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306章 朱應幸虧你們認得早,不然我就離開大明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聽到朱元璋的話。

  殿內的群臣都明白,這是在替朱應對這些考生施恩。

  “謝皇長孫。”

  所有考生全部都對著朱應躬身一拜。

  “無需多禮。”

  “這些是你們應得的。”朱應微微一笑,說道。

  而這時候。

  作為三甲第一的狀元,夏原吉忽然站了出來。

  “草民有一事想要求教皇長孫殿下。”

  “不知殿下能否賜教?”夏原吉恭敬一拜,大聲道。

  “不說賜教,你有什么要問的便問吧。”朱應一抬手,看著夏原吉。

  在歷史上。

  這個夏原吉可不得了。

  掌戶部,充實國庫,也是為歷史上永樂大帝朱棣提供了強力的后援支持。

  “今日殿試考題乃是殿下所定。”

  “草民斗膽問殿下,何為國,何為家?”夏原吉抬起頭,一臉正色的問道。

  顯然。

  他也是非常期待朱應這一個出題人的回答。

  此話落下。

  殿內所有考生的目光全部都匯聚到了朱應的身上。

  他們也想要聽聽朱應這個出題人對此題的見解。

  “今日之考題。”

  “何為國,何為家。”

  “大明子民數千萬計,千人千面,萬人萬面。”

  “你的文章,本王也看了,的確是說出了根本。”

  “但對于此題,本王可以用幾句話來解題,也是本王個人見解。”朱應緩緩開口,掃視著大殿內的眾考生。

  所有人都是期待的看著朱應。

  “有國,才有家。”

  “國是千萬家。”

  “無國,家不存。”

  “國是根,牽聯千萬家華夏血脈,家為葉,映襯國旨榮光,根葉相依,方有家國生生不息。”

  朱應的話咋奉天大殿內回響,隨著話音落。

  卻是讓夏原吉,讓所有的考生都陷入了對朱應回答的深思。

  在持續了一陣后。

  夏原吉看著朱應的目光更為的敬佩,繼而,心悅誠服的一拜:“學生,謹受教。”

  這一刻。

  夏原吉是以學生之禮尊稱朱應,而非皇長孫。

  顯然。

  這是真正的受教,發自肺腑。

  “學生。”

  “謹受教。”

  隨著夏原吉后,大殿內所有考生也都是躬身對著朱應一拜。

  “諸位學子。”

  “強國在于國力,國力在于治理,在于軍力兵鋒。”

  “而這一切都需要人才。”

  “三年一科舉,三年一殿試。”

  “本王期待未來在大明帝國強盛一路上,與諸位并行。”

  朱應也是抱拳,對著所有學子道。

  聽到這一話。

  所有學子自是無比振奮,齊聲道:“誓與大明并行,強國固家。”

  在這齊聲之下。

  大明這三載的科舉殿試也是劃下了尾聲。

  “禮部好好安排所有考生學子。”

  “咱會交代吏部,盡管給所有殿試進士,三甲,委以重任。”

  “大明,不會虧待任何人才。”朱元璋也是大聲宣布道。

  “皇上圣明。”

  所有考生大聲高呼。

  在這一聲下。

  眾考生對著高位上的朱元璋一拜后,也是紛紛退了下去。

  隨之。

  云奇召來了仆從將桌椅抬走。

  “諸卿今日觀禮也辛苦了。”

  “回府休息去吧。”朱元璋掃視了一眼朝堂上的群臣,大聲道。

  “臣等告退。”

  眾臣躬身一拜。紛紛退了下去。

  但朱應并未離開,而是在此等候著。

  待得群臣離開。

  “不錯,你很不錯。”

  “這殿試考生都被你所折服了。”

  “咱想的果然不錯,你不僅僅是在統兵上有所治,在政務上也有精通。”

  “咱是真的無憂了。”朱元璋大笑著說道。

  “何為國,何為家。”

  “這考題是吾大明立國二十四年以來,第一次出此題。”

  “有國才有家。”

  “根葉之論,的確是恰當。”

  朱標也是一臉驚贊的說道。

  “兩位高興的不要太早了。”

  “國之論,或為如此。”

  “但國也并非是完全一家一姓。”

  “華夏數千載歷史,王朝更迭,根本沒有永恒的王朝。”

  “在歷史上,一個王朝便是一國。”

