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番外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漢中祖劉繼隆除了皇帝的身份外,也是我朝偉大的思想家、數學家、教育家、改革家、戰略家、理論家,科學家,并兼有詩人等身份。”

  “他開創的大漢王朝,國祚至今有三百八十九年。”

  “盡管在一百二十年前,大漢曾經被反動勢力短暫的中斷了七年,但好在成祖皇帝成功在眾多有志之士的支持下將反動勢力推翻,將民權還給了普羅大眾,成功做到了了中祖“天下為公”的思想。”

  “按照著名史學家蘇仲和先生的話來說:三代以下,文武兼資、民物革新而待民如子者,唯中祖昭武圣人而已。”

  盛夏蟬鳴,具有漢唐風格的高樓建筑里,身著圓領袍的四旬教習正站在講臺上,面對臺下的三十余名學生介紹著這位近四百年前的大漢開國皇帝。

  頭頂的銅制電風扇正在不斷吹出風浪,驅散盛夏的炎熱,而講臺的黑板上則是懸掛著兩幅彩繪的寫實畫像,左右寫著“天下為公”四個字。

  大漢三百八十九年,此時的時代早已在官學、民物等思想推動下,成功進入了個新的時代。

  眾多學子身穿圓領袍,頭戴幞頭認真聽課,只有一名青年人側目看向窗外。

  由于教室建有四層樓高,所以可以遠遠的眺望到遠處海上那些正在不斷冒煙航行的船只。

  “劉英!”

  忽的,略帶嚴厲的呼喚聲響起,劉英下意識起身,將目光從窗外投向了講臺上。

  教室里的學子都壞笑著看向他,而他則恭恭敬敬的對講臺上那位教習作揖:“教習,學生在。”

  “你來回答回答,我大漢的政治體制。”

  教習略帶嚴厲的提問他,劉英則是不假思索的開口道:“我大漢的政治體制,主要分為中祖時期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以及反動勢力篡位,成祖撥亂反正,接受民意開創的虛君共和制。”

  “那你說說,為什么會有虛君共和制?”教習見他答出來了,態度也稍稍緩和了些,接著詢問起來。

  劉英只是略微沉吟,然后便回答道:“從孝宗開始,大漢四代幼主即位,繼而導致皇權勢弱、政治腐敗失控,民間百姓也認識到了,將國家命運系于一人之手是極其危險的。”

  “此外,由于百姓識字率漸漸變高,市民階層興起,民間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出現了許多強大的手工業工場主和商人階層。”

  “其中,臨州思想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判斷力,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百姓對皇權絕對權威的盲目崇拜,解放了百姓思想。”

  “如果不是反動勢力利用群眾的隨從性,大漢還能更早邁入虛君共和制度,也不會有一百二十年前的內戰了。”

  劉英的話說完,教習滿意頷首,接著示意他坐下,同時對眾人說道:

  “劉英說的不錯,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還是民間思想浪潮的崛起,此外……”

  教習在之后講解了許多知識,但劉英的心思已經飛到了九霄云外了。

  至于他剛剛說的那些,那只不過是課本上寫下的內容罷了,并非他自己所想所得。

  “叮鈴鈴……”

  兩刻鐘后,隨著教室的電鈴聲響起教習沒有拖堂的選擇了下課,而三十余名學子則在教習走后紛紛起身走出了教室。

  成祖反正后,大漢施行十五年教育制度,分別是小學五年、中學五年、大學五年,比起中祖定下的制度,成祖增加了過渡的中學五年。

  學生每日學習六節課,共三個時辰,算上課間休息時間就是半個時辰。

  記憶不斷告訴著劉英答案,而此時的他也走下了樓梯,隨大流般從四樓來到了一樓。

  在離開教學樓的一樓大廳內的東側墻壁上,鑲嵌著一塊長寬近七尺的瓷片地圖,也是這個世界的世界地圖。

  在地圖上,紅色的板塊是大漢王朝直接管理的疆域,除了天竺恒河以南地區及日本本州島外,其余的疆域都是大漢直領疆域,包括了七大洲中的南洲。

  除此之外,紅黑色板塊的則是宗藩體系下,臣屬大漢的日本、天竺、東洲、金州等地。

  “這給我干哪來了……”

  望著面前的大漢疆域地圖,縱使已經在腦海中了解了大概,劉英依舊感受到了震撼。

  說好的“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現在怎么成了“秦漢隋唐大漢”了?

  七大洲四大洋還在,只是北美成了東洲,南美成了金洲,澳洲成了南洲,亞洲成了中洲,歐洲成了西洲,非洲成了蠻洲。

  四大洋也被簡單的畫成了東南西北四海,更關鍵在于……在這大到夸張的大漢宗藩體系下,西洲和蠻州到底是靠什么和大漢打了二百四十年?

