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340章 書同文車同軌,罷黜百家獨尊科學神教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當初,趙朔讓喬行簡設立宗教裁判所,統領天下宗教,要各教的第一要義,為漢人蒙古人第一,理應統治世界。

  但是,效果并不好。

  畢竟,宗教是世界上最頑強的力量了。國家有興滅,宗教卻千年永存。

  喬行簡麾下才五千直屬兵馬,哪里能控制得住幾千萬平方公里,億萬子民的思想?

  盡管立下了火刑架無數,殺了個人頭滾滾,也僅僅是在趙朔汗國麾下各州城嚴格執行。

  到了各縣城執行情況就非常一般了,至于農村鄉鎮則完全沒有執行。

  但話說回來,思想的陣地,大元朝廷不去占領敵人就會去占領,趙朔決定雙管齊下。

  其一,當然是宗教裁判所繼續存在,并且擴張到八千人。

  七年前喬行簡就去世了,趙朔思前想后,還真沒什么合適的繼任人選,干脆任命全真教的掌教尹志平相繼。

  此人還頗有能力的,在歷史記載中,全真教在他手中達到了全盛、元好問撰寫的《清真觀記》,就有“黃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聲焰隆盛,鼓動海岳”之說。

  至于說,尹志平會借機推廣全真教,趙朔就懶得管了。

  肉爛在鍋里,道教畢竟是華夏的本土宗教。

  其二,就是建立完整的教育體系,并和科學神教的結合了。

  趙朔宣布,得到昊天上帝所傳《天書》一卷,他將這部天書的部分學問傳于世人,這部分學問起名“科學”。

  其實,就是力學、光學、聲學等趙朔所記得的部分物理定律。

  在小學階段,并無這《天書》的內容,只是講述世界是怎么來的。

  非但如此,學生每年入學,還要先拜昊天上帝和趙朔的畫像。

  其實,在這個時代的中西亞地區,都要求在吃飯前拜真神以及當世的君主的。

  趙朔此舉,應該不會引起多大的反彈。

  至于說不愿意?

  不愿意你別享受義務教育啊,別當官啊!

  反正科舉考試的時候必考,你愛學不學。

  華夏這個時代是要拜“至圣先師”孔子的,趙朔這是把孔子踢下去了,應該會有一部分儒生反對。

  但還是那句話,愛學不學,學就得拜。學不了就別想考公,有的是人想。

  到了縣學、州學、省學,才會學習“天書”的課程。

  不但科舉時候會考,而且占了百分之二十的分數。

  到了國子監,鼓勵學生們研究更精深的學問。

  趙朔準備設立科學院,院士享受各部侍郎待遇,朝廷撥給經費,助其研究。

  當然了,現在還不是時候,得“科學”培養出一部分人才來才可行。

  趙朔現在主要等的就是郭守敬了。郭守敬今年十九歲,還遠達不到一代科學宗師的地步。

  他就是趙朔心目中的大元科學院第一任院長。

  趙朔甚至準備設置一個類似“諾貝爾獎”科學大獎,獎勵那些在科學上做出突出貢獻的大科學家。

  歷史上,無論牛頓還是愛因斯坦,晚年都投入了神學的懷抱。

  在趙朔開辟的這條歷史線上,那些大科學家都入我大科學神教吧!

  趙朔今天發布的第七道旨意,則是調第五子趙玹去波西米亞,接任趙赫的“鎮歐大都督”之職,他原來的位置由第十子趙琰代替。

  趙赫做了蒙古大汗,坐鎮蒙古中部草原,波西米亞沒有皇子坐鎮并不妥當。

  趙玹是趙朔的第五子,華箏的次子,趙赫同父同母的兄弟。

他算是趙朔諸子中,除了趙赫之外第二尊貴之人了  第八道旨意,正式建立大元的公文制度。

  原本群臣對趙朔的勸進詔書已經用了標點符號,這次是用大元皇帝的詔書正式頒布。

  除了標點符號外,趙朔還做出了三點改進。

  第一點改進,原本趙朔汗國外省,很多地方的公文用波斯文或者拉丁文寫成。從今往后,統一用漢文或者蒙古文寫,不得用其他文字。

  第二點改進,各部門收發的所有文件,必須進行編號,并且進行登記。沒有編號,不僅影響了公文的處理效率,而且容易造成各部門的推諉扯皮,官吏更可能借機上下其手。

  第三點改進,統一數字的大寫。

  無論簡體還是繁體,數字都是“一二三四”。為了防止篡改,又有“大寫”的形式。

  不過,這個時代,數字的大寫并未統一,有十幾種寫法,趙朔統一規定為“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零拾佰仟萬億”。

