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要搞ESOP?全民持股?”
“陳默是不是瘋了?”
“……也不是第一回瘋了,習慣就好。”
“錢多到沒處花了嗎?白花花的銀子說分就分?簡直是造孽!”
“要我說,陳默就是國內最大的偽君子,純粹是花錢買名聲——難不成還想青史留名?”
某個老板群里,看完陳默的發言,吐槽聲此起彼伏。
對企業而言,推行ESOP(員工持股計劃)實現“全民持股”,是一項戰略級決策,其核心是讓員工共享公司成長紅利。
這類機制對初創公司激勵效應極強,正如百人規模時期的小米。
而像彼岸這樣體量的企業,目前國內成功實踐的典范只有華為一家,其余企業的嘗試則結果參半。
厲已寧,這位見證華夏經濟半世紀風云的老人,卻從陳默的話語與數據中,讀出了更深一層。
如果說傳統資本模式的本質是分離制,那么彼岸所做的,正是將這部分價值合理、合法地返還給勞動者。
陳默所構建的彼岸模式,深得唯物辯證法精髓: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最終確定其的主體性。
彼岸的存在印證了一件事:在市場經濟土壤中,同樣可以萌發不一樣的幼芽。
當整個環境陷入內卷,彼岸卻構筑起數百萬人的命運共同體。
這場資本的自我革命,正是先富帶動后富的生動詮釋。
這也是他們對當初這么設計模型的初衷。
只可惜,這些年在實踐過程中,終究低估了一些人的貪婪與急功近利……
好在,華夏企業里終究走出了彼岸,就像前幾天那場西游記音樂會,商業世界里面有個頑石,終究蹦出了一個陳默。
厲已寧關掉平板,欣慰中帶些感慨地嘆了口氣,繼續俯首推敲那份文件——這也同樣關乎華夏經濟的未來,是急性手術還是慢性治療影響都是巨大的,他能做的就是把各種可能性盡可能考慮周全。
無論怎么選擇都是需要魄力的。
其實按照原來的計劃,推出員工持股計劃(ESOP),取消免息貸款福利,話講到這里就差不多可以了。
但現場的氛圍烘托到這里,他能感受到無數員工投來的信任,以及屏幕外數百萬觀眾的注視,所以借機他想多說兩句。
或許他也清楚這些話說出口可能有些過于尖銳,因此一上來先迭甲。
「.以下僅代表我個人觀點,與彼岸集團無關,也可能存在誤判,請大家理性聽取、自主辨別.
我今年三十三歲,彼岸員工的平均年齡是三十一。
也許對我們這代人來說,成家立業已經成為根深蒂固的一種責任,因此買房已成為一種執念。
有錢先買房,尤其近幾年房價飛漲,更讓大家形成‘買到就是賺到’的認知。
過去十幾年,確實是房地產的黃金期,也是互聯網的紅利期。
但不知大家是否想過:經濟周期起伏,沒有哪只‘股票’會永遠上漲。
現在的房產,就像一只以“年”為上升周期單位的股票。
當一支股票瘋漲,漲到人盡皆知、全民追捧之時,往往意味著它已登頂巔峰,接下來很可能就是高位接盤。
目前房價已遠超普通人的承受極限。
合理的水平,本應是普通勞動者月薪能在當地買一平米——這樣房貸壓力小,家庭生活品質不受嚴重影響,結余可用于消費、教育、投資,形成健康經濟循環。
可現實呢?
一二線城市買一平米,早已不是“月薪”,而是“年薪”為單位,甚至還是稅后年薪。
不然網上也不會有‘辛苦打拼好幾年,只掙到一個廁所’這種自嘲。
這種供需的嚴重錯配,讓我對當前房產市場充滿憂慮。
所以我在此提醒所有彼岸人、和觀看直播喜愛彼岸的朋友:除非剛需,不要加杠桿,不要勉強“上車”。
有人或許會說:“陳默你站著說話不腰疼,都是首富了,全國買房輕而易舉,說這些是不是怕我們過得更好?”
其實我之前確實買過不少房,比如在華清嘉園,前后買了有幾百套……」
話音未落,全場嘩然。這是陳默首次公開回應“華清嘉園之王”的傳聞。
「……關注過我們往年年會的人應該知道,這些房子后來都歸集團所有,有的作為大獎送出,其余用作員工公寓。
如今我自己只留一棟別墅、一公寓罷了。
就說到這里,希望能引起大家重視.
最后提前祝所有現場同事和觀看直播的朋友:新春快樂!
我們,明年見!」
陳默說完,一如開場時那樣,跑步離場。
他心里明白,今晚這番話,又將成為媒體大做文章的“佐料”。
但他不在乎。
之所以最后畫蛇添足說這些,是因為他曾經見過太多給他留下深刻的案例:網上的、身邊的、甚至是曾經自己的.
不少人套用同一悲劇公式:掏空六個錢包湊首付,加杠桿背巨債,收入全填月供,最后卻因年齡大了、行情差了被裁員,房子被迫斷供。
一算賬,這些年還的全是利息,真是辛辛苦苦好幾年,全給銀行打了工。
這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買了期房,給銀行打了幾年工,房子還爛尾了.
陳默想的很簡單,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利用彼岸年會的這個場合,能勸一個是一個,至于不聽勸的,那就只能尊重他人命運了。
同時這也是一次最為簡單直白且有效的試探,試探另一個賽道的反應。
這也算是一次簡易版的投石問路,畢竟恒大那邊隨著這段時間的調查,陳默看完大模型給出的初步結論,感覺對方就像在山巔之間走鋼絲.
甚至陳默有些佩服老許,真是藝高人膽大,是真的亡命之徒!
彼岸年會,就這樣在友商覺得“聽了寂寞”、員工和大眾“若有所思”之中落下帷幕。
但還有一個人卻從中得到了啟發,那就是B站的CEO陳睿。
看完彼岸這兩年別開生面的‘互聯網春晚’他心里萌生一個想法:
現如今春晚是一年不如一年,讓無數觀眾怨聲載道,彼岸年會為什么會如此破圈,因為策劃的節目不用考慮‘老少皆宜’,只要對應當前80后、90后即可,因為00后最早的的一批剛剛高考結束,正是讀書的年紀。
所以年會上的節目都是大家喜歡看,愛看的,最重要的是除了一般原則性的紅線不能碰以外,基本上沒有審核!
其實早年間還有個不對外的內部春晚,只能說沒有限制的東西更加精彩.
那按照這個模式,他們B站是不是也能搞一個獨屬于年輕人的網絡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