  想到這里,他拿出了自己手上的歷史書,看著歷史上上大漢的疆域,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中祖、太宗、仁宗、代宗、憲宗、穆宗、神宗、武宗、宣宗、孝宗、哲宗、中宗、懷宗、思宗、成祖……

  看著這大長串的廟號,劉英則是回憶著這些皇帝所做的事情。

  中祖駕崩,太宗劉烈即位,三次北征將漠北掌控,沙陀西遷將喀喇汗驅趕到了東歐,占據了河中地區,大肆遷徙人口,在位二十二年,壽七十一歲,人丁從六千萬增長到七千四百萬。

  太宗駕崩后,仁宗劉灝即位,對內蠲免賦稅,大力鼓勵經濟,在位十九年時間里沒有發動大的戰爭,但是通過貿易從日本國獲取了四千多萬兩白銀,推動白銀貨幣化的同時,設置了早期的銀行。

  由于遼東地區的長白山火山噴發導致東北農業遭受嚴重打擊,渤海國內亂不止,遼東也亂成一團。

  在這樣的背景下,仁宗以六十三歲的年紀駕崩,代宗劉熯即位。

  盡管只有十二年時間,但他抓住機會,在渤海、新羅請求內附的同時,將人口十不存五的兩國納入疆域,并借助紅薯、土豆、玉米等作物重新開發東北地區被火山灰覆蓋的土地,人口從仁宗年間的八千八百萬,增長到了九千五百萬。

  不僅如此,對于渤海、新羅的饑民,他則是發放糧食與農具,鼓勵他們前往南洋開墾,趁勢鞏固了大漢在南洋的統治,并放寬對海上商船的標準,使得海上貿易進一步繁榮。

  代宗在位十六年駕崩,壽五十九歲,接替他的則是弱冠即位的憲宗劉恪。

  劉恪先是海陸并進,出兵滅亡了盤踞河中和波斯地區的沙陀,逼得唐后主李繼岌自焚而死,占據波斯與河中后,再度出兵將當時不滿大漢長期貿易獲取日本金銀的日本國攻滅,將日本納入大漢直屬疆域。

  在松漠都督耶律璟叛亂時,劉恪果斷出兵覆滅耶律璟,將大漢疆域擴大到了當時能控制的頂點。

  只是在文治上,憲宗后期窮兵黷武,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憲宗在位三十七年,壽五十七歲,人口九千八百萬。

  在其駕崩后,三十歲的穆宗劉演即位。

  對于劉演而言,他面對的是疆域雖然廣袤,但是國庫卻十分空虛,民不聊生的局面。

  他即位后,蠲免諸道過往積欠賦稅,同時重新對百姓登籍造冊,丈量田畝,并開始發配罪犯前往南洲(澳洲)為朝廷開荒,同時還派兵接管了彼時東洲商人在西海岸營建的三十二座城池。

  對于西南的少數民族,他也抱著懷柔態度,將他們遷出大山,派往了南邊的巨港平原肥沃地區開荒。

  不愿意遷徙的,則是發錢發糧,派人幫助他們修建梯田,能夠自給自足的在山中生活,大漢自此實控西南。

  軍事上,他沒有進行太多改革,但推動了燧發槍裝備軍隊,并將海軍細分為東海、南海(印度洋)艦隊。

  他的政策,對于大漢民生恢復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大漢人口也在這個時期突破到了一億五千萬。

