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1337章 知識的份量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主要還是這個來源有點讓人頭皮發麻,至少海裝局的同志知道,高振東在這之前,是根本沒有參加和氣墊船相關的工作的,而且氣墊船這東西別看我們搞原理樣機搞出來很早,但是這并不表明在這之前就有很多國外的成果可以參考。

  因為在氣墊船這件事情上,我們算得上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而趕晚集的原因,除了諸如材料、圍裙形式、發動機等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就是剛才高振東說出來讓同志們感到頭皮發麻的東西——理論!

  而這個理論,搞氣墊船的張、王二人可能不清楚,但是海裝局的同志倒是很明白的——這東西在高振東這里出現的時間,不說是按天算吧,最多也就是個按月算的事情。

  這么短的時間里,他就搞出來從50年代末至今,同志們都沒解決的問題——理論。

  不管這套理論是否完善,至少能聽得出來,是成套、成體系的,這就很不得了。

  搞研究的同志都知道,哪怕是胡編,能編出一套邏輯自洽、成體系的理論來的,都是非常不簡單的,甚至胡編的還要更難編一點,畢竟是無中生有。這方面流傳最廣的例子,就是幾十年后魔戒迷津津樂道的事情,托爾金能活生生編一套語言出來。

  而且高總工絕不可能胡編一套東西出來,人家要臉的。為什么很多人都喜歡找成名的人去完成某些方面的工作,就是因為除了能力和經驗之外,成名的人有維護自己臉面的需要,多多少少有些顧忌。

  搞氣墊船的兩位同志,反應可就直接多了,和此時國內很多專業領域的同志一樣,天下苦理論久矣。

  “真的?高總工,您的大作在哪里?”同志們都顧不上客氣一下,反正高總工既然提出來這件事情,那就必定是要教給同志們學習的。

  高振東從自己帶進會客室的包里,摸出來一份紙質材料:“都在這里了……”

  倒不是他不愿意拿磁帶或者是磁盤出來,而是防工委給他打過招呼,“振東啊,給同志們材料的時候,還是盡量給紙質文件……”

  原因無他,紙質文件復制困難啊,流傳不易。

  雖然電子檔能加密,但是密鑰的管理始終是個薄弱環節,對于防工委來說,是一點兒都不想冒險,尤其是從高振東這類同志手上流傳出來的東西,再怎么嚴格都不為過,所以也就只好苦一苦使用這些材料的同志了,復制麻煩點就麻煩點吧。

  再說了,這類材料那是想復制就能復制的?麻煩點才好,越麻煩越好!反正紙質材料在閱讀的時候,比起電子檔來說還是有優勢的,這一點,別說現在了,就算到了21世紀,正經看書的時候也還是更愿意看紙質檔。

  兩位同志把這份材料拿到手上,手里就是一沉。

  嚯!份量不輕啊!看來高總工在這方面沒少下功夫。雖然不知道為什么他要在這方面下這么大力氣,但是此刻兩位同志深刻的感受到了知識的重量!

  起碼兩斤!

  16開的打印紙打印出來的東西,份量比正常印刷的要重,更別說高振東這里的紙都是高克重的好紙,就更重。

  此時的他們,越發好奇到底高總工在里面都寫了些啥,這知識怎么這么重!

  高振東:其實不關我事,是你們搞氣墊船的同志自己在后面這一二十年寫得太多了。

  翻開目錄一看,兩位同志就好像是金箍棒到手的孫大圣一樣,喜不自勝,僅僅一個目錄,就能讓他們感受到這兩斤知識的確不簡單。

  墊升理論、水上姿態、阻力分析、穩定性、操縱性、圍裙……林林總總十幾個章節,好幾百頁。

  詳細到了什么程度,舉個例子,這里面對阻力的分析,從目錄上看,就有十多種阻力來源,而且每一種來源還花了一定的篇幅,這些篇幅里的內容是什么,兩位同志還來不及看,但是他們相信高總工總不可能在里面詩興大發寫打油詩,絕對每個字都是有用的。

