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332章 育苗方向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一直以來,彭謙給陳家志的印象都是一個退休老頭形象,說話不疾不徐。

  然而,等彭謙進入苗圃工作時,陳家志感受到了他充沛的活力。

  他有輕微的駝背,一進入育苗棚便喜歡裸著上身,同時還能專注的給瓜苗嫁接一兩小時,聽說連續兩天都弄得滿身大汗。

  陳家志忍不住勸彭謙當心點,可別把身體搞垮了。

  “陳老板,你這就是小瞧人了,我這幾十年都是這么過來的。”

  這天,彭謙同樣裸著上身,露出略顯精瘦的肌肉,在給穴盤苗鋪著基質。

  陳家志才從城里回來,看到這一幕,苦笑道:“彭老,我請你來是讓你做技術研究工作,不是讓你來干體力活的。”

  彭謙梗著脖子,聲音洪亮:“育苗的基質也屬于技術研究的范疇,我是借著干活的功夫,在了解苗場育苗基質的成份。”

  “夏天的葉菜育苗移栽很有意思,結合穴盤和遮陽網,成活率和秋冬季露天移栽都沒什么差別,陳老板,你當初是怎么想到這么做的?”

  “靈光一閃。”

  “好一個靈光一閃,搞科研就是需要想象力,陳老板,你很有科研潛質!”

  “我也確實很感興趣,所以才請你和紀松來負責育苗場的技術工作。”

  紀松也在育苗棚里,小個子,學的蔬菜學,蔬菜學科也是華南農大最早成立的學科之一。

  如果說彭謙在菜心等葉菜類的種植和育種上很有經驗,紀松則偏向于博而不精,茄果類、根莖類、葉菜類他都有所了解。

  來了兩天,紀松也摸清了自己未來的工作方向,此時見到老板,也說起了自己的見解。

  “陳總,如果要搞育苗場,除了對外引進的品種,其實本地品種的適應性可能會更強。

  還有個問題,華南不像北方,沒有種植嫁接苗的習慣,我們的苗不一定有市場。”

  陳家志點頭道:“所以需要嫁接實驗,找到產量更好、抗性更強的組合,這樣我們的苗才會有競爭力。”

  停頓了下,陳家志擦了把額頭上的汗,也驚嘆于彭謙和紀松都能忍受育苗棚里的悶熱。

  “如果有優質種苗賣不去,菜場就自己種,一個菜場面積不夠,我就再建一個。”

  “嫁接苗和實生苗的差距還是挺大的,相信等農戶看到實際對比,會有市場的。”

  紀松沉吟道:“那我沒問題了,現在就等著進行更多的實驗,找到適合在南方種植的嫁接組合。”

  相比北方,南方現在不僅嫁接應用少,相關研究也相對少。

  不過陳家志清楚,隨著南方產區重茬連作愈發嚴重,嫁接苗的優勢很快就能體現出來。

  番茄、茄子、黃瓜、苦瓜都是如此。

  而且陳家志大概記得幾個組合,比如黃瓜和甜瓜嫁接云南的黑籽南瓜。

  茄子里也有個大名鼎鼎的砧木,從日本引進的,名字他忘了,但他記得在國內也有類似的砧木品種,來自云南的野茄品種:水茄,可以抗黃萎病等病害。

  還有番茄,在南方露地栽培極易發生青枯病,時常出現絕收案例,但也能通過嫁接解決。

  不過用的什么砧木他就記不住了。

  這都是育苗場的研究任務。

  不過現在推進的只有苦瓜和絲瓜的嫁接,葉菜的育苗,基地配比研究。

  就如彭謙所說,葉菜和茄果類育苗所需的基質也不同。

  陳家志先前所配的基質相對更適合葉菜,但也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其它的番茄、茄子、黃瓜等的嫁接苗暫時還未推進。

  但陳家志也給彭謙和紀松兩人交待了任務,先去搜集本地品種的種子。

  這才暫時讓兩人育苗棚里走出來。

  都是錢鬧的,工資給的太高,兩人都有使不完的勁。

  又過了一天,洪中也從北方帶回來了大包小包的種子。

  陳家志當即召集苗場的幾人開會,一起研究討論洪中帶回來的種子。

  主要是黃瓜、茄子和番茄三個大宗蔬菜,國內外的品種都有。

  彭謙、紀松、方學林幾人都在挨個看有關品種的介紹,而陳家志先看了品種的名字,除了津春黃瓜,沒一個他能記住的品種。

  對接下來的嫁接組合幫不上多大的忙,但也能說明當下的外資種企還不是特別強勢。

  從洪中能輕易拿下代理也能看出一二。

  等眾人都了解了一番種子后,陳家志拍了拍手,說道:“云南元謀農業局的馬局馬上也到了,后續應該也能從云南的科研單位引入一些品種。

  比如黑籽南瓜可以用于嫁接黃瓜的砧木,還有一種水茄,應該可以用作抗黃萎病的茄子砧木。

  這兩種都可以早點進行驗證,盡早投入實際生產,早點產生收益。”