  穆宗在位十八年,壽四十八歲。

  在穆宗駕崩后,繼位的神宗則是在其基礎上開始變法,試圖解決日漸變深的冗官冗員的問題。

  神宗先后組織兩次變法,但都因為外力加上本身意志不堅定而失敗,雖然緩解了部分問題,但根本問題并沒有解決。

  大漢國力在虛耗,而民間則是欣欣向榮,百姓根本察覺不到大漢的變化,人口不知不覺的突破了兩億。

  在位四十年的神宗駕崩時,壽六十七歲,人口達到了兩億四千余萬。

  由于皇太子已經駕崩,因此神宗只能傳位給二十歲的皇長孫劉繼位,是為武宗。

  武宗即位后,彼時大食、西洲各國都效法大漢,漢文化傳播速度很快,火藥也在日常摩擦的戰爭中被拜占庭所了解。

  由于憲宗時期擴張過于迅猛,河中、波斯地區以波斯、突厥、沙陀、回鶻人為主,所以在武宗即位后,當地的礦工起義不斷,漢軍因為后勤補給和人數較少的問題,疲于奔命。

  武宗重用渤海道女真人出身的王旻,令王旻率領北衙六軍支援。

  王旻率領三萬北衙六軍從洛陽出發,歷時半年抵達伊犁,然后從國內不斷征募罪犯,武裝他們后為漢軍運糧,并利用他們鎮壓作亂的叛軍。

  在王旻的指揮下,河中、波斯的叛亂被鎮壓,王旻建議從中原遷徙百姓前來移民實土,武宗接受此役,并強行從中原地區遷徙上百萬人口前往河中、波斯地區。

  在大漢西域地區人口不足三百萬的情況下,朝廷根本無法供給上百萬人在短短幾年時間盡數遷徙河中和波斯,哪怕有海路作為輔助遷徙,但死在路上的百姓也不在少數。

  民間的臨州思想浪潮開始崛起,武宗則是寵信宦官,利用宦官在中原地區大肆抓捕宣傳臨州思想的百姓。

  在這樣的鬧劇下,移民實土的事情只能中斷,而武宗也在這種情況下開始沉迷于女色。

  武宗在位十九年后駕崩于洛陽瑤光殿,壽三十九,是大漢開國以來歷代皇帝壽命最短的皇帝。

  武宗駕崩后,內閣、五軍都督府及三省六部按照其遺詔,擁立十五歲的皇太子劉勖即位,即后來的宣宗。

  宣宗即位后,大漢開始偃兵息鼓,外交上開始采取綏靖政策。

  宣宗在外交上的綏靖政策,使得西洲諸國開始漸漸輕視大漢,許多國家開始派兵渡過西海,與大漢爭搶起了東洲、金洲的疆域。

  王旻奏出兵將其擊退,但宣宗經過深思熟慮過后,選擇依照祖制,選出三十二名親王、郡王出鎮東洲、金洲,每名親王各自出家財征募護衛,朝廷只提供武器裝備。

  這種寒酸的出鎮方式,使得許多宗室根本不愿出鎮,但在宣宗威逼利誘下,這些宗室還是變賣家產,帶著數百到數千不等的護衛前往了東洲、金洲出鎮。

  過后二十余年時間里,這些宗室不出預料的沒能擋住西洲各國數倍于他們的兵力,前線岌岌可危,宣宗這時才想派王旻出征。

  最終王旻只能率領三萬人的遠征軍支援東洲、金洲,好在年近六十的他依舊是當打之年。

  數年后,王旻擊退所有來犯之敵,并發掘了韓、李、岳、吳四名年輕小將,最終病逝在返回中原的航道上。

  王旻去世的翌年,在位三十二年的宣宗劉勖因病駕崩,壽四十七歲,在位時期人口突破三億。

  在其駕崩后,二十八歲的太子劉賢即位,即孝宗。

  孝宗性子懦弱散漫,不能制內閣、五軍、南衙三省六部,所以將軍政都委托他們。

  這種情況下,許多被海商、豪強扶持起來的官員開始為背后那群人爭取利益。

  地方吏治開始變得糟糕,而這進步惡化了百姓對皇權的感官,“虛君”的思想浪潮不斷出現并沖擊著民間。

  大漢二百五十年,在位十二年的孝宗駕崩,壽四十歲。

  孝宗駕崩后,群臣依照遺詔,扶持十四歲的太子劉意即位,即哲宗。

  劉意雖然年幼體弱,但表現得十分聰慧,在位對于政務處理十分上心,并重用了當時眾人眼中的名臣趙昀,并且大力整頓吏治。

  只是由于大漢并未邁入蒸汽時代,小冰期如期而至,各地天災不斷,呈現北旱南澇的局勢。

  劉意在這種情況下,挑燈理政十二年時間,最后因為積勞成疾加上體弱的駕崩,壽二十六,廟號哲宗。

  由于彼時劉意已經誕下三子,被托孤的輔政大臣趙敬扶立不足五歲的太子劉蘄即位為帝,即為中宗。

  接下來的歷史就是大漢連續四代都是幼主即位,且即位幾年便駕崩,最后趙敬以民間“虛君”的思想浪潮為由頭開始假意改革。

  當時還是宋王的成祖劉昭借此機會調往隴右,最后趙敬借助虛君改革掃除政敵,在最后反悔拒絕“虛君”,而是的選擇改國號為大燕,弄出了個名義上虛君,實際依舊是君主集權制的虛假制度。

  由于趙敬只是名義虛君,實際上仍舊是皇帝集權,所以各種新政搞得并不好,弄得民間混亂不堪。

  那些原本贊同“虛君”的官員百姓都不由開始反思,甚至懷念起了劉氏天子當政的時期。

  在這種情況下,諸如劉昭等宗室率先舉義旗反正,并花費七年時間平定群雄,中興大漢。

  他在恢復大漢宗藩體系的同時,出兵將天竺地區恒河以北的平原地區占領,同時以政治手段讓中南半島上的真臘、南詔等國盡數內附,鎮壓了日本道的舊倭人叛亂。

  “這也是個穿越的吧,王莽對劉秀的劇本?”

