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581 那昂揚向上的社會風氣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

  小學的算術教學開辦得很早,除了體系內適齡兒童之外,掏錢前來旁聽的成年旁聽生也有不少。

  主要是以行腳商和小商販為主,本地的行腳商和小商販,因為受環境的影響,再怎么怯懦膽小,放在陳蔡之間,都算是膽子大的。

  眼界不同,格局不同,膽氣魄力,自然也是不同的。

  省吃儉用買紙有點虧,但買粉筆、畫板的錢,總歸還是有的。

  李解改進了水力球磨機之后,石灰石、石膏加工就省力得多,也為粉筆的進一步加工,創造了條件。

  之后就是根據手動煤球機的構造,改造粉筆模具,一個作坊就能供應整個淮水伯府體系下的教學、辦公、訓練等等需求。

  尤其是一些通告,布告欄大多都是粉筆板書,對漢字的推廣,也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因為街頭巷尾,都有各國篆體和漢字的對照表,一般都是常用字,這也就讓初來乍到的列國中大型商人,有著非常不錯的市場體驗。

  至少到了淮中城之后,口音復雜沒問題,完全可以站在常用字對照表的黑板下面,然后各持一塊畫板進行筆談。

  效率非常不錯,整個淮中城的合同談妥率和履行率,都比列國都邑高得多。

  “二三子今日還請繼續努力。”

  “共勉,共勉。”

  小學門外,出示了“名片”之后,成年的旁聽生又陸續進場,珠算是單獨的一門課,如今淮中城已經形成了“賬房”這個民間概念,而賬房先生,則是上等門客的待遇。

  一些淮上小國,賬房先生甚至是入幕之賓的層級,算得上謀士。

  隨著淮水伯府茶話會的結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振聾發聵,至農忙時節,補二季稻的時候,北地國家前來淮中城的年輕士子,就更多了。

  甚至還有了庶民青年前來冒險,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蓋因在淮中城,你掏了錢,就能學到“知識”,哪怕“知識”比較淺薄,只是很初級的技能。

  但只要有點見識的人,都會算一筆賬,自己學會一點點“技能”,回到老家,給人做門客,怎么地也能混口飯吃。

  而自己要做的,就是去大膽冒險,挺過水土不服。

  讓人高興的是,因為淮中城對環境衛生的嚴格管控,寄生蟲病大大減少,隨處可見宣傳不喝生水的標語,以及連小學生都張口就來“便后洗手,飯后漱口”,也讓淮中城上下,形成了一個愛衛生講衛生的觀念。