  黑籽南瓜作黃瓜砧木已經在山東經過了驗證,而水茄在場的人都不知道,只以為陳家志是從別的地方了解到的信息。

  紀松咳了一下,拿起一包從北方帶回來的茄子,說:“陳總,關于茄子,我有個問題,茄子的栽培和消費區域性很強。

  華南地區更喜歡紫紅長茄,而從這幾個品種來看,北方似乎更喜歡紫圓茄、綠茄、綠萼紫茄和紫萼紫長茄”

  陳家志愣了一下,他還真沒考慮過這方面的問題,主要是沒怎么去過北方,哪知道北方人喜歡吃什么茄子啊!

  洪中也跟著說:“北方確實不同,我去了京城,京城更偏愛細長的茄子,不能太粗,還聽說大同和內蒙古就喜歡粗短的茄子,河北有些地方又偏愛綠茄”

  想了一會兒,陳家志估計從北方帶回來的幾個茄種作用可能得大打折扣了。

  “按南方消費習慣來考慮吧,該淘汰的就淘汰。”

  “也不行。”紀松不茍言笑,“最好是按市場和產地來,如果在附近種,就追求品質更高的組合,如果是在云南種,珠三角賣,則要考慮耐儲運的長棒茄。”

  “嗯,行,這個提議有道理。”

  在茄果類蔬菜的專業性上,陳家志確實要差不少,還好有人幫著完善。

  緊接著又討論了番茄,要想在南方有市場,可以結合引進國外品種的豐產,以及嫁接本地抗性高的砧木,從而做到又豐產,抗性又高……

  黃瓜、番茄和茄子在南方的種植面積也不小,苦瓜和絲瓜上也有嘗試嫁接。

  再有現在早就進入生產環節的葉菜類,育苗場的研究框架體系就很立體了。

  討論到最后,彭謙道:“陳老板的思路很清晰,能看出不是頭腦一發熱就想研究,從遠期來看,我們的育苗場很有前景!”

  “我年齡大了,可能在育苗場干不了兩三年年,但小紀,你還年輕,育苗場未來可能還得在你手中發揚光大。”

  紀松微微頷首,“彭老,我懂,搞農業嘛,不管是在哪里,沒有持之以恒的毅力都很難做成一件事。”

  至少從當下的分析來看,育苗場的研究方向看得到前景和‘錢景’。

  而且還有菜場兜底,江心菜場的經營能力足以保障研究人員的待遇。

紀松聽懂了彭謙的言外之意  陳家志笑了笑:“彭老,這才剛開始呢,你就想著退出了,那可不行哈,我還等著你發光發熱呢。”

  “嘿,只要我在一天,肯定會盡力給你搞啦”

  彭謙每月的退休工資也就兩百來塊錢,日子也相對拮據,菜場這份收入對他改善生活條件大有幫助。

  而對陳家志來說,搞育種的人一生中少不了做各種種植實驗,彭謙的經驗頗為重要。

  如果紀松再能長期在菜場干下去,那未來也有了。

  忽然,陣陣嘈雜聲傳來。

  “變天了,要下雨了,趕緊蓋薄膜!”

  “快快快!”

  “跑起來,跑起來。”

  幾人也感覺到了光線變暗,當即停止了開會,來到了會議室外,烏云壓陣,風雨欲來。

  彭謙小跑著下樓,還不忘喊紀松和方學林,“小紀,小方,趕緊回去收衣服嘍。”

  三人都居搬到了菜場的宿舍,紀松嘀咕道:“不是不喜歡穿嗎,還收什么衣服。”

  陳家志則上了樓頂,看著四下蓋薄膜的身影,由于站得高,他還能看見東升農場的身影,那邊明顯慢了不止一拍。

  八月中旬的這場雨同樣由臺風引起,間歇性持續了兩三天,對區域內的蔬菜生產再次造成了嚴重影響,菜價也在雨停后立即大漲。

  元謀的馬明等人到來時,江心菜場溝畦里的水才退去一兩天,菜場的菜由于長期悶棚,也出現了焦黃的菜葉,但好歹菜保住了。

  當得知這樣的菜批發價每斤能賣到近3塊,如果供港,價格接近3塊時,馬明等人就感覺來對了。

  這價格很不錯。

  元謀的冬早番茄和黃瓜地頭收購價前兩年能達到六七毛每斤,運輸到京城,有時批發價能賣到三五塊,乃至十塊一斤。

  不過這兩年隨著山東大棚蔬菜的崛起,元謀冬早蔬菜地頭收購價一年不如一年。

  如果能開辟花城市場,對元謀蔬菜產業的發展是個利好。

  請:m.llskw.org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