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8章 宋軍北伐,前所未有的亂世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北伐!

  無論在任何時代,這兩個字對華夏子民而言,都具有非同尋常的分量。

  即便歷史早已偏離原有的軌跡,顧易仍立刻關注到這一動向,心中泛起陣陣波瀾。

  須知,在原本的歷史中,趙匡正是倒在了數次北伐的征途之上。

  這也使他成為后世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

  ——作為現代最常被提及的帝王之一,相較于其他一統天下的君主,未能完成徹底的大一統,確實成為他帝王生涯中難以回避的遺憾。

  但顧易深知,趙匡的真正功績,并不盡是在開疆拓土的武功。

  為君者,文治亦是衡量其偉大的重要尺度。

  若論“千古一帝”,又豈能僅憑疆域武略而定?

  若單以疆土論英雄,那浩蕩青史之中,毫無爭議的當屬大元。

  趙匡真正的偉大之處便在于他重新為九州大地恢復了禮制與秩序。

  在那個黑暗與動蕩交織的時代,他力挽狂瀾,未曾讓華夏走向歧途,而是為其注入了復興的文脈與制度。

  這才是他最深遠的遺產。

  而如今,他在這一條道路之上已經走的更遠了。

  雖然這一切也都有著顧氏所建立的基礎,但趙匡的功勞亦是無可質疑。

  他也不知道此番北伐到底會不會成功。

  但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此事對于整個九州而言都極為的關鍵。

  隨著大宋整兵秣馬,關于其要進攻北漢的消息亦是不脛而走。

  在這亂世之中,這類軍情根本難以隱瞞。

  南北兩方,無論探子還是細作,都如影隨形,不可能徹底肅清。

  北漢朝廷幾乎是在第一時間就得知了風聲。

  值得一說的是——

  顧瑾與趙匡此時不約而同地考慮到北伐,并不只是出于對遼國威脅的警覺。

  更直接的原因,是北漢朝廷內部正發生動蕩。

  在混亂的改制之下,所產生了種種影響極多。

  北漢皇族宗室內部為了爭奪皇位,于朝堂內部掀起了內亂,再加上學術上的爭執,更是讓整個北漢完全陷入了一陣混亂之中。

  他們二人又豈能放過這個機會?

  只不過——

  在當前的這個局勢之下,縱使北漢的內部再怎么動蕩,但也絕不是能夠輕易被拿下來的。

  上京臨潢府。

  此地乃是遼國的都城。

  如今的北疆與原本歷史之中的變化極大,九州文化的盛行包括顧氏這些年來所嘗試的吞并之舉,都給此地帶來了不小的改變。

  其實從根本意義上來看,顧氏所做的一切真的成功了。

  北疆各部落之中。

  早就已經有不知道多少人將自己標榜成了九州之人,無論是從思想上也好,亦或是其他方面也罷,這塊土地其實都已經融入到了九州之中。

  只不過,這不能影響到大局。

  畢竟源于九州內部的動蕩,同樣也不在少數。

  遼國如今的實力確實極強,雖然其君主耶律賢的能力比不過趙匡,但相比于遼國剛剛被刺殺的君主耶律景而言,耶律賢已經可以稱之為仁君了。

  最關鍵的是——

  他似乎是從趙匡的身上學到了經驗,相比于原本歷史之中,他更為注重人才。

  就比如如今的遼國丞相王應琛!

  其出身于女真之地,也就是如今的黑龍江省。

  沒錯,顧氏的出現終是影響到了太多東西,就連這種偏遠之地,如今也早已不是原本歷史可以相提并論的了。

  盛唐之時數次進取遼東。

  包括后續九州商業,以及海貿所帶來的造船業發展,都在無形之間推動了這一切。

  當然,饒是如此王應琛這種人終究還是極少數。

  其一家子本是胡商,靠著對于北疆氣候的習慣,以及地勢的熟悉流通于各地。

  這也給王應琛創造了不少的機會,使其有機會進入到了遼東的顧氏學院之中,而其隨后其便展現出了絕對的天賦,隨后又進修于巨鹿顧氏學院。

  這讓他有了十足的成長。

  而且作為一個外族之人,他對于當前遼國真正所需要的東西實在是太過于了解了。

  而這,也是王應琛要前往遼國的原因。

  不僅僅是因為他乃是一個外族之人,同樣也是想要實現自己的抱負。

  追隨顧氏而去,對于大部分士子而言或許是一個好的選擇。

  但對于王應琛并不是。

  值得一提的是——

  王應琛于遼國之中所行的改革,并非是昔年那種單獨的法家之政。

  其如今所行的制度,總言之便是以法家為核心,并吸收了儒家的精華,所形成的一套全新體系。

  而這所帶來的效果同樣也是非凡。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下來,整個遼國便已經從昔日耶律景使其好上了不知道多少。

  無論是整體的國力,包括國內的大軍培養等各個方面,皆是有著不小的增強。

  此時,遼國皇宮之中。

  “陛下,”王應琛立于群臣之前,神情嚴肅,向耶律賢拱手進言:“如今北漢朝廷動蕩,若真讓宋軍乘機攻破北漢,我大遼便將直接面對宋軍兵鋒。”

  “到那時——”

  “不論圖謀西域,還是經略遼東,都將再無可能!”

