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關于北伐的討論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主張立刻北伐,快速掏心拿下北京的讀者,真的有好好想過嗎?

  這個速戰速決的戰略,在書中是否合理呢?我們來推衍一下。

  第一個分析維度,軍事方面。

  作者前兩章,用了幾百字的篇幅,寫出了南北軍事力量的差距。這種差距,不是作者編造,是明朝的事實。明朝遷都之后,采取了極力弱化南方武力的戰略。

  這個戰略,是朱棣收復安南后逐步推行的。征服安南之前,南軍仍然很強。不夸張的說,那時的明朝軍隊,南北完全可以分庭抗禮。

  可是征服安南、鄭和下西洋之后,明軍戰略重心完全北移,南軍急遽衰落。到了明朝中期,隨著衛所廢弛,南軍其實是廢了。

  早在正統時期,三征麓川之時,明軍南征的主力,就從北方調集了。之后明朝多次鎮壓西南土司的反叛,幾乎都是調集北軍。

  明朝中期,整個南方就已經沒有一支堪稱戰略重兵集團的軍隊。

  而同期的北方,有京畿重兵集團、薊遼重兵集團、宣大重兵集團、山東備倭重兵集團、陜北重兵集團、關中重兵集團、甘肅重兵集團。正統之前,還有朵顏三衛組成的蒙古明軍重兵集團。

  我是怎么定義古代版的“戰略重兵集團”?

  我認為是:訓練合格、具備野戰能力的披甲戰兵有三萬人,或者披甲騎兵八千人以上,就可稱為一支戰略型的重兵集團。

  這種戰略重兵集團,北軍有七個之多。而南軍,一個都沒有!

  有人可能會問,南京的京營,算不算戰略重兵集團呢?

  按照我個人的標準,不算。

  南京地區的官軍數量很多,有十幾萬人,可絕大多數都只是治安軍,披甲率低,訓練差,多年不經戰陣,能上陣的戰兵很少。維持地方安穩、守城綽綽有余,但是野戰根本不行。

  這種軍隊就算數量多,也不算什么戰略重兵集團。

  當然,如果算土司兵,那么南方不但有戰略重兵集團,而且還不少:云南木府土司甲兵四萬余,播州楊氏披甲三萬余,水西安氏甲兵三萬余,永寧奢氏甲兵四萬……

  算下來,甲兵三萬以上的大土司,南方最少有五家。其中騎兵實力最強的奢氏有八千騎兵,其中三千重騎兵,是南方最大的騎兵集團。奢氏騎兵,拿到北方也不弱了。

  可問題是,土司五大重兵集團,只有木氏沒有造反,其他幾家全部造反過,讓明王朝損失慘重。它們的存在,反而讓南方更不安穩。

  以上是歷史,回到書中。

  南朝的核心武力,其實就是小老虎的靖海軍,還有采薇的武裝商團編練的虎衛軍,滿打滿算多少人?三萬!

  這當然是戰略重兵集團,而且是目前南朝唯一的戰略力量。

  南方各省之所以歸附,江南迅速掌控,也是因為有這三萬人的武力保障。

  除此之外,其他有限的精兵,都是分散各地。比如熊廷弼等三個嫡系將領的兵馬,分散到三個軍事要地駐守,每部不到萬人,當然不能成為戰略集團。

  那么,此時如果立刻北伐,軍事上允許嗎?

  這點兵馬,在西南土司蠢蠢欲動、緬甸趁火打劫的情況下,能夠穩重南方就不錯了,怎么能立刻北伐呢?

  以目前的態勢,行立刻北伐之舉,小老虎能抽調的靖海軍最多一萬多人,不能再多了。怎么也要留下一萬多人鎮守南方。

  一萬多北伐的靖海軍,雖然戰力很強,火器先進,可很難做到速戰速決。畢竟本質上,靖海軍只是半火器化的軍隊,并不能對北軍進行降維打擊,對戰擁有騎兵優勢的北軍精銳,能打出一比三、一比四的交換比就是極限了。這個交換比,遠超歷史上的后金八旗。

  后金八旗對九邊精銳的交換比,最多也就是一比二,甚至二比三。

  那么這一萬多靖海軍攻入京畿地區,面對數量占據絕對優勢的北軍,能速戰速決的打下固若金湯的北京城嗎?

  可能性很小。

  第二個分析維度,善后。

  即便靖海軍能迅速擊敗數倍于己的北軍,那么造成的結果是,北軍必然有很大的損失,這個損失是什么?就是九邊防線的重大漏洞。

  那么,蒙古騎兵趁火打劫的南下,幾乎是肯定的事。

  請問怎么善后?

  無論靖海軍和北軍怎么打,都是漢軍內戰,橫豎損失的是明軍的武力。必然會讓蒙古趁機南下。

  這個時期的蒙古諸部,還有多少騎兵呢?根據資料,大概還有二三十萬所謂的“鐵騎”。只要有幾萬蒙古騎兵破關而下,進入河北、山西,那就是一場浩劫。

  善后,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退一萬步,就算靖海軍能速戰速決的擊敗北軍,干脆利落的攻下北京,成功完成黑虎掏心、斬首戰術,那么接下來呢?

  接下來北方那么大的攤子,怎么接手?

  蒙古的壓力、西明的壓力、九邊軍餉、南北朝廷的融合…這些事情全部需要小老虎接手,哪一件都是是急務,都是刻不容緩!

  這種攤子突然鋪開、急劇擴張的態勢,必然會造成小老虎的力量極大稀釋,戰略勢能消耗殆盡。

  那么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他只能是疲于奔命的求穩,只能是處于防守型政治之中,直到恢復戰略勢能為止。

  這是必然的,時間可能需要幾年。

  這種必然的戰略防守,本質上是提前透支積蓄不足的能量,來彌補北方的能量窟窿,造成的缺血虛弱期。結果是必然要承擔高額的利息:機會成本、時間成本、風險成本的三重利息。

  這三重利息疊加的代價,好的結果是幾年之后帝國穩定了。壞的結果是天下分裂,軍閥化,需要花費多年時間去統一。

  但這還不是最壞的,最壞的是蒙古再次入關,中原再此淪陷,而小老虎也功敗垂成,最后為夷狄做嫁衣。

  所以我的結論是,在新軍沒有練成之前,在沒有積蓄足夠的能量彌補北方能量窟窿之前,是不能南北一統的。

  眼下,暫時讓北朝保持一定的穩定,承擔維持北方秩序的責任,為南方爭取蓄能的時間,才是最上冊。

  沒有立刻北伐,是作者深思熟慮過的,不是作者的失策或疏忽。

  還有就是,關于不可切斷漕運的決定,肯定是有道理的,不要看到就反對,很影響作者心態。對此不理解的讀者,可以稍安勿躁,不宜立刻對作者表示異議。對作者還是要有信心,作者又不傻。

  因為有人質疑,我只能花時間單章說明。

  蟹蟹大家支持,今天的正文更新,大概晚上八點之前。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