  第九道旨意,封耶律楚材為新燕公,在澳洲,大元朝廷已經劃分的土地之外,自擇一塊周長八百里土地為其封地。

  如果歷史正常發展的話,耶律楚材現在早就去世了。

  乃馬真皇后亂政,寵信西域商人奧都剌合蠻和女俘法提瑪,罷逐耶律楚材、鎮海等舊臣,

  人家鎮海是班朱泥河功臣之一,是有著大蒙古國的原始股的,就算退休也無所謂,相當看得開。

  耶律楚材卻僅僅是一個高級打工仔而已,被罷黜后很快就郁郁而終。

  趙朔改變了歷史,耶律楚材現在為大元首相,位極人臣,心情舒暢,今年六十歲,依舊康健得很。

  耶律楚材作為趙朔麾下文臣第一人,封公爵是肯定的。但是,讓他自擇土地,也足以稱得上皇恩浩蕩了。

  第十道旨意,進史天倪為樞密使,封孟珙為樞密副使。

  史天倪一直以樞密副使的身份主持樞密院,如今大元建立,也該把他扶正了。

  孟珙是趙朔早就許了“樞密副使”的職務,現在大元建立,也可以兌現了。

  順便說一句,如果歷史正常發展的話,孟珙這時候也早死了六七年了。

  他年歲不大,比史天倪年輕八歲,比耶律楚材小著五歲,今年才五十五歲。

  在歷史上,一二四六年,原南宋鎮北軍將領、時任蒙古河南行省長官的范用吉暗中向孟珙請降。孟珙大喜過望,急忙上書請求朝廷予以批準。

  但理宗趙昀“不從”,因為他怕了蒙古,不愿意招降納叛。另外,還害怕范用吉的歸順增長孟珙的勢力,對孟珙起了猜忌之心。

  于是乎,趙昀以范用吉“叛服不常”為由,拒絕了孟珙的請求。孟珙聽說后,不免心灰意冷,嘆息道:“三十年收拾中原的人,現在志向卻不能夠再伸展了。”自此一病不起,很快就一命嗚呼了。

  不管怎么說吧,趙朔登基后的第二天就雷厲風行,連下了十道旨意。

  楊惟中刷刷點點,直到當天下午時分,才將十道旨意全部擬好。經趙朔過目之后,這十道圣旨被送往了政事堂。

  朝廷下圣旨是有程序的。

  一切擬定之后,還得下發給政事堂。由至少兩位宰相附屬,然后交給門下省審核。

  門下省審核后,才是一份完整的圣旨,化為大元的國家意志,億萬子民必須遵從。

  當然了,趙朔是開國皇帝,威權太重了。宰相們極少情況會請求趙朔對旨意進行修改,門下省更是形同虛設。

  趙朔對此也比較矛盾,加強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威權吧,他自己也不自在。不增強吧,后世之君未必個個是明君,還的確需要這么一個程序進行制約。

  沒辦法,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現在趙朔的政事堂有三位宰相。

  國家首相,中書令耶律楚材。

  禮部尚書兼參知政事元好問,

  參知政事陳韡。

  陳韡其人,堪稱文武雙全。他不僅是宋寧宗開禧元年的進士,精通財政。還精通軍事,轉戰于福建、江西、廣東三路,平定無數場叛亂。在歷史上還在江淮一帶屢抗蒙古入侵,簡直是一個六邊形戰士。

  在趙朔改變的歷史上,他主動投了趙朔,如今積官為大元參知政事。

  按規矩,趙朔的詔書需要兩個宰相附屬名字,倒不是三個宰相都要看。只有覺得心有疑慮的情況下,才需要三位宰相都看并且商議。

  所以,這三個人先每人拿了三份詔書來看,并且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趙昀這回可以放心了”。

