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四千三百八十七章 從近地到月球的跨越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倒計時10秒,指揮中心內所有人都站了起來,目光死死盯著屏幕上跳動的紅色數字。吳浩的手指懸在點火指令按鈕上方,指尖微微泛白——這不僅是一次發射,更是東大航天從無人到載人、從近地到月球的跨越。

  “1!點火!”

  隨著吳浩按下按鈕,發射臺下方的導流槽噴出巨大的白色水霧,建木十號火箭底部爆發出耀眼的橙黃色火焰,轟鳴聲如同驚雷滾過南海,箭體緩緩離開發射臺,帶著行者二號飛船和三名航天員,向著深邃的太空攀升。屏幕上的高度數據飛速跳動:100米、1000米、10公里……一級火箭分離、二級火箭點火、整流罩分離,每一個步驟都精準得如同教科書。

  當飛船進入近地軌道的消息傳來時,指揮中心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吳浩卻沒有歡呼,他緊盯著屏幕上的地月轉移軌道參數,對著對講機下達指令:“通知飛船測控團隊,密切關注太陽翼展開后的供電效率,按獼猴任務的能源調配方案調整負載,確保地月轉移階段的能源安全。”

  窗外的天已蒙蒙亮,第一縷陽光照在指揮中心的玻璃上,反射出金色的光芒。吳浩走到落地窗前,望著天空中漸漸消失的火箭尾跡,掏出手機給生物醫療實驗室發了一條消息:“‘星塵’和‘云絮’的‘功勞’,我們收到了。”

  屏幕上,行者二號飛船正朝著月球的方向飛去,艙內的航天員正透過舷窗眺望地球——那顆藍色的星球在黑色的太空中格外璀璨,而38萬公里外的月球,正靜靜等待著中國人的到來。吳浩知道,點火只是開始,接下來的地月轉移、月球捕獲、月面著陸,還有更多挑戰在等著他們,但此刻,他的心中只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這場跨越星辰的征程,他們終將抵達終點。

  行者二號飛船進入近地軌道后,按預定程序完成姿態調整,太陽翼如同巨大的銀色羽翼,在太空中緩緩展開至最大角度。指揮中心主屏幕上,供電功率數據從初始的12kW快速攀升至18kW,穩定在設計值的100——這是基于獼猴任務的能源優化成果,太陽翼表面的多晶硅電池片經過納米涂層改良,光電轉換效率比建木九號提升了12,足以支撐地月轉移階段的所有設備運行。

  “吳總,地月轉移軌道參數計算完成,點火窗口定在1小時后,所需速度增量3.2km/s,推進劑消耗量預計180kg。”軌道工程師的匯報聲打破指揮中心的短暫寧靜,屏幕上彈出一條弧形軌道,從近地軌道延伸至月球軌道,紅點代表的飛船正沿著軌道緩慢移動。

  吳浩的指尖在觸控屏上滑動,調出太陽翼的實時監測畫面:“太陽翼的帆板驅動機構溫度怎么樣?之前獼猴任務中,長時間光照導致驅動機構溫度升至58℃,超過了45℃的預警值,這次的散熱片優化有沒有效果?”

  “散熱效果顯著!當前溫度39℃,比設計值低6℃。”熱控工程師調出溫度曲線,“我們在驅動機構外側加裝了蜂窩狀散熱通道,結合被動散熱與微型風扇主動散熱,即使在太陽直射下,溫度也能穩定在40℃以內。”

  就在地月轉移點火倒計時30分鐘時,供電系統突然出現波動——太陽翼的供電功率從18kW驟降至15kW,艙內照明系統短暫閃爍后恢復正常。“報告吳總!2號太陽翼的第3組電池片出現電壓衰減,初步判斷是太空粒子撞擊導致的局部短路!”供電崗位的工程師急聲道,屏幕上的電池片狀態圖顯示,一片紅色區域正在緩慢擴大。

  吳浩立刻切換至太陽翼的高清畫面,看到2號太陽翼邊緣有一個米粒大小的黑色斑點——那是太空粒子撞擊留下的痕跡。“啟動太陽翼冗余供電模式,關閉故障電池片所在的支路,將功率分配至其他三組電池片。”他的聲音沉穩如常,“同時調整飛船姿態,讓1號太陽翼正對太陽,補償供電缺口,確保轉移點火時供電功率不低于16kW。”

  3分鐘后,供電功率穩定在16.5kW,故障支路成功隔離。“吳總,故障電池片的損傷范圍沒有擴大,預計不會影響后續任務。”供電工程師松了口氣,“我們之前在獼猴飛船上做過多次太空粒子撞擊模擬測試,冗余設計完全能應對這種單點故障。”

  地月轉移點火如期進行。飛船推進艙的主發動機噴出淡藍色火焰,在黑色太空中拉出一道纖細的光帶。指揮中心內,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速度增量數據上——3.2km/s的目標值如同一條紅線,速度表上的數字從7.8km/s穩步攀升,每一次跳動都在拉近與月球的距離。“點火完成!速度增量3.21km/s,偏差0.01km/s,完美進入地月轉移軌道!”推進崗位的歡呼聲響起時,吳浩的指尖終于從觸控屏上移開,杯中的溫水已涼透。

  三天的地月轉移旅程中,指揮中心始終保持著高度戒備。航天員們按計劃進行體能訓練和設備檢查,模擬艙內的人工重力模塊按0.5g周期運行,航天員的骨密度監測數據顯示,流失率僅為0.8,遠優于預期——這背后,是“星塵”和“云絮”83天的月面駐留數據提供的精準參考,從營養配方到重力參數,每一項優化都凝結著前期試驗的心血。

  飛船抵達月球軌道附近時,意外再次出現。“吳總,月球捕獲雷達的信號出現雜波干擾,軌道偏差從0.3km擴大至1.2km!”測控崗位的工程師喊道,屏幕上的月球軌道模擬圖中,飛船的紅點偏離了預定軌道,若不及時調整,將錯過著陸窗口。

  吳浩立刻調出干擾源分析數據:“是月球背面的環形山地形反射導致的雜波,之前獼猴飛船進入軌道時也遇到過類似情況,但偏差沒這么大。”他盯著軌道參數,快速計算調整方案,“啟動姿控發動機,進行兩次軌道修正:第一次修正量0.8°軌道傾角,消耗推進劑15kg;第二次修正量0.3km/s徑向速度,消耗推進劑12kg,確保飛船進入100km圓軌道。”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