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九百五十七章 已讀不回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古往今來,中原王朝對外發起的戰爭,不管是正義的還是邪惡的,都有一個鐵定的規矩,那就是必須冠以正義之名。

  堂堂正義之師出征,才叫名正言順,才會被天下人認同這場戰爭的必要性,正義性。

  如今的大宋也不例外。

  大軍出征之前,朝堂便忙開了,禮部忙著撰寫檄文,政事堂忙著籌備糧草軍械,樞密院忙著調兵遣將。

  趙孝騫與幾位重臣商議過后,當天下午,趙孝騫便頒下了宣戰詔書。

  詔書里對西夏立國以來,這數十年里對大宋西北邊境的襲擾,搶掠等惡劣舉止細數了一遍,然后又說到西夏立國的非法性,說西夏是非法篡立。

  西夏的開國之君李思恭是唐朝末年的黨項族首領,因剿滅黃巢起義軍得力,被當時的唐朝皇帝賜“李”姓,并賜西北五州之地。

  皇帝賜姓給了黨項族人充足的底氣,漸漸地不服中原王朝宣調,直到后來李元昊正式稱帝,從原來的大宋版圖中脫離出來,獨立建國。

  這個過程就是非法的,對大宋來說,這就叫“篡立”。

  宣戰詔書里,趙孝騫零零總總羅列了一大堆西夏與大宋的仇怨與過節,最后以中原天朝上國的名義宣布,大宋當興堂堂王師,以伐西夏之不臣。

  戰事將啟,大宋境內大小官員軍民人等,皆須齊心殺敵,不得對此戰有任何非議,違者治罪。

  宣戰詔書頒宣天下的當天夜里,延福宮外,一名官員在宮門外長跪不起,磕頭如搗蒜,雙手高舉過頭頂,執拗地捧著一道來自西夏的國書。

  跪地的臣子不是宋臣,是西夏長駐大宋汴京的使臣,名叫李懷思。

  李懷思是西夏皇族宗親,細算起來,他是西夏國主李乾順的族叔,當初趙孝騫和蕭光敬合伙鴆殺小梁太后,火速擁立年少的李乾順,那一晚宋軍沖進西夏軍大營,控制李乾順之時,李懷思也在場。

  擁立李乾順的西夏臣子里,他是第一個公開表示效忠的,也是他向李乾順建議與大宋和談,先停戰撤軍,對大宋做出極大的妥協讓步,從而促成大宋簽下一份立國以來最占便宜的宋夏和議條款。

  李乾順做出巨大的妥協,聽從李懷思的建議,回到西夏都城開始對小梁太后留下的殘余勢力進行血腥清洗,用了一年的時間將朝堂上的隱患清除一空,然后采用戰略防御的國策,西夏進入了蟄伏期。

  西夏這幾年的基本國策的制定,都有李懷思的參與,可以說,他算是李乾順最為信任的臣子之一了。

  趙孝騫登基后,西夏國主李乾順感覺有些不妙,立馬命李懷思赴大宋,作為西夏使臣長駐汴京,隨時傳遞大宋朝堂的消息,并做出判斷與建議。

  只不過李懷思在長駐汴京時,犯下了一個錯誤。

  這個錯誤很要命。

  當初趙孝騫登基之時,召問遼國西夏使臣,詢問大宋歷年的歲幣一事,要求兩國給大宋一個交代。

  遼國給的交代很積極,畢竟前兩年遼國挨揍比較狠,他們很清楚趙孝騫不會無緣無故拿歲幣說事,一旦開了口,就說明這位新即位的大宋皇帝想搞事了。

  遼國絕不給趙孝騫搞事的機會,立馬派來了蕭奉先作為使臣,與大宋溝通歸還歷年歲幣一事。

  雖說趙孝騫和蕭奉先這個遼奸商量了幾個損主意,但表面上看,遼國的回應比較積極,后來耶律延禧依照蕭奉先的建議,殺了遼國的一批貪官,搜羅了不少錢財,歸還大宋歷年歲幣的事,也在慢慢籌備之中。

  同樣是歸還歲幣的話題,西夏使臣的反應就截然不同。

  西夏選擇了已讀不回。

  這個消極的反應,現在已說不清到底是使臣李懷思的建議,還是李乾順個人的決定。

  當然,這也存在一些無法抗拒的客觀事實,從紹圣三年起,西夏頻遭天災,國內作物歉收,牛羊大批瘟疫病死,西夏這兩年收上來的賦稅少得可憐,國主李乾順年紀輕輕,愁得頭發都禿了一大塊。

  后來趙孝騫即位,登基的當天就要求西夏歸還歷年歲幣,這對原本就窮困潦倒的西夏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李乾順自即位后,也算是一位英主,他做出的決定很少有昏庸的,事實上他這幾年采取戰略防御國策,埋頭發展西夏國內經濟,等待恢復國力,試圖讓西夏再次偉大。

  結果天不從人愿,原本打算韜光養晦,卻活成了茍延殘喘的模樣。

  主要是西夏以前富有侵略性,遭遇天災之時,會效法遼軍侵入大宋境內打草谷,襲擾搶掠大宋邊民,這算是一種對國內百姓和牧民的補貼。

  可是大宋的軍事早已今非昔比,西北二十萬大宋邊軍已裝備了火器,西北邊帥章楶跨馬巡邊,時刻對西夏虎視眈眈。

  這種情況下,大宋不主動入侵西夏,李乾順都要謝天謝地了,西夏哪里敢犯大宋邊境半分?

