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四百五十六章 鏡中可采花,真武轉生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光陰迅速,不覺一月馀而去。

  趙世璠自得真人吩咐后,便是在府外結草為廬,一心研究‘鏡中采花’。

  此一研究,便是一月有馀,其日間在山中尋些果子飽腹,待是能飽腹后,便是一直在研究。

  可任他如何研究,都無法研究出甚門道來,鏡中如何能生花,又如何能采花。

  一日,趙世璠照例在外采摘果子,充饑飽腹,忽是見著一人,此人乃是在他之后,入山拜師的,趙世璠曾為其指路,二人便是有些情分。

  此間趙世璠與此人相遇,自是好一陣談說,在談說之中,趙世璠得知此人已是拜入真人門下,教他有些恍惚,有些不明,亦有些不甘,為何他人拜入府中便那般簡單,他拜入卻那般困難,竟是要鏡中采花方才能拜入。

  趙世璠心中很是不解,但仍是未有表露出來,而是與那人談說了一陣,方才是歸于草廬之中。

  趙世璠回到草廬,望著身前銅鏡,心中忍不住的泛起酸澀,說道:“這是為何?”

  他雙手捧起銅鏡,細細觀摩許久,見著鏡中之他,面容疲倦,全無往日富貴神色。

  莫非乃是府中神仙不愿意收他為徒的,只是不好拒絕他,故而提出一事,是以鏡中采花,教他能知難而退。

  趙世璠雖知這不太可能,但心中還是難免的升起一個又一個念頭。

  正當趙世璠念頭雜亂紛飛,難以自制時,忽有聲響自門外而來。

  趙世璠推門而出,便是瞧見水猿大圣正在廬外,他瞧見水猿大圣的猿猴樣子,并不驚奇,到底是尋仙問道以來,見得妖魔許多,故這等模樣,不足以使他失態。

  趙世璠見著水猿大圣,即是拜禮,口稱‘師兄’。

  他雖未有拜師成功,但仍是稱真人為師,水猿大圣為兄。

  水猿大圣笑道:“世璠,我知你日里都是取一些果子為食,但恐你有些不慣,故取柴火時,便是多取一些,送與你使得,你若是缺甚物,皆可與我言說,我定可為你取來。”

  說罷。

  水猿大圣將背著的柴火放下來,贈與趙世璠。

  趙世璠勉強一笑,拜謝于水猿大圣,又是言說他未有甚所須。

  水猿大圣自是看出趙世璠的變化,未有離去,而是出聲問其為何這般。

  趙世璠猶豫再三,還是與水猿大圣講說他心中的困惑。

  水猿大圣聞聽,笑道:“你所思慮,竟是這般。你覺師父教你鏡中采花,乃是刁難于你,而其他弟子能輕易拜師,此有不公,可是如此?”

  趙世璠大驚失色,說道:“非是如此,非是如此。我并不曾言說師父不公,師兄,你可莫要胡言!”

  水猿大圣說道:“師弟,你之意我大概是明得的,但你有此心念,卻是萬萬不該。你若是轉念一想,師父為何只對你有此考驗,而對他人未有,此不正是與你的獨特待遇,獨特恩榮?”

  趙世璠這般一想,沉默少許,竟是覺著水猿大圣所言有些理兒。

  水猿大圣再是笑道:“師弟,師父常常教導于我等,人各有道,你的道,便在銅鏡之中,何須思慮他人,只管顧好自己便是。若你果真能在銅鏡之中采花,師父定不會讓你失望。”

  趙世璠經其點撥,恍然大悟,遂是拜禮,說道:“多謝師兄教導!”

  水猿大圣擺了擺手,未有再言,轉身離去,

  趙世璠望著水猿大圣離去,朝其再是一拜,遂是取得銅鏡,仔細觀摩,欲要研究明白其中之意。

  鏡中采花。

  鏡中到底如何采花!

  入夜,趙世璠仍是在苦思,鏡中到底如何采花,他取著銅鏡,走到廬外,高望明月,有些不知所措。

  趙世璠望著明月許久,仍是無有思緒,又是低頭觀望銅鏡,見銅鏡中有明月倒影,忽是笑道:“人間常言鏡花水月,便是如此罷,鏡中月亦好,水中月亦好,皆是虛妄,萬萬采不得。”

  “鏡花水月?”