  回憶起這位成祖在日本道血腥鎮壓的手段,劉英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將目光重新投向面前的全球地圖。

  “劉邦建立大漢第一帝國,劉秀建立大漢第二帝國,劉繼隆建立大漢第三帝國,然后劉昭建立大漢第四帝國,這大漢還真是沒完沒了了。”

  “不過……”劉英看著這占據陸地面積七成的龐大“漢家宗藩體系疆域”,忍不住看向所謂的西洲和蠻州。

  他已經了解了這個時代的科技背景,差不多就是自己前世所處二戰前的科技水平。

  如今的世界人口在十億左右,大漢獨占五億,宗藩體系還有約兩億人口,其他三億人口基本生活在西洲、蠻洲之上。

  以大漢的實力,完全能發動世界大戰,成為世界霸主,但大漢并沒有那么做。

  劉英覺得,這大概率是大漢為了營造外部壓力來分散內部問題的做法,畢竟現在的這個“大漢第四帝國”雖然才立國不到一百二十年,但各類矛盾已經激化得難以調節了。

  如果天下都是大漢的疆域,那在沒有了外部矛盾的情況下,內部矛盾就無法被壓制住。

  西州和蠻州的存在,就是讓大漢百姓感受到外部壓力,如果大漢收復了西州和蠻州,那接下來將爆發矛盾的就是大漢的宗藩體系,以及大漢的中原之地和海外所有直領疆域……

  “歷史果然是個輪回。”

  想到這里,他抱著書走出已經空蕩蕩的教學樓,而教學樓外則是具有漢唐風格的混凝土建筑群。

  穿過空蕩蕩的校園,劉烈很快就看到了學校的大門,以及大門外那熱鬧的景象。

  無數身穿圓領袍,頭戴幞頭的青少年們正在三五成群的坐在街道對面的酒肆之中,寬闊五丈的雙向四車道上,時不時可以看到類似甲殼蟲、吉普車的汽車在緩慢行駛。

  這是大漢在三十五年前發明并進入市場的汽車,如今已經成為大部分精英階級的代步工具,而普通百姓的代步工具則依舊是自行車或電車。

  想到這里,劉英回頭看向自己身后,但并非看向校門,而是看向校門前擺放的景觀石。

呂宋道第一大學  “呂宋。”劉英心念同時,不由看向滿大街的漢家面孔和穿搭建筑,不由得嘖嘖有聲。

  思緒間,他沿街穿梭起來,很快便走入了大學附近的一條飯食街。

  還未走入街內,便已經嗅到了空氣里那復雜而誘人的味道。

  這是由油煙、香料和人潮熱氣攪拌在一起的味道,令人食指大動。

  劉英走到街口,只見眼前街道食肆攤棚鱗次櫛比,人頭攢動。

  那些寬裕些的店家支著門面,掛著古意盎然的招牌或亮晃晃的玻璃柜;更多的則是流動攤販。

  “來兩籠包子!”

  “來嘞!”

  食客在呼喚,而跑堂的伙計則是肩搭白巾,嗓音嘹亮地回應著。

  劉英的耳邊是自行車的鈴鐺聲與食客的談笑聲,不少店鋪里還擺放著柜式留聲機,機器里不斷傳出咿咿呀呀的歌聲。

  “淦……”

  劉英忍不住暗罵,在走馬觀花的同時,腦海中不斷涌出相關知識。

  如今的大漢,階級雖然不至于徹底固化,但平民百姓很難出頭。

  大學畢業的學生,年收入也就在兩萬漢錢左右,普通百姓的年收入則是在一萬五千錢不等。

  那些世襲貴族、大工業家、金融家的收入無人知曉,但是如律師、醫生、工程師、經理的年收入則是在五萬錢不等。

  在呂宋城內,每斤米面的價格在三到五錢不等,家禽牲畜的肉蛋奶價格在十五到五十錢不等,一輛自行車的價格在兩三千錢左右,汽車價格則是在十萬錢。

  呂宋城內,面積不足三十平的單間,每年租金在一千錢左右;院落則在二到五千錢。

  普通人想要維持基本的衣食住行,基本需要拿出自己每年六成的收入,若是想要買個屬于自己的院子,哪怕就算是最簡陋的院子,也需要十五萬錢。

  對于普通人來說,起碼需要十幾年才能攢下這筆錢,而這還只是最普通的院子,空間小到狗都沒辦法撒歡跑。

  至于那種小單間,在大漢是外出務工才會居住的地方,有家人的人,是不會居住這種鴿子籠的。

  能達到這樣的生活情況,還是大漢已經掌握了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科技水平,并占據了世界七成資源的結果。

