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
雨林腹地,科學城。
電子研究所的實驗室里,白色的燈光亮得刺眼,被拆解成零件的蘇聯“Kosmos898”火星探測器攤在眾人的面前,就像是一具被解剖的尸體一樣,在胸膛上劃出也一個‘Y’的口子,把所有的一切,都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這個云集著蘇聯最尖端技術的火星探測器的金屬外殼被掀開,露出內部密密麻麻的線路板和元器件。十幾個穿著白色防護服的科學家圍著操作臺,此時他們的眼神里滿是興奮與專注——這是他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蘇聯最頂尖的航天電子設備,每一個零件都像藏著秘密的寶盒。
要知道,他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機會,能夠如此近距離的接觸到蘇聯最先進的太空設備。
這簡直就是一個寶藏,因為其中貯藏著太多少的不為人知的秘密。
“把這塊處理器送到三號研究組,讓他們重點分析制程工藝;線路板樣本分發給五號組,檢測材質和焊接技術。”
研究所的林培德教授戴著無菌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枚指甲蓋大小的芯片,芯片上印著蘇聯的生產編號以及俄文字母。
這還是在他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俄國芯片。不是僅僅只是他,事實上,所有人都是如此。
在過去的十幾年里,雖然他們分析過蘇聯的處理器,但是得出的結論是蘇聯的電子技術水平遠遠落于西方,但是那些處理器,都是通過蘇聯出口國外的產品的獲得的,唯一的問題是,蘇聯如果真的那么落后,那么他們是怎么成為世界的另一極,與美國對抗的呢?
所以,人們總是好奇的。
但是今天,這個探測器卻有可能結束這一切,讓他們看到蘇聯的電子水平的真相。
三號研究組的實驗室里,研究員李道存將芯片放在電子顯微鏡下,屏幕上立即顯示出芯片的內部結構。
“教授,您看!”他指著屏幕上的紋路,說道:
“這芯片的制程工藝大概是1.5微米,和我們之前掌握的美國同類型芯片工藝水平相近。”
旁邊另一名助理推了推眼鏡,補充道:
“不止這一枚,我們檢測了已經拆解出的23枚處理器,有14枚都是1.5微米工藝,還有3枚是1微米工藝,剩下的6枚……”
他頓了頓,語氣帶著驚訝,“通過芯片架構比對,這6枚竟然是仿制美國德州儀器的產品,連引腳布局都幾乎一樣。還有三枚是我們的,有兩枚是國際電子的,還有一枚……”
“仿制?”
教授的眉頭皺成了一團兒,他盯著電子計算機的屏幕,思索道:
“蘇聯不是宣稱掌握了0.8微米制程工藝嗎?怎么會用這么多仿制芯片和1.5微米的自主產品?”
去年,蘇聯還把這一突破視為重大的進步,可是在探測器上出現的處理器卻是截然不同的。
“或許是航天設備對穩定性要求更高,成熟的工藝比先進制程更重要。”分析人員從他的正常認知中推測道:
“不過,他們并不僅僅只是抄襲了我們和西方國家的處理器,他們也有自己研制的芯片,而且這些芯片都有其獨到之處,教授這枚芯片,就是他們自主研發的1.5微米芯片,它架構設計很特別——它沒有采用我們常用的芯片架構,而是用了一種更緊湊的并行處理架構,雖然制程不如0.8微米先進,但運算效率反而比西方同類產品提高了近30。
這真的很了不起,我是說蘇聯的工程師,這簡直就是黑科技。同樣的制程,卻可以通過更加先進的構架得到更加優良的性能。
這是我們過去想都沒有想過的,或者說……在這方面他們已經領先于我們了。”
在發出這聲感嘆的時候,他們盯著這些芯片,眼神中不僅冒出絲許佩服之色,畢竟,這種架構是他們聞所未聞的,而且大幅度提高了處理器的性能。
“看來俄國人還是有他們的獨到之處的。”
其他人也紛紛表示了贊同,確實能夠和美國掰手腕,一直掰到現在的俄國。要是沒有自己的一些優勢恐怕早就被擊敗了。
還是不能夠小瞧這個對手啊。
這個發現很快被整理成報告,送到了調查部的辦公室,作為這一次“太空獵手計劃”的推動者,賈文濤坐在辦公桌后,手里翻著報告,翻看著這次行動的收獲,
眉頭時而皺起,時而舒展。站在桌前的情報分析員錢笑軒匯報道:
“根據研究所的檢測結果,蘇聯火星探測器上的處理器,60是仿制我們、美國或西歐國家的產品,工藝以1.5微米為主,15是1微米工藝,剩下的25是自主研發。雖然他們宣稱的0.8微米制程沒在火星探測器上體現,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處理器技術,仍然落后我們大概十年。”
現在,終于放心了十年的差距,足夠讓蘇聯人追的了,他們肯定連尾燈都看不到,而且未來這種差距也會越來越大。
畢竟,現在sEA的電子技術發展水平更快,而且李氏定律現在在這里的發展周期是12個月!
