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2308章 武力炫耀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有時候,新的技術總能引起人們在各個方面的興趣,當喬布斯在那里想著把液晶顯示器與電子計算機結合在一起的同時。

  在朗格公司無線電實驗室內,幾名工程師正在那里研究著LCD顯示屏。

  “它完全可以應用于飛機上,用于的顯示器上。”

  一名工程師如此說道。朗格從來都不僅僅只是一家鐘表公司,它還是SEA最重要的儀表生產企業,從復雜的工業儀表,到航空航天和太空探索伊始,朗格就一直是導航、顯示系統、飛行控制和飛行管理系統的領先供應商。

  無論是從機電儀器到陰極射線管CRT顯示器,都起著導向引領作用——它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個“玻璃化座艙”,就是用單色陰極射線管CRT顯示器,取代了數量繁多的儀表。

  進入噴氣時代之后,飛機駕駛艙內有100多個儀表/控制裝置!主要的飛行儀表有指示器、符號和橫桿,它們擠在飛行員面前的面板上。隨著機載設備日益增多,儀表數量大幅增加,儀表板變得擁擠不堪,對飛行員讀取數據造成了極大干擾。于是,將功能相關儀表巧妙組合在一起,成為航空儀表發展的必然趨勢。

  當美國的工程師在那里試圖用一表多用來解決問題的時候,朗格的工程師們卻想到了陰極射線管CRT顯示器,利用顯示器可以在一個屏幕上顯示多個儀表。

  這需要改變顯示器處理原始飛機系統和飛行數據的方式,使飛行員可以更簡單地查看飛機情況、位置和進度。

  針對這種情況,南洋航空工業公司的無線電研究中心與朗格合作創建了一個“玻璃駕駛艙”,通過減少飛行員在高峰時間的工作量來提高安全性,并幫助飛行員保持態勢感知。“玻璃駕駛艙”是計算機系統可以管理的內容和飛行員可以管理的內容之間的正確平衡。

  而朗格的研究成果——單色陰極射線管CRT顯示器,最終在F3戰斗機以及C727、C737客機座艙中得到了應用。

  但是,這終究是單色,不能夠充分發揮顯示器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在彩色液晶顯示器發明之后,面對LCD昂貴的價格,朗格的工程師們幾乎是在第一時間,想到了把它應用在飛機上,畢竟,在價值上千萬元的飛機上,三塊LCD顯示器幾乎是不值一提的。

  “高性能彩色液晶顯示器不僅可以顯示更多的數據,而且,其信息管理系統和飛行管理系統數據也可以得到進一步顯現……”

  工程師一邊向南洋航空工業公司的工程師介紹著他們的想法,一邊強調著優點,而相比于這些優點,來自航空工業的馮可安,卻盯著顯示器,直接了當的問道:

  “他多重?”

  “什么?”

  沒等對方回過神,馮可安就拎起一臺屏幕只有六英寸的多功能顯示器,先是掂量了一下,然后說道:

  “它差不多有18公斤……”

  這種多功能顯示器,采用的是單色陰極射線管技術,也就是CRT,尺寸小,長度長——顯像管加上后部電路,因為集成電路等電子元器件都需要裝入防輻射盒中,所以重量很大。

  雖然重量很大,但是它的分辨率和亮度都比較差。

  可即便是如此,也是現在性能最優秀的多功能顯示器了,飛行員可以直接用操縱桿控制調整出自己所需要的儀表數據。

  “它呢?”

  拎起那個6英寸的彩色液晶顯示器,它的厚度只有一本書厚,馮可安掂了一下,頂多只有2公斤。

  然后他說道:

  “在航空設計之中,有句話叫——減重是以克計算的,換上這種彩色液晶顯示器,不僅可以提供有更多的信息,而且還可以減輕至少30公斤,這很了不起了,我相信軍方肯定會接受的,但是……”

  他看著朗格的工程師問道:

  “它的可靠性,能夠滿足軍方的需求嗎?我想現在,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不僅要高度可靠,而且還需要進行抗輻射、抗電磁等方面的試驗,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但看著其顯示出來的數據,看著以彩色的方式顯現的多種數據信息,馮可安的內心同樣也是激動的。

  他甚至可以想象得到,未來它所顯現的雷達圖像甚至可能也是彩色的。這可以戰斗機飛行員更準確的感知戰場環境。

  有了這種最新型的駕駛艙產品,必定可以進一步提高F3戰斗機的性能。

  正當馮可安與朗格公司的工程師們共同研究著新型的液晶多功能顯示器的時候,第一批12架F3戰斗機,終于交付給了空軍。

  在F135渦扇發動機的問題解決之后,F3戰斗機終于進入到了生產階段。

  這批戰斗機的交付,在第一時間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畢竟,它是全世界第三款交付使的第三代戰斗機。

  當外型優美的F3戰斗機一字排開,以大象散步的方式呈現在世人眼前時,受到邀請參加交付儀式的各國武官們,紛紛用照相機記錄下這一畫面。

  “這是在炫耀!”

