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二百六十八章 土地不會跑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公子高坐在漁船上,與徐福,夫子稂吃著魚喝著酒。

  從他們的口中,聽到這兩年的齊魯兩地的變化。

  楚地兩年有余,倒是對齊魯兩地發生的事有些疏忽了。

  自從父皇西巡,將國事交給兄長以來,兄長一直在試圖改變這個中原,今年洛川平原進行了一次大開荒,開辟田地數萬頃,人口不足依舊是如今中原各地最關鍵的問題所在,從秦滅楚國開始,已過去十七年了,這十七年間,又有一代人長大了。

  徐福說出一件無可奈何的事,他道:“齊郡的官吏都商討過,想要提振人口增長,需要重新劃分田地,還需要等下一代人長大,至少還需要十年的籌備,為了完成人口增長,賦稅與田畝劃分,是秦廷最頭疼的事。”

  公子高低聲道:“賦稅?”

  徐福又道:“聽丞相府來的官吏說過,丞相府在很多年前就有開始討論賦稅改制的,有人說公子扶蘇是覺得秦的賦稅太重了,需要減輕,也有人說公子扶蘇是覺得賦稅不夠多,不夠養活官吏與大軍。”

  公子高道:“人口,糧食,田地……當年六國變法,他們變來變去不就是為了這些嗎?可都沒有變得更好。”

  三人坐在一起,恍惚間覺得看不懂這個天下了,也不知道這個天下是不是真的會變得更好。

  這天下還是老樣子,崤函古道依舊是關中的咽喉,洛川平原每年可收黍米兩百萬石,是關中以東最大的糧倉。

  滎陽故城依舊座落在那里,與敖倉共同儲備著糧食。

  吃罷魚,公子高跟著徐福來到了縣府,才聽說了更多的事情,滎陽,成皋,新安與宜陽四地都開始了重建,并且遷入人口。

  這一次丞相府又要將人口集中起來,如果說出了函谷關的滎陽是關東之地,那么現在的丞相府要開始建設關東了。

  徐福道:“去年就有這樣的傳言,沒想到今年……公子扶蘇真的這么做了。”

  公子高笑著道:“在很久以前就有傳言說,我的兄長只顧建設關中,而不建設其他地方。”

  “如今,不會再有人揣測了。”

  公子高頷首。

  兩人又來到了瑯琊縣南面的船塢,見到此地沒有工匠,公子高問道:“這里不再造船了嗎?”

  徐福回道:“如今有十余艘大船能夠在海上運糧。”

  “你們的船一直在運糧嗎?”

  “嗯。”徐福回道:“丞相府送來的政令,瑯琊縣地處南北交界,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調水困難。”

  公子高回道:“不能調水,就調糧食?”

  “嗯。”徐福的神色有些犯難,他撫須道:“南方與江淮兩地的糧食雖說富裕,可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建設,如果能夠將南方建設得更好,想必能運出更多的糧食,今年北方又經歷了一次旱情,糧食收成只有往年的一半,幾乎每年都有人往西走,遷民去關中或者是去滎陽。”

  公子高道:“這也正是都水長最擔憂的事吧,我看過他的文書,他說北方的黑土地其實很適合種糧食,我想去見見。”

  徐福道:“在往來的文書中,我看過一次都水長的文書,提及過遼河平原。”

  “遼河……”公子高嘆息一聲,果然要走得更遠,才能看到的更多。

  他又道:“兄長所言不錯,人呀就是要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得更遠。”

  徐福讓身后的兩個小吏揭開了船塢內的一塊黑布。

  黑布緩緩被拉開,入眼是一艘大船。

  公子高注意到徐福看到這大船時,眼里都是期盼與驕傲。

  “以后,你就要坐這艘船去海外嗎?”

  “徐福頷首。”

  “海外真有仙島嗎?”