  “的確是有國才有家,但這個國也必須是恩澤萬民,受千萬家愛戴擁護,方為真正的國。”

  “可如若國之壓迫太過,魚肉萬民,那這個國體終將是不存。”朱應笑了笑,又對著兩人說道。

  聽到這話。

  如若是旁人來,那朱元璋自然會瞪眼怒斥。

  但自己的親孫子開口,朱元璋自然不會有任何動怒,相反還是十分欣慰。

  “咱以前是在元庭掌天下時長大的,知道民間疾苦,更知道朝廷無道酷吏橫行。”

  “你小子竟然還說教起你爺爺來了。”朱元璋笑了笑,沒好氣的道。

  朱標也是笑著,并無任何責怪。

  “今年所取的這一批學子不錯。”

  “特別是這夏原吉,不僅年輕,還有才。”

  “如若每一次科舉都能夠得這樣的人才,那就是我大明之幸了。”朱標感慨的說道。

  “是啊。”

  “夏原吉,解縉,楊士奇。”

  “這三個都不錯。”朱元璋也是連連點頭。

  “如此科舉。”

  “或許能夠篩選出一些人才來,但對于國力提升,遠遠不夠。”朱應則是適時開口道。

  既然已經確定未來自己要繼承大明了,朱應自然要先從老朱和朱標身上落下一些改革的思想。

  “照雄英你看來,這科舉還有不足之處嗎?”朱元璋笑著問道。

  “自然。”

  朱應肯定的點了點頭。

  “今日只有我們祖孫三人,但說無妨。”朱標也立刻道。

  “科舉所選的人的確是聰明人,有才學。”

  “但,通過科舉考取的人如若只會寫文章,只會紙上談兵,又當如何?”

  “我知道。”

  “科舉擇選人才,再發配地方歷練,增強處置政務之道,這便是科舉核心所在。”

  “但,科舉能夠篩選出會造火炮的人才嗎?”

  “科舉能夠篩選出造橋,造路,造船,乃至于民生所需各項人才嗎?”

  “想要強國。”

  “光靠如此科舉可不夠,必須重工,重技。”

  “吾華夏數千載歷史,人杰無數,技也隨之推移而逐漸蛻變。”

  “昔日先秦為何能夠滅六國,統御天下?”

  “依靠的便是技,器。”

  “他們的兵器領先于諸國,強于諸國。”

  “他們的弓箭比諸國射得更遠。”

  “兵器,便為技。”

  “再到唐,火藥面世。”

  “火器雛形由此而深。”

  “但……”

  “唐宋兩朝并未將火藥真正的威力開發,于元庭之時,于吾大明,火器才是真正開啟了崢嶸之時。”

  “同樣。”

  “火藥也為兵器,也為技。”

  “想要強國,除了恩澤萬民,吏治清明,提升國力。”

  “還有對技的提升。”

  “火炮還只是開始,火銃也只是開始。”

  “這些都需要人才來強盛,來發掘更強。”

  “倘若有朝一日,我大明的火炮能夠打得更遠,是何場景?”

  “倘若有朝一日,我大明的炮彈能夠直接炸開,那又是何場景?”

  “倘若有朝一日,我大明的火銃無需繁瑣填裝,而是可以填彈直射,那又會是何等場景?”

  “普天之下,哪一國能夠阻擋我大明兵鋒?”

  “我大明開疆拓土,可有極限?”

  朱應凝視著朱元璋與朱標兩人,無比正色的說道。

  聽著朱應的話。

  原本朱元璋兩人還掛著淡淡的笑容,可隨著朱應一句接一句。

  兩人的表情也變得格外的驚訝,還有沉思之色。

  顯然是在思考著朱應的話。

  在持續了一刻后。

  朱元璋開口了。

  “按你的意思,我大明未來要重視對這技人才的篩選?”朱元璋沉聲道。

  “篩選,這還是只是第一步。”

  “之后的著重恩澤,重視技,方為根本。”

  “唯有技領先于天下,領先于世,我大明之疆土才會無盡。”

  “這世界,很大。”朱應沉聲說道,帶著堅定。

  “爹。”

  “我覺得雄英說的有道理。”

  “當初火藥最開始出現后,只是將它作為煙花燃放,未曾運用至軍事,時至我大明才真正將火藥火器真正運用起來,領先于元庭,乃至于吾華夏任何一個時代。”