  當然這個觀念之所以能夠推動,主要還是因為主抓環境衛生的勇夫們,罰款比較給力。

  屢教不改的倒霉蛋被罰到傾家蕩產,這種血淋淋的教訓,不是沒有。

  甚至好些混入義從,給勇夫打下手的牲口,更是借機公報私仇,但這些公報私仇的牲口,并沒有受到嚴懲,原因就在于,李解明令要高壓震懾。

  風氣瞬間穩住,再也沒有人敢冒險當街露鳥。

  環境衛生上去之后,自然就降低了疫病傳染,一應疫病,從來都是以預防為主,李解沒有靈丹妙藥,也沒有青霉素奎寧,那么只能把自己能做的,先做到極致。

  一如土地增產,他既然沒有高產良種,又沒有化肥農藥,那么就只能做好田間管理,把水利工程拉上來,這同樣是能夠保證糧食增產的重要手段。

  有效利用水肥光照,糧食畝產翻兩番是正常的,傳統耕作的單位畝產上限,就是在這里。

  至于說還要更進一步,李解沒有去多想,土地再深層挖掘,就沒有太大必要,因為水利工程上馬之后,就會額外地增多大量可灌溉水稻田。

  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淮水伯府治下,缺的都不是土地,而是人口。

  淮水兩岸的人口其實相當的可觀,但因為長久以來的地區爭霸和天災人禍,導致大量曾經在文明社會中生存的優質人口,逐漸退化成漁獵部落、游牧部落或者游耕部落。

  李解要做的,不過是重新把這些散布在野外湖泊澤陂之間的人口,重新聚集起來,形成城市、鄉鎮、農村,然后垂直管理,有效管理。

  這也是為什么會有淮北崗亭制度試運行的緣由,只可惜鱷人、勇夫終究也不能免俗,該飄的時候,也得飄。

  好在開了一通狂噴大會,又裁撤了幾個鱷人、勇夫的亭長、里長職位,又剁了幾個不聽話的老鱷人、勇夫的腦袋,浮躁享樂的風氣,頓時剎住。

  那種昂揚向上、樂光蓬勃的社會氣氛,是可以感染別人,是可以傳達傳播出去的。

  以往需要李解通過行政命令,才能大量轉移的蔡國人口,如今不需要李解的強硬命令,市場和社會,都會推著蔡國的人口,自然而然地,想要轉移遷徙前往淮中城。

  因為淮中城的市場更大,自然能夠容納更多的商鋪、手工業者乃至工坊工人和自耕農。

  淮中城的大量優質土地,只有一小部分是自耕農,但是在淮南和潁溝以北,則是有不少土地進行分配、買賣,只不過份額被嚴格管控。

  基本都是參照鱷人的兩百畝到三百畝家庭擁有數為上限,而鱷人又不以自耕為業,所以往往都是雇農或者天地廟總承包,最終根據土地產出來進行總分配。

  普通購買土地的自然人,在購入土地之時,就要繳納一筆稅,之后有了土地之后,糧賦是不能夠和鱷人家庭一樣減免。

  條件有點苛刻,但對照列國的狀況,這已經是最優條件。因為除了淮中城,并沒有哪個國家或者封邑領主,會保證自耕農的權益。

  最重要的一點,列國之中,非公卿士大夫之后,想要成為一個受保護的自耕農,難度系數不小。

  列國有名的豪商,說是說有良田萬頃,粟米滿倉,但這個良田萬頃,含金量極低。屬于可有可無的說辭,得勢時,有就是有;失勢時,有也是沒有。

  但在淮中城的體系下,讓三百畝地的自耕農有“恒產”,這個“社會契約”,還是能夠執行且貫徹的。

  其余原因且先不提,只說淮水伯府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都對糧食處于饑渴、急缺的狀態,而小有產的自耕農,其糧食產出對整個淮水伯府,是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淮水伯府來說,又怎么可能不去保障小農的生產積極性和安全呢?

  李解起家以來,超級農莊,超級農場的誕生,只是因為有效勞力稀缺,而本身技術又相對先進。兩相權衡、比較之后,妥協出來了這么一個結果。

  本質上而言,鱷人授田之后,就是武士階層,只是并不為列國所承認,而并非是小農或者自耕農。

  時至今日,隨著李解的地盤越來越大,水利設施越來越多,可灌溉耕地面積,顯而易見也會越來越多。

  到那時,大農場大農莊就無法再承擔整個體系上層暴力機構的穩定維持,大量的小農、自耕農,便又會重新成為中堅力量。

  這是生產力的問題,這個時代的成本上限,隨著時間的推移,李總裁自然是會碰觸到。

  而到了那個時侯,不管李總裁的個人意志如何,小農又會繁盛,而李解要做的,跟他穿越之前的時間線上歷朝歷代統治者們一樣,如何抑制土地兼并,就成了長期政策。

  不過這些都是不可預計的未來,此時此刻,淮中城的“嚴刑峻法”,并沒有嚇倒那些有著冒險精神,又渴望改變生存條件的勇敢者。

  這些勇敢者,不僅僅是只有公卿士族之后,也有商人、工匠,甚至還有在本國已經失地的農人。

  到了淮中城之后,他們接受培訓、教育,優秀者便脫穎而出,在淮水伯府出仕,在淮中城行商,在淮北淮南種地。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