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319章聽陳揚的課,能成為大神。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不知不覺。

  2013年過去,來到了2014年。

  開春沒幾天。

  陳揚就接到了震旦大學蘇義陽的電話,問陳揚有沒興趣回學校上課。

  陳揚一愣。

  以為是蘇義陽讓陳揚報震旦的研究生。

  但說實話。

  陳揚對于研究生啥的并不感興趣。

  他要是感興趣,當時畢業了之后就報了。

  而且以當時陳揚的條件。

  只要陳揚報了,那絕對是保送。

  但令陳揚沒想到的是,蘇義陽所說的上課,是讓陳揚去學校教書。

  陳揚有些目瞪口呆:“蘇校,您說教書?”

  “是啊。”

  “教啥,我不會啊。”

  “網絡文學啊,現在國內要說對于網絡文學最有研究的,非你莫屬了。你回學校教網絡文學,也算是我們震旦一大創新。”

  “這個這個,好像震旦講師的身份得博士畢業。”

  “那只是通常。再說,你現在都拿了網絡文學高級職稱,相當于正教授。又拿了六個一工程獎,學校方面完全可以破格提拔。不過,教授不可能,可以先給你副教授,等再教幾年,正教授應該沒問題。”

  “這個,這個……”

  “還考慮啊,教授都不香?”

  “不是不香。蘇校,您也知道。我這個工作平時要碼字,偶爾教下書可以,但真要一直在學校,真沒時間。”

  “你就這么喜歡寫書?”

  “是啊。”

  “不怕以后寫不來?”

  “有考慮過。但,我這個人比較有新鮮感,每天都在接受新事物。要說以后寫得作品怎么樣我不敢保證,但要說以后能不能寫,我應該還能寫。”

  “你小子。這樣啊……我想想。要不這樣,一直讓你呆在學校你也為難,讓你來當震旦課座教授怎么樣。”

  “就是每年搞幾期講座性質?”

  “差不多,但不是講座,還是上課,就是不需要像講師教授一樣每天都上課,也不需要天天呆在學校。”

  “那沒問題。”

  陳揚點頭。

  “不揚神,聽說你當震旦大學教授了?”

  “我去,誰說的?”

  “震旦大學都有通報呢。”

  “呃,好吧。不過不是教授,是客座教授。”

  “一樣的意思。”

  對于陳揚擔任教授一事,很快就在圈內傳播了開來。

  一眾作者朋友眼睛里充滿著星星。

  陳揚走的每一步,都是讓他們無比的向往。

  寫書寫得好。

  其他社會活動上也是牛逼。

  現在好了。

  直接就是教授。

  而且還是頂級學府里面的教授。

  這般成績。

  放在里面,當真是光宗耀祖了。

  “對了,不揚神,震旦上課講什么?”

  “其他我也不會,就講網絡文學。”

  “哇噻噻,我想來聽課,可不可以?”

  “要是真想聽,到時候我來安排一下,應該可以。”

  “聽了能不能成為大神……”

  “哈哈哈,或許有機會。”

