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二千三百四十七章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它的到來是如此的……怎么形容呢?合理?理所當然?

  總之,一切的改變就好像就該如此,好像他們一開始進入的就是這樣的環境,它原本就在那里一樣,沒人知道環境是什么時候變的,也沒人知道它是什么時候到來的。

  它就是永恒!

  這個宇宙的具現化,它就是宇宙本身!

  雖然一直說宇宙五大神五大神,但實際上本質上永恒高于一切!它是一切的開始,也是一切的結束,它是一切,一切也是它!

  甚至可以說,五大神之中除了行星吞噬者之外,其他三位本質上也只是永恒的不同方面的映射。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把他們當做兄弟姐妹,可實際上他們本質上并不是這種倫理上的關系,他們的關系更古怪。

  就像之前說的,它是一,一即是全,全即是一!

  行星吞噬者的存在本身也是一場意外。它是上一個宇宙的遺留。

  總之,永恒存在于這個宇宙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分子,每一個原子。

  所以它能夠做到很多很多,看起來聽起來都很匪夷所思的事情。

  就比如現在。

  它就這樣靜靜地坐在那,看著眼前發生的戰斗。

  但它沒有一絲一毫打擾的意思。

  哪怕被其他人看到了,它也沒有任何反應。

  “那個……是……”一名阿斯加德戰士忍不住問身邊的人。

  “不知道,我上哪知道去?反正……閉嘴!”

  膽大包天的阿斯加德人很少有懼怕的東西,實際上當一個人連死亡都可以看輕的時候,這個世界上真正能令他感到恐懼的東西真不多。

  連死都不怕的人,其可怕程度取決于動機的指向性。當這種無畏精神被扭曲為破壞性力量時,其破壞力足以顛覆社會秩序;而當它升華為守護性力量時,又能成為人類文明的基石。這種極端心態如同雙刃劍,既可能催生殉道式恐怖主義,也可能孕育出舍生取義的英雄。在負面維度,當個體將死亡視為對抗世界的終極武器,就會突破人類社會的道德底線。歷史上多次出現的自殺式襲擊事件證明,當求死欲望與極端意識形態結合,普通人的生命安全將遭受系統性威脅。這種“死亡崇拜“會解構社會規則,使暴力成為實現目的的合理手段。但轉向正面視角,這種心態恰恰構成了人類精神的高地。消防員逆行火場、醫生直面瘟疫、戰士堅守陣地,正是對死亡恐懼的超越成就了文明守護者。敦煌莫高窟的畫工在幽暗洞窟中耗盡一生,南極探險家在冰原上刻寫人類極限,這些行為本質上都是對死亡的蔑視與重構。

  本質上阿斯加德的文化是對死亡崇拜的異化。

  死亡崇拜是一種原始崇拜,是一種對死亡和瀕臨死亡的崇拜現象,類似的有生育崇拜、自然崇拜。這些源自于人類對于自然界規律的敬畏,隨著群體的產生,人的崇拜對象漸漸地從這些自然界物象上轉移到了某個人、某個具體物上面,固然感覺上更貼近生活,但是也很容易夸大,使群體行為變得盲目、狂妄。