“但是,我們也發現了一些蘇聯電子技術的亮點,比如這些蘇聯自主研制的芯片的架構設計非常獨特,性能遠超同工藝的西方芯片。”
“和之前捕獲的蘇聯無人機相比呢?”
賈文濤抬頭問道,手指在報告上“無人機5微米處理器”的標注處停住。
“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錢笑軒語氣肯定,說道:
“無人機上的處理器是低端的4微米工藝,運算能力只能滿足基礎導航需求;但這次火星探測器上的芯片,無論是仿制還是自主研發,性能都能支撐高精度偵察和數據傳輸,尤其是自主架構的芯片,技術水平遠遠超過我們之前的預估。”
賈文濤突然放下報告,身體微微前傾,眼神里帶著疑惑:
“這里就有個問題——既然蘇聯能造出1微米、1.5微米的先進處理器,為什么給無人機裝的卻是4微米的落后芯片?兩者的技術差距太大了,這不像是單純的成本問題。”
錢笑軒早有準備,從公文包里掏出一份補充報告:
“我們和技術部門專門分析過這個問題,結論有兩個核心:一是無人機的‘耗材屬性’,二是‘保密需求’。”
他翻開報告,指著里面的圖表解釋,說道:
“蘇聯軍方非常清楚,雖然無人機是一種極其先進的武器,但是它本質上屬于‘一次性耗材’。如果給每架無人機都裝先進芯片,成本會陡增,而且一旦被敵方捕獲,先進技術很容易泄露。”
“保密……”
賈文濤若有所思地重復道,他有些不太理解俄國人的腦路,因為保密就要采用落后的處理器嗎?
“對,這才是關鍵。”
錢笑軒繼續說:
“無人機活動范圍靠近敵方控制區,被捕獲的風險極高。用4微米的低端芯片,就算被我們拿到,也只能了解到創優產基礎電子技術,無法觸及他們真正的核心實力;但火星探測器不同,火星探測器是要飛到火星使用的,被捕獲的概率是零,而且需要高精度芯片支撐長期火星任務,自然會用上最好的技術。簡單說,蘇聯是‘按需分配’——容易暴露的裝備用低端技術保保密,核心裝備用先進技術保性能。”
賈文濤點點頭,指尖在桌面上輕輕敲擊,臉上露出了然的神色:
“這么一說就通了,既控制了成本,又守住了技術秘密,蘇聯這步棋走得真的……”
他一時間甚至不知道應該如何形容了,因為這是以犧牲武器性能做為代價的。
“真的是有些舍本逐末了……”
他翻到報告中“自主芯片架構”的章節,問道:
“那技術部門對這個架構的研究,有什么初步結論?”
“他們非常感興趣,畢竟,這是一些新穎的架構。”
錢笑軒補充道:
“技術人員說,這種架構通過優化指令集和數據通道,在有限的制程工藝下實現了性能突破,要是能借鑒這種設計思路,我們的芯片性能或許能再上一個臺階。他們認為可以提供給相關的企業,讓他們進一步研究,也許可以幫助我們”
賈文濤將報告合上,放在桌上:
“確實有點意思。蘇聯這手‘藏拙’玩得不錯,表面用仿制芯片和低端無人機掩人耳目,暗地里卻在架構設計和核心裝備上藏了真東西。”
他頓了頓,對錢笑軒說,
“讓研究所繼續深入研究,尤其是自主芯片的架構細節和火星探測器上的其他元器件,有新發現隨時匯報,至于交給合作企業,這個沒有問題。另外,把這份報告和無人機的分析結論一起抄送通商產品部和官邸,讓他們清楚,蘇聯的電子技術不僅水平高,而且應用策略非常縝密。”
錢笑軒應了一聲,轉身準備離開。賈文濤重新拿起報告,翻到火星探測器零件的照片頁——那些密密麻麻的芯片和線路板,此刻在他眼里不再只是冰冷的零件,而是蘇聯科技實力與戰略思維的雙重縮影。
但是他的心里還是充滿疑惑的,這難道真的是蘇聯的戰略思維嗎?
賈文濤的心里不禁有些疑惑,他想起之前情報部門對蘇聯電子技術的片面評估。
“如果報告是片面的,那是不是有必要,重新調整對蘇聯威脅的認定嗎?”
突然賈文濤覺得壓力更多更大了,畢竟,現在呈現在他眼前的是——蘇聯遠比他想象的更加強大。
“或許,這就是蘇聯的真實水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