  無法劫掠,打不了草谷,西夏沒了補貼,遇到天災后自然每況愈下,越發不堪。

  當趙孝騫提出要歸還歲幣,李乾順簡直如同晴天霹靂。

  歲幣其實不算多,大宋歷年來送給西夏的歲幣撐死了不過一兩百萬貫,西夏國力這幾年雖然不大行,但咬咬牙還是勉強能付得起的。

  可李乾順更在意的是,趙孝騫這位新即位的大宋皇帝對西夏國釋放的強烈信號。

  登基大典當天便當著群臣的面,直言不諱地索要歲幣,這位大宋皇帝在外交上必然是采用非常強勢的方式。

  這一次索要歲幣,下一次呢?

  李乾順不希望這種近乎勒索的要求,在大宋外交上形成習慣,隔三岔五要點什么東西,西夏本就是個窮國,這誰受得了?

  幾番思量下,李乾順終于做出了決定,那就是已讀不回。

  這個決定終于給西夏帶來了滅頂之災。

  當然,嚴格的說,西夏的滅頂之災倒也不完全是李乾順的這個決定造成的,事實上當大宋軍事上支棱起來后,滅亡遼夏不過是時間和機會的問題。

  哪怕西夏一直老實本分,趙孝騫滅西夏之心也不會絲毫改變,一統天下的志向不可能因為某人某國的乖巧老實,就會對他網開一面。

  天下歸于一統,是大宋皇帝的使命。

  李乾順的已讀不回,不過是給大宋提供了一個出兵討伐的借口而已。

  今日大宋皇帝突然頒下對西夏的宣戰詔書,西夏使臣李懷思懸著的心終于死了。

  這段日子汴京氣氛緊張,朝廷各個官署緊鑼密鼓地準備著什么,李懷思察覺氣氛不對,慌忙到處打聽,許多官員卻諱莫如深,最終李懷思終于打聽到,大宋可能會對西夏用兵。

  這個消息令李懷思肝膽俱裂,在給李乾順發去急奏之后,接連幾日禮部和鴻臚寺官署,按正常程序求見大宋官家。

  結果禮部和鴻臚寺官員對他的請求置之不理,要不就是拖延推搪,李懷思送出去不少錢財賄賂,平日那些貪婪的大宋官員這一次卻分文都不敢收,只草草將他打發出去。

  李懷思知道事情嚴重了,滅國之禍即在眼前,可他卻求告無門,無論花費多少錢財,動用多少人脈,始終無法見大宋官家一面。

  直到今日,大宋皇帝頒下宣戰詔書,李懷思終于心如死灰,完全絕望了。

  家國將破,臣虜若何。

  延福宮外,李懷思手捧國書,面朝緊閉的宮門重重磕頭,一下又一下,額頭被磕得血流如注,動作仍然不停。

  直到意識漸漸模糊,李懷思都感覺今日可能會死在宋宮外的時候,一名宦官領著一名太醫匆匆趕來,太醫為他診治了一番,給他的額頭包扎,又給他喂下了參湯補藥,李懷思才恢復了清醒的意識。

  年輕的宦官站在他面前,神情頗為倨傲,眼睛根本不看他,反而更像是用鼻孔瞪著他。

  “官家有旨,召西夏使臣李懷思文德殿覲見。”

  宦官說完,轉身便朝宮門內走去,李懷思大喜,不敢怠慢,忍著額頭的劇痛跟在宦官身后,一步也不敢落后。

  文德殿,屬于延福宮內舉行小型朝會,或是召見外國使臣的地方。

  趙孝騫召集臣子議事,通常選擇在福寧殿,不過能進福寧殿的臣子,身份地位都比較高,也頗得趙孝騫的器重和信任,否則尋常的臣子是沒有這個榮幸進福寧殿的。

  文德殿內,李懷思進殿后便雙膝跪下,面朝趙孝騫五體投地式大禮膜拜。

  趙孝騫本來漫不經心,嘴里嚼著零食,一眼瞥去,卻見這位外臣頭上包裹著一層厚厚的白色布條,顯得腦袋非常臃腫。

  趙孝騫當即一愣,轉而望向旁邊的鄭春和。

  “朕剛才宣召的不是西夏國使臣嗎?你為何把天竺使臣叫來了?”

  上下打量著李懷思,趙孝騫小心翼翼地道:“三哥?是你嗎三哥?……你和排氣管婚后幸福嗎?”

  鄭春和愕然張了張嘴,正要解釋,跪在地上的李懷思卻悲憤出聲。

  “藩屬西夏使臣李懷思,拜見大宋天朝皇帝陛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