  陳揚笑著回答。

  至于有沒有機會,這個真說不準。

  畢竟網文這東西。

  要想成為大神。

  天賦,氣運,努力……三者當中,你必需滿足兩個。

  但對于大部份人來說,三者當中,很多人只滿足其中一個條件。

  甚至其中一個條件,也不見得就達標了。

  所以成神,一直是無數作者的夢想。

  但要是陳揚講課……那就令當別論了。

  這可是網文第一人的課。

  這可是中原五白之天下第一白的課。

  就算是聽了他的課不能成神,對于一眾作者來說也是受益無窮。

  陳揚成為震旦大學課座教授的事情,很快就傳遍了震旦。

  震旦這一邊行動也很快。

  陳揚前往震旦之前,一系列的手續就給陳揚給辦好了。

  還給陳揚安排了辦公室和教授公寓。

  另外也早早的就給陳揚安排了《網絡文學發展史》的課程。

  這個課程不算是震旦的必修課。

  你可以當他是一門選修課。

  或者不選也沒有關系,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聽,沒興趣也可以不去。

  為了不占用太多陳揚的時間,學校方面給陳揚一個星期安排了一節課。

  但雖然是一節課。

  可是震旦這一邊將課程排好,幾乎震旦大一至大四一眾學子亦是紛紛報名。

  甚至還有不少研究生,博士生……都想來聽陳揚的課。

  再加上還有一些圈內作者也想來聽課。

  好在震旦這一邊限制了人數。

  暫時只允許200人。

  至于為什么要限制人數。

  畢竟陳揚是講課,不是搞演講。

  搞演講越多人越好。

  但上課,還得人少一些。

  最好的話,陳揚覺得100個人以內。

  這樣他才有更多精力與一眾學子互動。

  當然。

  至于其他沒有報名的,這一邊學校也會錄好視頻。

  要是感興趣,可以下載陳揚的上課視頻。

  而要實在是等不及,震旦這一邊也安排了直播。

  一個星期之后。

  陳揚在震旦的《網絡文學發展史》課程正式開始。

  陳揚一進場。

  一眾同學都是興奮的站起來,異口同聲的說道:“老師好。”

  “同學們好,請坐。”

  陳揚不知道其他的大學會不會一直按著傳統。

  反正震旦一直堅持從小學上課的禮法。

  每當上課的時候,都是一眾學子起立,向老師問好。

  老師點頭之后,一眾同學這才座下。

  “各位同學,好久不見,我是陳揚,此前幾年也在震旦上學。但一恍時間,畢業已經多年。接到蘇校邀請,想讓我在震旦開幾節課。我呢,雖然學的是漢語言文學。不過,要我講漢語言文學,那實在是沒資格。好在寫了這么多年的網絡,對于網絡文學倒是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接下來這一段時間,我將與大家一起分享網絡文學。”

  “不過,上課之前,我看了看名單。我很奇怪啊,你說學中文,學文科類的一眾同學對于我的課感興趣。怎么學理科的,學工科的……對于網絡文學也這么感興趣?”

  這讓現場眾人大笑。

  其中一位工科博士站了起來:“陳揚老師,我雖然學的是工科,但我一直有一個成為作家的夢。”

  另一位也站了起來:“我也是。”

  “我也是。”

  不少人都是舉手。

  可以說。

  不管是學文科的,還是學理科的。

  成為作家,可能很多人都曾經想過。

  可惜后來因為種種,最后成為不了。

  但哪怕如此,大家內心其實對于寫作,對于成為作家還是很期待的。

  畢竟。

  作家就像上帝一樣。

  每一次寫作,作家就像上帝造夢。

  這是一個多么偉大的職業啊。

  陳揚也是微微笑了起來。

  他其實也是啊。

  只不過。

  他比不少人更為幸運一些,能成為作家。

  而且還能靠這一行吃得上飯。

  “看來大家都想成為作家啊。不過,我研究了一下。不管是我們震旦還是北大更或是清華,都沒有專站培養大家成為作家的課程。甚至,都沒有一門培養大家怎么寫的課程。就拿我們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說,講的也是古代文學史,現代文學史,文學評論……等等。”

  “很多時候不少人會懷疑,講這些有沒有用,講這一些好像與能不能成為作家,并沒有太大的聯系。但事實上,寫作這種東西并沒有一個具體的工式,我們只能通過對于其他一系列與文學相關的理解,最終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寫作道路。”

  “不過在網絡文學這一塊來說,我覺得稍微會比傳統寫作更為清晰一些。或許,聽完我的課程之后,大家對于網絡文學,以及如何寫網絡,就有了一個大概的概念。”

  和大家稍微互動了一下。

  陳揚便正式開講。

  “說起來,網絡文學的歷史很短。我們目前普遍定義的網絡文學元年,是1997年痞子蔡寫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當然,在他之前,有沒有網絡文學?當然也有。不過,那個時候可能大家還不是特別將這個文學定義為網絡文學,直到他出名之后。”

  “有沒有同學能夠說一下,什么是網絡文學?”

  陳揚提了一個問題。

  很快就有學子舉手回答:“發在網上的作品,就是網絡文學。”

  陳揚點頭:“說得非常好。”

  陳揚繼續說道:“理論上來說,發在網上的作品就是網絡文學。但,他只是網絡文學1.0時代。在當時,雖然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我們知道了他是網絡文學。可是,當時的網絡文學與我們現在的網絡文學并不一樣。”

  “在當時,所有人都認為,只要我把作品發到網上,那他就是網絡文學了。于是,因為這個概念,當時產生了第一代網絡文學網站,榕樹下。”

  陳揚一邊說,一邊打開PPT。

  “大家也可以搜索一下這個網站。”

  “這個網站站長叫朱威廉,他是一位美籍華人。創建網站的時候,他也沒有太大的想法,就是他喜歡寫點東西,網上又有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于是他就創建了。并且,在創建之初,榕樹下也取得了比較好的發展,并吸引了很多現在我們都能叫得出名的一眾作家。”

  “比如李尋歡,安妮寶貝,今何在,郭小四,韓韓……等。這一些作家,有一大堆還活躍于目前文壇,并且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那么,問題來了,這些作家當時成名,真的是天賦亦稟嗎?”