  耶律楚材先看的,其實是封自己為那份公爵的那份詔書。

  但是,他不好意思附屬自己的名字,將這份詔書推到了一旁,等其他兩位宰相來附屬名字。

  然后,在趙朔追封五世先祖的詔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畢竟趙朔的五世先祖都是死人了,這詔書本身只有點禮法上的意義。也就是修建太廟,刻幾個牌位的事兒,沒什么人會關注。

  但很顯然,趙昀的得益最大。

  雖然早就有說法,趙朔身含太祖血脈,但趙朔從來沒有在詔書中明確表態過。

  如今,趙朔追封五世先祖,當然就能和宋朝皇室的譜牒對上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趙昀也算是趙朔的族人。

  既然如此,他這個“宋王”也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當下去了。

  要不然,憑什么耶律楚材才是一個公爵,趙昀卻能封王?他對趙朔汗國的貢獻,怎么可能有耶律楚材大?

  “嗯,為華夏設定統一的紀元,向寰宇億萬子民昭示我華夏的源遠流長,此乃本朝一大文治之功也,我禮部定當努力斟酌,到底以何紀元為好。”

  元好問也在一份詔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這……”

  陳韡看著趙朔那份得了天啟,發展科學的詔書,眉頭微皺,沒有簽名,推在了一旁。

  大約一個時辰后,十道詔書俱皆附屬完畢,按說就該送往門下省了。

  陳韡站起來,又拿起了那道詔書,道:“耶律相、元相,這道詔書我們是不是再斟酌一番?”

  耶律楚材道:“斟酌什么?陛下天命所歸,登基時得了昊天上帝的旨意,豈不是我大元之福?還是速速公告天下為好。”

  “但問題……”

  陳韡往四下里看了看,壓低了聲音道:“問題是,王上還要公告天書的部分內容啊。昊天上帝還能有錯?如果這天書被人挑出毛病來,豈不是對陛下和大元的聲望,大大有礙嗎?”

  耶律楚材搖頭,道:“陛下提三尺劍開辟新朝,誰能說不是得了天命,有上天庇佑?而且,陛下的智慧,何止勝我們十倍?你能想到的,陛下連這個都想不到?還有,早在陛下征花剌子模時,就有上帝之災的稱號了,這豈是無因?”

  元好問道:“你再想想,如果那天書的一切,被印證成真的,對我大元有著怎樣的好處?”

  “如果是真的……”

  陳韡倒吸了一口冷氣,道:“陛下將取代孔夫子的地位,成為至圣先師!他……他這是罷黜百家,獨尊那什么科學!而他自己,卻是科學大宗師!不,是人間各教的祖師!”

  元好問道:“你這格局,還是有些小了。陛下何止是什么至圣先師啊?孔夫子再傳播學問,可曾統一華夏?更別提為華夏開疆拓土了。我華夏歷代帝王,不過是周文王演《周易》,如何與陛下的天書相比?陛下是天降圣人,古往今來昊天之下的第一人!”

  “如此一來,縱然我大元有衰落之時,誰敢不繼陛下的道統?這是我華夏的永興之道啊!”

  元好問是儒生不假。

  但是,他對儒教可沒那么執著。

  在歷史上,元好問都要主動給忽必烈上稱號“儒教大宗師”了。忽必烈雖然懂儒學,但和大宗師,得差到哪去?

  再說了,趙朔建立的教育體系里,不是還給儒學留了一席之地嗎?

  耶律楚材附和道:“還有,周朝分封諸侯,和陛下如今的分封天下,有多少相似之處?今日陛下統一公文,又有多少和秦始皇的書同文有相似之處?”

  “還有車同軌!”

  陳韡道:“陛下不是在修鐵路勾連華夏的河流嗎?不是朝廷一直有計劃,將蒸汽機用在車輛上,勾連整個世界嗎?”

  他身為帝國宰相,當然對大元國家的發展計劃了如指掌。

  “書同文,車同軌,罷黜百家獨尊科學神教?”

  三人面面相覷,幾乎同時脫口而出,眼中簡直能放出光來。

  陳韡道:“吾大元朝,定將遠邁先朝,為華夏開辟新的紀元。吾等身為大元宰相,附陛下驥尾名留青史,真是幸何如之啊!”

  他真是有些后悔,沒有在那道詔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