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澤早早來到詹事府,今日又是給太子講學的日子。
他剛剛在公房坐下,太子身邊的太監張宏就過來請他過去。
一邊走,張宏一邊說道:
“蘇翰林,武清伯世子來了。”
原來是李國舅來東宮。
蘇澤連連點頭,順手將一小袋子銀元塞進了張宏的懷里,張宏默契的一笑,就將銀元塞進兜里。
兩人一前一后來到明倫堂,蘇澤見到了國舅李文全。
李文全比起上次更要意氣風發了。
倭銀公司的籌備委員會在協商會議后,結束了自己的使命。
接著倭銀公司發布章程,出資五千銀元以上的,且本身沒有擔任朝廷官職的出資人,自動成為董事會董事。
經過統計,剔除掉一些有職位在身的勛貴官員出資人,以及不愿意露面的隱形出資人,最終倭銀公司確定了董事七十五人。
這七十五人組成的董事大會,每半年召開一次會議,討論倭銀公司的重大事務。
僅僅依靠董事大會是無法控制龐大的倭銀公司的,在這次董事會上,選出了七名常任董事。
常任董事才是負責日常運營的人,這七名常任董事組成的董事局,將會決定倭銀公司的日常工作。
李文全自然高票當選,他也成為倭銀公司的首任董事長。
在當選之后,李文全立刻前往萊州,購買倭銀公司的商船。
倭銀公司手握六十萬銀元的巨款,這幾乎抵上大明一省一年的賦稅總額了。
而各省的賦稅,省布政司衙門只能動用很少一部分,李文全這個董事長卻能完全控制這筆巨款。
倭銀公司財大氣粗,不僅僅買下萊州造船廠兩年內的民船訂單,又直接通過購買的方式,買下了十艘武裝商船。
再加上倭銀公司董事們,紛紛將自己旗下的船隊也掛靠在倭銀公司下,整個倭銀公司瞬間就有了四十艘商船!
當然,這個數字只是看起來夸張而已,這其中包含了很多只能近海航行的小船,但是經過報紙的一番宣傳,也足以讓人感嘆倭銀公司財大氣粗了!
就在前段日子,大明水師全殲了濟州島附近海盜,現在前往倭國的航線安全了不少。
李文全向 “李某今日來,是向太子和蘇翰林辭行的,我要隨船隊前往堺港。”
蘇澤有些意外,他沒想到李文全竟然要親自去倭國。
要知道這個時代航海可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不過想想也是,李文全如果不是有這樣的冒險精神,也不能在澎湖闖下那么大的事業了。
李文全緊接著又說道:
“此外李某今日來,還有一件事想要勞煩蘇翰林。”
“世子請講。”
李文全說道:
“這次前往倭國,朝廷特批了倭銀公司經營硝石許可,但是如今官方硝石價格大漲,工部硝石都短缺,所以李某想請蘇翰林想想辦法。”
硝石?
蘇澤這才想起來,這種火藥時代的硬通貨,大明竟然也短缺了?
產硝法,本就是中國的發明。
明代硝石,主要提取自硝土。
硝土,其形成依賴微生物分解作用。
在廁所、豬圈邊上,老墻根上,會形成硝土。
將這些硝土聚集起來,破碎后注水浸泡,過濾后加入草木灰,再熬煮濃縮就能形成粗硝。
再經過分離提純,就可以得到硝石。
大明有專門的硝戶負責產硝,各地也有上交硝石的稅賦。
可以說,硝石生產,是極度依賴于國家組織能力的產業。
官府必須要能讓百姓上交硝土,還要有專門的技術來提純。
要知道這個時代很多國家,根本就沒有基層治理的能力,別說是組織基層百姓搜集硝土了,就連向基層收稅都沒這個能力。
大明在這個時期,幾乎占到了全球硝石產量的七成以上。
李文全看了一眼 “其實這件也和蘇翰林有關。”
“和蘇某有關?”