  趙世璠只覺有靈光一閃而過,竟是教他有明悟之感。

  鏡花如水月,本是虛妄,怎能靠手采得?

  趙世璠忽是大笑,似有明悟,鏡花本虛無,何須真采得,卻是他鉆牛角尖,教自己苦思良久,苦思了個空。

  翌日,趙世璠未再苦思,而是請得水猿大圣借他一毛筆墨水等,而后在草廬之中苦苦鉆研其書畫技藝。

  這一鉆研,便又是一月過去。

  在一個月后,趙世璠終于準備功成,從而叩響府中大門,入得府中。

  真人得知趙世璠入內,便出靜室,與之相見。

  不消多時,真人便是在瑤臺中,與趙世璠相見,行至此處而來觀望的,有水猿大圣,真見,孫悟空,豬八戒等,皆是聞聽‘鏡中采花’,從而來一探究竟。

  真人于高臺端坐,望著下邊趙世璠,笑意盈盈,說道:“趙世璠,你今叩府門而入,可是已思及,該如何鏡中采花?”

  趙世璠拜禮說道:“師父,弟子已知該如何鏡中采花。”

  真人笑道:“既如此,你且采花來與我看。”

  趙世璠應聲,即是取毛筆,快速的在銅鏡上畫一朵寒梅而來,畫畢,其以指輕觸畫中花瓣,說道:“今已采得。”

  真人道:“此乃畫中花,而非真花。”

  趙世璠不急不躁,答道:“鏡花水月。鏡中本無花,弟子亦未采得。師父問能否采,未問采得真花假花。”

  真人撫掌大笑,說道:“趙世璠,你能明得其中之意,我心歡喜。今你采得鏡中花,我自當收你為弟子,傳你長生門道。你可愿拜我為師?”

  趙世璠叩首道:“弟子愿得,弟子愿得!”

  真人說道:“今你入我門下,我當與你一法號,你乃我門中第十二字輩弟子,到你乃是個‘利’字,你心戀長生,似從前之我,戀長生為好,但不可過度為之,若是過度貪戀,則為大禍。故我與你個‘幻’字,正應一言是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若過度執著長生,如逐幻影,終將落空,望你好自為之。”

  利幻。

  趙世璠喜不自勝,再三拜禮,說道:“弟子拜謝師父賜法名。但今時弟子能拜入師父門下,實乃天大之喜,可弟子如今裝扮邋遢,有些失禮,請師父恕罪。”

  真人搖頭笑道:“你且取銅鏡,將之擦拭干凈,細細觀之。”

  趙世璠依令而為,取銅鏡,將寒梅擦掉,細細觀看自身,但見他面容仍是充滿疲倦,十分狼狽。

  真人說道:“利幻,你當是謹記,富貴相乃你從前模樣,風塵仆仆方為你今修行模樣。”

  趙世璠聞聽,記了下來,拜禮道:“師父,弟子謹記。”

  真人擺手笑道:“你且先入府中歇息,來日我再教你門道。”

  趙世璠應聲。

  光陰迅速,不覺三十馀載而去。

  真人一直于府中教導弟子,字輩已是到了第十三字輩,開府之任,將要結束。

  趙世璠自入門后,聽得真人講說門道許久,最終選擇修金丹正道,其三十馀載間,并未修出甚門道。

  至此,真人門下有二人選擇修金丹正道,然對比其趙世璠,王重陽的修行卻要快捷許多,王重陽已是收得意馬,正在攻克金公。

  除此二人外,便無人修持金丹正道,多是修行旁門,且來來往往,不知走出多少人,真人對此并不在意,一直于府中清修。

  一日,真人修行時,忽是心有所感,朝府外張望而去,其法力甚深,自觀得人間王氣大盛,如日中天,再是一觀,可見紫微帝君轉世之帝王已是立國,率文武百官于一山中祭祀天地,隱有聲響在他耳邊而起。

  ‘惟大明洪武元年正月丙子朔,皇帝臣元璋敢昭告于皇天后土,山川鬼神曰:

  天命靡常,惟德是輔。自胡元猾夏,腥膻中土,九州板蕩,百載陸沉。臣本淮右布衣,值亂起兵,賴天地之靈,仗鬼神之佑,十有八年,削平群雄,驅除胡虜。今中原已定,天命攸歸,臣祗于金陵,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

  伏惟上帝好生,惡盈而助順;鬼神有知,禍淫而福善。謹以明水玄牲,昭告神祇:自今而后,祀典克修,春秋匪懈;法度既立,賞罰必明。若政有愆違,災及黎庶,愿降殃于朕身;若民罹罪戾,實由朕躬,乞勿傷于百姓。惟神聰明,照鑒此心。冀舒陽陰之和,永錫邦家之慶。尚饗!’

  真人聞聽,心中感嘆,紫微帝君到底是紫微帝君,轉生于一農戶,卻能在十來載間立國,但見南瞻部洲還未一統,紫微帝君要一統,估計還要些許光陰。

  他有甚深法力,自能洞察,此皇帝朱元璋,似受帝君影響,自有護民之心,且曾思慮一代之力不能功成,故早早培養太子,欲教下一代亦是為之。

  此乃愚公之效,代代相傳,終有功成之日。

  然其不曾想到壽數之說。

  真人嘆息,其走到祖師靜室之中,與祖師相見。

  祖師笑道:“童兒今來,可是為人間之事而來?”

  真人說道:“師父,正是。”

  祖師說道:“今帝君已是功成而立國,但其文書,你當是聽得,你如此而來,有何事情?”

  真人說道:“師父,但帝君所行已是明了,其恐自身難以功成,故教導后輩,欲以代代之功,而教眾生出苦海。然其后輩壽數不長,難以為繼,我雖不曾得帝君之言而相助,但如今知其須壽數,卻該助其一功。”

  祖師搖頭說道:“童兒,此代代之功,本便有錯處,便是你助其壽數,亦是難成,你當是知得。”

  真人說道:“師父,若是相助,興許能助一線功成之機。”

  祖師笑道:“童兒,你果真是心懷莫大慈悲者。但你之所思慮,卻是果真不必,今三界皆在相助帝君,若果真添一筆壽數,便可為之,早有人相助。”

  真人困惑道:“師父,此言怎說。”

  祖師說道:“童兒,你可曾見著真武大帝所在?”

  真人聞聽,即是朝武當山太和宮中觀望而去,他所觀望,卻不見真武大帝所在,他自有法力而望天地數。

  少頃間,他便是知得,真武大帝早已知得紫微帝君欲要代代傳承之想法,故已轉生為其子,欲要助帝君一功。

  真人觀望而去,便是見著金陵應天中,有一七歲稚童,其便是真武大帝轉生。

  代代之功,雖不知能否功成,但有真武大帝相助,必然可成二三代之功。

  真人悄然松了口氣,說道:“師父,卻是弟子有些心急,而不知三界之形勢。”

  祖師說道:“你常年于府中清修,兩耳不聞窗外事,自是不知三界形勢,此無傷大雅。”

  真人說道:“師父,弟子與那真武大帝乃是至交好友,卻是不知其前往相助,若是弟子知得,定當問及,可須我前往。”

  祖師笑道:“童兒,他等皆為天庭神仙者,相助乃常態,你卻不同,你今尚未得敕封,所行之事,當以開府為主,故不曾相助,說得過去。”

  真人聞聽,沉吟少許,嘆息一聲,到底是未有在此處多言,他說道:“師父,但那佛老與彌勒尊佛交替世尊之位的龍華三會將始,弟子亦該前往走上一遭,但弟子有感,此事不會一帆風順。”

  祖師說道:“一帆風順如何,不會一帆風順又如何。我知童兒你的性子,若是與你無關之事,你便不會過多干預,可是如此。”

  真人點頭說道:“師父知我。然悟空師弟,真見師弟,護鼎道人等,皆與佛門有甚深因果,此事恐難以脫身,弟子若是果真見悟空他等受難,恐會相助。”

  祖師笑道:“童兒,順應本心便是,三界內外,少有勝你者,你有道心,若你想,便是參與其中,若是不想,無人可奈你何,該如何所為,你定是能輕易知得,更無須我過多教導于你。”

  真人只得應聲。

  師徒二人又在靜室之中談說修行之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