  “隨著火器的出現。”

  “未來如若真的如雄英所言,炮彈爆炸,火銃可以無需繁瑣填充,那將徹底將冷兵器壓下,倘若我大明將士人人可無需繁瑣填充的火銃,那是怎樣無敵的軍隊?我大明在天下還會有敵手嗎?”朱標沉聲說道,眼中也是帶著向往。

  作為帝國的儲君。

  朱標的眼界自然是不低的。

  如若此番朱應說的話是對那些眼界不高的人所言,或許他們都覺得是天方夜譚。

  朱元璋與朱標父子的眼界,絕非尋常。

  特別是朱元璋。

  他很清楚火器的作用。

  所以在立國后,特別重視火器的研發,工部最為隱秘的也是火器研發。

  “軍隊將士人人手握無需繁瑣填充的火銃。”

  “轟出的炮彈可以爆炸。”

  朱元璋喃喃說著,腦海之中也是浮現起了這種畫面來。

  如果真的是這等軍隊。

  那普天之下,誰能阻擋?

  元庭?

  縱然是昔日大元最為強盛之時,如若面對大明這種火器武裝的全軍,誰人能阻擋?

  “不僅是火器。”

  “未來許多事情,國力強盛都可以體現在技之一字上。”

  “就好比農田灌溉的水車,改良的犁,甚至于出行的馬車,這些都是技的體現。”

  “我將此,命名為科技。”

  “科技強國。”

  “只要重視,未來吾大明就可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日行千里的車?”

  “如飛鳥一樣可以飛起來的科技,都可以具現出來。”朱應十分肯定的說道。

  而朱元璋兩人聽著朱應說的越來越玄乎。

  兩人表情也是透出古怪。

  “你這越說越玄乎了。”

  “日行千里的車?這不可能存在吧。”

  “還有如飛鳥飛上天的技?”

  “這更不可能吧?”朱元璋有些無語的說道。

  “皇上。”

  “只要重視技,這一切你都可以拭目以待。”

  “可以做到。”朱應十分自信的回道。

  “雖然雄英說的十分玄乎。”

  “但我覺得,對于人才的篩選也的確可以有些改變,不單單是如今科舉篩選政務人才,也的確是可以加入這技人才的篩選。”朱標開口說道。

  對于朱應所提增加人才篩選,他還是比較認同的。

  畢竟火器的強大,皆是有目共睹。

  大明依靠火炮,的確是讓曾經不可一世的元騎都無法正面應對了。

  “既然是你提出的,那未來科舉增加對這技,不,科技人才的篩選,那就由你來擬定了。”

  “總之,你看著辦。”

  “只要方法合適,咱就準予,他日科舉就可增入其中。”朱元璋笑著說道。

  “好。”

  對于此事。

  朱應自不會拒絕,當即點頭。

  “難得你小子沒有拒絕推脫,看來是真的對這科技十分上心啊。”朱元璋帶著幾分打趣的語氣道。

  以往。

  要是給朱應安排一些事情,朱應絕對是推脫不斷的。

  “畢竟我都是皇長孫了,自然是要做些事情。”朱應笑了笑,聳了聳肩。

  朱元璋與朱標對視一眼,不約而同的大笑起來:“哈哈哈。”

  對于朱應如今認同了這一個身份,他們也很是高興。

  “別的不說。”

  “未來整個大明都是你的,你現在為大明所做的一切,未來都是你的。”朱元璋一臉鄭重的說道。

  “沒錯。”朱標也是立刻點頭。

  兩人的態度。

  自然是表現的極為肯定,沒有半分含糊。

  “也幸虧你們查的早啊。”

  “不然再過一些年,或許我就要離開大明了。”朱應笑了笑,帶著幾分感慨。

  “你離開大明做什么?”朱元璋不解的問道。

  哪怕沒有恢復身份,那朱應也是在大明朝堂位極人臣,犯不著離開大明吧?

  “你們要聽真話還是假話?”朱應笑了笑,看著朱元璋兩人反問道。

  “你這臭小子雖然沒有想起以前,但還是和小時候一樣,喜歡賣關子。”

  “別逼咱永鞋子抽你,有屁快放。”朱元璋被氣笑了。

  “得。”

  朱應一笑,然后道:“我原本是打算在大明積累實力,日后在大明之外開創一國的。”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