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二百三十一章 縣與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確認縣里沒有其余事需安排,蕭何這才去了櫟陽。

  關中多數縣都有支教夫子,但每年從潼關出來的支教夫子也就這么幾十個,關中各縣能分兩個都算很好了。

  以前敬仰縣只有百余戶,現在的涇陽縣有三百戶,五...

  張良被流放邊關后,張蒼依舊每日在鄉間講學、巡視橋道。他雖未入仕,但百姓敬他如官,鄉學中孩童皆喚他“韓夫子”,而他亦樂于教書育人,不辭辛勞。然而,每當夜深人靜,他總會想起張良臨行前那句“修橋鋪路,為民所用”。那句話仿佛成了他心中的一盞燈,照亮他前行的路。

  江原縣的橋雖已修好,但岷江水勢多變,每逢雨季,橋基便需加固。張蒼親自帶領工匠與鄉民,每隔數月便前往橋邊檢查橋墩、修補橋面。他常說:“橋是百姓的命脈,修一次不夠,得年年修,歲歲護。”百姓聽后,皆感其誠,紛紛自愿出力。

  某日,張蒼巡視橋道歸來,路過鄉學,見孩子們正在誦讀《禮記》,他駐足良久,臉上露出一絲欣慰。正欲轉身離去,忽見一名衣衫襤褸的少年匆匆跑來,跪在他面前,滿面焦急。

  “韓夫子,我家娘親病重,求您救她一命!”少年聲音哽咽,眼中滿是淚水。

  張蒼忙將他扶起,問道:“你家住在何處?可曾請過大夫?”

  少年搖頭道:“家中貧寒,無錢請醫,只求夫子指點一二。”

  張蒼沉吟片刻,道:“你且帶我去你家看看。”

  少年大喜,連忙引路。張蒼隨他穿村過巷,來到一間破舊的茅屋前。屋內昏暗,一位婦人躺在床上,面色蒼白,氣息微弱。張蒼上前探視,見其脈象虛弱,便知是因長期勞累、營養不良所致。

  他轉身對少年道:“你母親并無大礙,只是身子虛弱,需靜養數日,并補充些營養。”

  少年急道:“家中無米,如何補養?”

  張蒼沉思片刻,從懷中取出幾枚銅錢,道:“你去集市買些米面與雞蛋,每日煮粥給她喝,再配些清淡菜肴,她便可慢慢恢復。”

  少年接過銅錢,眼中滿是感激:“多謝夫子,我一定照做。”

  張蒼點頭,又叮囑幾句,方才離去。他一路走回鄉學,心中卻久久不能平靜。他知道,江原縣雖有橋通路,但百姓生活依舊艱難,賦稅沉重,官府又常有苛政,許多人家終年勞作,卻難溫飽。

  他回到鄉學后,召集眾學子,道:“我等讀書,非為功名,而是為百姓謀福祉。你們日后若能出仕,當以民為本,切莫忘卻今日之責。”

  學子們紛紛點頭,表示銘記于心。

  翌日,烏縣令派人召張蒼入縣衙議事。張蒼抵達后,見烏縣令神色凝重,似有心事。

  “張夫子,近日成都郡傳來消息,朝廷欲在蜀中增設兵役,凡年滿十八至四十之男子,皆需服役三年。”烏縣令緩緩說道。

  張蒼聞言,眉頭緊皺:“此令若行,百姓必苦不堪言。農事荒廢,家中無壯丁,百姓何以為生?”

  烏縣令嘆道:“我亦憂心,但朝廷有令,不得不從。只是……我欲上書郡守,請求寬限,或可減輕百姓負擔。”

  張蒼點頭道:“此事若能暫緩,百姓尚有喘息之機。我愿協助縣令,起草文書,詳述江原縣實情,以求郡守憐憫。”

  烏縣令大喜,道:“有張夫子相助,此事必成。”

  于是,張蒼連夜執筆,撰寫奏章。他在文中詳述江原縣田畝貧瘠、百姓勞苦,又提及橋梁修繕之艱難,懇請郡守體恤民情,暫緩兵役之令。文書成后,烏縣令親自送往成都郡。

  數日后,郡守回信,允準暫緩兵役一年,以待農收之后再議。烏縣令欣喜不已,對張蒼道:“此皆賴張夫子之筆力,百姓得此寬限,實乃大幸。”

  張蒼卻道:“此舉雖解一時之困,然長遠之計,仍需朝廷明察民情,減輕賦稅,方能真正安民。”

  烏縣令點頭稱是,又道:“聽聞成都郡有意設立‘鄉賢議政’之制,凡德高望重之人,皆可參與政務,為民請命。若張夫子有意,可由我舉薦。”

  張蒼沉思片刻,道:“若能為民請命,我愿一試。”

  烏縣令遂上書郡守,舉薦張蒼為“鄉賢”。數月后,郡守批準,張蒼正式成為江原縣鄉賢,參與政務,為民發聲。

  自此之后,張蒼不僅教書育人、修橋鋪路,更時常與烏縣令商議政務,為百姓爭取權益。他雖未入仕,卻以一介布衣之身,行官吏之事,深得百姓敬重。

  然而,張良之事,依舊縈繞在他心頭。每當夜深人靜,他便會想起張良被押往咸陽時的背影,想起那句“修橋鋪路,為民所用”。他知道,張良雖遠在邊關,但他的心,始終與這片土地相連。

  某日,張蒼巡視橋道時,偶遇一位年邁老者,身披粗布衣裳,手持竹杖,步履蹣跚。老者見張蒼,忽然駐足,目光灼灼。

  “這位夫子,可是張蒼?”老者問道。

  張蒼一怔,拱手道:“正是在下。不知老丈有何指教?”