李文全點頭說道:“蘇翰林提出四民平等,廢除賤籍,很多硝戶也因此脫籍,如今很多衛所的硝石工坊都停工了。”
原來如此。
和軍戶鹽戶一樣,大明硝石生產也依賴于專門的硝戶。
而且大明還有嚴格的規定,禁止民間私自制硝,對硝石進行了嚴格的管控。
當然,這種管控到了隆慶年間也已經名存實亡了。
民間制硝泛濫,市場上就有硝石販賣,只要不是大宗的賣,官府也是不管的。
硝,是人類重要的化工原料。
蘇澤并不會惋惜硝戶的棄業,這種奴工制度下的硝石產出未必高效。
原時空,大明后期的硝石產出就出了問題,因為硝戶被時代壓榨,最后產出的硝石純度不夠,明末火器的啞火率直線上升。
而且這種官方控制的硝石產業,同樣也有腐敗嚴重的問題。
在嘉靖朝,就出現過官方硝價要比民間還高的情況,胡宗憲在東南抗倭的時候,就從民間采買硝石。
要解決硝石的問題,一個辦法是堆硝法。
這個辦法也很簡單,就是將人和動物的糞便搜集起來,和草木灰泥土一起堆放,經過一段時間的硝化細菌作用,最終就能變成硝石。
這個在大明其實很容易實現。
京師這些城市,每日產生的糞便是很多的,京師就有很多人專門從事運輸糞便的工作。
只要將這些糞便管理起來,專門建立堆硝的工坊,就能夠產出硝石了。
除此之外,蘇澤想起了自己的妻子趙令嫻是四川人,而四川有很多天然硝。
這些硝洞基本上是一些天然的溶洞,這些溶洞中的蝙蝠排泄,硝化細菌不斷積累制硝,最后形成硝石礦脈。
最后一個辦法,就是海外了。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硝石礦就在南美洲。
不過跨洋貿易還是太遠了一些。
“其實民間制硝一直都很繁榮,價格也很便宜,世子為何不直接從民間購買?”
李文全看向蘇澤道:
“蘇翰林,私自制硝是犯法的。”
朱翊鈞也看向蘇澤,想要看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這下子蘇澤也有些頭疼起來。
硝石在這個時代,是妥妥的戰略物資!
硝石是火藥的原材料,也是日后很多化工產品的原材料,涉及到軍工、化肥、醫藥等多個領域,在今后幾百年內,都是最重要的物資之一。
如果放任民間制硝,雖然硝石價格會下來,但是硝石走私問題會更加嚴重。
可如果官辦制硝,又同樣面臨效率低下,貪腐成風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官辦工坊還有一個“大而不強”的問題。
這種競爭不激烈的市場,官辦的結果就是技術升級緩慢,產品的質量不斷下滑。
硝石關系到火器,是非常重要的物資。
蘇澤想了想說道:
“其實蘇某也有一策,硝石榷賣。”
“硝石榷賣?”小胖鈞和李文全都念了一遍。
“工部硝石短缺,源于硝戶棄業,官辦工坊廢弛,加上民間私硝泛濫。”
“但軍需火器、工商之用日增,官營產量反縮,供需失衡。”
“再加上硝石乃是國之重器,走私也猖獗,很多私硝工坊無法在大明公開販賣,最后反而投身于走私出售。”
李文全點頭,蘇澤說的就是目前硝業現狀。
“硝石生產,如果完全官營,則要重蹈覆轍,有產無質,反而于國有害。”
“但如果完全放開,朝廷又不好控制。”
“蘇某以為,朝廷可頒發專營牌照。”
“由朝廷刊印硝引,限制商戶準入。”
“商戶持有硝引就可以產銷售硝,但是所產所售都需要登記去向,具列賬冊,等待朝廷隨時檢查。”
“此外還要引入分級銷售。”
“硝石純度高者,為軍供級,官府以高于市價收購,統購統銷,不可隨意變賣。”
“純度中者,為民用級,許民間流通,價隨市定。”
“產品不合格的,立刻銷毀,商戶出售劣硝則要受罰。”
“硝引所得,一部分用于朝廷購硝,另外一部分則可以用于懸賞技術升級,鼓勵商戶用新法制硝。”
“朝廷已經榷賣硝石,頒發硝引,再私自制硝的就要重罰了。”
“蘇某提議在四川、云貴等硝石產地,設立硝石榷賣局,專司此事。”
聽完蘇澤的辦法,小胖鈞和李文全都叫好。
榷賣制度,其實來源很久了,最早就是管仲提出來的“官山海”。
最早榷賣的就是鹽。
榷賣種類最多的就是大宋了,宋代的糖酒醋茶,全部都采用榷賣的制度。
但是日用品榷賣,其實是對普通百姓征稅。
宋代以后,還嚴格榷賣的就只有鹽一樣。
硝石算不上日用品,反而更加適合使用榷賣制度。
小胖鈞說道:“還請蘇師傅速速寫成奏疏,孤也要聯署!”
