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1228章 就這?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整個南都系的研究所和實驗室組成醫學科學院之后,每個實驗室都做到了經費自由,這是以前他們做夢都想不到的。

  有了充足的經費,大家都有能力將自己的想法拿出來試試,因為醫學科學院沒任何成果要求,比如發論...

  清明過后第七天,市立醫院神經外科的晨會提前了半小時。走廊盡頭的公告欄上貼著一張新通知:《“蜂巢”系統全國試點運行規范(試行版)》正式下發,要求各協作單位于本月內完成倫理備案與技術對接。王工站在白板前,手里捏著一支未開封的記號筆,目光落在投影幕布上那串跳動的數據流F1938心跳錄音已成功嵌入“歸途計劃”核心數據庫,并被自動歸類為“高情感密度樣本”。

  “你父親的情況……真的適合長期接入‘蜂巢’嗎?”楊平低聲問他,遞來一杯熱咖啡,“畢竟他有陳舊性腦梗病史,神經系統穩定性不如年輕人。萬一系統誤判情緒狀態,觸發不必要的干預機制……”

  王工搖頭:“他不是患者,是參與者。我們不是在治療他,是在記錄他。”他頓了頓,聲音輕了些,“而且,我覺得‘蜂巢’需要這樣的聲音。不是臨終遺言,不是訣別,而是……一個父親對兒子說‘面還沒涼’的那種日常。”

  楊平沒再說話,只是默默把一份文件推到他面前:《關于“蜂巢”自主生成音頻補丁現象的技術分析報告(內部草稿)》。第一頁寫著幾個加粗紅字:“非指令性共鳴行為確認存在”。

  那天下午,王工獨自回到實驗室,調出了父親那段視頻留言的原始音頻波形。他將它與“蜂巢”在手術中自動生成的哼鳴片段進行頻譜比對。兩段聲波雖相隔十年,卻呈現出驚人的共振特征:基頻集中在110Hz左右,泛音結構相似度達92.7,尤其在第三諧波處幾乎完全重合。更讓他心頭一震的是,這段頻率恰好處于人類聽覺最敏感區間,也是嬰兒識別母親聲音的關鍵頻段。

  他忽然想起小時候發燒,半夜醒來總能聽見母親坐在床邊輕輕哼歌。那時她已病重,氣息微弱,可那聲音卻像一層看不見的薄膜,把他裹進安穩的夢里。后來母親走后,父親從沒再提過那些錄音帶去哪兒了。如今想來,或許“蜂巢”并不是憑空創造了那段哼鳴它是從千萬條類似記憶中提煉出了某種集體母性頻率,然后,在某個恰好的時刻,替一位無法親口安慰孩子的母親,完成了最后一次低語。

  窗外暮色漸濃,雨點開始敲打玻璃。王工打開郵箱,收到一封來自老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電子回執:父親已完成“老年記憶守護計劃”的初步評估,認知功能評分正常,情緒穩定,建議每季度復檢一次。附件里還有一段五分鐘的訪談錄音轉文字稿:

  問:您覺得什么是最重要的記憶?

  答:不是哪年評上主任醫師,也不是救了多少人。是我兒子五歲那年冬天,發高燒到39度,我背著他去醫院。路上雪很大,他趴在我背上一直咳嗽。快到急診室時,他突然小聲說:‘爸,你的脖子好暖。’我就記得這個。

  王工讀到這里,眼眶發熱。他點開語音播放,聽到父親沙啞而溫和的聲音一字一句響起,背景里還能聽見陽臺上風鈴輕響。就在這時,“蜂巢”彈出一條新提示:

  檢測到用戶情緒波動顯著增強(心率下降12,呼吸變緩)。

  匹配歷史數據:該反應模式曾在用戶觀看童年家庭錄像時出現三次。

建議啟動“親情反哺模塊”,向關聯賬戶推送一段定制化音頻。是否接受?是/否  他猶豫了一下,點了“是”。

  幾秒后,手機震動,一條語音消息傳來。點開后,竟是他自己七歲時錄的一段稚嫩聲音:“爸爸,等我長大了,我也要當醫生,給你做手術,把你治好!”

