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推薦:
為了防范西夏,大宋多年前便在西北邊境駐軍,常駐兵馬大約二十萬左右。
這支邊軍可以說是大宋最核心的力量,論戰力和臨戰經驗,他們比汴京殿前司的兵馬更豐富。
從古至今,最精銳的軍隊往往都是邊軍。
如今的大宋西北邊帥是章楶,麾下統兵二十萬。
趙孝騫當初與章楶打過交道,他知道這位老帥是個對朝廷忠心耿耿的人,所以登基時不僅沒有換掉這位老帥,還給他加了封賞,賜了爵位。
登基的這大半年里,在趙孝騫的旨意下,西北二十萬邊軍開始裝備火器,并從汴京調撥將領遠赴西北,專門負責培訓將士們如何使用火器,如何以火器來排布新的陣型,如何在戰場上以軍隊陣列殲滅敵人。
培訓操練是一件非常漫長的事,更何況是同時教會二十萬將士。
所以趙孝騫登基這大半年以來,西北軍沒有作戰任務,一直在操練火器,而且大半年的時間也不足以讓他們形成強悍的戰斗力。
這次滅夏之戰,趙孝騫寧愿從汴京調兵,也沒有動用與西夏近在咫尺的西北軍,就是這個原因。
火器操練不熟,排兵列陣不熟,戰斗力沒形成,二十萬將士上了前線,難免增添無謂的傷亡。
于是趙孝騫這次只令西北軍打輔助,讓種建中所部汴京兵馬打主力。
直到今日,種建中終于發現,自己麾下的六萬兵馬已有些不足。
西夏的西線戰場,以及絲綢之路必須掌握,西夏都城興慶府也不能讓遼軍撿了便宜,兩頭都需要派兵,而他麾下的六萬兵馬顯然太少了。
一道緊急求援軍報送往夏州城的西北軍統帥章楶案前。
種建中請求章楶出兵西進,將掌控絲綢之路的重任托付給章楶,而種建中,則率領麾下六萬將士直奔興慶府,他要趕在遼軍到達興慶府之前,搶先把西夏都城打下來。
不僅如此,種建中還做好了準備,宋軍把西夏都城攻下之后,遼軍氣急敗壞之下,隨時可能會與宋軍翻臉,種建中還要緊急構筑防線,以備遼軍翻臉后,宋軍仍然能一擊必勝。
至于西夏軍,他們的戰力簡直不值一提,種建中并不在意。
不是輕視敵人,而是自種建中率部入西夏以來,大軍所遭遇到的西夏軍隊的戰力,實在是不堪一擊。
西夏軍隊也是多民族組成的,其中黨項羌族為主,還包括許多契丹人,回紇人,甚至還有吐蕃人。
無論多少民族,他們終究只能以冷兵器對敵,而在火器的碾壓下,這些軍隊基本撐不過三輪齊射,三輪齊射后,敵軍陣列便開始不穩,出現了潰逃現象,多加兩輪,然后下令推進,西夏軍便大規模潰逃。
這場戰爭本就在西夏國主李乾順的意料之外。
當年的宋夏之戰,趙孝騫率五千輕騎橫掃西夏境內,并且攻下了他們的都城,俘虜了無數西夏朝臣,最后兩國談判時還鴆殺了小梁太后。
莫小看了曾經的這些舉動,事實上西夏至今還沒恢復元氣,李乾順算是有為的國主,即位之后深知軍事上已經無法與大宋抗衡,于是果斷決定閉關鎖國,潛修內政,外交上一直在宋遼的夾縫間苦苦求存。
可惜李乾順終究還是年輕,他沒看清國與國之間的本質關系。
不是說自己閉關鎖國,外交上兩邊都不得罪,對宋遼兩國畢恭畢敬,自己的國家就能和平發展下去的。
他錯得離譜。
當大國有了吞并他的實力,是絕對不會跟他講什么仁義道德的,所謂的“互不侵犯”也只是一張破紙空文。
當大宋的軍事實力越來越強大后,西夏的覆滅已經注定了。
夏州城,西北軍帥帳。
開戰以前,章楶一直住在城池里,那里有他專屬的官署。
西北的官員和將士都稱他“章帥”,就連趙孝騫也常在批閱的奏疏里稱呼他為“章帥”或“邊帥”。
但章楶是有官職的,他的正式官職是“環慶路經略安撫使”。
環慶路,位于大宋西北,大約后世的甘肅青海范圍。
這次朝廷突然決定聯盟遼國,發起滅西夏之戰,遠在西北的章楶突聞消息,高興得一天一夜沒睡覺,當時就召集麾下眾將開會,甚至將滅西夏的戰略戰術,進攻方向,戰略目標等等,一切都布置妥當。
誰知晴天霹靂,朝廷決定滅西夏,但并不打算動用西北軍,而是從汴京直接調撥禁軍兵馬,并且委任的主帥也不是他,而是一個名叫種建中的家伙。
章楶當頭被淋了一盆涼水,渾身涼透了。