  死亡是地球上生物都要面對的問題,大概第一個意識到這個現象的人,也曾像《西游記》里面孫悟空看著花果山很多老猴死亡時那樣不甘,也試圖做些什么去延長或者阻止這種現象產生,但實際上是無可奈何的。對于未知且呈現巨大威力的事物,人很容易產生恐懼,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在普遍懵懂的時期,大概是一位比較敏感的先祖,看到同伴的死,感受到了無常和對自己日常的影響,才反思出對死亡的敬畏之心。越是在自然界本身當中存活,人們就越會發現很多無力改變而又深受其影響的事物,諸多的原始崇拜就是這樣來的。當這種直觀的體驗被掩飾、弱化的時候,人們就很難在心里升騰起那種敬畏之心,距離產生美,也產生錯覺。人類的族群發展,使得人類在自然界生活的時候有了更多的底氣,就是受到的威脅變少了,并非是不存在。人的滿足感很奇妙,有時候被賦予了一點生存的權利,就可以拋卻很多重要的東西。當有人建造了可以居住的洞穴或木屋,好多人便開始對他表示誠服,為了自己也能夠獲得相應的技能,從而逃避死亡的威脅;當有人發現了造火方式,用以抵抗野獸、煮熟食物,很多人轉而又對這個人表示誠服,同樣是為了更好的逃避死亡的威脅……當人類的技術達到一定地步的時候,對于維持逃避死亡技術實現的大量資源非常重視,也許是個別的不安感,也許是被死亡激發的自私,也許是人的個體意識終究太強,資源掠奪戰爭不可避免的發生,并且越演越烈,很多人對于此間發揮作用的人也表示誠服。因為人在自然界中有了更多喘息的機會,也有了一定的改造環境的能力,改造自然是不可能的,人永遠處于自然界當中,無法真正脫離,氣候變化、斗轉星移都會對人的社會生活產生影響。其實對偉大人物的認可是有助于凝聚力產生的,但是夸大這種認可,變成迷信,而不去思考自然本身,就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自然的一切,可以被觀察感知,事物的增減你可以明確的感受到,但是人一旦盲目,就會有錯覺,認為很多東西平白出現,且可以一直被大量生產,認為自己站在一個無限資源盤上面去對待這個世界,變得丟失理性了。這種變化不單單是對同時代的類群進行傷害,也是對后代的掠奪傷害,因為沒有敬畏,也失去了做事的“度”。一個時段的極盛,后面伴隨的幾乎就是下一個時段的衰敗,“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損耗至少是這個界面躲不開的東西。生物死亡只是其中一種表現。

  阿斯加德這個明顯是過了。

  不過,別人的文化過了這么多年都這樣,所以外人也不好評價。

  但這的確賦予了阿斯加德很多特別的東西,比如膽子大,就像剛剛說的,連死亡都不能讓他們感到畏懼,還有什么值得他們恐懼的呢?(阿斯加德是真不怕死,比如電影中,海拉降臨阿斯加德,海拉展開大屠殺,那么多人看到海拉那么猛,可依然毫不猶豫的沖向她,勇的不要不要的,然后他們就死光光了……)

  但面對永恒,他們畏懼了。

  這在阿斯加德人身上極其罕見,特別是針對整個群體的時候,單個的阿斯加德或許還會因為個體的差異而會有膽小的人存在,可當阿斯加德人組成一個集體的時候,他們真的無所畏懼。

  阿斯加德人為什么人口這么少?

  一方面是因為生育率的原因……可實際上這絕對不是絕對原因,畢竟阿斯加德人的科技昌盛,加上壽命的原因,他們的人口就算增長再慢也不至于到現在不到千萬人口……要知道,全宇宙任何一個能夠進行星際旅行的文明,保底都是百億人口打底,就阿斯加德奇葩的要死。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他們太容易死了……不是說他們脆弱。

  而是他們習慣性的上頭。

  比如說對外戰爭,這些家伙壓根不怕犧牲,嗷嗷往上沖。特別是幾次大戰,比如和黑暗精靈的戰爭,那場戰爭規模非常非常大,黑暗精靈是滅族了,可阿斯加德人也沒好到哪去。這幫人一旦上頭,是真的死戰不退啊!

  戰略轉移什么的,他們可不會!

  打阿斯加德,最好的辦法就是沖上去和他們糾纏在一起,因為他們不會撤退的,而且一旦糾纏在一起,他們就算想傳送也傳送不了。

  總之,阿斯加德膽子天生就很大。

  可面對永恒,他們卻少見的感覺到了膽怯。

  是那種從生理到心理上的膽怯!

  好像老鼠碰到貓一樣。

  記得小時候,糧食尤其是玉米收獲后就堆積到院子里,等到冬天價格比較合適的時候再出售。但這種行為無疑是給老鼠屯糧。起初,老鼠還只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悄悄的啃下玉米粒搬到自己的洞穴中,久而久之,它們越來越大膽,竟敢白天在院子里偷玉米,旁若無人。深夜是貓鼠大戰的主戰場,但是我們幾乎是看不到的。不過,白天的貓鼠狹路相逢也很精彩,畢竟當時的貓到我家時,老鼠太多了。估計老鼠也想反其道而行之,晚上貓最精神時減少出門次數,白天趁機去摸魚。但是摸魚是有風險的,我多次看到老鼠被貓堵在一個角落里欲哭無淚,當然最多的畫面是貓叼著老鼠,老鼠非常的溫順,我想貓可能是在向其他躲在角落里的老鼠示威。但人抓老鼠可就不一樣了,我抓過一次,用掃院子的大掃帚瘋狂的追趕拍擊,老鼠還敢跳起來準備咬我,最終精疲力盡被我拍倒在地時,我拿著它的尾巴拎起來它還不斷的調轉身體甚至是仰臥起坐嘴里發出吱吱的叫聲企圖咬我。按理說,我比貓可大多了,為啥貓叼著老鼠跟我拽著老鼠,它的反應截然相反呢?