  那些大漢臣屬之地,以及更遙遠的西洲和蠻洲諸國,他們的日子更是慘烈的令人無法想象。

  想到這里,劉英不由看向了那些店鋪之中,只見那些店鋪中基本都張貼著一張畫像,而畫像的主人便是漢中祖劉繼隆。

  劉英發現,盡管一百二十年前的成祖劉昭才是開創了如今大漢的功臣,但百姓心里始終掛念的還是這位數百年前的漢中祖昭武皇帝。

  他在腦海中搜尋記憶,很快便得知了答案。

  首先從精神來說,劉繼隆開創了如今的教育體系,在世家豪強為主的世道為平民百姓開創了一條上升通道,且對百姓政策仁厚,無時無刻都在想著收上去的賦稅用其他方式發還給百姓。

  這種做法,在劉英看來沒有什么,唯有后者類似自己世界的支付轉移,但是在這個時代的百姓看來,這就是變相的劫富濟貧。

  呂宋在南洋六道中雖然算是富庶的代表,但放在中原就根本不夠看了,所以他們才會渴望出現位類似中祖的皇帝。

  畢竟大漢直領四十二道中有四億百姓,可是能生活在核心十八道的百姓卻并不多。

  三百多年時間過去,哪怕是曾經人口稀少的嶺南道,如今也聚集起了一千五百多萬口百姓,是僅次于江南道、浙江道、河南道、河北道和兩畿地區的富庶之地,是平頭百姓擠破了頭都想回去的地方。

  只是出來容易回去難,大漢中原十八道,聽聞早已用上了內燃拖拉機,而不像他們這些地方,使用的還是需要四個人操作的蒸汽拖拉機。

  “我出生于洪武二十年,當時父母都是二十三歲。那時正處于太平盛世,各地安樂繁榮,昭武圣人憐惜我們,募工每天發三十錢,而各種東西都很便宜,哪怕是貧窮的人都能因為昭武帝的照顧而過上安穩的生活,沒有差役和徭役,各行各業的人都和樂自得……”

  忽的,留聲機的歌聲將劉英喚醒,不由得微微動容:“都快四百年了,這大漢百姓還記得這位中祖,到底是因為現在的皇帝干得不好,還是因為……”

  “天下為公!還政于民!!”

  在劉英思考的時候,突然飯食街盡頭有烏壓壓的人群舉著橫幅而來,領頭的幾個人則是扛著架子,架子上則是擺著漢中祖劉繼隆的畫像。

  無數青少年人跟在他們身后吶喊,使得劉英下意識后退,看著這烏泱泱人群從他面前經過,忍不住在心底咋舌。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這種道理都不懂,天天舉著畫像游行,只懂得喊口號有什么用?”

  劉英忍不住搖頭,抬腿便往相反方向走去,不多時便見到許許多多身穿粗布的普通百姓,并輕而易舉的搭上了一輛電車并坐下。

  “鐺…鐺…鐺……”

  電車徐徐遠離,鐘樓上的大鐘則是在時間來到正午時準時作響,驚起無數飛鳥,也驚醒了廣場上正在仰望那座銅像的其它呂宋百姓。

  陽光照在銅像上,使得這座漢中祖銅像增添幾分光彩,賦予了他更多神韻,仿佛他能看到如今的大漢,感受到如今的一切。

  “圣人,保佑某家孩子通過高考……”

  “圣人,日子太苦了,您什么時候回來。”

  “圣人……”

  縱使時間推移,可近四百年后的如今,每日前來瞻仰劉繼隆的人卻依舊絡繹不絕。

  許多百姓受了冤屈,便會跑到銅像面前哭訴,比報官還好用,這也被人們戲稱為“哭中廟”。

  劉英坐在電車上,看著窗外人物景色不斷倒退,回憶著腦海中的這些碎片化記憶,但是卻始終無動于衷。

  直到他看到那座銅像和銅像面前的數百百姓,并且回想起關于中祖昭武帝的許多事情后,他才略微來了幾分精神。

  “興許、我也該做些什么,不然這種混吃躺平的生活,似乎有些無趣了……”

  請:m.badaoge.org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