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350章 鐵路竣工儀式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煉鋼爐?”

  蘇澤點頭說道:“夏日炎炎,在外面工作的人容易得暑病,這都是因為出汗太多,導致體液失調所致,所以工坊中的工匠不僅僅要補水,還要補充鹽。”

  蘇澤這么一說,萬敬就理解了,不就是暑病嗎?

  暑病也是夏日戶外勞作的工匠容易患的病,只不過明代的時候暑病被認為和太陽有關,煉鋼廠內是沒有太陽的,所以萬敬沒有往暑病上想。

  蘇澤又說道:

  “欽之(萬敬字)兄,煉鋼廠在夏季要給工匠做好防暑降溫的工作,我建議鋼廠專設一筆資金,用在給工匠們發放防暑降溫補貼。”

  萬敬連忙點頭,煉鋼廠的工匠可是工部的寶貝,蘇澤這么說他才發現自己疏忽了防范暑病。

  萬敬立刻說道:

  “按照子霖兄的辦法,就給工匠發放鹽水吧?我再讓醫局開一些治療暑病的藥方,放在煉鋼廠中備著。”

  蘇澤又說道:

  “另外欽之兄,這過濾氨水后的廢液,能夠都搜集起來嗎?”

  萬敬疑惑的說道:

  “廢液有什么用?”

  蘇澤看著硫酸銨,嘴角露出笑容道:

  “此物堪比黃金,可是有大用啊,等過些日子,欽之兄就知道了!”

  八月十六日,京郊。

  京郊煉鋼廠的鐵路車站前搭起了一個臺子,房山鐵路董事會的執行長范寶賢滿臉的喜色,他被一眾大股東們簇擁著,焦急的看著鐵路月臺上的蒸汽鐘。

  這個蒸汽鐘也是最新的發明。

  隨著工廠越來越多,對于計時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西洋的機械鐘表也被商人帶來了大明,隨之大明工匠也對鐘表結構進行了拆解,制作出新的鐘表來。

  但是這些鐘表的零件加工水平不一,鐘表的計時也不是很準確,用在普通的工廠還行,但是用在鐵路上就不夠了。

  鐵路運營對于時刻的要求非常高,而更大的一個難題是,鐵路的沿線的時鐘必須要對齊。

  每個站點的時間必須同步,要不然就是編了時刻表,也可能因為計時工具的誤差,導致鐵路事故。

  有工匠提出烽火臺的辦法,每隔一段時間燃起狼煙,各站臺就立刻對齊鐘表。

  這個辦法理論上可行,但是京師和房山之間日日燃起狼煙,京師百姓怎么看?

  所以這個方案是第一個被否決的。

  這件事也愁壞了鐵路公司,最后范寶賢懸賞工匠來解決這個問題。

  最后一位名叫崔時的瘋狂工匠,提出了解決辦法。

  崔時提議,建設一條蒸汽管道,然后在管道上開口安裝這種特殊的蒸汽鐘。

  每隔十五分鐘,管道中就會沖入蒸汽,這十五分鐘一次的蒸汽,就會自動給沿途的每一座蒸汽鐘校時。

  這樣一來,沿途每一個站臺的鐘表,每隔十五分鐘就能校時一次,這樣就能滿足鐵路調度的精度要求了。

  就連蘇澤聽到這個辦法,也對崔時的巧思驚嘆不已。

  在原時空的十九世紀,蒸汽鐘也曾經很普及。

  在工業時代,很多城市都建設了大量的蒸汽鐘,用來給城市居民提供標準的時間。

  隨著蒸汽鐘上冒出蒸汽,汽笛發出轟鳴之后,不遠處出現的馬車的塵囂。

  “來了!”

  范寶賢激動起來。

  今日鐵路竣工儀式,內閣閣老雷禮和工部侍郎潘季馴都要出席,這個消息讓鐵路公司的股東們都激動不已。

  這可是閣老啊!

  如果是以前,這些商人別說是閣老了,就連大小九卿這個級別的大臣都見不到。

  如今范寶賢以鐵路公司執行長的身份,可以和雷閣老并肩參加剪彩儀式!

