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一統第二卷第六章混戰(八)
散會之后,漢獻帝心事重重地回到了后宮。他這皇帝當得也是倒霉,兵荒馬亂不斷,好不容易有了一個重振朝政的機會,卻又碰上這種事情,當然苦惱。
王子服等人更是一付被氣壞了的樣子,今次偷雞不成蝕把米,反而搭上了大鴻臚周奐一年的俸祿,又被太史慈在超堂上牽著鼻子走,自然惱怒。
太史慈卻不管這一套,反正管寧快來了,自幾這點程度的反擊算什么?到時候有你們好受的。最后越騎校尉王頎和諫議大夫種邵兩人卻被漢獻帝留了下來,美其名曰是為了協助太史慈的工作,實則就是為了避免太史慈趁機擴張自己的勢力。
太史慈懶得和他們廢話,只要他們交一份長安地區的守將名單給自己,還要種邵看一看他們和王允的關系如何,這些當然都是掩人耳目了。
自己引于禁進關的后手是他們想不到的不過這也難怪,畢竟誰能想得到荊州新一代名將李嚴會是青州方面的人呢?何況尚有兩道雄關隔著長安和司州呢!
不過王欣和種邵這兩個人還不錯,至少不是為了個人恩怨而不分輕重的人,尤其是種邵,所站的立場倒是不偏不倚,暫時還算是朋友,不過日后自己在朝堂之上越來越霸道的時候,那就不知道這位種邵大人會采取什么態度了。
匆匆回府,太史慈才發現自己身邊居然一個幫手都沒有,再一次深深感覺到自此次來長安的準備不足,不過太史慈卻一點都不后悔。從現在的戰局上看,若是自己和賈翊行動的稍微晚了一些,只怕王允就已經得逞了,而長安地區的形勢絕對不會是現在這種局面,到那時,即便是自己擁有漢獻帝,只怕也沒有在長安立足的資格。因為那個時候王允的實力未被消弱,反而有所增強,到那時就唯有大打一場了。
只要想一想打完長安,還有西涼,還有呂布,還有汗中,拿自己將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財力?戰爭很有可能曠日持久。對自己統一大業絕對不利所以現在雖然自己在長安力量不足,卻也是值得的,更何況只是暫時的呢?至少自己現在占據了長安,消滅了王允,把自己的計劃向前大大推進了一不。
現在急不得,自己唯一要做地就是等待。
隨后的一天,長安成里的氣氛開始緊張起來,先是西苑八校尉全城搜查,當然是為了找劉璋三兄弟。而長安誠的兵馬也開始加強防范。當然也有好消息不斷地傳來:先是冀州來信,說是太史慈的夫人貂蟬懷孕了。這令太史慈欣喜若狂,自己終于要當父親了。而且從政治地角度出發,這件事情非比尋常,對自己所統轄的地區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鼓舞:主上有后,其運心昌!
相思中,太史慈不由得為將來美人貂蟬那大腹便便的可愛模樣會心微笑。然后就是和袁紹的交手。終于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袁紹在堅守了穎水西岸一段時間之后,終于忍不住和青州軍交手,臧霸略施小計,輸上幾場無關痛癢的小站后便開始向后退卻,袁紹嘗到了甜頭,不利謀士逢紀的苦勸,馬上渡河。
誰知道袁紹才剛過河,大軍還未過河到一半,臧霸大軍突然出現,袁紹措手不及下。也知道自己是了先機,為了拖延時間,讓大軍過河,袁紹親自出戰,要求見臧霸,甚至理直氣壯,對青州軍率先挑釁十分不滿,更要求青州軍解靈璧之圍,放郭圖回來。還用語言暗示若是想要太史慈的母親安全,就乖乖聽話。但是臧霸隨即出示了袁建,讓袁建在兩軍陣前陳述袁氏家族的高手為袁紹和袁術做地事情,當甄宓被劫和太史慈“母親”被劫的事情被當眾宣布出來的時候,兩軍嘩然,袁紹措手不及下,完全不知道怎么反應。而臧霸則趁機告訴了袁紹到現在還不知道的消息:公孫瓚被滅了,太史慈的母親安然無恙。
袁紹機關算盡,也沒有想到會是這種局面,心慌意亂下哪里還有心指揮軍隊,只想著自己的名望受到多大地損害,害人父母的罪名足以令他身敗名裂。
臧霸趁勢而擊,袁紹軍一則將無戰心,二則軍心浮動、士氣低落,三則大軍渡河未完、陣行混亂,而臟霸大軍則是出其不意,半渡而擊,袁紹焉得不敗?