作為戍邊多年的老帥,章楶當然不服氣,于是上疏抗辯,努力爭取這個主帥的位置,請求為大宋社稷建功立業。
數次上疏,終究被官家駁回。
官家駁回的語氣很委婉很柔和,基本都是溫言安撫,西北軍火器操練不足,形不成戰斗力,章帥年事已高,身體恐難支撐征戰,朝廷近年著力培養年輕將帥,章帥要識大體,多給年輕人一些機會云云。
章楶滿心不服,但終究無可奈何,只好遵旨,指揮麾下西北軍繼續操練,順便調兵巡弋宋遼夏三國邊境,為種建中所部肅清戰場外圍,專心打好輔助。
今年章楶已經快七十歲了,確實是不折不扣的老帥,年事已高,本來還不服老的他,被官家多次溫言安撫后,章楶終于生出“英雄遲暮”的滄桑感。
這把年紀,不服老不行了,章楶甚至已經決定,朝廷滅了西夏后,他便向官家上疏告老致仕,卸下官爵職司,回福建老家頤養天年。
正在慨嘆“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之時,一騎快馬沖進了西北軍大營。
前線主帥種建中求援急報,請求章楶調動西北兵馬,向西夏的西線戰場進軍,肅清西夏北部的所有城池和部落,并徹底掌控絲綢之路。
章楶聞報大喜,本來已經心灰意冷,以為這場滅國之戰自己和西北軍只是個看熱鬧的,沒想到居然來了意外之喜,西北軍又有出兵建功的機會了。
章楶當即擂鼓聚將,三通鼓后,帥帳內眾將到齊,打聽到端倪后,西北眾將人人臉上帶著喜意,個個摩拳擦掌,今日勢必搶到率軍出兵的機會。
章楶也是面帶微笑,這次的機會算是從天而降,沒有一絲絲防備,但它就是來了。
“西北軍二十萬兵馬,不可能全部出動,老夫決定出兵十萬,肅清西夏北部城池部落足矣,其余的兵馬仍駐于西北各城池,戒備遼夏兩國的突襲……”章楶捋須沉聲道。
眾將心中一冷,出兵十萬,意味著自己領軍的機會只有一半一半,大家都在競爭,過程必然非常激烈。
眾將人群里,一名老將率先站了出來,抱拳喝道:“稟章帥,末將請戰!”
眾人一驚,凝目望去,頓時沒了聲音。
這位老將也是一位名將,此人名叫折克行。
看他的姓氏就知道,這位是原汁原味的折家軍將領,而且這位還有一個身份,他是幽州邊將折可適的伯父,親的。
折克行說完后,帥帳內陡然一靜,這位折家軍老將德高望重,西北戍邊多年屢立戰功,他主動請戰,別人沒有話說,也沒資格跟他爭。
章楶嘴角一勾,還沒說完,帳內卻突然又站出一人。
“稟章帥,末將亦請戰!”
眾將再次望去,帳內又是一片寂靜。
這次站出來的人仍然姓折,名叫折克柔,也是一位老將,比折克行還老,他是折家這一代的大哥,是幽州邊將折可適的親大伯。
折家雖是黨項人,但家族世代為大宋戍邊,早在仁宗時,朝廷便對折家分外重視,允其家族“世襲戍邊”。
折可柔這一代的“克”字輩,兄弟一共六人,其中有人戰死沙場,有人英年早逝,折可適的父親折克俊,就是英年早逝,折可適幼年喪父,是被幾位叔伯撫養長大的。
此刻帥帳內,兩位折家名將站了出來,其余的將領頓時心灰意冷。
這還怎么爭?
這兩位可是眾望所歸的老將,他們主動請戰,基本就沒別人啥機會了。
看著兩位年已五六十的老將,章楶笑了笑,道:“兩位賢弟請戰,固然可嘉,但兩位也是知天命之年,這率領十萬大軍征戰,恐怕……”
折家克字輩老大折可柔怒了,他雖年紀不小,但脾氣仍然十分火爆,最是受不得激將,一激就炸。
“章帥安能小覷末將!”折可柔怒道:“末將雖已近六十,但仍可拉開五石強弓,日可食三斗,一身扛鼎之力不失,人也沒老糊涂,如何領不得兵,如何上不了陣?”
旁邊的老弟折克行也附和道:“就是,章帥若不信,在座的將領們隨便挑出人來,與我們兄弟打一場,誰贏誰上,何人敢來應戰?”
兄弟二人虎目一掃,帳內眾將紛紛扭過頭去,避開二人要吃人般的眼神。
不敢不敢,你倆厲害,不跟你倆爭了。
章楶將帳內眾人的反應看在眼里,不由嘆了口氣。
看來只有這兩位折家老將能用了,若是不顧二人請戰,任用了其他的將領,兩位老將能把他們的骨頭都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