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四千三百三十三章 “星光計劃”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深淵”危機,最終竟成了星火科技一次涅槃重生的契機。全球超過數萬名頂尖的技術專家和愛好者參與了這場前所未有的“星光計劃”,不僅迅速修復了已知漏洞,更在無數智慧頭腦的碰撞下,催生出了星鏈協議意想不到的進化方向,其安全性和魯棒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隨后發布的星鏈協議2.0版本中,吳浩引入了一個革命性的核心概念——“科技共生”。每一個接入網絡的設備,不再僅僅是終端,而是成為了一個具有邊緣計算能力和局部決策權的“細胞”。它們既能獨立運作,又能通過星鏈協議,與其他“細胞”協同感知、計算、進化,形成一個龐大而智慧的“數字生命體”。

  奇妙的景象開始出現:“極光智聯”的智能家居系統,開始能與“昆侖集團”的車載系統無縫對接,當你駕車回家途中,車輛會根據實時路況和你的疲憊程度,自動與家居系統聯動,調節室內燈光、溫度和沐浴熱水;“云舟健康”的匿名化醫療數據,在嚴格保護隱私和獲得授權的前提下,為星火科技的AI診斷模型提供了海量的學習樣本,使其準確率再次飛躍。甚至連曾經的死對頭“星環數碼”,也公開宣布其全線新產品將全面兼容星鏈協議。

  “奧林匹斯聯盟”苦心構建的技術和市場壁壘,在這種開放、共生、共贏的生態洪流面前,顯得如此脆弱和不合時宜,最終在內部巨大的分歧和外部壓力下,悄然瓦解。“硅谷巨人”的董事會連夜召開緊急會議,經過激烈辯論,最終投票決定,轉而尋求加入星鏈生態。史密斯在發給吳浩的郵件中,只寫了一句話:“You

  isolation.(你證明了,開放比封閉更有力量。)”

  然而,此刻的吳浩,目光已經投向了更遙遠、更廣闊的地方。

  在星火科技的年度大會上,沒有炫目的燈光舞美,沒有夸張的營銷話術,吳浩站在簡單的舞臺中央,向全球發布了名為“方舟計劃”的普惠科技方案。目標是利用星鏈協議和簡化版的AI芯片,制造出成本僅為傳統智能設備十分之一,卻能穩定為發展中國家和偏遠地區提供基礎教育、遠程醫療和緊急通信服務的終端設備。

  當全息投影展示出非洲草原上的孩子們,通過廉價的AR設備,第一次清晰地“觸摸”到恐龍化石,觀察細胞分裂,與萬里之外的老師互動時,臺下寂靜無聲,許多人眼中閃爍著感動的淚光。那些孩子眼中迸發出的好奇與喜悅的光芒,比任何一項參數突破、任何一次股價飆升,都更加動人心魄。

  年會結束后,喧囂散去,吳浩獨自一人來到總部頂樓那個屬于他的秘密空間——一個私人天文臺。巨大的天文望遠鏡如同沉默的巨人,指向深邃無垠的夜空。

  陳峰悄然走近,遞上一杯氤氳著熱氣的安神茶,輕聲道:“‘觀星臺’剛傳來的確認消息,‘奧林匹斯聯盟’……正式解散了。”

  吳浩輕輕“嗯”了一聲,目光依然停留在望遠鏡視野中那一片絢爛的獵戶座大星云上,仿佛聯盟的瓦解,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落定。

  “知道為什么,我當年力排眾議,執意要在這寸土寸金的總部頂樓,建這個看似毫無商業價值的天文臺嗎?”他忽然問道,聲音平靜。

  陳峰捧著溫熱的茶杯,搖了搖頭。

  “小時候,父親是名中學物理老師,家里不富裕,但他常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帶我去郊外的野地看星星。”吳浩的聲音很輕,帶著回憶的悠遠,“他說,人類在宇宙中如此渺小,如同塵埃。但也正因為意識到自身的渺小,我們才發明了語言、文字、科技……才學會了互相照亮,彼此溫暖,用微小的光芒,共同對抗浩瀚的黑暗。”

  他調整了一下望遠鏡的焦距,一顆屬于星火科技的人造衛星正平穩地劃過天際,其上的太陽能板在月光下反射出微弱而堅定的光。“技術就像這顆衛星,它本身沒有溫度,沒有善惡。但當它傳遞著母親的健康數據、承載著孩子的求知渴望、鏈接著陌生人之間的關懷與援助時,它就擁有了溫度。這溫度,才是我們所有努力的意義。”

  遠處,城市的燈火如同人間星河,綿延至視野盡頭。每一盞燈光的背后,都可能連接著星鏈的網絡,都可能有一個正在被科技溫暖、被連接、被賦能的生命。

  第二天,吳浩宣布成立“星火基金會”,將公司每年利潤的30投入全球范圍的科技普惠、教育公平和可持續發展項目。在成立儀式的演講中,他沒有談論任何技術參數、市場戰略或未來營收,只是講述了一個關于守護的故事:

  “我母親手術后的那個夜晚,萬籟俱寂,醫院的智能監測系統突然報警。不是因為她的生命體征惡化,而是系統通過學習分析全球數千萬例類似病例的數據,敏銳地預測到了一種極隱蔽的術后潛在風險。值班醫生根據這個預警,及時調整了用藥方案,避免了一次可能發生的危機。”他停頓了片刻,目光掃過全場屏息聆聽的眾人,深沉而真摯,“那天晚上,守在母親床前的我,才真正明白,我們嘔心瀝血研發的,從來不是冷冰冰的機器和代碼,而是守護生命的哨兵,是傳遞關懷的信使,是延長希望的火種。這,才是科技應有的樣子,也必須是星火科技未來的樣子。”

  “方舟計劃”如同在平靜湖面投下巨石,漣漪蕩至全球每個角落。曾經被資本遺忘的角落,如今閃爍著星火科技帶來的微光。在撒哈拉邊緣的村落,孩子們通過二手平板接觸星鏈教育庫;在喜馬拉雅山麓,巡醫者借助便攜終端進行遠程會診。

  但星河之下,總有流沙暗涌。

  吳浩站在頂樓天文臺,指尖劃過全息星圖。代表星鏈節點的光點已遍布七大洲,甚至開始向近地軌道蔓延。母親康復后留在瑞士療養,每日通過加密信道發送的園藝照片,成了他高壓生活中難得的慰藉。

  “他們開始用更隱蔽的方式了。”陳峰的聲音帶著疲憊,將最新監測報告投射在星圖旁。數條暗紅色的數據流正在侵蝕星鏈網絡,像血管中的毒素緩慢擴散。

  天才一秒:m.lingdianksw8.cc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