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945章 獎勵進口收音機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一個月后,查驗戰果的時候到了。

  縣電影院大禮堂里,這時候燈光通明,現場傳來劈里啪啦的一陣陣的算盤聲音。

  來自安都全縣208名赤腳醫生坐在前排。

  后面是來自西廣省、東廣省的衛生部門負責人,各地區、縣級的行政負責人,以及各大地區醫院、縣醫院的負責人。

  林三七坐在主席臺的邊上,現場幾百人的目光全部集中在主席臺上25名會計那里。

  一名會計,算一個公社的赤腳醫生賬目。

  林三七搞了這么一個算賬大會,就是要讓所有人親眼瞧瞧,赤腳醫生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重點還是經濟效益。

  赤腳醫生政策能不能在全國推廣,取決于地方上的配合態度。

  如果你讓地方出錢,恐怕全國沒有一個地區能承擔得了這個支出,那無論你的計劃再好,也實施不了。

  相當,你讓地方上能看到赤腳醫生能賺錢,不會成為地方的負擔,那么地方上為了民生問題,一定會積極配合。

  但因為某些特殊原因,大家很難相信文件上的數字。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所有人親眼瞧瞧,現場算賬。

  林三七又看了一眼會場當中幾臺攝像機,以及來自全國各大報社的記者們,他們是最好的見證者和宣傳者。

  此時記者們正在會計當中穿梭,時不時拿起帳本在心里計算,以求證真偽。

  全都縣25個公社,208個村,一個會計只要計算8、9個村衛生室的賬就行,所以動作非常快。

  一個多小時后,最后一個算盤聲音結束了。

  縣府的老會計劉愛珍復核了一遍后,這才向眾人匯報道:

  “林部長,諸位領導,安都縣25個公社所有赤腳醫生賬本結果都出爐了。”

  林三七笑道:“劉會計,你跟大伙兒先說說,208個村衛生室,賺錢有幾個?虧本有幾個?”

  劉會計笑著大聲對著眼前的話筒說道:

  “全縣208個村衛生室,全部都盈利了,無一虧本。”

  電影院現場轟一下議論紛紛起來,208名年輕赤腳醫生們也是一個個臉露喜色,與有榮焉。

  年輕人都有一股不服輸的精神,尤其是這批赤腳醫生都是村民們選出來最優秀的子弟,沒有懶漢。

  所以他們自然不希望自己的村衛生室虧本了,落后了。

  那說出去丟的不是他們個人的面子,還有村莊的面子,宗族的面子。

  林三七又問道:

  “最高盈利和最少盈利分別是多少?”

  劉會計看了一眼報表,又大聲回道:

  “最高盈利是拉烈公社的地竹村,盈利達到53元。盈利最少的是板嶺公社的三表村,數字是9元。”

  村衛生室的成本,僅僅是算西藥部分。

  如果是赤腳醫生自己采摘的中草藥,因為是無本買賣,所以并不計入利潤。

  林三七心想,地竹村是老子親自豎起來的試點村,當然要最高了,否則他面子擺哪里?

  “好,地竹村的赤腳醫生王喜東在不在?”

  王喜東激動地站了起來:“林部長,我在這。”

  林三七揮了揮手:“上來。”

  王喜東有些發愣,旁邊的幾個赤腳醫生催促道:

  “王喜東,傻了呀,上臺呀,肯定有獎勵呀。”

  王喜東當然心里明白,只是高興過了頭,于是跌跌撞撞到了主席臺上。

  林三七拍了拍他的肩膀,像記者一樣采訪道:

  “王喜東同志,你給現場的各級領導們講述一下自己的經驗,你是怎么樣做到全縣第一的?

