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四千三百三十四章 星空與燈火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吳浩站在頂樓天文臺,指尖劃過全息星圖。代表星鏈節點的光點已遍布七大洲,甚至開始向近地軌道蔓延。母親康復后留在瑞士療養,每日通過加密信道發送的園藝照片,成了他高壓生活中難得的慰藉。

  “他們開始用更隱蔽的方式了。”陳峰的聲音帶著疲憊,將最新監測報告投射在星圖旁。數條暗紅色的數據流正在侵蝕星鏈網絡,像血管中的毒素緩慢擴散。

  報告顯示,某跨國醫療設備巨頭“生命之樹”聯合多家數據服務商,構建了封閉的健康云系統。表面上兼容星鏈協議,實則通過底層接口篡改數據流向,將用戶健康信息導入私有服務器。

  “更棘手的是,”陳峰放大歐洲區域,“他們利用新出臺的《數字隱私法案》,指控我們過度收集數據。”

  吳浩凝視著那顆代表母親所在療養院的光點。那里正是“生命之樹”的大本營。

  “極光智聯”的趙明陽最先感受到寒意。

  深夜的辦公室,他反復觀看星火基金會發布的公益視頻——非洲兒童通過AR設備學習識字的畫面,與手中“生命之樹”的收購要約形成殘酷對比。對方開出的價碼足以讓他財務自由,代價是讓“極光智聯”成為封閉健康云的入口。

  視頻里,一個小女孩正用生澀的英語說:“我長大了要造會治病的機器。”

  趙明陽關閉視頻,撥通吳浩的加密線路。

  “他們要在三個月內構建替代網絡。”他言簡意賅,“用合規作為武器。”

  吳浩的回應出乎意料:“明天來參觀我們的新項目。”

  次日,趙明陽在星火科技最深處的實驗室里,看到了“螢火蟲計劃”。那不是商業產品,而是為漸凍人等重癥患者研發的腦機接口系統。當一位完全癱瘓的患者通過系統打出“謝謝”時,趙明陽終于明白星火科技與其他公司的本質區別——

  有些企業建造壁壘,有些企業搭建橋梁。

  危機在母親節那天爆發。

  全球多家媒體同步發布調查報告,質疑星鏈健康設備的數據安全性。配圖是吳浩陪母親在瑞士療養的照片,暗示科技巨頭利用家人測試未成熟技術。

  股價應聲下跌。

  董事會會議室里,股東們爭得面紅耳赤。有人要求立即停止“方舟計劃”,有人主張剝離醫療業務。

  吳浩安靜地聽完所有爭論,最后調出一段實時影像:納米級傳感器正在患者血管內巡航,將癌細胞活動數據實時傳回AI診斷平臺。

  “如果因為害怕泥沙就拒絕河流,我們永遠到不了大海。”他關閉影像,“解決問題的答案,永遠在下一個技術突破里。”

  當晚,星火科技宣布全面開放醫療設備的原始代碼。任何第三方機構都可以審查、測試、驗證他們的數據安全措施。

  與此同時,在瑞士療養院,吳浩母親主動邀請記者參觀自己的日常康復訓練。老人佩戴的智能設備如何工作,數據如何加密,完全透明地展示在鏡頭前。

  “我兒子做的不是生意,是善事。”她對著鏡頭微笑,手腕上的設備閃爍著安穩的藍光。

  真誠,有時是最鋒利的矛。

  更令人意外的是,“生命之樹”的幾位前高管主動聯系星火科技,提供了關鍵證據:該公司系統性篡改臨床數據,夸大自家產品療效。

  “我們想找回學醫的初心。”其中一人在視頻會議里這樣說。

  這場風波以“生命之樹”接受全球調查告終。但吳浩卻在內部會議上強調:“不要慶祝對手的失敗,要思考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他啟動“沃土計劃”,將星鏈協議的核心模塊捐贈給開源社區,同時建立嚴格的技術倫理審查機制。就像把種子撒向沃土,讓不同作物都能茁壯成長。

  曾經封閉的“櫻花電子”率先擁抱變化,將最先進的柔性屏技術接入星鏈開源標準。他們的工程師與“晶屏光電”的團隊合作,開發出成本降低60的醫療級顯示屏。

  開放,正在催生意想不到的創新。

  半年后的世界物聯網峰會上,吳浩沒有展示任何新產品。他身后的大屏幕播放著來自全球的影像:

  南極科考站通過星鏈與BJ課堂實時連線;

  亞馬遜部落用防水終端標記雨林生態;

  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借助氣象數據規劃放牧路線……

  “技術不應該高高在上像星空,”吳浩說,“而應該像每家每戶的燈火,溫暖而實用。”

  峰會結束時,曾經的對手“硅谷巨人”宣布加入星鏈生態。他們的CEO在演講中坦言:“我們花了太久時間建造城堡,卻忘了世界本應沒有圍墻。”

  又是一個深夜,吳浩帶著女兒來到天文臺。五歲的小姑娘好奇地擺弄著望遠鏡,突然指著天空:“爸爸,有顆星星在動!”

  那是星火科技最新發射的通信衛星,承載著為偏遠地區提供免費網絡的任務。

  “它孤單嗎?”女兒問。

  吳浩想起白天的報告:星鏈網絡已連接超過十五億設備,每天處理的數據量相當于整個互聯網初創期的年度總和。

  “不孤單,”他抱起女兒,“每盞燈都是它的朋友。”

  就像每個接入網絡的設備,每個被科技溫暖的生命,都是這顆藍色星球上的燈火。雖然微小如塵,卻共同照亮著人類前行的道路。

  窗外,城市的霓虹依舊閃爍。但在此刻的吳浩眼中,那已不僅是商業版圖的象征,更是無數夢想與希望的具象。

  星火科技的故事還在繼續,但已融入更大的敘事——關于技術如何回歸人性,競爭如何走向共生,微光如何匯成星河。

  而這一切,都源于那個簡單的信念:讓每個生命都能被科技溫暖,讓每次進步都能為人類文明添磚加瓦。

  天文臺的望遠鏡依然指向深邃宇宙,但它的主人已經明白,真正的星辰大海,其實就在這片被燈火點亮的土地上,在每個渴望更好的心靈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