  因為老鼠怕貓是寫進了dNA里的,哪怕是一只很小的小貓,比老鼠大不了丁點,但老鼠還是一樣怕!

  恐懼是生物自我保護的重要機制,可幫助生物規避潛在的危險,對物種的生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形成的角度來看,恐懼可以分為先天性恐懼和后天習得恐懼(又稱條件性恐懼)。老鼠作為小型哺乳動物,是許多食肉動物狩獵的對象,它們對貓、蛇、大鼠的恐懼就屬于先天性恐懼。可能是那些能夠識別貓,并主動選擇避讓的老鼠,存活的概率更高。于是這種對捕食者的恐懼逐漸被編碼進基因中,成為老鼠的一種本能反應。人類的感官分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五種,但是陸生脊椎動物還普遍存在著第六種,那就是感知外激素的感受系統。

  貓的唾液、爪墊、甚至掉下來的毛,都自帶“死亡警告氣味”。老鼠一聞到這些味道,dNA里祖傳的恐懼基因立馬啟動,滿腦子只剩一句話:“完了!祖宗說的吃鼠狂魔來了!”科學家們曾經進行過實驗,研究人員將一滴貓尿涂在鼠籠角落,原本活蹦亂跳的小鼠突然僵在原地,瞳孔放大、心跳加速,連最愛的奶酪都視而不見。這滴不足0.1毫升的液體,為何能讓老鼠瞬間喪失行動力?科學家的顯微鏡揭示了答案——貓的氣味分子早已進化成一套精準的“精神核武”,直擊老鼠的生存命門。而這套“精神核武”主要包含了“三大恐怖分子”。

  首先是mUp蛋白,它是尿液里的“死亡通知書”。貓尿中富含主要尿蛋白,這類蛋白質是哺乳動物最古老的信息素載體。2000年《科學》雜志的研究發現:專屬性恐懼觸發器:小鼠嗅到貓mUp后,下丘腦室旁核的cFos基因(恐懼標記物)表達量激增300。劑量決定生死:即使將貓尿稀釋到百萬分之一濃度,仍能引發小鼠僵直反應(2015年《化學生態學》數據)。分子機制:mUp蛋白通過與小鼠犁鼻器中的V2R受體結合,直接激活大腦恐懼中樞——杏仁核,形成“聞到即危險”的條件反射。也就說就一泡貓尿就足以支配老鼠來自骨子里的恐懼了。其次是唾液的“獵殺宣言”。貓唾液中特有的含硫氨基酸“Felinine”,在空氣中氧化后會產生類似硫磺的刺鼻氣味。2010年《自然通訊》研究證實,貓的唾液對老鼠都有著來自于基因的威懾,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跨物種威懾力:將合成Felinine噴灑在實驗鼠活動區,其探索行為減少82,進食量下降57。

  行為操控大師:接觸Felinine的小鼠會主動避開開放區域,選擇狹小密閉空間(生存策略指數提升2.3倍)。

  進化心機:這種氣味分子還能標記領地,讓老鼠形成“此處有貓”的空間恐懼記憶,效果持續長達72小時。也就是說即使貓沒有撒尿,打個噴嚏噴出的唾液就足以讓老鼠瑟瑟發抖了。

  第三是皮脂信息素:毛發的“恐懼GpS”。貓皮膚分泌的角鯊烯(Squalene)和皮脂酸構成了獨特的氣味指紋。早在2018年《行為神經科學前沿》的實驗就對貓的毛發對鼠類的克制能力做了實驗。研究發現有貓摩擦過的地方,小鼠接觸次數減少了91%,同時如果母貓在懷孕期間接觸到了貓毛的信息,子代小鼠即使從未見過貓,也會對類似氣味表現出過度警覺。

  現在阿斯加德人這種情況就類似!

  這是一種深入靈魂的本能!

  他們畏懼眼前之物!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