  要知道你53元的利潤,再加上10元的補貼,你上個月收入達到了63元。

  知道63元是個什么概念不?城里大醫院,一名大學生剛轉正,拿的是技術人員13級工資,也只有55元而已。

  你這位赤腳醫生,沒讀過大學,沒走出過大山,沒有編制,但是你的收入已經超過了大學生,超過了全國絕大多數醫生。

  咱們不以出身論英雄,就以創造的利潤來論英雄。

  你盈利越多,說明你給病人看病最多,廣大老百姓有病得到了醫治,你也解決了自己就業問題,那你就是今天的大英雄。”

  還沒等王喜東說些什么,林三七就將一朵大紅花掛到了他胸前。

  “來,大家給王喜東同志鼓掌”

嘩啦啦  現場掌聲如雷,攝像機和相機鏡頭全部對準了這個年輕的赤腳醫生,過幾天就會出現在全國各大報紙電臺的頭條。

  這年頭的人重榮譽,林三七就主攻這一點。

  一個新政策要推廣,物質重要,榮譽也不能少,一定要讓人人眼紅,政策才能深入人心。

  林三七這時候又揮了揮手,兩個工作人員抬上來一臺類似于柜子的東西。

  “王喜東同志,這臺收音機是獎勵你的,這是從香江進口的,價值一千港幣。希望你再接再勵,繼續為村民服務,當好村民們的健康守門員。”

  現場哇一聲,全部都尖叫了起來。

  收音機對這個貧困縣來說,絕對是奢侈品,而像臺上這臺精美的、巨大的收音機,更是大家從來沒看到過的。

  哪怕是大城市的院長們,局長們,也一個個眼露羨慕。

  王喜東更是激動地手都發抖了:

  “獎勵給我的?啊呀,請領導放心,我一定好好治病,一定不讓領導和村民們失望。”

  一臺進口收音機絕對震憾眼球,但更讓衛生系統領導們關注的,則是安都縣全縣的賬目。

  林三七這時候也坐下來了:

  “好了,獎勵了最高分,接下來了為保證公平公正,請劉會計將全縣208個村衛生室的盈利情況向在場諸位匯報一下。”

  劉會計點點頭,拿起手里的統計表,用播音腔開始匯報:

  “諸位領導,我先匯報一下高嶺公社的情況,板買村15元、光隆村20元、板慶18.5元、板旺21元、隆澗……”

  隨著一個個村盈利數據出爐,電影院里的領導們心里都有了一本賬。

  總體來說,安都縣赤腳醫生的平均盈利大約是20元左右。

  平均下來,一天是7角錢,這個數據在內行人看來,沒有問題,不會造假。

  再加上寶安縣補貼的10元,在安都這個貧困縣,一個月30元的收入,妥妥超過了大多數干部。

  關鍵是醫生這個行當是不可能倒閉的,因為人是一定會生病的,生病是一定需要醫生的。

  也就是說,這個收入是很穩定的,完全可以自我生存,根本不會給地方財政帶來任何壓力。

  就算赤腳醫生本身一分錢不賺,光是靠10元錢的補貼就綽綽有余好過日子了。

  那還說啥?必須支持。

  接下來幾天,全國各大報社的頭條新聞,全部都是安都縣赤腳醫生的事情。

  尤其是王喜東戴著大紅花,抱著那臺巨大的收音機的照片,更是刊登在各大報紙上,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極大轟動。

  第二個月,東廣省,西廣省的赤腳醫生計劃全面推廣開去。

  新成立的農村醫療司負責人趙逸,以及寶安縣人民醫院院長兼顧問團團長沈秋水接手了省級試點工作。

  林三七作為大領導,當然不可能長期在基層調研,重新回到了寶安縣。

  羅湖口岸東邊,深圳河沿岸,這時候已經聳立起了一大片建筑群,最高建筑達到了20層。

  20層可能對香江人來說稀松平常,但是對于此時的內地來說,絕對是最高樓之一了。

  建筑群當中,一個是做為寶安醫科大學校舍使用,另一個則是寶安國際醫院。

  林三七和沈國明兩人先來到了寶安醫科大學(籌)。

  沈國明這時候講解道:

  “寶安醫科大學的校園現在已經算正式建成了,總面積達到了1100畝,最多可以容納學生3萬人。接下來,就看那兩所學校能不能順利搬遷了。”

