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30章 好圣孫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京師,軍機處。

  通政使司剛剛呈上一道有趣的折子,是浙江巡撫上報的,說是寧波招寶山數日前于暴雨中驚現三條巨龍纏斗,一龍重傷墜亡,龍肉為當地百姓分食。另兩條龍又接著纏斗,后雙雙飛入東海消失不見。

  有一山民獲那重傷之龍的龍頜骨,賣給當地富商得20兩白銀。

  現任浙江巡撫長麟是宗室出身,此前在江蘇做過巡撫,后因時任浙江巡撫的福崧治庫有方署兩江總督,加之還有虧空沒能還上,老太爺便讓福崧與長麟這兩個大區“經理”對調了一下。

  今日當值的軍機大臣是和珅同董誥。

  軍機大臣各自有分工,董誥分管的就是戶部漢尚書事,同時兼武英殿總裁,兩次圖形紫光閣。

  在軍機處排名第五,排名高于分管禮部的王杰,以及接替孫士毅入軍機處的松筠。

  浙江方面上報這條關于龍的奇聞趣事讓董誥不禁想到三年前一樁舊事,其對和珅道:“乾隆五十三年,江蘇上報太湖漁民目睹三條巨龍纏斗,一金龍、一白龍、一青龍,后金龍以一敵二獲勝,漁民稱那金龍張牙舞爪,夭矯無比,至風雷平息后方消失現浙江又報有三龍纏斗,莫非與太湖那三條龍有關?”

  “噢?”

  和珅接過董誥遞來的折子,看后不禁笑道:“這世上哪有龍,長麟怎么能將這種無稽之談奏于朝廷呢,真若有龍,為何不將那龍頜骨送來京師?我看那所謂龍頜骨多半是山民用別的牲畜骨頭蒙騙富人的把戲。”

  放下折子,又笑著說道:“去年安徽也報潛山遭雷暴襲擊,劈死池中巨蛇及柳樹藏匿的猴形怪物,說什么此蛇乃真龍屬渡劫失敗,在我看來全是一派胡言。”

  地方上報這些志怪傳聞,和珅是一點也不信,“政治”嗅覺極高的他同時吩咐董誥道:“這折子打回去,不可奏于皇上知道。”

  “這?”

  董誥顯然沒有和珅“專業”,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問題。

  和珅解釋道:“真有三龍,那我大清誰是金龍,誰是白龍,誰又是青龍,這次重傷墜亡的又是什么龍?天無二日,況三龍?”

  聽和珅這么一說,董誥立時警醒,暗罵浙江巡撫長麟也是糊涂,怎么能將這種傳聞當成正事上報朝廷呢。

  真要遞上去,皇上肯定大怒。

  和珅這邊繼續處理手頭公文,統軍出征高原的大將軍福康安上奏稱所部戰馬數量不足,請朝廷予以調撥。

  這種小事自也不必驚動老太爺,和珅直接以老太爺口吻擬旨陜甘總督勒保,命從麾下甘肅綠營調1500匹供福康軍使用,另外責青海辦事大臣奎舒通過青海蒙古王公再從各旗采購3000多匹馬供索倫達斡爾兵騎用。

  又責令陜甘、四川方面于進高原路上多設傳遞文書信息的驛站,派綠營兵和當地蒙古兵共同駐守,以確保消息通暢。

  處理極為得當,并無任何不妥。

  擬完,放下筆,準備閉目休息一會,章京又呈兩份專折進來。

  一份是安徽巡撫朱珪的,一份是兩江總督孫士毅的。

  前者竟是摘參江安糧道趙有祿未經允許擅自開倉放糧,并以開倉放糧救民為名實行隱瞞虧空事實,請求朝廷從重處置趙有祿。

  后者則是上報朝廷安徽今年多地發生旱災,有地方整至大半年沒下過一滴雨,以致旱情嚴重,個別地區已經人相食,賣兒賣女賣妻則為普遍現象。

  孫士毅折子里只是關于災情的具體情況,并未指安徽方面救災不力,看著只是一份很是客觀的報告。

  和珅看過之后,皺眉問那呈折子的章京:“這兩道折子是怎么送來的?”

  那章京忙道:“回中堂話,安徽巡撫的是專折進京,兩江總督的是折差快馬。”

  專折進京一般分兩種,一種是按正常渠道發往京師,即專折進京,走的是驛道,通常三到五天。

  另一種則是類似八百里加急的折差快馬,最快兩天就能送達。

  和珅聽后若有所思看向董誥:“董大人怎么看這兩件事?”