  等到雷禮的馬車靠近站臺,范寶賢和一眾鐵路公司董事會的董事站在兩邊,熱情的迎接兩位朝廷重臣的到來。

  雷禮范寶賢寒暄了幾句,就在潘季馴和萬敬的陪同下,登上了舉行竣工儀式的站臺。

  蘇澤和羅萬化則跟在隨行的官員隊伍中,看著范寶賢這個執行長忙前忙后的樣子,羅萬化對這個過分殷勤的商人有點厭惡。

  不僅僅是羅萬化,今天出席的官員對范寶賢態度都很敷衍,有幾個甚至不假顏色,但是范寶賢不愧是商人出身,無論態度如何,他都會殷勤的招待。

  蘇澤對著羅萬化說道:

  “能把鐵路建成,也有這位范執行長的功勞,士農工商,只要是有利于大明的,都是大明的忠臣。”

  聽到蘇澤這么說,羅萬化也收起輕視。

  也對,聽說《商報》就是這個大同范氏出資辦的報紙,這范氏能有這樣的商業眼光,確實能為大明做不少事情。

  “翰林院蘇學士!翰林院羅總編到!”

  唱名的儀賓喊完,范寶賢三步并兩步,沖到了蘇澤面前。

  “蘇翰林,久仰大名!”

  范寶賢激動到臉上的肥肉都抖動,蘇澤倒是伸出手做出拜禮,這下子讓范保賢更激動了,連忙行禮回拜。

  “我也是聽萬郎中說過不少范執行長的事情,這次鐵路能建成,范執行長也出了不少力氣。”

  “草民竟然能入蘇翰林的耳,真是三生有幸啊!”

  所幸今日還有別的貴客,范保賢聽到了幾名勛貴的名字,也只能依依不舍的放開蘇澤。

  蘇澤和羅萬化登上站臺,就見到雷禮向他招手。

  蘇澤連忙過去,雷禮看著站臺下的鐵軌,對著蘇澤說道:

  “子霖啊,當年我在工部當尚書的時候,這鐵還是稀罕的東西,如今都可以鋪在地上當軌道了。”

  蘇澤想著當年自己向雷禮獻破解《營造法式》方法的時候,這些年大明確實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些多賴蘇子霖的功勞。”

  工部侍郎潘季馴湊趣說道。

  潘季馴的兩鬢微白,這位歷史上有名的技術官員,此時五十多歲,正是一名官員最年富力強的時候。

  蘇澤連忙謙虛說道:

  “這些都是工部的功勞,這些煉鋼廠可都是萬郎中修建的。”

  雷禮和潘季馴也滿意的點頭,這也是蘇澤的優點了,他明明做了很多事情,卻不居功,而且愿意將功勞分給別人。

  雷禮突然說道:“老夫今日前來,是想要看看,這鐵路是不是像報紙上說的那樣,和運河一樣能聯通我大明的南北。”

  內閣閣老自然不會隨便說話,這句話太過于突兀,蘇澤看向雷禮,思考著他這句話的含義。

  雷禮只是坦然一笑,卻沒有再多說什么,緊接著賓客到齊,范寶賢返回站臺,宣布竣工儀式開始。

  不得不說,范保賢設計的這個竣工儀式還挺有新意,由雷禮和潘季馴手持錘頭,在最后一塊鐵軌上敲下,現場爆發出激烈的掌聲,房山到京郊,這條長度不到百里的鐵路,就此宣告竣工。