  說實話,他們打死也不相信這是高振東在最近才搞出來的東西,實在是數量有點大。

  不過轉念一想,這位高總工是流體力學專家,好像又能解釋一點點,也許這里面有很多東西,是在這之前人家研究流體力學的時候研究過的,只是在氣墊船這個特殊的應用上重新算一遍就行,而計算這個事情嘛,有了計算機,算這點東西的算力總是不缺的,更別說這位高總工一看就是那種能調得動算力的人。

  而這件事情在海裝局同志的眼里,就是另外一個感受,見多了,習慣了,或者說麻木了。

  雖然這里面有一點他們對于這些東西的研究并不深入,對于難度和耗時并沒有直接的概念這個原因在里面,但是更多的,還是他們在高振東身上,這類事情實在是見多了。

  這還是有時間給他慢慢寫,沒什么大不了的嘛,開會的時候他從了解問題到解決問題,總共只花幾十分鐘的事情也不少見。

  兩位同志僅僅翻完目錄,就抬起頭來:“高總工,能不能這樣,我們先回去學習學習您的大作,過幾天再來拜訪您向您請教?這里面內容實在是豐富,一時半會兒我們恐怕連哪兒不懂都沒法提出來。”

  搞過研究的人都知道,能明確的提出自己“哪兒不懂”,已經是一種能力的表現,至少是已經入門了,這個程度需要花時間去熬才熬出來的,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數學,別說懂不懂的事情,那屬于是想多了,能把一個問題本身看懂,就能難倒全世界99以上的人。

  “在非奇異復射影代數簇上,任一霍奇類是代數閉鏈類的有理線性組合”,說實話,反正這個問題到底是個啥,高振東是看不懂的。這也是數學方面相比物理的永動機之類,胡說八道的人更少的原因——看都看不懂自然就沒法胡說八道。當然,哥德巴赫猜想除外,因為陳老先生的成就,這個數學難題是在國內被介紹得最全面的一個,而且這個題目的某些描述形式也足夠簡單。

  所以兩位同志的話,非常的務實,這兩斤知識,不花點時間,恐怕他們也提不出問題來。還不如多看一段時間,集中提問題,盡量一次性解決,免得耽誤高總工時間。

  看高總工這個工作狀態和能力,想想都知道自己兩人不能三天兩頭的來找人,別的不說,就“找不找得到”這個問題,就得打個巨大的問號。

  高振東倒是不擔心他們提問題把自己難住,畢竟自己這幾年的流體力學也沾了不少,而且自己腦子好,這套材料取出來之后也研究了不短的時間,想來在研究初期幫同志們一把,還是有這個能力的。

  “行,你們也不用急,反正我人就在這里,也跑不了,隨時都可以。”高振東笑道。

  張工想了想:“我想要不這樣,您這本大作我剛才瀏覽了目錄,專業涵蓋有點廣,已經超出我們兩個人的專業涵蓋范圍了,我們干脆回東北那邊,組織相關的同志好好學習,然后再把問題集中起來,通過郵件向您請教。”

  兩人是抓總的,不是抓“全”的,也沒人可能抓全,所以這本材料里,很多知識都是其他專業的同志才能看懂的,他們兩總不能把整個課題組都抓到京城來,那也太不科學了。

  而張工這個安排的確科學,知識嘛,言傳就可以,不一定非要身教,電子郵件此時含金量就大大上升,容量大、表現形式豐富、快捷方便。

  知識的流傳速度,也是一個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只是到了現代,便捷的獲取渠道讓人們常常忘記這一點。

  高振東點點頭:“嗯,行!看你們怎么方便怎么來,郵件倒是的確方便很多,要不然過幾天你們找我還真不見得能找著,反倒耽誤你們的事兒了。”

  幾位同志離開會客室,和被留在三分廠進廠那塊地兒的兩位警衛干事匯合。

  兩位警衛干事一看張、王二位手上的收獲和臉上的表情:“兩位同志,是不是在這里獲得了任何形式的資料?或者實物?”