  “督糧道未經允許擅自放糧乃大罪,不過若是出于救民目的不僅無過反而有功,只是,”

  有些話董誥也不便明言,因為安徽巡撫參的可不是趙有祿私自開倉,而是參的是趙有祿借放糧名為民行隱瞞虧空事實。

  兩件事的性質是截然不同的。

  何況眾所周知,那趙有祿是你和中堂的人,如此,叫他董誥怎么說?

  “和大人,是不是遞上去?”

  安徽巡撫朱珪是“摘參”督糧道趙有祿,按規定軍機處必須第一時間將折子呈到御前供皇帝決斷。

  和珅沒立即答復,而是召來一筆帖式,問其皇上現在何處。

  筆帖式道:“稟中堂,皇上在擷芳殿考察諸位皇孫學業呢,成親王、嘉親王、儀郡王他們都在呢。”

  “你退下吧。”

  和珅擺了擺手,擷芳殿是專門供皇孫學習所在,皇上會定期過去審閱皇孫課業,此時也是祖孫情濃之時,因此猶豫現在去擷芳殿奏事會不會惹皇上不高興。

  董誥知和珅顧慮所在,然“摘參”當事雙方一個是巡撫,一個是糧道,又事關安徽災情,茲事體大,故認為即便皇上不快,身為臣子的他們亦當如實奏稟。

  和珅沉默片刻,同意去擷芳殿奏事。

  董誥雖與他不是一路人,且時常在一些事情上與自己持不同看法,但相比王杰此人明顯圓滑的多,因此倒不虞董誥會偏幫朱珪說話。

  因二人都被老太爺賞紫禁城騎馬特權,故雙雙騎馬前往擷芳殿。

  擷芳殿中,老太爺正在考校年僅十歲的皇孫綿寧學業,這個綿寧便是嘉親王永琰的嫡次子。

  因永琰嫡長子兩歲便夭折,因此綿寧實際就是永琰嫡子。

  對綿寧這個才十歲的皇孫,老太爺明顯喜歡的很,特命禮部右侍郎汪廷珍、翰林侍讀學士徐颋擔任綿寧的課外輔導老師。

  除了綿寧外,在擷芳殿學習的還有去年已故質親王之子綿慶,儀郡王次子綿懋等人。

  這些都是尚未成年的皇孫。

  成親王永瑆的幾個成年兒子都不在擷芳殿學習,其次子綿懿過繼給早逝三阿哥永璋,襲了貝勒爵。

  四子綿偲則過繼給十二阿哥永璂襲貝勒爵,如今在名下的只有長子綿勤、三子綿總。

  從這一點也能看出老太爺偏愛永瑆,因為別的兄弟生的孩子沒一個過繼的,只有永瑆生的才過繼給已故兄長們為嗣。

  老太爺這時隨手翻開《論語》,指著其中一句問綿寧:“克己復禮,此句何解?”

  綿寧側頭想了想,以稚嫩的童聲大聲道:“孫兒以為,此意乃指克制私欲方能歸復周禮。如皇祖每日寅時起身批閱奏章,便是克己;修訂《四庫全書》以彰文治,正是復禮。“

  “噢?說的好,說的好啊!”

  綿寧的回答讓老太爺頗為滿意,很是高興的對邊上伺立的幾個兒子包括幾位專門教皇子讀書的老師道:“綿寧這孩子很像朕小時候啊,朕記得當年圣祖爺也是這般考校朕的,不過朕當時的回答可不如綿寧這孩子。”

  此話一出,成親王永瑆立時色變看向弟弟嘉親王永琰,卻發現這位弟弟臉上只掛著對兒子稱許的淡淡笑容,一點也沒有因為兒子獲得皇阿瑪稱贊喜形于色。

  八哥儀郡王永璇注意到永瑆變色,卻是微哼一聲,什么也不在意的樣子,對哪個弟弟當皇帝,將來又哪個侄子當皇帝是一點興趣也沒有,因為他知道皇阿瑪不待見自己,本身也是瘸子,根本無緣皇位,索性就超脫做個局外人。

  皇阿瑪要他陪襯就陪襯,不要他陪襯就回家喝酒抱美女,這個心性和只被封為多羅貝勒的十七弟永璘很是相似。

  “皇上,這是幾位皇孫的課本。”

  將幾位皇孫平日課本呈上的是不久前剛從國子監調到擷芳殿充當“助教”的博士吳衛平,此人去年才進京任的職事,一開始安排在國子監當博士授課,后來選給皇孫授課“助教”時別的博士都嫌苦,這吳衛平卻是自告奮勇,自然而然被派了過來。