  “臣懇請陛下,即刻出兵!”

  “萬萬不可讓宋軍破了北漢!”

  他的表情極為的嚴肅,再加上其及法家之大成本就兇名卓著,如今說起戰事之時更是讓整個殿內的氣氛都肅穆了幾分。

  聞言,耶律賢也是立刻皺了皺眉。

  他自是能夠看出其中的輕重。

  只不過讓他全面支援外國,那自然還是有些不愿,他猶豫了一下,這才開口:“丞相。”

  “若是動兵助漢的話——”

  “那我大遼進攻西域遼東之事.該當如何?”

  他是不想就這樣錯過發展國力的良機。

  耶律賢在原本歷史之中的謚號便是景宗,更是被譽為遼國中興之主,包括其再位之時,也是和北宋保持了一定時間的和平。

  光憑著這一點其實便能夠說明耶律賢的性格。

  他善于用才。

  相比于對外交戰而言,他其實更希望不斷發展遼國的國力。

  “陛下放心。”

  王應琛沒有半點的猶豫,似乎是早已想好了一切,立刻便開口說道:“宋軍雖強,但北漢地勢本就易守難攻。”

  “臣以為,此戰之關鍵當為太原。”

  “宋軍若想破北漢,唯有突破太原。”

  “而我軍只需于關鍵之處對宋軍造成威脅,或斷其糧道即可!”

  說話間,他更是直接讓人取來了堪輿圖,就這樣當著所有人的面認真的講解了起來。

  “至于開疆拓土之事.”

  王應琛頓了頓,旋即才再次說道:“西域之事或可暫緩,我軍可率先進攻遼東。”

  他早已計劃好了一切。

  作為遼國的丞相。

  王應琛總攝軍政,已然是達到了頂點,自是會考慮好這一切。

  但耶律賢卻仍是沒有直接做出抉擇。

  他緩緩看向了在場之人,讓群臣表態。

  就這樣又過了良久之后這才終是下定了決心,緩緩點了點頭:“既如此,此事便交給丞相吧。”.

  開寶三年三月,天下風云再起。

  宋軍正式開拔。

  趙匡親率二十萬大軍,分五路北上,大舉進攻北漢。

  一路出潞州,一路出汾州,一路出忻州,一路出代州,一路直指太原以北險關。

  如此進軍方略,正是朝廷君臣反復議定之策。

  正如王應琛所料那般,此次戰局的關鍵仍在于合圍太原——地勢使然,北漢無處可藏。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趙匡也好,亦或是顧瑾也罷,這兩人此行皆是未曾打算使用什么以往的那種民族離間之策。

  這就是兩人之間的不謀而合。

  趙匡的野心遠遠超過同代所有的帝王,他是想要開拓出前所未有的疆域,將這些人都變成九州之人。

  自是不會去用這種計策。

  而顧氏那便更加無需多說了。

  民族融合制度,顧氏已經踐行了這么多年,如今已經到了開花結果之時,顧瑾自是不可能再去開歷史的倒車。

  他與趙匡一樣,胸中自有一片浩蕩乾坤。

  欲趁大勢磅礴,共鑄前所未有之偉業。

  這大爭之世便是他對號的機會。

  ——大軍開拔!