  徐福道:“若真有仙島,我會帶著仙島上的寶物回來。”

  注意到公子高的目光,徐福又道:“這里一定會變得更好的,就算是找到了仙島,臣也一定會回來。”

  公子高大致能想到就算是徐福不回來了,也會當他死在外面了。

  兄長是一個心里只有國家的人,說起來這樣的人有些過于冷酷了,徐福真去了海外,他回不回來也無所謂了。

  兄長不會在意徐福的死活。

  至少在眼下,公子高是愿意相信徐福說的,他一定會回來。

  公子高又道:“如果是兄長找到了仙島,我的兄長肯定會問仙島上的仙人,能否讓天下庶民過得更好一些,讓他們有吃不完的糧食。”

  徐福又沉默了。

  離開船塢之后,公子高就回到了瑯琊臺。

  瑯琊臺上的青銅渾天儀依舊保持著原樣,就連上面的刻度也不曾移動過。

  這說明這些年風吹雨打,就沒人碰過這渾天儀。

  可能在世人看來,這個渾天儀是一種很奇異的建筑,甚至還有些神圣。

  它的模樣只是看著,也會給人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

  公子高需要在瑯琊臺的偏殿中居住一些時日,章平需要安排兵馬巡防瑯琊臺,并且還為公子起居做好準備。

  到了夜里,公子高坐在偏殿內,書寫著他再一次回到瑯琊臺的所見所聞。

  兄長常說要多看看庶民,其實庶民們對項梁的事漠不關心,甚至他們連項梁是誰都不知道。

  甚至就連楚地的庶民都不在乎一個叫項梁的人是死是活。

  “兄長,支教很成功,如今已有很多孩子都覺得他們需要維護一統帶來的和平,不該讓世道再回到列國紛爭的時期。

  高不僅要寫好史書,也要讓人們記得史書,史書不是給我一個人看的,而是要讓天下人都看到。

  高請命,將這十年所編寫的史書交給商顏山的印書作坊。

  人不能不知史,人們需要知道他們先輩們是怎么樣的,以及他們所生活的土地過去是什么樣的。

  高深知人們不能忘記歷史,還望兄長準許……”

  寫罷,高這才擱下筆。

  有時,高也會覺得他去過當時秦的最西北烏鞘嶺,因當時章邯大將軍還未拿下河西走廊,烏鞘嶺就是秦的西北邊陲之地。

  現在不一樣了,現在秦的西北邊陲在馬鬃山。

  思量了片刻,高繼續開始書寫,這一次所寫的是有關徐福。

  “徐福建造了船,那船就在船塢中,只要兄長一聲令下,大船就能出海,徐福說就算是他尋到了海外的仙島,見到了仙人,他徐福也會回來,高以為他回不回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走出去,還要有更多的人去開辟土地……”

  公子高又在瑯琊臺住了半月,這期間公子高一共寫了十余卷書,讓人都送去了咸陽。

  而后,這位公子就離開了瑯琊臺,打算去北方看看。

  送別公子的時候,稂對范增道:“公子扶蘇的弟弟能夠奔走各地,這已比諸多楚國舊貴族子弟好太多了。”

  范增道:“呵呵,你過譽了。”

  稂實在是不喜范增的這種冷笑,轉身就回去繼續教書了。

  章平的車隊繼續往北走著,深秋時節的風倒是更冷了,一路上不斷派人去打聽都水長在何處。

  一直到了燕地的廣陽郡,章平才知道了都水長的下落。

  廣陽郡的薊縣,這里以前燕國用來拱衛國都要地,現在已成了秦的郡縣。

  一路走來還算順利,高也算是領略了一番燕地人們的風貌。

  薊縣的縣府內,都水長正坐在這里看著一張圖,地圖很大就鋪在地上。

  公子高見到了薊縣的縣令,此地的縣令是支教夫子出身,經過考試之后,就成了縣令被發來了薊縣為吏。

  都水長舉著油燈看著地圖有許久了,也一直沒說話。

  公子高干脆在外面等著,等著都水長看完地圖,站在縣府外,也開始問起了如今的燕地的情形。

  “近來有一個傳聞,不知道是真是假。”

  “什么傳聞。”

  “公子有所不知,外界傳聞說是公子高在各地走動是給公子扶蘇巡視天下官吏。”

  公子高笑道:“我沒有得到兄長的政令,只是到處走走而已。”