袁紹狼狽不堪地回到了穎水河的西岸,悔不聽逢紀之言,正要向逢紀求援,卻得知逢紀處也遭到青州軍的襲擊,岌岌可危。立足不住的袁紹和逢紀萬般無奈下全線放棄穎水,向諸侯會盟地葛坡撤退。
一時間,汝陰、穎上、安風渡、廬江都變成了青州軍的勢力范圍,而臧霸在任命這幾地的守將之后,便乘勝追擊袁紹。袁紹潰逃到葛坡,和正在這里伺機而動準備收拾袁紹的張濟大軍會合,袁紹準備回到汝南,以便東山再起。
誰知道就在他到葛坡的當天下午,就迎來了自己布防在穎陽和襄城的敗軍。袁紹一問才知道,原來就在自己領軍出征救援郭圖地第三天,穎川和陽人兩地殘余的袁術大軍,雷薄的軍隊突然青城殺出,猛攻襄城,襄城抵擋不住,派人到穎陽求援,穎陽守將袁敏使用圍魏救趙之計,率軍直攻潁川,想要迫使潁川的雷薄軍隊回防,豈料在半道上遇見了青州軍的伏軍,一陣打殺,殺得袁敏摸門不找,倉皇逃回穎陽,卻發現穎陽已經是青州軍的囊中之物,始知青州軍的圍點打援之計。更知道雷薄已經暗中投降了青州軍,只等今日發難。
不過錯恨難返,唯有領殘軍撤到蔡城,而襄城的袁紹軍隊也后撤到葉城。高順的青州軍和雷薄大軍乘勝追擊,在兩地大戰袁紹軍。袁敏料不能取勝,便引軍出城要求與高順一戰,提出單挑。
高順乃是為達目的地誓不罷休的職業軍人。哪里是這等好勇斗很之徒?根本未給袁敏這個機會,指揮青州軍發動沖鋒。
袁敏雖然厲害,但只不過是單打獨斗的本領,又哪里會是青州軍的對手?甫一交鋒,便被青州軍那種高效率的合作殺敵技巧和視死如歸地氣勢所壓制住。雖然袁敏也將袁氏家族的分進合擊之術交給了手下士兵,但畢竟訓練時日無多,又哪里能夠真正理解消化這等高深地格斗技巧,和青州軍這支征戰多年的鐵血之軍更有一段遙不可及的距離,士氣低落下被殺得七零八落,潰散不成軍。
葉城也是如此。當袁紹得到這個消息地時候,袁敏已經退防至汝南和古城,等待袁紹回來。汝南還好一點,畢竟有大河依傍,急切之間青州軍過不來。但是葉城此時正在忍受著青州軍的攻擊。
袁紹得知這個消息大驚失色,汝南乃是他的根本,若是丟失的話,便再無立足之地,于是領軍北上,把葛坡托付給了張濟。
張濟正為如何下手對付有大軍在手的袁紹而頭痛呢。現在正好,自己把守葛坡,可隨時引從東面追擊而至的臧霸大軍從背后偷襲袁紹。
這消息令太史慈心懷大暢,知道奪下豫州已是唾手可得的事情,不過思前想后,太史慈寫信給豫州諸將,要他們放緩攻擊,只以騷擾為主,畢竟現在在長安自己并未占優,若不是漢獻帝徹底降服。萬一自己打下豫州后,漢獻帝弄了個什么豫州刺使出來,那自己豈非為他人作嫁衣裳?