  林三七一邊在校園里走著,一邊回道:

  “四軍醫那邊沒有問題,我免費給部隊培養人才,他們是求之不得,現在部隊的日子更難過。我們利用他們的教學力量,多余的醫科大學生就可以為我所用了。

  這是雙贏。

  另外,東廣省藥學院、東廣護理女校也已經答應搬遷到寶安縣,到時在校總人數將達到1萬2千人,成為全國最大的醫學院校。

  我也跟香江大學醫學院、倫敦大學醫學院、哈弗大學醫學院聯系好了,他們會定期派遣教授過來都給我們教學上課,讓我們的學生接觸到全世界最前沿技術。”

  林三七邀請外國專家過來,就是培養華國醫學生的國際觀念,與世界同步。

  而寶安縣吸引各國教授的條件,是支持和贊助他們的醫學研究,當然出成果了,寶安醫科大學和外國教授平分。

  當一片片成果出來,一篇篇論文出爐,寶安醫科大學的名字將頻繁出現在各類醫學雜志期刊上,這個知名度馬上就上去了。

  如果只是華國論文,人家未必愿意發表。

  比如當年林三七的肺結核論文,只能發表在國內報紙上,因為外國雜志不收。

  但如果利用洋人教授,那就兩樣了,這也是一個互相利用,同樣是雙贏。

  兩人在參觀了一圈醫科大學校園環境后,又步行來到了旁邊的寶安國際醫院。

  這家醫院同時也將成為寶安醫科大學的教學醫院,一條龍。

  沈國明看著眼前這個巨大醫院大樓,內心也是挺自豪的,這可是他主導的項目。

  想不到一個退休老頭還能重發第二村。

  目前他是國家承認的寶安管委會的主任,級別雖然仍是正廳,但這可是實權正廳,手里握有幾億美元那咱,全國誰能比得上?

  寶安醫科大學和寶安國際醫院的建筑圖紙,全部都是林三七從現代社會帶過來的,自然是最先進的。

  沈國明介紹道:

  “目前寶安縣醫院裝修已經差不多結束了,目前準備開放2000張床位……”

  寶安國際醫院,林三七是準備吸引“外資”的,就是賺香江人和外國人的錢。

  到時外國人只要是治病的,可以通過羅湖口岸免簽入境,直接進入醫院。

  當然醫院是封閉的,外國人進入后是不準出去的,治病所產生的費用,也是根據香江標準來收取。

  至于怎么讓外國人心甘情愿趕到寶安來治病,那必定要有自己的特色科室,權威科室。

  最少就是別人沒有,而只有寶安國際醫院才有,具有不可替代性。

  沈國明還在繼續介紹:

  “小七,現在醫院的硬件快完工了,欠缺的就是醫生了,你準備怎么處理?”

  林三七笑道:

  “干爹,這個我早就有安排了,我在香江有一家大型醫院,目前通過高薪已經挖到了500位醫生。

  香江嶺南醫院和寶安醫院,我準備實行統一管理,相當是一個醫療集團,到時兩家醫院的醫生可以互通,也就是會有部分香江醫生過來寶安國際醫院工作。”

  沈國明驚訝道:“香江醫生愿意到這邊來工作?”

  林三七聳聳肩:“不愿意來,那只能說明錢沒到位,當在寶安工作的收入,是香江的3倍時,你猜香江醫生愿不愿意過來?”

  只要錢到位,哪怕你去非洲馬達加斯加,也有得是人報名。

  沈國明點點頭,又問道:

  “那醫生還是有缺口,寶安國際醫院按你的標準要求,起碼要有1200名臨床醫生,而且要是高水平的那種。”

  林三七嘆了口氣,好半天才悠悠回到:

  “1200人,不夠,如果可能,盡管多招人,上不封頂,有多少要多少。”

  沈國明有些驚訝地看著林三七:

  “你要這么多醫生干嘛?這就一家醫院,你要那么多醫生怎么養得活?”