  如今的燕地薊縣占據北方要地,也是北方土地較為肥沃一帶,以薊縣為中心,周圍還有涿縣,方城,良鄉,再往北方就是燕長城所在,在那里還有漁陽與獷平守備薊北山險。

  縣令又道:“當年東胡幾次南下,越過了燕長城,這也就造成了如今的燕地民生并不好,各地的風俗難以教化,此地民風彪悍,令我這個縣令不知如何治理,多年以來鮮有官吏來治理此地,如今此地也鮮有人信任官吏,支教夫子在此地最為難堪,他們現如今還居住在我的縣府。”

  “兩月前。都水長去了遼河,在外種地,他用豆子輪作倒是收了不少糧食,但灌溉依舊一件大事,都水長是打算在遼河的平原上開鑿一條渠出來,這條渠長達萬里,公子也見到了,現在的都水長還在看著地圖愁眉不展。”

  公子高疑惑道:“開挖萬里長的河渠,哪里來的人力?”

  “東胡,匈奴有人手。”

  話語從身后傳來,原來是都水長走了出來。

  高回身行禮道:“見過都水長。”

  “祿見過公子。”都水長先是行禮,又嘆道:“想要開拓遼河,就要拿下東北方的夫馀國。”

  高又聽到了一個他只能在典籍上看到的地名。

  夫馀國位于遼河的東北,從位置上來看就是遼河的兩岸的小國,但確確實實是在邊塞之外。

  言罷,都水長又離開了。

  縣令又道:“公子,這位都水長真是一個膽大的人呀,帶著三五人就敢出長城,在北方邊塞之地走了一圈,本以為會被扶馀或是野人抓了,沒想到真活著回來了,他還說要將我們的糧食種在邊塞之外,這真是聞所未聞。”

  公子高想起了徐福在瑯琊縣說過的話,他說過以后的丞相府要為糧食,土地與人口發愁。

  如果說中原能夠多一個遼東糧倉,這真是天大的好事。

  這也難怪都水長會來北方。

  公子高走入縣府,見到了都水長留下的地圖,這是一張邊塞的地圖。

  薊縣縣令又道:“這地圖是當年燕王室留下來的。”

  說著話,他指了指畫出來的一片地,道:“公子可知這片土地能開墾出多少田地?”

  公子高自然不知,便問道:“有多少?”

  縣令沉聲道:“三十萬頃。”

  聞言,章平也是神色驚訝,除了關中與洛水平原,他真沒有見過這么廣袤的田地。

  縣令笑道:“都水長覺得這些田地多荒廢一天,就多荒一天糧食,他恨不得現在就北上去找蒙恬大將軍借兵。”

  北方的夜里又下起了大雪,高找到了都水長。

  面對都水長,高有很多疑惑,白天的那些話細細聽起來又覺得不著邊際,首先要開辟一條萬里長的河渠,需要的人手太多了。

  當然,人手的問題可以等拿下夫馀國以及東胡的戰俘來開挖河渠。

  可這幾十萬頃的田地,讓誰去耕種?

  哪怕是河渠開挖成功了,幾十萬頃的土地,這是人力開墾不出來的。

  即便是人力真的能夠做到,那也需要數十萬人,上百萬人去開墾,北方是苦寒之地,匈奴人都快被殺絕了,去哪里找上百萬的人口?

  當著都水長的面,公子高說出了自己的困惑。

  都水長坐在油燈邊,手邊放著一碗熱水,他低聲道:“公子,這些事都不重要,讓人們知道北方有一片肥沃的土地,只要人們知道了北方,就會有后繼者陸續而來,他們會完成改天換地的大事,而我們不過是第一個要開墾這里的人,有了我們就有第三個,第四個。”

  “數十萬頃的土地絕不是我們可以開墾完的,但以后的人們會繼續開墾,人的一生終會老死的。”都水長望著窗外低聲道:“可土地就在那里,它不會跑,也不會變。”

  公子高又向都水長行了一禮,他道:“高愿為都水長奔走,去北方的賀蘭山,向蒙恬大將軍借兵,攻打東胡拿下夫馀國。”

  都水長道:“我幾次送去書信,可如今皇帝就在北方,我只能等著回信。”

  高覺得他的上半輩子遇到了很多值得敬佩的人,都水長是一個。

  翌日,風雪剛停,公子高便讓章平備馬,一路朝著北方的邊塞而去。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