  同講師不同,這助教的活很累。

  與其說是助教,不如說是打雜,不僅要幫講師們備課,還要照顧皇孫們生活,都是些瑣事。

  這職事在前明是由太監充當的,也就是所謂“大伴”。

  本朝不用太監,故多從翰林院和國子監挑選博聞之士,且必須是進士出身。

  擷芳殿是皇孫學習所在,不是皇子學習所在,故哪怕是“投機”愿來者也少,畢竟這“投機”年限未免太長,弄不好皇孫沒成為皇子前,自個就掛了。

  吳衛平愿意來的原因其實就是他年齡大了,仕途發展基本等于零,所以真就無所謂。

  不過吳衛平在擷芳殿對嘉親王之子綿寧卻是十分照顧,以致小綿寧十分喜愛這位吳老師。

  吳老師呈給老太爺的皇孫課本,小綿寧也是第一份。

  這個看著很平常的舉動卻讓邊上的嘉親王多看了吳老師兩眼,老太爺這邊自然也是拿的綿寧課本來看,見小綿寧字寫的端正,功課做的也甚是不錯,不禁越發喜歡,拉著小綿寧的手道:“待秋天,皇祖帶你去木蘭騎馬打獵好不好?”

  “好!”

  小綿寧的聲音回的很大,因為他聽阿瑪說過皇祖年紀大了耳朵不太好使。

  把個老眼昏花的老太爺逗的皺紋都多出好幾道來。

  縱是永瑆這個伯父也是對侄兒露出肯定的笑容,擷芳殿中不管私下涌動的是什么,表面來看無疑是愛新覺羅大家族的一場親子大秀。

  可惜,和珅同董誥不曉得好歹的過來壞了這場家庭親子秀。

  “這個趙有祿怎么凈給朕惹麻煩的!”

  老太爺果然很不高興,連和珅遞上的折子也不看。

  “主子,朱珪是摘參趙有祿,奴才不敢壓著不報。”

  和珅一邊解釋,一邊將兩江總督孫士毅的折子打開,“安徽那邊的災情也很嚴重,孫士毅說有些地方已經人相食了,若孫士毅所奏為實,則趙有祿擅開官庫放糧情有可原。至于朱珪所奏其以放糧為名掩瞞虧空,奴才以為可著人徹查。若為實,請皇上從重處置。若不實,亦請皇上還他公道。”

  “安徽災情這么嚴重么,怎么先前安徽沒報的?”

  老太爺皺眉,讓和珅將孫士毅折子讀與他聽。

  和珅自是大聲讀出。

  董誥在邊上沒吱聲,只是若有似無的看了嘉親王永琰一眼。

  未想,老太爺忽的也看向嘉親王:“永琰,朱珪是你的老師,安徽出了這么大的事,你有什么意見?”

  永琰忙上前恭聲道:“父皇,朱珪是兒臣的老師,兒臣不敢言老師長短。”

  老太爺點了點頭,為師長諱乃圣人教道,不管永琰說老師好還是說壞,都是有違學生之道的。

  董誥開口了,道:“皇上,臣以為當派人到安徽查看災情,若兩江總督所奏屬實,則戶部當立即調撥賑災款項,不可使百姓流離失所。”

  老太爺點頭道:“你管著戶部,就讓戶部派人去安徽看看。”

  “臣遵旨!”

  董誥應下。

  成親王永瑆卻開口道:“皇阿瑪,安徽的災情固然重要,但一省巡撫摘參一省督糧道也是本朝聞所未聞之事,兒臣以為這件事也當查清,免得混淆視聽。”

  “奴才也是這個意思。”

  和珅見老太爺要起身,趕緊上前攙扶,未想老太爺卻擺手示意不用他扶,而是攙著嘉親王之子小綿寧的手緩緩來到屋外,繼而竟是彎腰問小綿寧:“皇祖考考你,這件事換作是你當如何處置?”

  小綿寧沒想到祖父出了這么一個問題給他,一時有些錯愕,本能看向阿瑪,卻見阿瑪朝自己微微搖頭,也不知阿瑪這搖頭什么意思,便道:“皇祖,安徽的巡撫參安徽的道臺,孫兒覺得這個安徽是有問題的,不如讓別省的官去查這事,省得安徽的官勾結隱瞞皇祖。”

  聽了孫兒這個回答,老太爺也是愣了下,繼而哈哈一笑:“那你覺得讓哪個省的官去查安徽好?”

  “當然是鄰近的省了,安徽鄰近的省是?”

  小綿寧歪了歪頭,“是江蘇么,皇祖?”

  請:m.badaoge.org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