  張工沒反應過來:“嗯,對。我們……”

  警衛干事一抬手,止住了張工意猶未盡的話:“領導,后面的就不用和我們說了。是這樣,按照規定,這種情況,兩位同志得和我們回委里去一趟。材料必須得到記錄和做規定的處理,同時兩位回單位路上的警衛級別也會提升。”

  張王兩人對視一眼,這種有些新鮮的規定他們此前從來沒有見識過,今天算是開眼了,此時,他們覺得手里這兩斤知識的份量,至少又重了八兩。

  送走他們,高振東下班回家,剛打開門,高長河就右手舞著木頭片子鬼頭刀,左手揮著一個12.7子彈殼沖上來,嘴里“喝喝!!哈哈!!”的喊著,后面是他姐姐抓著條木頭步槍正在戳他屁股。

  高振東一把將高長河抱起來,算是逃脫了姐姐魔掌,但是高長河對于這個明顯很不滿,笑著掙扎往下跳。

  反倒是高長纓一看爸爸回家了,把木頭步槍一扔,撲上來纏住高振東另一只手。高振東笑著將她也抱起來,把兩人放在肩膀上去找婁曉娥。

  “下來下來,別纏著你們爸,爸爸剛下班,累著呢。”婁曉娥把兩個小屁孩往下趕,倒是高振東笑著說沒事兒。

  婁曉娥也沒堅持,高振東自己高興就好。

  她一邊把飯菜往桌上放,一邊笑著道:“你猜我們今天發現了什么?”

  “你們發現去……去哪兒才能弄清楚你們手上的萬23到底是個什么東西了?”

  高振東差點把“去甲萬古霉素”給蹦出來了,還好及時生硬的把話題給轉了過來,這時候,還沒有去甲萬古霉素這個說法,這東西在原本的軌跡上,正式被命名還有差不多20來年呢。

  而這條線上,最早命名去甲萬古霉素,估計應該是婁曉娥她們的成果,既然她都還沒說過相關的情況,那這個名字就絕對不能從高振東嘴里說出來。

  婁曉娥把酒杯放在高振東面前,搖頭道:“不是,不過也差不多,甚至比你說的還要前進一步!我們基本上能確定,萬23比進口萬古霉素,要少一個甲基!”

  這么快?有些出乎高振東的意料。

  “真的?你們怎么發現的?”對于高振東來說,怎么發現的其實不重要,但是重要的是婁曉娥的情緒價值他要給拉滿,而問這個,正撓中婁曉娥的癢處。

  “我們發現萬23的分子量比進口萬古要少差不多14左右,然后我們和你介紹的應化部的同志,一起測定了萬23的分子式,發現剛好比進口萬古多1個碳2個氫!再扣掉被甲基替代的那個氫原子的話,有非常大的概率,萬23和進口萬古的區別,就是一個甲基!”

  思路非常清晰!

  難怪這么快,原來她們沒有去啃結構式這個硬骨頭,而是從分子量和分子式入手,分析猜測萬23的情況。

  雖然不能百分百確定,但是說服力是足夠強的。

  “那你們這個是不是可以叫做去甲萬古霉素?”高振東笑道。

  婁曉娥搖了搖頭:“這個東西不是我們發現的,你說的這個說法不太嚴謹噢。而且我們也不準備搞下去了。”

  高振東有些吃驚:“啊?就差臨門一腳了,你們不搞了?”

  婁曉娥點頭道:“對,不搞了!我們已經證明了萬23和萬古霉素是兩種不同的抗生素,這就足夠了,你提出來的猜想是對的。”

  “但是如果把研究搞完,我們就能獲得一種不受國外專利限制的新型抗生素吧?”高振東笑道。

  “這個我們當然不會忘記,所以我們決定,把接下來的工作,交還給發現萬23的同志!祁教授已經聯系了他們,他們準備和我們成立一個聯合工作組,他們接手我們剩下的工作。”婁曉娥一臉“我們又不是傻子”的嬌憨表情。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