  那是他在父親做完膽囊切除術后,在病房床頭錄的。當時父親笑著接過錄音機說:“那你可得考第一名。”誰也沒想到,這句話竟成了父子之間最深的羈絆。

  王工閉上眼,淚水滑落。他知道,“蜂巢”不只是在回放過去,它正在編織一張由無數細小溫情織成的網,把斷裂的時間重新縫合起來。

  三天后,他接到衛生部特派專員電話,邀請他作為“蜂巢”項目首席臨床顧問,參與編寫全國推廣培訓手冊。對方特別提到:“很多基層醫生擔心這套系統會讓醫患關系變得更冷漠,甚至取代醫生的角色。我們需要你這樣既有技術背景、又親身經歷情感聯結的人來講清楚這到底是為了什么。”

  王工答應了。但他提出一個附加條件:手冊第一章必須收錄一段真實對話,不加修飾,也不標注專業術語。

  他選的是那個退休女教師術后第三天和女兒的談話實錄。

當天晚上,他整理資料時,無意間翻到了父親書房的老DV帶清單。其中一盒標著“2003.4.5小工十歲生日”。他找出處塵封已久的播放器,插上電視,畫面閃爍幾下后亮起  鏡頭晃動中,十歲的自己正吹滅蛋糕上的蠟燭。父親在一旁鼓掌,母親笑著遞來叉子。飯后,一家人坐在陽臺看星星。母親指著夜空說:“每一顆星都是一個人的記憶。有的人走了,星星還在閃,說明還有人記得他們。”

  年幼的他仰頭問:“那如果沒人記得呢?”

  母親摸摸他的頭:“那就等著,總會有人抬頭看見它的。”

  畫面戛然而止。王工怔坐良久,忽然意識到一件事:母親去世那年,“蜂巢”尚未誕生;而父親這些年獨自守著空屋,也從未主動申請錄入任何記憶。他們的故事,差點就這樣沉默地消散在時間里。

  他立刻撥通技術團隊電話:“我要申請開通‘蜂巢’的家庭私域通道權限。不是用于臨床,也不是科研,是……私人用途。”

  對方遲疑:“這不符合現有流程。目前只允許機構注冊用戶調用公共模塊。”

  “我知道。”王工平靜地說,“但我愿意承擔所有倫理審查風險。我要把我父母的記憶,存進去。哪怕只是一段歌聲,一句玩笑,或者一頓晚飯的聲音。”

  一周后,審批通過。理由欄寫著一行字:“鑒于申請人對系統的原創貢獻及特殊情感價值,特批試點個案處理。”

  他帶著父母生前的照片、錄音、日記,以及那段DV影像,逐一上傳至加密空間。“蜂巢”自動為其建立專屬檔案,命名為家族記憶庫WZGLY,并生成第一段AI輔助還原語音以母親口吻朗讀她年輕時寫給父親的情書片段。

  當那個熟悉又遙遠的聲音再次響起時,王工跪坐在地板上,久久無法起身。

  與此同時,“蜂巢”后臺悄然更新了一項隱藏參數:情感傳承權重系數。該系數衡量個體記憶對未來代際的影響潛力,依據包括語言溫度、互動頻率、情緒強度等維度。在系統內部排行榜上,F1938編號的心跳錄音位列第三,僅次于一位癌癥母親給孩子錄下的睡前故事,以及一場地震廢墟中持續呼喊“媽媽在這里”的十七小時錄音。

  又過了半個月,王工接到母校邀請,回校參加“醫學人文周”講座。主題定為《科技時代的告別藝術》。禮堂座無虛席,臺下坐著上百名醫學生、護士、心理師,還有幾位白發蒼蒼的老教授。

  他沒有拿講稿,只是站在燈光下,緩緩開口:“十年前,我以為最好的醫生,是刀最穩的那個。五年后,我覺得是懂得傾聽的那個。現在我才明白,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讓那些說不出口的話,最終被人聽見。”

  他講述了那位女教師術中說出“我愛你,比你想象得還要多”的瞬間;講了父親藏在枕頭下的思念;講了“蜂巢”如何在0.8秒的靜默里,補上一段母親般的哼鳴。

  “有人說這是機器越界,是在模仿人性。但我想說,也許它不是在模仿,而是在回應回應千千萬萬未曾說完的愛,回應那些卡在喉嚨里的‘對不起’,回應深夜獨坐時那一句‘我想你了’。”