而另一方面,咸陽和汗中方面的戰斗打得更加激烈。長安方面更摸清楚了情況,除了圍攻咸陽的李催郭汜大軍,牛輔大軍已經在汗興屯兵。至于牛輔是如何拿下漢興的,則是根本無人知曉,因為連一場像樣地戰斗未發生,漢獻帝得到這個消息之后大為光火。更加肯定了太史慈的判斷,深恨王允,恨不能掘起棺木尸骨。
太史慈卻知道,這個漢興之所以歸牛輔所有,一定是那里的守將事先接到了王允的命令,才把漢興交給了牛輔,倒不是背叛漢獻帝。畢竟那是漢獻帝回長安的事情還沒有人知道。
但太史慈絕對不會為這位守將辯解,不管什么事情都會有替死鬼。與此同時,胡車兒嚴守賈詡的將令,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堅決不出城與李榷和郭汜的軍隊作戰,令李榷郭汜也無可奈何。
不過令長安方面大為惱火的事情是,咸陽周圍的幾座城市的守將居然無動于衷,漢獻帝下命令也效果不佳,他們回復漢獻帝說賊勢兇猛難以克敵,僅能自保。請圣上另選良將,再派援軍,以解咸陽之圍。若是貿然出城,只怕屯兵在漢興的牛輔會出兵襲擊.這話說得有一定的道理,漢獻帝拿他們也就無可奈何,不過也知道他們是在出言推諉,靜觀其變罷了,王允一死,長安群龍無首,又無人收束,大小勢力如雨后春筍紛紛獨立,誰都以保存實力為主,尤其是這些擁兵自重的守將.
太史慈當然不會為漢獻帝想辦法,這種局面對他更加有利.
漢獻帝已經連連派人送旨,傳召四方,說明自己已經回到長安,要各地的諸侯退兵,不過現在是兵荒馬亂之際,大家知道也推說不知道,誰又會當回事情呢而且圣旨才發出去不久,人家能不能收得到還是一回事情。
所以,咸陽依舊被圍,韓遂大軍也在池陽按兵不動,堅決不退。漢中就更不用說了。一時之間長安遍地戰火,燒得漢獻帝焦頭爛額。
至于張繡和賈詡兩人不在沈嶺的事實當然被太史慈瞞住,若是被人知道賈詡和張繡刺史在那里,立時就會暴露自己和張繡、賈詡的關系。
說到底,都是自己棋差一著,本來完美地計劃,可令賈詡和張繡神不知鬼不覺為自己襲擊渭南和藍田,但是現在被漢中軍這么一鬧,反要為賈詡遮掩身份。就在漢獻帝對張繡和賈詡進行封賞的命令還未下的時候,太史慈得到了戰報:張遼戰敗,正在向長安方面退卻!
太史慈大驚失色。怎么好好的張遼就敗了呢?如此一來,長安的西面和南面將會面臨漢中軍的攻擊,形勢非常不妙。但由于情報有限,所以太史慈也不知道這里具體的交戰情況,也就無從得知原因了。但是令太史慈百思不得其解地是。張遼防守的本領可是三國時期有名地厲害,到底對方用了什么計策可令張遼飲恨收場?對漢中軍謀劃的人到底是誰?
