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四百七十七章 星宿下凡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周王朱恭枵對于永寧伯在開封府發展軍屯一事的態度,顯得十分曖昧。

  他只是堅持一點,王田均登記在冊上,張誠不可強占,但減租減息一事,乃利國利民之舉,周王府乃皇帝一族,為國為民,在開封、乃至河南自然是要作出表率的。

  高名衡對此也是很無奈,卻又不敢說反駁周王朱恭枵的話語,最后也只能默默離開。

  而方正化和邊永清的態度則更為明確,他們只要殺賊的戰績,永寧伯既然已經將闖賊殺敗,驅除出開封府境內,他們二人的功勞自是少不了。

  因此,對于河南地方上的事情,他們才不愿多管,既沒有好處可拿,還容易把自己攪進去,最后非但占不到便宜,還有極大可能惹得一身騷回來,圖啥啊?

  其實,在高名衡的心里對于發展軍屯一事,他的態度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如今的河南賊患最重,雖然闖賊暫時退出開封府境內,但誰又能保證其不會再來呢?

  而永寧伯如今在開封府大舉發展軍屯,既能起到安撫流離百姓的作用,還能緩解地方上錢糧不足的隱憂。

  當然最為重要的還是能夠使勇毅軍留駐開封,雖然他們是為了保護軍屯方案的順利施行,但也間接守護了開封的安全。

  可河南,尤其是開封府地方上士紳官員的態度,高名衡也不能完全不顧,一旦徹底失去地方官紳大族的支持,他在河南巡撫這個位置上也就算呆到頭了。

  權衡利弊之下,還是盡早上奏朝廷定奪,最為恰當!

  無論朝廷與皇上如何決斷,都與他高名衡沒有關系,而至于張誠的勇毅軍是否還能留駐在河南,就只能到時候再說啦。

  先走一步看一步吧,度過眼前的難題才是首要!

  與開封諸官和士紳們的激烈反對不同,開封城內的普通百姓對于軍屯一事,并未有太大關注,他們對賊軍退走,開封城再無兵禍之危感到十分開心。

  大街上,到處皆是奔走相賀的人們,鞭炮聲不絕于耳,而各家店鋪門前也多有舞獅舞龍的,安定祥和充滿開封的大街小巷。

  人們在慶賀之余,多有談及河南剿賊提督、永寧伯張誠的事跡,以及勇毅軍的勇猛無敵之軍威,當然也少不了周王爺的恩典……

  開封百姓對于周王府的感情十分復雜,既對周王府擁有大量田地和財富感到羨慕,又對周王為守衛開封作出的貢獻心存感激。

  若非周王府每每在關鍵時刻出錢、出糧、出兵幫著守城,恐怕開封府城也挺不過闖賊大軍的前兩次圍困攻打。

  同開封府城的情形大致相同,整個開封府境內的各處州縣皆是如此,而越是闖賊肆虐嚴重的地方,其慶祝活動也更為熱鬧。

  許多原本躲避進山溝里、密林里等各處鄉野的百姓,也陸續返家,在勇毅軍組織的“以工代賑”下,各自繁忙的努力工作著……

  他們有的在修路,有的在修渠,有的在修繕各處房屋院舍,有的在清除雜草、平整田地,有的在幫著運送糧谷、煤炭、木材等物資。

  總之在開封府境內、尤其是黃河南岸的各處州縣,都是一片緊張忙碌的景象,百姓們都在忙碌中暢想著今后的美好生活。

  而在鄉野間的各處土寨中,則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那些早前就已經向永寧伯靠攏的土寨,因為已經表過忠心,也大多接受了永寧伯的任命,因此他們在得了承諾和好處之后,自然要為了永寧伯的大業出錢、出糧、出人、出力!

  可大部分的鄉間土寨都是各地士紳們為首創建,他們作威作福慣了,創立土寨也是為了守住自己祖上積攢下來的家業不倒。

  而今,闖賊被逐出開封府,他們自然是想著繼續作威作福,又怎肯輕易將自己好不容易積攢的錢糧,就這般拱手交出去呢?

  所以,他們就成為了開封境內反對永寧伯的第一大勢力!

  可不敢小覷這幫鄉紳仕宦之徒,他們借助彼此聯姻的形式,早已在地方上結成各種利益群體,成為大明朝最難對付的一幫鄉黨。

  為了守住他們祖上幾代人巧取豪奪而積攢下來的家業,為了制造更大的聲勢,以期達到更大的影響力,他們甚至串聯起整個河南地方的士紳大族,紛紛動用起各自幾代人積累下來的力量……

  一封封訴苦信、一封封彈劾奏疏、一封封不實的誣告信……正如雪片一般,被一蓬蓬快馬承載著不間斷地飛往京師而去。

  袁時中是見識過闖王大軍兵鋒威力的人。

  想當初他在闖營的時候,闖王的馬鞭無論指向何方,大軍兵鋒所向,無不當日立克,縱橫中原近兩年來,從未受到任何阻礙,無論是對上何處調來的官軍,就連丁啟睿、左良玉那般十數萬的朝廷大軍,也是瞬息擊破之。

  要說挫折,也就兩次圍攻開封不克,勉強可以算是這兩年里闖王大軍遇到的小挫折。

  可即使這樣,闖王大軍兩度圍攻開封也同樣是勝利,整個河南也就剩下了這么一處開封府城,還在大明朝廷的掌控之下。

  不過,闖王首次圍攻開封的那一戰里,當時還是援剿總兵官的張誠,就曾經在開封城下將他殺得大敗虧輸。

  只是,那一次闖王雖然敗逃,但主力未受到損失,實則是想要偷襲拿下開封府城,卻遇到了張誠半路殺出來,才因兵力不濟,從開封城下敗退。

  這筆賬并未完全記在張誠身上,大多都記在了河南總兵陳永福和他兒子陳德的身上,因為是陳德一箭射瞎了闖王的左眼,才是闖王退兵的主要緣由。

  不過,這些細情袁時中也是一知半解,所以永寧伯在朱仙鎮殺退闖王大軍,才會讓他深感震撼。

  此刻,小袁營已經完成了整編,全營設有中軍三司,下轄五個千總部,合計總兵力六千余人馬。

  小袁營主將自然是袁時中出任,副將王世奎、劉登凱,鎮撫官王元景,參謀將軍朱成矩、劉靜逸,中軍官是袁時中的表親弟弟袁時友,五個千總部分別是袁時泰、王世奎、劉登凱、梁靜軒、呂吉慶擔任千總。

  可以說整個小袁營幾乎都是他袁時中的老部下,除了鎮撫官王元景,以及與之相隨的鎮撫軍士外,再無永寧伯派來的人員了。

  相比于此前的李際遇,小袁營里并沒有摻和進太多的沙子,對此,袁時中和部下還是十分滿意的。

  當然,勇毅軍嚴苛的軍律軍規也著實讓他們感到些許難受,不過大家還是堅持了下來,這主要歸功于袁時中的態度。

  袁時中本人平素也對部下要求很嚴厲,并不像別的賊寇那般縱容劫掠之事,雖然比不上闖王那樣,但在賊寇中也算是一個異類了。

  而今,得到闖王大敗虧輸,全師退出開封府的確切消息后,袁時中大感震驚。

  他暗自慶幸自己投靠永寧伯的這步棋走對了,更暗自慶幸自己沒有跟隨李闖賊一條道走到黑,否則今日敗逃的也有他一個啊!

  “永寧伯,難道真的是天上星宿下凡的么?”

  請:m.xvipxs.net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