下子高拱和殷士儋也點頭,于是這兩份奏疏又被發到了翰林院。
這下子翰林院也炸開了鍋。
大部分翰林,是不愿意離開翰林院的。
因為只要能留在翰林院,就有一個未來可期。
從翰林院出去,就等于踏入腥風血雨的官場,那如果不行就是真的不行了。
留在翰林院,好歹有翰林院遮風擋雨,大不了致仕的時候抱怨一句自己懷才不遇,沒有得到貴人扶持。
靠著翰林院的身份,在京師辦事其實也很方便。
而陷入到外朝的政治斗爭,那就是生死難測了。
就是今上繼位后,朝堂斗爭的烈度稍微降低了一些,不像是先帝經常殺人和廷仗了,但是因過貶官的也不少。
張元忭的奏疏送到翰林院,立刻引起了激憤,嚇得張元忭都不敢去翰林院上班了。
其中反對激烈的,是今科榜眼鄧以贊。
大概是因為記恨張元忭奪了他的狀元之位,鄧以贊對張元忭的奏疏進行了猛烈的攻擊。
而且鄧以贊不僅僅猛烈攻擊了張元忭的奏疏,甚至還對內閣陰陽怪氣了一番。
鄧以贊在奏疏中嘲諷道:
“如此荒謬之言,吾等普通官員都知道沒有討論的價值!內閣重臣不能及時反對糾正,竟然下發翰林院,足以可見其對這種狂言的縱容!”
這下子鄧以贊就不僅僅噴了張元忭了,而是將所有支持張元忭的閣臣都噴了,甚至連表態中立的趙貞吉也噴了,因為建議下發翰林院討論的就是趙貞吉。
等到鄧以贊的奏疏送到內閣之后,趙貞吉看完就氣炸了!
趙貞吉雖然是心學宗師,但是自身性格也不是后世電視劇那種的馬屁精,相反,他在當年俺答兵臨城下的時候,能獨自出城整頓京營,本就是個有膽有識的人。
趙貞吉平日里在內閣中立,是因為他的精力主要放在軍事改革上,他對于高拱和張居正的改革路線之爭不感興趣。
而作為當朝閣老,鄧以贊的奏疏已經是指著他的鼻子在罵了。
如果算上之前京師的傳言,都說是趙貞吉故意不讓鄧以贊中狀元,鄧以贊還不站出來辟謠澄清的態度。
趙貞吉已經可以確定,鄧以贊就是針對自己了!
而趙貞吉又看向張居正。
原本他的態度是兩不相幫,最好是高拱和張居正兩敗俱傷才好。
但是鄧以贊是張居正的門生,他上書來陰陽自己,是不是出自張居正的授意?
這也是政治生態改變了。
如果是以往李春芳在朝的時候,趙貞吉大概不會這么想。
但是如今高張的斗爭極化,內閣就像是黑暗森林一樣,大家互相不信任,一件事都會往黨派斗爭上去想。
這就由不得趙貞吉這么想了。
再一想到之前和張居正在軍事改革上的舊怨,趙貞吉就更不淡定了。
緊接著,趙貞吉就改變了態度,支持了張元忭的奏疏,提議對翰林院和觀政制度進行改革!
看到趙貞吉突然改弦易張,張居正只能嘆息一聲。
鄧以贊這份奏疏就是過猶不及了,好好的開地圖炮,得罪了趙貞吉,反而事得其反,將趙貞吉逼向了高拱。
唯一的好處,就是因為這件事,高拱和殷士儋本就脆弱的同盟終于分裂了。
想到這里,張居正果斷放棄抵抗,選擇放棄在張元忭的奏疏上表態。
二比一,內閣達成了多數意見,送到皇宮后,很快隆慶皇帝就通過了張元忭的奏疏,改革翰林院和新科進士觀政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