  林三七解釋道:

  “我們的寶安國際醫院規模比較大,主要工作人員還是以內地醫生為主,我準備將全國所有出國留洋過的醫生都召到寶安縣來。”

  “又是留洋醫生?”

  沈國明咂咂嘴,有些不安道:

  “小七,留洋醫生之所以不吃香了,有他們的特殊原因,這批人比較敏感,你全部招過來,是不是容易生產麻煩?”

  聰明的人,現在都跟這批留洋醫生敬而遠之。

  原本的歷史上,這批留洋醫生幾乎很少活到八十年代改開后。

  這也導致了整個七、八十年代,我國的醫療一塊跟國外幾乎是斷檔似的落后,可以說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一直要等到九十年代,我們才重新開始追趕,非常吃力,因為基礎幾乎是一窮二白。

  一直等到21世紀才慢慢追上來,可惜一直差一個身位,沒辦法超越。

  尤其是科研這一塊,跟國外完全沒辦法相比,吃虧就吃虧在基礎沒打好。

  如果六十年代這批留洋醫生,特別是現在三十四歲,正值壯年的這批留洋醫生能好好干事業,能利用國外的先進醫術和技術加強醫學科研這一塊,那我們就不會失去那15年。

  等幾十年后,我們國家同樣能屹立世界醫療強國之列。

  如果完全靠林三七一個穿越客,能改變的不多。

  “干爹,我是這么想的:留過洋,學過醫,能拿到文憑的,不可能有水貨,水平擺在那里,絕對是頂級醫學人才,不可多得。

  而且當年這批留洋醫生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愿意回國來建設新中國,我覺得這批人的思想覺悟是不用懷疑的。

  我知道大家都對這批人有疑慮,覺得里面會不會有特務,有敵對分子,想要來破壞我們的安定社會?

  其實我覺得這種真是杞人憂天。

  一個醫生怎么當特務?他們整天哪細菌病毒打交道,又接觸不到核心秘密,那何來的泄密呢?

  而海里那部分特殊醫生,全部都是組織自己培養的,絕對過硬,也不可能給外面醫生什么機會。

  所以我覺得留洋醫生是完全可以信任的,讓他們回老家種地,或者在城市掃馬路,這是人才的浪費。

  別人不用,我們寶安縣用。”

  沈國明狐疑地看了一眼林三七,覺得事情絕對沒有他說得這么簡單。

  這是要將全國全部留洋醫生一網打盡,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留洋醫生總數加起來絕對不一個小數目。

  至少不是一家醫院吃得下的。

  沈國明堅信林三七是個聰明人,聰明人不可能不知道人才過剩,人浮于事的弊端,那他為什么堅持這么做呢?

  “噢,對了,干爹,除了留洋醫生外,我還準備在寶安縣成立一個中醫研究所。”

  沈國明眨眨眼,奇怪問道:

  “寶安國際醫院是走西醫路線的,我們研發和生產的也是西藥,你這搞個中醫研究所又是為什么?”

  林三七心想還能為什么?為咱們的傳統中醫留個種子唄。

  “干爹,你可是首都中醫院院的前院長哦,你看現在的中醫是越來越沒落,大家有病更愿意瞧西醫,你就不覺得心痛嗎?不想改變嗎?”

  沈國明冷笑了兩聲:“說人話。”

  林三七尷尬了一下,看看四周無人,于是低聲說道:

  “現在國內的中醫師不受歡迎,另外,解放前能學中醫的,后來成為中醫大家的,幾乎沒有普通人家,這批人同樣敏感。

  像我蕭龍友蕭師父的大徒弟衛苑博,因為父親是舊軍閥,他堂堂國家級中醫師被分配去藍田農場種草藥,這就是人才的極大浪費。

  所以我想把目前全國名中醫都安排來寶安縣,如果這點做不到,至少要把我的師兄師姐們全部安排到寶安縣來。”

  沈國明沉吟了半天,沒頭沒腦問道:

  “要起風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