  才歇未久的天下刀兵,自這一日起,再度烽煙驟起。

  顧瑾與趙匡皆坐鎮中軍,指揮若定。

  宋軍實力遠勝北漢,士卒精銳、氣勢如虹。

  二人真正關注的,實是太原要地——此處是北漢門戶,若不能破,一切謀略皆是空談,自然無需事無巨細、親自調度。

  而戰事的推進,果如他們所料。

  宋軍連戰連捷,勢如破竹,全線向北漢腹地壓境。

  北漢的國力根本無法與大宋相提并論。

  包括軍力之上。

  也正是因為如此,整個宋軍的士氣也是愈發的駭人,已經是徹底將整個北漢當做了獵物。

  顧易一直都在默默注視著這一切。

  他也不知道大宋此一戰到底能不能勝,能不能破了北漢。

  但他能夠確定的是——大宋與遼國此次的會戰,絕對要比原本歷史之中強上數倍。

  歷史已經徹底改變了。

  思想上的種種如今都要在這個大爭之世之中開花結果,這其中所產生的影響絕對不是可以輕易所撫平的。

  他也只能去默默的關注著這一切,時刻提防著事情朝著不可控的方向而去。

  時間匆匆而逝。

  宋軍不斷北上進攻,確實給北漢帶來極大壓力,但也意外地止住了北漢內部持續已久的內亂。

  面對存亡危機。

  這些北漢宗室終究尚存一絲清醒,不得不推舉一人站出來,統籌全局,全力抵御宋軍。

  他們之所以如此決斷,很大程度上是倚仗遼國的支持。

  這就是遼國給他們的自信。

  ——沒錯,遼國已經動兵了。

  遼軍早已分兩路南下,一路直奔北部要塞石嶺關,另一路則進軍定州一帶,意圖切斷宋軍糧道。

  此番調度,出自王應琛之手。

  他雖未必稱得上用兵如神,但眼光卻極為銳利。

  這兩處行動,皆直指此戰關鍵。

  最關鍵的是——王應琛可不是打著救北漢的意思,他是想要將宋軍給拖在這兒。

  而他自己則是在短時間內率領著兵馬親自殺向了遼東。

  此乃一石二鳥之策。

  能夠拖住宋軍的攻勢,而同樣也會增強自己的實力。

  而有了遼國的支持,縱使北漢的這些宗室們再怎么愚蠢,自然也是不會輕易放棄所掌控的一切。

  數不清的人馬朝著太原而聚集。

  包括各種物資,而宋軍的五路大軍同樣也在這段時間之中相繼殺了過來。

  太原。

  這座矗立于汾河西岸的城池,地勢險峻、山河環抱,素有“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四塞之地,攻守之場”之稱。

  其東臨汾水,西、北依呂梁、系舟二山,南峙太行、雀鼠谷險阻。

  再加上北漢多年苦心經營、加固城防。

  更是讓整個太原顯得近乎無懈可擊。

  包括在原本歷史之中同樣也是如此,趙匡數次北伐皆是被擋在了太原城前。

  不僅僅是他——

  在原史之中,包括打服了無數國家與部落的大元將士,同樣也被擋在了這座城前數年之久。

  光憑著這一點其實便足矣說明她太原的城防到底是有多么的無懈可擊。

  說白了,整個太原對于整個河東之地就宛若是一道保險門。

  其重要性無需多言。

  關鍵便是看誰掌控了這個鑰匙。

  只可惜,至少在現在,這鑰匙還未曾握在大宋的手中。

  軍營之中。

  剛剛觀察完地勢而歸的顧瑾沒有半分休息的時間,便再次巡查起了各營。

  如今宋軍的處境算不上太好。

  連續不斷地大雨,對宋軍的攻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再加上遼國的威脅。

  戰局在短時間內陡然生變,宋軍雖未陷入絕境,卻不得不將這場大戰拖入更為漫長的鏖戰。

  “切記,定要飲用沸水”

  “凡有發熱傷寒者,必須即刻上報,任何人不得隱瞞!”

  營帳之間,顧瑾的聲音一遍又一遍響起,穿透雨幕,清晰而堅定。

  他冒雨奔波多時,直至各項巡視囑咐完畢,才轉身走向中軍大帳。

  趙匡抬頭便見顧瑾踏入帳中,蓑衣仍在滴水,發絲也早已濕透,不禁眉頭緊蹙:“懷瑜何必如此辛勞?”

  “你若病倒,乃我大宋之失。”

  說著,他更是輕輕嘆了口氣。

  趙匡已經屢次勸阻過數次了,但顧瑾卻始終以“穩固軍心,不可懈怠”為由,堅持親力親為。

  “陛下不必掛心。”聞言,顧瑾只是淡然一笑,目光隨即落向御案上堆積的奏疏,輕聲問道:“群臣又在諫言退兵?”

  “不錯。”趙匡冷哼一聲,“今日就連軍中將領,竟也有人附議。”

  他說這話時,面色倏然轉寒。

  人心如此,勝則驕、困則怯。

  在許多臣僚看來,大宋已連勝數陣,雖未竟全功,但既眼下進軍艱難,不如暫且后退。

  事實上,趙匡不是沒有動搖過。

  尤其是今年天氣異常,霪雨不絕,行軍艱難,更添幾分窒礙。

  暫且退軍顯然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然而顧瑾卻斷然打消了他的念頭,只與他認真的說了一句:“此一退,恐此生再難覆滅北漢。”

  原史之中的趙匡其實便是如此。

  三次北伐。

  其中幾乎每次都有著踏過太原的機會,卻始終都是差那么臨門一腳。

  而他也真就此生都未曾踏過太原。

  不過如今的顧瑾倒是并不擔心趙匡,他主要是怕將士們適應了這種處理方式。

  太原這般重地,也唯有通過鮮血來打通。

  若是此次退了。

  他日再遇到要地又當如何?

  且遼國可不會停下腳步。

  顧瑾早已斷定,北漢自此一戰之后,定會成為整個遼國的傀儡,若是當真讓遼國這樣持續發展下去,他日大宋想要北伐一定會更加艱難。

  無論如何,都不能放過此次的機會!

(Ps:跪求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