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2200章 被卡脖子的老大哥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在經過十八天的戰斗之后,黎明島將軍率領春祿守軍撤往昆侖島……”

  聽著收音機里傳出來的新聞,駕駛著汽車的馮定康眉頭緊鎖著,春祿守軍的命運他一丁點都不關心。

  相比于那些人的命運,他更關心的是死神無人機首次被擊落的現實問題。

  “他們使用的是新型導彈。”

  “根據熱成像照片分析,他們的導彈發射車采用的是四聯裝方式,與薩姆6的三聯發射車是截然不同的。”

  “這說明他們采用了新型雷達……”

  回憶著這幾天的分析,作為一名無人機專家的馮定康很清楚,最核心的因素并不是俄國人使用了新型防空導彈。

  其實,死神無人機自身也有問題。

  十幾分鐘后,在公司的機庫里,看著面前的這架死神無人機,馮定康說道:

  “死神無人機的飛行時速只有不到500千米,而且這款無人機最大的缺點就是雷達反射面積大,只要是性能稍微先進的雷達,也能很輕松的鎖定這款無人機。”

  馮定康之所以會這么說,是因為0.1平方米的雷達反射截面積,也就是理想狀態,在實際應用中,考慮到角度等方面的原因,雷達反射截面積甚至可能會增加幾倍。

  “雖然它的升限是15000米,但是實施打擊任務時,飛行高度基本上都在8000米左右,其全身布滿鉚釘和棱角,這導致了雷達反射面積進一步增加……”

  畢竟是幾年前的產品了,雖然對其外行進行了優化,但是考慮到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優化是有限的。

  “所以,需要對它的外形進行進一步的優化,以降低其雷達反射面積,只有如此,才能夠避免其被擊中。”

  稍微頓了一下,李自強又說道:

  “我認為還可以采用吸波涂料,進一步降低它的雷達反射面積。”

  “吸波涂料太貴了!”

  馮定康直接了當的否決道:

  “無人機最大的優勢是價格,用吸波涂料成本直接翻倍了,甚至更貴,而且吸波涂料還非常脆弱……”

  作為最早研究隱身技術的國家,SEA在隱身技術上還是非常先進的,畢竟“夜影”隱身戰斗機已經多次在實戰中得到應用,不過,這并沒有降低吸波材料的價格。

  “先優化外形吧,另外,還可以采用更多的碳纖維以及復合材料,這也有助于降低它的雷達反射面。”

  接著馮定康又特意拍了拍李自強的肩膀,說道:

  “其實,從理論上來說,這次戰斗我們還是贏家,畢竟,18枚導彈的成本遠遠超過兩架死神無人機,要是換成“搜索者”無人機的話,等于他們用十幾倍的成本才擊落了兩架的無人機,從費效比上來說,我們是占便宜的……”

  突然,馮定康像是想到什么似的,說道:

  “沒錯,我有辦法說服軍方采購“搜索者”了……成本,對,先用它解決掉敵人的防空力量,然后再派遣更大的死神,飛機,在戰場上被擊落是很正常的事情,無非就是交換比……”

  交換比!

  用9枚防空導彈打下一架無人機劃算嗎?

  當然是不劃算的,從成本上來說,一架無人機可能也就是比一枚防空導彈稍微貴了一點。

  其實打無人機并不困難,就連拖鞋軍都可以用老式的導彈接連打下17架美軍的MQ9無人機。

  但關鍵是成本!

  是交換比!

  相比于廉價的無人機,防空導彈更加昂貴,即便是不斷的用防空導彈打下無人機,最后從成本上也是不可負擔的。

  聽著總工這么說,李自強想了想,又說道:

  “總工,我覺得這件事太過詭異了,俄國人這次使用的導彈是我們并不知道的新型導彈,他們為什么會把這款新型導彈部署在越南?是不是專門為了打我們的無人機?他們打無人機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獲得殘骸,有了殘骸之后,他們就可以借鑒我們的思路、設計,去設計他們的察打一體無人機……”

  聽著李自強的擔心,馮定康反倒是非常淡定,他點著一根香煙,先抽了一口煙,然后又說道:

  “無人機最核心的是什么?是飛機嗎?”

  “當然不是,是數據鏈傳輸,是無人機的操制系統,是光電一體化偵察系統,這些才是真正的核心。”

  “這些恰恰都是蘇聯人的軟肋。”

  抽了口煙,馮定康用輕松的語氣說道:

  “我們最大的優勢是什么?電子技術,光學技術,從集成電路到電子計算機,甚至就連同光學鏡片技術,也是世界上最好,但是蘇聯……他們落后我們至少十年,在這個差距下,他們即便是拿到了無人機……也造不出同樣性能的死神。”

  這是自負嗎?

  不,這是現實,現實就是SEA在電子技術上對蘇聯是遙遙領先的,而無人機本身就是集電子技術、通信技術于一身的,兩者缺一不可。

  而對于這些技術遠遠落后于SEA的蘇聯來說,他們想要攻克這些技術確實是非常困難的。

  莫斯科,澤列諾格勒。

  這里是蘇聯的硅谷,蘇聯的半導體技術中心。

  此時,在這個試驗室之中,看著利用顯微鏡拍攝的集成電路照片,薩蘭特這位集成電路工程師,整個人都陷入了沉默之中。

  在他的身后,站著一名將軍,將軍看了看集成電路的照片,然后又看了一眼薩蘭特,問道:

  “怎么樣,我們能夠制造出來嗎?”

