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版 剛走進大廳,一股帶著淡淡培養基氣息的空氣撲面而來。
實驗室主任趙博士正帶著科研人員工作呢,見眾人進來,連忙起身迎接起來。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歡迎蒞臨我們極端環境生物實驗室。
我們這座極端環境生物實驗室是由公司投資建設的一座用于研究極端環境生物的實驗室,這也是目前國內乃至國際上規模最大,設施設備最全,技術最先進,也是科研成果最多的一座實驗室。”
“大家請跟我來,接下來我向大家展示我們實驗室的部分科研成果。”說著趙博士帶著眾人開始在實驗室里產管起來。
偌大的實驗室被分為了眾多小區域和小空間,這些區域和空間內安放著各種科研設備,還有各種大小尺寸的培養艙和培養皿,培養箱。
走到一個透明培養艙前,大家停下了腳步,培養艙里,淡粉色的菌落在瓊脂上蔓延,艙壁屏幕顯示著環境參數:溫度12℃,壓強60MPa,模擬的是馬里亞納海溝的深海環境。
周院士立刻被吸引過去,指著培養艙里游動的微生物問道:“這是從深海熱液口篩選的嗜熱菌?看著形態有點像古菌。”
“您眼力真好。”
趙博士贊了一句,然后點頭講道:“這是我們幾年前參加遠洋科考項目從南海1200米深的熱液區采集的菌株,經過三代馴化,現在能在121℃的高溫和50MPa的高壓下穩定繁殖。
它的細胞膜里有一種特殊的脂類,能抵抗極端壓力,這是我們目前發現的最耐高溫高壓的微生物。”
一位來自生態環境部的專家指著旁邊的紅色液體培養基問道:“那這個呢?顏色這么深,是高鹽環境吧?”
“是柴達木盆地的鹽湖樣本。”
趙博士調出屏幕上的數據說道:“這里模擬的是含鹽量28的鹵水環境,比死海還高5。
您看這些紅色的嗜鹽菌,能把鹵水里的鉀、鋰離子富集起來,我們正在用它做鹽湖提鋰的生物工藝,傳統化工提鋰成本高,還污染環境,用這種菌,鋰的提取率能提高32,而且全程零排放。”
張副總忽然指著角落里一個冒著白氣的低溫培養倉,不由的問道:“低溫環境還能活的微生物?
邊防哨所的廢水處理一直是難題,冬天管道凍住,生化處理池里的細菌全凍死了,這東西能用得上嗎?”
“太能用了。”
趙博士將眾人引到這個低溫培養倉的觀察窗前,然后指著里面的培養基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白色菌膜,沖著眾人介紹道:“這是從阿爾泰山凍土帶分離的低溫放線菌,最適生長溫度15℃,能在零下40℃存活。
我們做過試驗,把它制成菌劑加到低溫污水處理設備里,即使在30℃的野外,COD(化學需氧量)去除率仍能保持85以上。
現在西疆軍區的幾個高原哨所,已經用了這套生物處理系統,不用再擔心冬天管道結冰和菌群失活的問題。”
說著,趙博士將眾人引領到試驗區一太電子顯微鏡前,然后指著顯微鏡屏幕上的畫面沖著眾人介紹起來。
“各位請看,這個是我們從塔克拉瑪干沙漠200米深的鹽堿層里分離的菌株,能在pH值11的環境下存活,還能分解聚氨酯。“
顯微鏡屏幕上,幾株透明的微生物正在蠕動,周圍的塑料碎屑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小。
“這意味著什么?“來自內陸的專家追問。
“意味著未來在空間站、深海探測器里,能用它降解塑料垃圾。“
趙博士拿起一個培養皿,里面的藍色凝膠正緩慢變色,繼續介紹道:“我們把這菌株的基因片段植入小球藻,現在它既能光合作用產氧,又能分解有機廢物,已經在模擬空間站環境里試了三個月,效果遠超預期。“
李哲突然湊上前,盯著培養皿邊緣的傳感器不由驚訝道:“這是實時監測pH值和氧濃度?用的是光纖傳感技術?“
“李工好眼力。“
趙博士笑了講道:“傳統傳感器在極端環境下容易失效,我們和公司的光電技術研究所進行合作,把光纖光柵植入培養基,精度能到0.01pH,響應速度比傳統設備快十倍。“
李哲的眼睛亮了:“我們軍車的環境監測系統正缺這技術!沙漠行軍時,車載傳感器總被沙塵糊住,要是能用這光纖技術.“
“下來找時間細聊。“吳浩拍了拍他的肩膀笑著說道:“趙博士團隊剛申請了軍民融合項目,正想找應用場景。“
聽到吳浩這么說,李哲這才點了點頭沒在繼續。
這個時候,周院士俯身看著一臺正在運轉的生物反應器,里面的液體不斷翻滾,連接的檢測儀上顯示著實時代謝產物數據。“你們是在利用微生物合成什么?這曲線看著像在產酶。”
“是低溫脂肪酶。”趙博士調出分子結構模型,然后介紹道:“傳統的脂肪酶在低溫下活性會降到10以下,比如部隊的野戰食品加工,冬天在高原做油炸食品,油溫不夠就容易糊。
這種酶在0℃時活性還能保持90,我們已經把它用到野戰炊事車的食品加工模塊里,炸油條、做罐頭,效率比以前高40,還能節省燃料。”
他頓了頓,補充道:“更重要的是在生物醫藥領域。很多疫苗和蛋白藥物需要低溫酶催化合成,以前依賴進口,一噸酶制劑要800萬。
我們用基因編輯技術優化了這種菌的代謝路徑,現在成本降到120萬,純度還更高。”
兵器工業集團的王總指著一塊培養皿里的黑色菌落問道:“這東西看著不起眼,能抗輻射?”
“您可別小看它。”
趙博士拿起培養皿,對著光展示道:“這是耐輻射奇球菌,我們從甘肅敦煌的戈壁輻射區篩選出來的。
它能承受5000戈瑞的輻射劑量,相當于人體致死量的100倍。
更厲害的是,它的DNA被輻射打碎后,能在24小時內自我修復完整。”
他調出一組對比實驗數據,然后記者講道:“我們把它的修復基因轉到酵母菌里,現在這種工程菌已經用在核電站的廢水處理上。
傳統處理工藝對放射性物質的吸附率只有60,用這種菌,能達到92,而且處理后的菌體能直接固化,減少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