不過令太史慈安心的事情是,張繡和賈大軍終于趕上了戰斗,在張遼敗退出幾十里,準備安營扎寨死戰地時候,張繡和賈及時趕到。
有賈在,自然令太史慈放心。與此同時,太史慈迅速地篡改張遼戰敗的消息,只說這是賈誘敵深入之計。
隨后,太史慈期盼已久的于禁大軍和李嚴大軍終于入關了!李嚴改弦更張。宣布加入青州軍隊并沒有受到多大的阻力,本來手下地人就是自己的嫡系部隊,魏延也不是一個固執己見的人,相反還特別識時務。
再加現在荊州不穩,投降青州軍乃是很好的選擇。
只是沒有人知道李嚴早就已經投在了太史慈的帳下,還以為李嚴是萬般無奈下自謀活路呢。
至于弘農地區。則因為各方交戰,反而成了勢力真空,有掌管袞州大局的徐庶派了少量軍隊便可以維持,自不必擔心。
郭淮河王晨以及亡靈回到長安,帶著太史慈以大司空名義書寫地軍事凋零,更挾于禁大軍之威,直奔長安北面,手邊馮羽,高陵,涇陽三地的長安守軍。
三地守將見到突然出現的青州大軍,資質不能地,更何況王陵王晨以及郭淮三人的私人關系,在加上太史慈大司空的命令,令三地守將乖乖就范。在神不知鬼不覺之間,王凌、王晨、郭淮三人已經接替了三地的城守之職。
如此一來,涇陽東南地廣大長安區域終于變成了太史慈的勢力范圍。
與此同時,李嚴大軍由青泥口出發,向西北方向長驅直入,與張繡大軍會合。
令張繡大軍實力大增。更令漢中軍建巡不敢前。隨后,于禁大軍被太史慈調進了長安。
太史慈此舉立時引起軒然大波,漢獻帝和王子服等人更是措手不及。在還沒有任何反應前,長安城的守衛工作便被完全交到了于禁的手中。而長安的其他軍隊則被太史慈調到了涇陽、高陵、馮翊三地,美其名曰是加強對韓遂大軍的防范,但其實是要三人把長安的這支守軍分華瓦解,為己所用。
如此一來,長安的權力形勢發生了徹底的變化,由各自謀利。諂媚漢獻帝,變成了太史慈一頭獨大。漢獻帝和王子服等人直到很久之后才想出了其中的關鍵。
不過沒有辦法,誰能想得到王允身死后,王氏家族會全面與太史慈合作控制潼關和青泥口呢?又有誰能想得到一直和于禁大軍作戰地李嚴會是太史慈的人呢?
直到此刻,他們才真正的知道了太史慈不動聲色便可置人于死地的狠辣手段。但要太史慈調整長安布防的命令乃是漢獻帝親自下的,根本無法說太史慈圖謀不軌,更何況漢獻帝在之前自己都說長安的守軍皆不可信,應及早謀之,免得成為心腹大患。
太史慈只是奉命行事,又怪得誰來?
一時之間,唯有隱忍不發。正因為長安局勢的突變,一直持觀望態度的武功、新平、扶風等地馬上向長安表示了誠意,并且向太史慈示好,同時表明愿意出兵支援咸陽。
這一變故更令李郭汜大軍受驚不小,在太史慈還款作出反應前,便主動撤軍回到漢興,靜觀態勢地發展。
韓遂也不例外,從池陽緩緩撤出,令太史慈又多了一個立足之地。韓遂大軍在撤退后,也來到了漢興,與李寉郭汜和牛輔的軍隊會合。令漢興的軍隊實力大增。
雖然太史慈在長安的斗爭中取得了全面的勝利,但是漢中的戰事卻對自己不利。張遼一敗,雖然張繡和賈詡已經作了彌補,但是漢中的關口全部掌握在對方地手里了。那等于敵人掌握了隨時進取長安的通道,令太史慈十分惱火,自己何時吃過這種虧,簡直就是在威脅自己,偏偏自己卻又無可奈何。實際上賈詡到前線后一定想盡了辦法對付來敵,但卻只能僵持,由此可知敵人勢力的強橫。
所以太史慈對漢中的戰事極不放心,現在既然長安事了,當然要到漢中前線親自督戰。
隨后,太史慈便帶著漢獻帝給張秀和賈詡的封賞還有那昭告天下自己已經回長安的圣旨要親自會一會前往漢中前線,令張遼吃了敗仗、賈詡也無法退敵的漢中軍。哼!自己有賈詡為謀,手下大將有許褚、李嚴、張遼、魏延、張繡之勇武,其他如胡車、周倉、斐元紹皆非若者,再有西涼騎兵和特種精英之力,還會怕了對方?
只是太史慈沒有想到,會遇上一套決不遜于自己,甚至猶有過之的勁敵班底。
長安會戰,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