  老者微微一笑,道:“我乃咸陽人氏,曾聽聞張良之名,亦知你與他共事。今特來此,欲問一事。”

  張蒼心中一動,忙道:“請講。”

  老者緩緩道:“張良被流放邊關,不知可有歸期?”

  張蒼神色黯然,低聲道:“朝廷未有赦令,恐難以歸來。”

  老者嘆息道:“張良此人,雖犯律令,然其心為民,其志可嘉。若他有朝一日歸來,我愿為他引路。”

  張蒼心中一震,忙道:“老丈高義,張蒼銘記于心。”

  老者點頭,轉身離去,身影漸行漸遠,消失在橋頭。

  張蒼站在橋邊,望著江水奔流不息,心中思緒萬千。他知道,橋修好了,百姓得以通行,但這通往未來的路,依舊漫長而艱難。

  而他,也將繼續走下去,修更多的橋,鋪更寬的路,為民所用,為這個時代留下一絲溫暖與希望。

  張蒼站在橋頭,望著江水奔流不息,心中思緒萬千。自從張良被流放邊關,江原縣雖依舊安定,但百姓心中皆有一絲悵然。那座橋,是張良與他共同修筑的,如今橋猶在,人卻遠去,令人唏噓。

  烏縣令自那次賦稅之事過后,對張蒼愈發倚重,凡縣中大事,必與他商議。張蒼雖未入仕,卻以一介布衣之身,行鄉賢之責,為民請命,為政建言。他每日奔波于鄉學與田畝之間,教書育人,丈量土地,記錄百姓疾苦,為縣中事務出謀劃策。

  某日,烏縣令召集張蒼議事,神色凝重。

  “張夫子,成都郡傳來消息,朝廷欲在蜀中增設糧倉,以備北疆戰事所需。然此令一出,各縣需增派徭役,百姓恐難承受。”烏縣令緩緩說道。

  張蒼皺眉道:“蜀中本就地勢復雜,百姓多以務農為生,若增派徭役,恐誤農時,影響收成。”

  烏縣令點頭道:“我亦憂心。然朝廷有令,不可違抗。我欲上書郡守,請求寬限,或可減輕百姓負擔。”

  張蒼沉思片刻,道:“此事若能暫緩,百姓尚有喘息之機。我愿協助縣令,起草文書,詳述江原縣實情,以求郡守憐憫。”

  烏縣令大喜,道:“有張夫子相助,此事必成。”

  于是,張蒼連夜執筆,撰寫奏章。他在文中詳述江原縣田畝貧瘠、百姓勞苦,又提及橋梁修繕之艱難,懇請郡守體恤民情,暫緩徭役之令。文書成后,烏縣令親自送往成都郡。

  數日后,郡守回信,允準暫緩徭役一年,以待農收之后再議。烏縣令欣喜不已,對張蒼道:“此皆賴張夫子之筆力,百姓得此寬限,實乃大幸。”

  張蒼卻道:“此舉雖解一時之困,然長遠之計,仍需朝廷明察民情,減輕賦稅,方能真正安民。”

  烏縣令點頭稱是,又道:“聽聞成都郡有意設立‘鄉賢議政’之制,凡德高望重之人,皆可參與政務,為民請命。若張夫子有意,可由我舉薦。”

  張蒼沉思片刻,道:“若能為民請命,我愿一試。”

  烏縣令遂上書郡守,舉薦張蒼為“鄉賢”。數月后,郡守批準,張蒼正式成為江原縣鄉賢,參與政務,為民發聲。

  自此之后,張蒼不僅教書育人、修橋鋪路,更時常與烏縣令商議政務,為百姓爭取權益。他雖未入仕,卻以一介布衣之身,行官吏之事,深得百姓敬重。

  然而,張良之事,依舊縈繞在他心頭。每當夜深人靜,他便會想起張良被押往咸陽時的背影,想起那句“修橋鋪路,為民所用”。他知道,張良雖遠在邊關,但他的心,始終與這片土地相連。

  某日,張蒼巡視橋道時,偶遇一位年邁老者,身披粗布衣裳,手持竹杖,步履蹣跚。老者見張蒼,忽然駐足,目光灼灼。

  “這位夫子,可是張蒼?”老者問道。

  張蒼一怔,拱手道:“正是在下。不知老丈有何指教?”

  老者微微一笑,道:“我乃咸陽人氏,曾聽聞張良之名,亦知你與他共事。今特來此,欲問一事。”

  張蒼心中一動,忙道:“請講。”

  老者緩緩道:“張良被流放邊關,不知可有歸期?”

  張蒼神色黯然,低聲道:“朝廷未有赦令,恐難以歸來。”

  老者嘆息道:“張良此人,雖犯律令,然其心為民,其志可嘉。若他有朝一日歸來,我愿為他引路。”

  張蒼心中一震,忙道:“老丈高義,張蒼銘記于心。”

  老者點頭,轉身離去,身影漸行漸遠,消失在橋頭。

  張蒼站在橋邊,望著江水奔流不息,心中思緒萬千。他知道,橋修好了,百姓得以通行,但這通往未來的路,依舊漫長而艱難。

  而他,也將繼續走下去,修更多的橋,鋪更寬的路,為民所用,為這個時代留下一絲溫暖與希望。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