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多家外媒突然發難,大肆渲染Model3周產5000輛的目標已成泡影,更質疑其生產數據存在造假嫌疑。
報道中反復強調特斯拉每分鐘超6500美元的“燒錢”速度,預言其若無法實現正現金流,必將啟動新一輪緊急融資,導致股權大幅稀釋。
在媒體負面輿論的狂轟濫炸下,特斯拉股價劇烈震蕩下行,單日跌幅突破12,創下兩位數暴跌紀錄。
隨后幾日,股價持續跌破關鍵支撐位,觸發程序化交易賣出指令與散戶恐慌性拋售,形成“下跌拋售再下跌”的惡性循環。
本就承壓的股價遭遇海量空單襲擊,上演斷崖式暴跌。
股價暴跌與市場信心崩塌,令特斯拉通過增發股票融資的路徑徹底阻斷。
馬斯克在推特上激烈回擊,甚至爆粗口怒斥空頭機構為“強盜土匪”,但此舉反被解讀為黔驢技窮,導致股價雪上加霜。
短短一周內,特斯拉市值蒸發約83億美元,從500億驟降至400億出頭,六分之一的市值化為烏有。
國內外媒體密集報道特斯拉巨額虧損、產能跳票、股價崩盤等負面新聞,將其塑造為“高風險、不穩定”的典型企業。
眼看時機成熟,陳默懷揣《關于發展華夏自主智能電動汽車產業的戰略規劃》,率領本土新勢力十余人代表團,前往相關部門商談建廠合作事宜。
然而接下來的一周時間,雙方的談判陷入僵局,進展緩慢。
即便陳默提出“以市場換技術”的傳統模式已過時,應轉向“以市場育技術”的新范式——將核心市場資源留給與華夏深度綁定的“本土力量”,而非可能形成技術黑洞與利潤外流的海外巨頭。
甚至質疑特斯拉自動駕駛的數據安全隱患可能危及國家信息安全 對方卻始終在打太極,話里話外通過萬金油話術“再研究研究”、“再討論討論”、“需要跟其他部門溝通”等進行回應。
態度不能說不客氣,但陳默隱隱察覺出對方的敷衍和傲慢,要知道在京城可沒人敢這么對待他。
最終雙方表面約定“后續再談”,實則不歡而散。
不過談判并非全無收獲:盡管特斯拉合作地塊未松口,陳默仍為“蔚小理”爭取到更優厚的本地補貼、貸款與土地資源,作為安慰性補償。
此番努力雖未達成全部目標,卻讓陳默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結下善緣,積累了深厚人脈。
新成立的產業聯盟也可以形成創新合作模式:彼岸提供智能技術(AI、自動駕駛、智能座艙)與資金,傳統車企輸出制造能力與供應鏈,電池企業負責三電技術。
而“蔚小理”的發展被陳默視為“養蠱式”探索——在協作中保持良性競爭,為華夏新能源車企積累首批造車經驗。
將來無論彼岸或小米下場造車,都將成為寶貴財富,可以摸著‘蔚小理’過河!
回到京城總部,陳默將情況反饋給“天機閣”。
分析報告很快呈遞上來,指出“若一件事人不差、錢不差,卻推展不順,背后往往另有原因。”
報告結論與陳默猜測大致吻合:
「.哪里都會有派系,小到每家企業都會屬于地域的烙印,比如彼岸即便滬市也有分公司,但依舊是京城企業」
這一次的經歷讓陳默充分感受到什么叫做‘排外’!
怪不得經過這一周的交流感覺自己跟特斯拉比起來,在對方眼里反而自己這邊更像是外人 想到這座城市日后某些操作確實極具“魔幻”色彩,他也就釋然了,符合自己對其的一貫認知。
這件事反倒讓陳默關于‘造不造車’原本偏向不造車的態度,有了一些變化。
“要不干脆親自下場,造車干翻特斯拉,順便打打某些人的臉?”
“不不,絕不能下場。躲在后面賣鏟子更安全更賺錢,你忘了你是怎么起家的了么?這才是你的老本行!”
“等小米造車,黃花菜都涼了,雷軍正在鞏固他的江山,有了你的存在,這一回造不造車都不一定.”
“親自下場,想想雷軍造車后的遭遇,除了頭發白了許多其他從上到下都是黑的——全是友商潑的臟水,還不夠鬧心么?”