  蘇澤知道,這條鐵路必然會載入史冊,成為某個歷史時代的標志性節點。

  但是此刻站在京郊煉鋼廠的站臺上,蘇澤并沒有任何震撼感。

  沒辦法,不遠處的煉鋼廠冒著煙,馬夫驅趕著馬來到了鐵軌上,三輛相互連接的軌道車廂被推到了站臺上。

  蘇澤隨著眾人登上車廂,等到站臺的蒸汽時鐘發出汽笛聲,車夫開始指揮馬拉著車廂開始加速。

  因為車上都是貴客,所以車夫的速度也不敢太快,在蘇澤看來這就和游樂園的觀光馬車差不多。

  估計任何人,都無法想象后世鐵路能發展成每小時幾百公里的鋼鐵巨獸吧。

  不到一刻鐘的時候,馬拉軌道車就抵達了目的地,距離煉鐵廠不遠的臨時站臺。

  眾人再次下車,看著車夫調轉馬頭,將馬拉到另外一側準備返程。

  不過在場的官員們,還是對馬拉軌道車進行了高度評價。

  僅僅是四匹馬就拉動三節車廂,這可要比普通馬車的效率高多了。

  軌道車行駛也很平穩,這都給了眾人相當不錯的印象。

  蘇澤看向被官員簇擁著的雷禮,又想起剛剛的對話。

  靈光一閃,蘇澤突然明白了雷禮的意思。

  這位雷閣老突然前來,又對著自己說了那番話,顯然是表示他鐵路感興趣。

  如今的朝廷,除了雷禮之外,并沒有重臣意識到鐵路的價值。

  而作為一個新的行業,朝廷也沒有和鐵路有關的部門。

  工部只是負責建造鐵路,在鐵路建造完畢后,運營就交給了鐵路公司。

  但是這只是房山鐵路一條鐵路,可以預見朝廷必然會興建更多的鐵路。

  鐵路交給鐵路公司運營后也不是什么都不用管了,必然也要成立一個管理的部門。

  雷禮將鐵路比作運河,就是要將鐵路的管轄權納入到他這個專務大臣的名下。

  原來是這樣,怪不得雷禮要專門出席鐵路竣工儀式!

  雷禮的想法,也正合蘇澤的心意。

  鐵路作為一個特殊的產業,無論是公營還是私營,都是需要朝廷介入的,別的不說,現在整個大明有能力建造鐵路的也就只有工部。

  至今也還沒有一個管理鐵路的衙門。

  而僅僅為了一條房山鐵路,設置一個衙門又有些小題大做。

  將鐵路和運河并列,全部交給雷禮這個專職閣老,顯然是個更優的選擇。

  等到日后鐵路的重要性上升,鐵路更多的時候,在朝廷設置管理鐵路的衙門,這樣就更絲滑了。

  但是這件事顯然也不能由雷禮自己提出,看來雷閣老是暗示自己上書啊。

  蘇澤想明白了這一點后,剩下的竣工活動就沒了興致,他滿心盤算著怎么回去起草奏疏。

  范寶賢還準備了一個聚餐,不過參加竣工儀式的官員還是不愿意和他這樣的大商人產生太多的交集,在竣工儀式過后都紛紛離開。

  而蘇澤返回到報館后,就立刻開始起草奏疏。

  《為請統鐵路專務事疏》

  蘇澤首先向皇帝夸贊了一遍鐵路:

  “臣觀近日京郊房山鐵路竣工,其軌連百工之脈,車通南北之利,實乃國朝新器,興邦要務。”

  “然鐵路之效,非止于轉運貨殖,更可譬之運河漕運。”

  “二者雖形異而用同,皆系國計民生之樞要。”

  “今房山鐵路雖成,然事權未統:工部但司營造之職,鐵路公司專營運輸之務。”

  “恰如漕運行船須沿河閘壩一體協理,鐵路亦需中樞調度以杜差池。”

  “臣以為,為統轄鐵路營造、運營、章程諸事,需由重臣居中協調。”

  迅速寫完了奏疏,蘇澤這是幫了雷禮一個順水人情。

  蘇澤都已經在奏疏中將鐵路比作漕運了,那適合專務鐵路的重臣是誰就不言而喻了。

  而且有了雷禮這樣的重臣推動,說不定第二條鐵路很快就能開工了。

  這次蘇澤也懶得用金手指了,自己都上書了,接下來該雷閣老自己推動了。

  處理完這件事,蘇澤看著桌子上的布袋。

  布袋里裝著白色晶體,這些是陶觀從煉鋼廠的氨水廢液中,和硫酸合稱的硫酸銨。

  蘇澤也沒想到,陶觀竟然提純出了硫酸銨的結晶,這些可是高濃度的氮肥啊!

  但是如何推廣這個東西?

  蘇澤想起前世,很多去基層扶貧的同僚,都抱怨過在基層推廣農業新技術的難度。

  在他們看來,明明國家給了政策,給了技術扶植,卻不肯改變原本落后的種植方式,堅決不肯種植新的作物。

  但是現在蘇澤明白了原因。

  和工業不同,任何一項農業技術革命,推廣起來都十分的困難。

  和追求利潤高效的工業不同,農業最大的目標是穩定。

  農業是個周期很長的事情,春種一粒粟,到了秋天才能收萬顆籽。

  而農作物從播種到成熟,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錯,導致減產乃至于絕收,都是會餓死人的。

  農戶可不會因為官府一句話,就往自己的田里撒奇奇怪怪的東西。

  而且農業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萬一撒了硫酸銨最后因為其他災情欠收,農民也可能歸因到硫酸銨上。

  普通農戶必然是保守的,這種保守是一種刻在骨子里的本能,是對饑餓的本能應對。

  要推廣硫酸銨,不能依靠各級官府的強行推廣,還必須要讓普通農戶自愿使用。

  蘇澤很快就想到了一個辦法,他立刻找上了羅萬化。

  請:m.llskw.org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