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四千二百六十四章 扭曲的銀線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在一個月相漸滿的深夜,吳浩打著手電筒走向靶場。月光透過稀薄的沙塵灑在“天樞III“的炮管上,金屬表面的仿生溝槽里積著細沙,像凝固的波浪。李默蹲在炮身下方,手里的超聲探傷儀正在掃描新更換的鎢合金電樞,儀器屏幕上的波紋隨著探頭移動而起伏。“昨晚測試的磨損率下降了40,“他指著屏幕上一段相對平滑的曲線,“但高溫下的金屬疲勞裂紋還是出現了。“

  探傷儀屏幕上,細密的裂紋像蛛網般在電樞表面蔓延,在手電筒的光束下閃著銀灰色的光。林舟遞過一份光譜分析報告,紙頁邊緣被手指捻得起毛,上面布滿紅色的批注和修改痕跡。“我們在鎢合金里摻入了戈壁特有的獨居石礦微粒,“他指著成份分析表上的一行數據,“耐高溫性能提升25,但在持續高溫射擊測試中,裂紋擴展速率還是超過了設計值。你看這組對比圖,射擊三十次后,裂紋長度增加了0.3毫米。“

  突然,靶場邊緣的光伏板陣列亮起應急燈,智能微電網的儲能系統開始滿負荷運轉,低沉的蜂鳴聲穿透夜色。吳浩抬頭望向實驗室方向,只見生物實驗室的窗戶亮如白晝,百葉窗后晃動的身影顯示著里面的忙碌。“讓趙博士送些極端環境下的耐極端菌株過來,“他對著對講機說,“那種能在70℃高溫泉水中生長的菌株,合成的彈性蛋白或許能填補金屬裂紋。記得提醒他們,用防輻射容器運輸,戈壁的晝夜溫差會影響活性。“

  數小時后,當東方泛起魚肚白時,涂有彈性蛋白涂層的電樞被裝入炮管。吳浩站在指揮中心,看著屏幕上的發射倒計時,掌心沁出的汗水在操作臺上留下濕痕。“儲能系統充電至100,“李默的聲音帶著夜的沙啞,“彈性蛋白涂層在75℃環境下的黏附力測試合格,實彈測試準備就緒。“

  隨著發射指令下達,電磁炮發出低沉的嗡鳴,比往日更顯沉悶。彈丸沖出炮管的瞬間,觀察哨的玻璃被震得嗡嗡作響,一股無形的壓力波穿過空氣。二十秒后,靶區傳來沉悶的爆炸聲,監控畫面顯示彈丸精準穿透1.2米厚的裝甲靶。而在回收的電樞樣品上,那些曾讓團隊徹夜難眠的裂紋,已被彈性蛋白形成的生物膜牢牢覆蓋,在電子顯微鏡下呈現出如同蛛網般的致密結構。

  在一個典型的戈壁高溫日,基地迎來年度極端環境驗收測試。吳浩站在智能能源中心的監控大屏前,看著實時刷新的環境參數:地表溫度59℃,風速12米/秒,空氣濕度12——這組數據在屏幕上以紅色高亮顯示,構成了西北戈壁八月最嚴苛的“淬火“條件。

  “天樞III“的炮管在陽光下泛著藍黑色的光,炮身新噴涂的仿生涂層上,無數微米級的凹坑正隨著溫度升高而收縮,將沙粒自動抖落。林舟舉著新的測試報告,防曬袖套上沾著沙塵與冷卻液的混合物,報告紙頁被汗水浸得發軟。“抗沙涂層的自清潔效率提升至85,“他指著一組對比曲線,“在連續多次沙塵暴模擬測試中,過濾器堵塞周期延長到原來的兩倍以上。最新一批樣品在實驗室70℃環境下持續運行了三百小時,性能衰減小于5。“

  李默調試著儲能系統的新模塊,模塊外殼上刻著細密的散熱槽,靈感來自沙漠狐貍的耳朵結構,在陽光下閃爍著金屬光澤。“超導線圈的溫度穩定在82K,“他調出能量波動圖,曲線平穩得如同鏡面,“新的散熱設計讓儲能密度提升了15,現在能支持連續三次滿功率發射。“

  午后,當太陽升至最高點時,驗收測試正式開始。目標是遠處沙漠中的移動靶車,模擬敵方裝甲集群在高溫環境下的高速機動。吳浩看著戰術屏幕,靶車在沙丘間劃出的軌跡如同金色的閃電,而“天樞III“的火控系統正以毫秒級的間隔刷新著目標數據。

  “發射!“

  彈丸以7.3馬赫的速度沖出炮管,在高溫空氣中劃出一道扭曲的銀線,尾焰呈現出奇異的青藍色。十五秒后,靶區騰起橙色火球,監控畫面顯示彈丸精準命中靶車的動力艙,裝甲板被撕裂的瞬間,沙塵與金屬碎片形成的煙柱直沖天際。

  “命中!CEP0.4米!“林溪的歡呼聲穿透了指揮中心的寂靜,“高溫環境下的空氣密度補償算法發揮作用,彈丸實際命中點比預測值還近0.2米!所有關鍵指標均超過設計要求!“

  驗收會結束時,夕陽正將戈壁染成熔金。周院士將一面繡著“沙海淬火“的錦旗遞給吳浩,錦旗邊緣的金線在余暉中閃著光。“你們在這個八月的戈壁上,“老人的聲音帶著顫抖,“用沙子和陽光淬煉出的不只是武器,更是一種在絕境中尋找生機的智慧。“

  深夜的基地實驗室里,吳浩盯著電子顯微鏡下的嗜熱菌蛋白分子結構——那些像螺旋槳般的蛋白鏈,正緊緊纏繞在石墨烯的蜂窩狀網格上。李默遞過一份新的研發計劃,標題是“極端環境適應性技術體系構建“,里面赫然列著將戈壁經驗應用于深海、太空等場景的藍圖。

  “剛才接到通知,“李默的聲音帶著興奮,“海軍希望我們協助解決艦載電磁炮在熱帶海域的散熱問題,他們說咱們的仿生散熱技術在高溫環境下的表現比傳統方案好40。“

  吳浩抬頭望向窗外,戈壁的星空格外清澈,銀河像條灼熱的鐵流橫亙天幕。他想起三年前插下的第一根測量樁,那時的戈壁只有風沙和絕望,而現在,每一粒沙、每一度高溫,都在成為技術突破的鑰匙。實驗室的門被推開,林舟抱著新的電樞樣品進來,樣品表面的仿生紋路在燈光下閃著銀光,紋路間還嵌著幾粒未清理的石英砂。“吳總,我們用嗜熱菌蛋白改良了電樞涂層,在70℃的射擊測試中,磨損率降低了55!“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透沙塵,照在“天樞III“的炮管上時,吳浩看見炮身的仿生溝槽里,不知何時落了粒沙打旺的種子。在昨夜的高溫中,種子外殼被曬裂,露出了嫩綠色的芽尖——這株在鋼鐵與超導之間萌發的生命,像極了他們在戈壁創造的奇跡:于烈焰中扎根,在風沙里抽芽,終將長成守護這片土地的脊梁。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