  在人群的前排,蘇聯空軍武官馬克西姆少校,用一種近乎無奈的目光盯著那些戰斗機。

  “他們是在炫耀自己的武力……”

  一旁的東德武官的眉頭緊鎖道:

  “少校同志,這正是他們邀請我們過來的原因,我們并沒有能夠與其對抗的戰斗機,米格23只是勉強能夠與F2對抗而已,而現在,美國有了F15、F16,而他們也有了F3,可是我們有什么呢?只有米格21、米格23,這些都是落后于他們一個時代的戰斗機。”

  作為冷戰的最前沿,東德軍官的心里壓力是可想而知的,他非常清楚,東德的空中力量遠不是西德的對手,唯一能讓他心理稍微安慰一些的是,蘇聯空軍的規模遠遠超過北約。

  可現在的問題在于——西方世界開始裝備起了全世界最先進的戰斗機。

  那么蘇聯呢?

  蘇聯的先進戰斗機在什么地方?

  蘇聯的先進戰斗機還不知道藏在什么地方,可是SEA呢?

  就像美國人一樣,已經裝備了新一代戰斗機。這種壓力甚至比美國裝備了F15還要大。

  因為眾所周知,美國不一定會把最先進的戰斗機在第一時間賣給北約盟友,可是SEA不一樣,他們的武器從來都是有錢就賣,甚至都已經開始計劃著什么時候向伊朗交付了——如果伊朗還愿意購買的話,畢竟,因為F3戰斗機的難產,伊朗轉而向美國采購戰斗機了。

  “少校同志,不要灰心喪氣,相信我,很快蘇聯也會有更加先進的戰斗機,很快就會有的,”

  馬克西姆少校在說出這番話的時候,與其說是在安慰著身邊的同僚,倒不如說是安慰著自己,畢竟,這次受到的沖擊是很大的。

  不過,他相信蘇聯的工程師一定正進行這方面的努力,畢竟,無論是F3、還是F15戰斗機都已經公開展示好幾年了,蘇聯的那些設計局肯定正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新型飛機的研制到了什么地步了?

  馬克西姆少校并不了解,但是他相信在不久之后,蘇聯肯定也會有不遜于它們的新型戰斗機交付。

  也許會在合適的時候,提供給包括東德在內的盟友,誰知道呢?

  此時,馬克西姆并不知道的是,在蘇聯國內蘇霍伊設計局的T10原型機,已經在幾個月前試飛了。

  只不過,就在試飛剛剛開始,波蘭間諜馬里安·札查斯基卻從美國搞到了蘇聯軍方夢寐以求的F15性能資料,通過對比,蘇霍伊的設計師們發現T10依然處于下風。開發了近十年卻得到這樣的結果,為了達到新指標以及之前的試飛不穩定性,設計師在幾經掙扎之后,毅然決定對其進行重新設計!

  這種高風險的賭注應該是正確的,畢竟,蘇聯空軍不可能裝備一款遠遜于F15的戰斗機,但相對應的是,蘇聯的新一代戰斗機的服役時間,將會再一次被推遲。

  那么在此之前,誰去守衛蘇聯的天空呢?

  就在蘇霍伊設計局決定幾乎以推倒重來的決心重新設計戰斗機的時候,米高揚設計局設計的901號飛機,在試飛員亞歷山大·費多托夫的駕駛下飛上了天空,完成了首次試飛。

  與T10相比,它的的試飛規模龐大,在短短幾個月,就先后投入了數架測試飛機進行飛行測試,并且最終投入了多達14架,之所以會建造如此之多的測試機,是因為空軍的督促——軍方需要能夠與西方第三代戰斗機對抗的飛機。

  就在莫斯科勞動旗幟工廠開始生產測試飛機的時候,一位來自軍報的記者也來到了這間工廠,他的出現并沒有引起工廠安全人員的注意,畢竟,在年末的時候,記者們總是會來工廠采訪,然后發表一些文章,對工廠在過去一年中的成績進行點評,當然更多的是稱贊。

  而工廠經理更是把這位記者當成貴賓,畢竟,他的文章將會登在報紙上,甚至可能出現在克里姆林宮的桌子上,于是乎他不僅向其介紹了勞動旗幟工廠在過去一年的生產情況,甚至還主動的向其透露了工廠正在全力生產新型戰斗機的測試機,

  對此,記者自然也表現出了職業上的好奇,但也就僅僅只是好奇了一下,隨后在工廠經理的邀請下進入了生產車間,在生產車間里,他看到了那些正在生產中的飛機。

  只不過,誰都沒有想到的是,雖然他在進入廠房前,就把相機交給了駐廠的安全人員,但是他在進入車間之后,仍然會用大衣內置的間諜相機拍下了大量的照片,包括正在生產的新型戰斗機……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