既然定下了榷賣的意見,小胖鈞又讓張宏拿來筆墨,蘇澤立刻寫下奏疏,朱翊鈞也署上自己的名字。
回到公房,蘇澤拿出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請榷賣硝石疏》
——模擬開始——
《請榷賣硝石疏》遞送到皇宮和內閣。
內閣支持你硝石榷賣的奏疏,卻對如何執行硝石榷賣產生了分歧。
次輔張居正認為,榷賣屬于戶部的事務,應該由戶部主持,由戶部辦法硝石榷買的硝引。
鐵路和水利大臣雷禮則認為,硝石官營的時候是工部負責,而且產硝是一件有技術的事情。
宿主在奏疏中,提出要對硝石分級銷售的建議,如果有戶部負責,戶部官員不懂技術,可能出現商戶將劣質硝石賣給朝廷,或者出售劣質硝石的情況。
張居正和雷禮各執一詞,內閣無法達成一致意見,你的奏疏送到皇宮。
隆慶皇帝也同意你硝石專賣的提議,但是也頭疼閣臣相爭,奏疏最后被擱置。
——模擬結束——
剩余威望:1310。
若要通過你的協商提案,需要支付300點威望值,是否支付?
蘇澤也沒想到,在李春芳離開內閣后,閣臣之間的矛盾開始公開化了。
蘇澤也有些懷念李春芳內閣了。
但是蘇澤也清楚,隨著大明朝的改革深入,這類矛盾會越來越多。
其實張居正和雷禮的這次職權之爭,還在就事論事的階段。
如果是李春芳內閣,李春芳出手調解一下,大概在內閣就能達成共識。
但是自己的那位師相高拱,他不和別人吵起來就不錯了。
蘇澤有些憂慮,很多矛盾就是在“就事論事”階段結下的,下一步就是帶有個人情緒的站隊了,最終階段就是“凡是你支持的我就反對”。
蘇澤憂心這屆內閣班子的團結,但是對此也毫無辦法。
蘇澤嘆氣,只能選擇了“是”。
威望值已經扣除,剩余威望1010點,請盡快完成上書,等待奏疏生效。
蘇澤看著時辰,現在已經快要下衙了,想著還是不要耽誤內閣和通政司下班,蘇澤決定明天早上再送去通政司。
張居正今日又比昨日晚了一點回府。
張居正剛剛回到家,就見到了次子張嗣修,拿著一封信迎了上來。
“爹,大哥來信了!”
聽到是長子來信,張居正依然是面無表情,但還是從張嗣修手里接過信。
張嗣修眼巴巴的看著信。
張居正治家規矩森嚴,就算是兄長的家信,也只有張居正看完之后他們這些弟弟才能看。
張居正這次沒有去書房,而是直接在偏廳讀了起來。
信的開頭就是日常的問安,然后張敬修說起了自己在蓬萊島上辦學的情況。
其實張居正也已經從兵部知道了一些水師學堂的情況,他的好弟子申時行就是在兵部武選司當武選郎。
比起武監,水師學堂起步晚,得到的資源也少,朝廷的支持力度有限。
自己的兒子能將學堂辦成這樣,其實張居正是十分欣慰的,他在張敬修這個年紀,可沒有機遇去從無到有創辦一家學校的。
大部分都是一些日常的瑣事,但是張居正卻看得津津有味。
張敬修自從去了水師后,發現自己更能理解父親辦事的難處。
而他有了自己的事業,也會將事業上煩惱寫信給父親,張居正總能給出指點。
父子感情反而更加融洽了。
今天張敬修在信中,也寫了幾件水師的難處。
請: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