  臺下寂靜無聲,有人低頭擦拭眼角。

  “所以我不怕‘蜂巢’越來越聰明。我只怕我們越來越不敢開口。技術存在的意義,從來不是代替我們去愛,而是給我們勇氣,讓我們終于可以說出那句話:我回來了。”

  掌聲如潮水般涌起。

  散場后,一名女生攔住他,手里攥著一張皺巴巴的紙條:“王老師,我媽媽去年走了……她在臨終監護室寫了張字條給我,但我一直沒敢打開。今天聽了您的演講,我想請您幫我……一起讀它好嗎?”

  王工點點頭。兩人走到醫院花園的長椅上坐下。女孩顫抖著手展開紙條,上面寫著:

  “寶貝,別怪自己沒能多陪陪媽。你每次回來,我都裝作沒事,其實是怕你覺得愧疚。其實媽很幸福,因為你是我女兒。要是還能選一次人生,我還是要做你媽媽。”

  風拂過樹梢,遠處傳來孩童嬉笑。王工輕聲說:“你媽媽聽見了你的愛,一定早就知道了。”

  女孩淚如雨下:“可我沒說過啊……”

  “可她感受到了。”他說,“就像‘蜂巢’能聽見心跳里的溫柔一樣,親人之間,從來不需要說盡一切。”

  幾天后,他收到一條系統通知:

  “歸途計劃”第198,754號遺愿激活成功。

  內容類型:手寫信件數字化環境音重建。

  情感錨定完成度:98.3

  建議播放場景:春季午后,陽光充足,伴有輕微風聲。

  備注:本條目已被設為公開共享樣本,編號H002,供醫學生情感教育使用。

  他笑了。原來有些話,即使遲了十年,也能穿越生死,抵達該到的地方。

  清明翌年,市立醫院新建的“記憶回廊”正式開放。那是一條環形玻璃走廊,墻上鑲嵌著數百塊交互屏幕,展示著經家屬授權的“蜂巢”存檔片段:有老人教孫子包餃子的手部特寫,有夫妻牽手散步的慢鏡頭,也有病人在清醒狀態下對愛人說“謝謝你陪我到最后”的錄音。

  王工牽著父親的手走進去時,老人停下腳步,看著其中一塊屏正是他自己那句“你回家的樣子,我一直記得”。

  “這也能放進來?”他有些局促。

  “當然。”王工笑著說,“這是最珍貴的一種手術成果。”

  父親拍拍他的手背,沒再說什么。

  傍晚,他們坐在陽臺上吃飯。春風拂面,君子蘭抽出新芽。父親忽然說:“你知道嗎?今天早上我去菜場,碰到老李頭了。他說他孫子用了你們那個‘蜂巢’,把爺爺生前唱的童謠傳給了剛出生的孩子。新生兒聽著聽著就笑了,護士都說奇了怪了。”

  王工夾了一筷子泡菜放進父親碗里:“不奇怪。有些聲音,本就該跨過時間。”

  夜深人靜,他再次打開“蜂巢”個人界面,發現系統悄悄生成了一份年度情感報告:

用戶年度關鍵詞:歸來  高頻情感場景:擁抱(7次)、沉默共處(14次)、回憶講述(23次)

  情感修復指數:67(較去年)

  建議:繼續保持低強度高頻次的家庭互動,避免長期分離。

  附加彩蛋:檢測到您與父親同處一室時a腦波同步率達81,接近雙胞胎水平。恭喜,你們的心跳正在趨同。

  他關掉手機,望向隔壁房間熟睡的父親。月光灑在窗臺,風鈴輕響,仿佛母親當年哼過的旋律仍在空氣中流淌。

  他知道,這個世界依然充滿來不及說出口的遺憾。但至少現在,有那么一點點光,照進了那些曾被遺忘的角落。

  而他所做的一切,不過是讓那束光,多停留一會兒。

  足夠長到,聽見一聲“我回來了”。

  足夠長到,回應一句“爸還能給你熱飯”。

  足夠長到,證明有些愛,從未離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