兩個聲音在他腦海中爭執不休,勢均力敵 進入5月,陳默無暇再糾結造車之爭——消息傳來,螞蟻PreIPO輪融資已進入收尾階段,即將官宣。
該來的終會到來,一場硬戰在所難免。
一般來說,一家公司想要謀求上市,之前會經過天使輪到ABCD多輪融資,根據實際情況,融資論述會更多。
可一旦到了PreIPO的階段,基本上市這件事情就到了最關鍵的一個環節。
整體流程氛圍PreIPO籌備、啟動與執行、審核與問詢,這些都完事就到了最終的發行與上市。
就周期而言PreIPO籌備因為需要大量精力進行內部整理與團隊組建,這個階段是公司內部的自我梳理和準備,是成功上市的基礎,一般來說通常需要612個月的時間。
陳默看著上次螞蟻金服D輪融資的時間節點,距離現在整整長達18個月的時間,這種一反常態,加之老馬最近以來低調許多的表現,讓他覺得或許螞蟻正在悄無聲息干大事。
要知道PI(PreIPO簡稱)籌備階段,最終要的就是引入戰略投資者和進行PreIPO輪融資。
其目的就是補充資本金、優化股東背景,引入知名機構可以提升市場信心,最終提升公司估值。
故事講的足夠好,足夠多的人相信,高估值對上市后的市值能起到正向影響。
不過這也是一柄雙刃劍,融資通常會附帶對賭協議(如業績承諾、上市時間承諾),若上市失敗可能觸發回購條款。
看來老馬他們這一次是準備好了。
陳默從彼岸核心內部系統中調出《馬已今服》的計劃,里面實時同步著最新的進度。
遞交預警方案這招顯然已經失效,或者說是暫時失效。
但其他的方案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
比如盟友之間的連橫合縱,畢竟螞蟻金服的上市必將帶來一家獨大的格局,這種無論他們彼岸還是其他諸如騰訊、百度、京東都有金融業務,在“遏制螞蟻”這一點上有共同利益,這是大家不愿意見到的局面。
所以利用各家平臺資源稍微出點力就會取得非常不錯的效果。
比如百度里面在“螞蟻金服上市”、“花唄安全嗎”等關鍵字中,把相關質疑類的文章排序權重稍微調一些即可。
當然彼岸這邊所有平臺的‘物料’早已開始準備了。
然后網上輿論戰場整體分為兩塊,‘精英’和‘大眾’兩個層級進行推進。
線下全軍出擊那邊也有任務。
這份計劃從提出到現在已經籌備半年有余,就像一場金融戰爭,彼岸為此厲兵秣馬,把這一份計劃當做一場至關重要的戰役 螞蟻背后的資本名單上面也有羅列,但已經是老版本,經過這一年多的迭代,對方肯定會有更為龐大的陣容。
所以現在還不是提前動手的時候,
陳默想看看對方陣營里面都有哪些牛鬼蛇神,在謀而后動。
老馬憋了這一年多,會給他帶來多少驚喜,或者說是驚訝呢?
他很期待 與此同時,千公里外的杭州阿里總部,早已是山雨欲來的沸騰景象。
早16年4月,螞蟻進行了B輪的融資,彼時整體估值約600億美元,融資金額達到45億美元,主要投資方為中投海外、建信信托、國開金融、中郵資本等。
這一次融資確立了螞蟻其獨角獸的地位,并引入‘國家隊’資本。
到了17年6月,僅僅時隔一年零2個月,螞蟻就進行了C輪融資,這次規模更大,估值直接暴漲3倍來到1800億美元,融資金額160億美元。
這一次的資本方大多都是全球頂級機構(GIC、淡馬錫、華平、CPPIB等)及原有股東,成為全球最大獨角獸,為國際化IPO鋪路為后續IPO國際化進行鋪路。
而這一次上市前臨門一腳的融資更是令無數資本和螞蟻的員工充滿想象空間。
大部分螞蟻員工普遍認為自己公司是今年的‘宇宙中心’,是金融科技的絕對領頭羊。
公司的業務增速、技術實力和市場地位都無可挑剔,唯一美中不足是微信支付依舊是一個挑戰。
而這次的IPO戰役被視為一個水到渠成、抵定乾坤的里程碑儀式,是去收獲應得的榮耀和回報。
螞蟻的期權/RSU(限制性股票單位)是市場上最硬的“硬通貨”。
幾乎所有員工,尤其是老員工,都在心里默默計算著上市后自己的身家。
茶水間、食堂里、工位上“財務自由”、“買哪里的房”、“換什么車”、“什么時候歐洲游”成為了半開玩笑半當真的熱門話題。
跟員工層不同了財富自由不同的是,個高的螞蟻管理層討論的焦點更多的是“在哪上市”(AH?)、“估值多少”(2000億?3000億美元?5000億美元?),而不是“能否上市”。
因為幾乎沒有人會懷疑螞蟻無法上市,因為它過往數論的投資全明星陣容足夠龐大而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