  謝爾蓋·亞歷山德羅維奇·科茲維列夫的語氣嚴肅,身為國防部副部長的他,是知道蘇聯電子技術水平的。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蘇聯在晶體管技術投入的力量并不多,因為蘇聯在思考問題的時候都是從軍事角度出發,他們研究之后發現晶體管這個東西扛不住核電磁脈沖,結構并不復雜的電子管反而比晶體管更加耐造,蘇聯決定另辟蹊徑將電子管小型化,就能扛得住和美國的核大戰。

  就在他們全力以赴搞電子管小型化的時候,SEA的集成電路橫空出世,其優異的性能簡直亮瞎所有人的眼睛,面對死重的電子管和突飛猛進的集成電路性能。

  蘇聯不得不開始轉向,開始了集成電路的追趕,可是追趕這么多年,非但沒有縮小距離,距離反而被拉大了。

  面對將軍的問題,薩蘭特并沒有立即回答,而作為蘇聯電子技術主管的肖金,也沒有說話,穿了一套深色西裝站在將軍身后的,喬爾扶了他的那副金屬眼鏡,有些緊張的說道:

  “將軍,這很困難,從技術上來說,早在五年前,永寧蔡司就推出了步進式光刻機DSW4800。這款光刻機使用波長436納米的g線作為曝光光源。鏡頭則是永寧蔡司的SPlanar10/0.28。DSW的分辨率可達1微米,可以將電路刻到100毫米見方的區域,

  也正是從那時起,SEA的集成電路進入到1微米時代,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塊處理器……”

  喬爾指著照片說道:

  “它的3微米制程,這種軍標處理器,雖然在制程上落后于現在的產品,但是其性能更可靠,而我們也就剛剛突破了5微米制程,而且成品率很低,將軍……”

  抿了抿嘴唇,喬爾說道:

  “所以,除非我們得到DSW4800光刻機,否則我們不可能制造出這種芯片,而DSW4800光刻機,對我們是禁運的!”

  喬爾的回答,讓將軍整個人都陷入了沉默之中,他看著那張圖片,然后再看著那些集成電路的樣品。

  如果沒有光刻機的話,他們就無法制造出相同的集成電路,也就無法制造無人機了。

  這些芯片是從無人機的殘骸中取出來的。如果他們想要復刻無人攻擊機的話就必須要解決這些電子系統,但是現在看起來難度遠遠超過他的想象。

  其實,原本這種困境應該是出現在十年之后,在另一個世界,蘇聯所面對的困境也正是在電子技術上的全面落后。

  正像另外一個世界一樣,蘇聯為了追趕選擇了復刻SEA的芯片,但是根據巴統協議,SEA禁止相關的材料和技術向蘇聯出口,直接卡住了他的脖子。

  制造芯片最重要的原材料硅需要提純,蘇聯沒有相關的技術和完整的產業鏈。蘇聯的半導體工廠多數情況下,只能使用那些質量低下的材料,生產出的芯片也就質量難以達標,成品率自然可想而知。

  克格勃可以通過種種渠道搞到芯片,卻無法知道它是怎么制作的,就像一個廚師得到一個蛋糕成品,卻無法知道蛋糕是如何烘培出來的,而芯片的制造工藝比烘培蛋糕復雜的多。

  芯片制造的每一步都涉及專業知識,如化學物質需要加熱到何種程度,光刻膠應曝光多長時間,這些都是SEA芯片公司的“秘方”,很少在特定公司之外共享。

  這些被視為“秘方”的專業細節,往往沒有行諸于文字,克格勃雖是優秀的情報員,卻沒有掌握必需的技術知識,只能干著急。

  按照李氏定律,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量,每過18月到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也就是說,芯片處理器的性能大約兩年翻一倍。事實上,SEA的集成電路技術進步的速度更快——平均每16個月性能就翻了一倍。

  即便蘇聯人設法復制了某個芯片設計,仍難免隨著時間推移,被遠遠甩在后面,而SEA上百家芯片公司每年都會推出越來越多的新的芯片設計,蘇聯疲于奔命的追趕復制的效果猶如牛車追汽車。

  整個蘇聯芯片的“復制工程”,就像一個上下密不透風的罐頭,它的客戶只有一個——蘇聯軍方,機械的復制,死板的訂單,官僚的系統,沒有自由市場的參與,也就沒有任何創新。

  蘇聯硅谷擁有最好的科學家,搜集技術機密的能力也位列世界翹楚,但蘇聯硅谷和SEA硅谷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在市場機制下,SEA硅谷的從業者可以通過“跳槽”,獲得實際的工廠經驗,而蘇聯硅谷的模式,是通過肖金這樣的官僚在辦公室里發號施令。

  而現在,這種惡果已經充分的顯現了出來,面對先進的制程,蘇聯即便是通過殘骸搞到芯片,也是無能為力,因為連最基本的光刻機都沒有了……

  “我們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

  謝爾蓋直接了當的說道:

  “我們的國家需要這種芯片,我不問你們用什么辦法,采用什么樣的措施,我們需要這種芯片,或者說,需要更先進的芯片,這關系到祖國的生存……”

  稍微想了一下,謝爾蓋又說道:

  “是設備上的不足嗎?你們看看需要什么樣的設備,然后讓盧比揚卡廣場那邊看看能不能想一些辦法!”

  現在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KGB那些特工了……

  請:m.badaoge.org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