  此時。

  直播間處。

  一眾網友,以及一眾圈內的作者也是議論紛紛起來。

  “是啊,這些作家不就是有很強天賦嗎?”

  “李尋歡,韓韓……他們肯定有很強天賦啊。”

  臺下一眾同學也是這般認為。

  陳揚卻是笑了笑:“要說天賦,多少有一些天賦。但真正讓他們成名的,不是他們的天賦,而是載體的不一樣。”

  “陳揚老師,什么是載體?”

  “就是承托文字的物體。”

  陳揚說道:“最早文字的載體可能就是大地,巖石……我們的祖師拿著石頭或者是樹枝,在大地上畫畫,在石壁上創作。但是,時間一長,這一些字或圖都會消失。后來,我們的祖先就想到了在龜甲上面刻字,于是就有了甲骨文。”

  “再后來生產力更為先進了,我們的祖先就在織物,如布,綿,錦……上寫字。再到后面,就是到竹子上寫字,于是有了竹簡。再后來發明了紙……直到互聯網出現之前,我們一直都是在紙上寫字。”

  “當然也不完全是。在發明紙之后,我們的載體也有過一些變化。比如,我們出現了一些雜志,報紙,期刊……等等,這一些載體雖然也是紙,但每一個載體的內容都有很大的不同。拿最早的甲骨文來說,因為龜甲很硬。要想刻在上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們祖先所刻的甲骨文并不多,每次刻字都是幾十個字,一百多個字左右,有的甚至就只有幾個字。”

  “而到了織物,竹簡時期。寫字就更為容易了,但也只是相對容易。寫在布上容易是容易,但布太貴,穿都不一定有這么多衣服來穿,更不用說拿來寫字。于是更多的是寫在竹子上,可寫在竹子上其實也不方便,至少在攜帶這一塊不是很方便。既然寫在竹簡上不方便,所以很多寫在竹簡上的文字一般也不長。”

  “比如說道德經,只有5000字。論語也是1萬多字,易經也只有幾千字。為什么他們不寫長,因為寫長一來攜帶不方便,二來也不容易傳播與復制。最長的就是寫在竹子上的史書了,如漢書,大概有70多萬字。但這70萬字,也是作者花了40年的時間才寫成。要是換成我,70萬字,高峰時期,我一個月搞定。”

  “噗……”

  冷不防的陳揚一句我一個月搞定70萬字,卻是讓眾人目瞪口呆。

  隨后則是掌聲瘋狂襲來。

  直播間內一眾同行作者樂不可吱,沒想到不揚神在上課的時候都來了一個裝逼。

  不過裝逼是裝逼。

  但人家一個月70萬字是真的。

  當時陳揚在寫《我有一個裝逼打臉系統》的時候,就瘋狂的更新過。

  你不服都不行。

  “直到紙的出現,我們所寫作品的長度,這才多了起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載體的不同,對于書寫內容有著非常大的限制。甚至就是有了紙之后,也不是你想寫長就寫長。一系列的作品除了受到紙的約束之外,還會受到當時印刷條件的約束。有很多先賢寫的經典,因為沒有得到很好的保存與印刷,也就沒有流傳下來。”

  “我們回到榕樹下這一個網站。可以說,榕樹下為代表的網絡平臺做為網絡文學的載體,他又與傳統的紙質有了很大的區別。

  這讓大家在上面所寫的內容,可能不再是與傳統紙質出版的那些作品一樣。

  之前沒有紙的時候,是字寫得少,每一句都像微言大義。

  有了紙之后,作品寫得長了,內容也變得更為豐富了。

  于是出現了,戲曲……等在當時并不當文學的類目。

  再到近現代。

  又有了散文,現代詩,,劇本等。

  那么。

  由紙再到互聯網。

  他又有了一個巨大的變革。

  初期1.0版本的變革,他還是那么的巨大。

  他的變革是寫作手法的不一樣。

  他的寫作手法更為的天馬行空,更為的富有想象力,更為的接地氣,也更為的語言多樣化。

  隨即。

  大屏幕上,陳揚例出了“今何在”的名言: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

  我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

  我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

  我要那諸佛,都煙消云散……”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