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134章 窮的賣兒賣女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財政不夠?

  馬鈺非常的詫異:“你不知道朝廷是怎么給官吏發俸祿的嗎?”

  朱標有些無語的道:“知道啊,一直都是發放錢糧、布帛等作為俸祿啊。”

  他心里的潛臺詞是,這么關鍵的東西,我作為太子豈能不了解。

  馬鈺卻揉了揉太陽穴:“有沒有一種可能,發放錢糧并非常態,而是權宜之計?”

  權宜之計?

  朱標茫然:“何解?”

  馬鈺發現他是真不知道,不禁連連搖頭,標哥作為皇太子竟然連這都沒研究過……

  不過想想也正常,畢竟還年輕,要學的東西又太多。

  某些地方出現疏忽是很正常的。

  從朱元璋立足應天到現在,給官僚的俸祿一直都是錢糧布帛。

  朱標從小到大都習慣了,以為這就是官吏發俸祿的常態。

  “事實上,在不同時期,給官吏發工資的形式也是不同的。”

  朱標非常詫異,這東西竟然也有不同?

  他自然知道俸祿意味著什么,連忙求教道:

  “請表弟指教。”

  馬鈺想了想,說道:“錢這個東西雖然出現的很早,但華夏自古以來就缺錢。”

  “先秦時期錢幣的種類很多,但數量稀少。”

  “只有上層才會使用錢幣,底層大多數時候依然是以物易物。”

  朱標點點頭,這一點他倒是知道,別說先秦時期了,唐朝的法定貨幣就有布帛。

  目前以物易物也依然很常見。

  說白了,就是錢荒鬧的,他爹已經不止一次抱怨錢荒的事情了。

  但可惜,目前也沒想到什么太好的解決辦法。

  “先秦時期缺錢,而且各項政治制度也不健全。”

  “古人基于當時的情況,建立了最適合當時情況的俸祿制度。”

  “大貴族的俸祿來自于采邑,也就是前面說過的二次封建。”

  “朝廷將一個縣或者一座城,分給自己子孫、功臣作為采邑。”

  “小官吏沒資格封建,也沒資格擁有采邑。”

  “但中央會為他們劃分一塊土地,這塊地上產出的財富,就是官吏的俸祿。”

  “這個東西類似于后來的職田。”

  朱標頓時來了興趣:“這個法子不錯啊,比直接發錢糧省時省力多了。”

  馬鈺說道:“這個制度是符合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的。”

  官吏俸祿由戶部按月發放,國土面積小了還好說,官吏能按時領取到俸祿。

  疆域遼闊的國家就麻煩了。

  比如云南到京師一來一回得大半年,官吏怎么發俸祿?

  職田確實是當時最適合的制度,俸祿直接從職田里出了,省去了來回折騰。

  但職田也并非全都是好處,它也有殘酷的一面。

  “職田確實更便于朝廷,但對百姓來說卻是災難。”

  “比如官吏會指定某幾戶人家耕種職田,這幾戶人家就成了事實上的奴隸。”

  “比如有些官吏會將職田周圍的土地強行霸占,以此來侵吞民田。”

  “比如官吏為了多拿錢就強行規定,職田要繳納七八成田租。”

  “耕種職田的佃戶,辛辛苦苦一年,最后一計算還要倒賠錢。”

  “對于官吏來說,職田也存在很大的風險。”

  “遇到天災人禍減產絕收了怎么辦?”

  “而且田地至少半年才有產出,這期間官吏衣食住行的錢從哪來?”

  “沒錢的時候,貪就成了必然。”

  “可以說職田的弊端是非常大的。”

  朱標想了想,好像確實如此,不禁有些汗顏:

  “是我將事情想的太簡單了,后來呢?”

  馬鈺安慰道:“你是第一次聽說職田,想不通透很正常。”

  “古代的先賢一開始也沒看到這些弊端。”

  “是經歷了很長的發展,親眼目睹了危害,才知道職田的弊端。”

  “隨著時代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初稅畝確定土地私有制,賦稅制度也逐漸完善。”

  “官吏的俸祿也逐漸從單純的職田,改為了職田和錢糧布帛并行。”

  “交通便利的地區,就由朝廷直接發放俸祿。”

  “偏僻的地方則繼續采用職田制度。”

  “到了漢朝時期職田制度徹底被廢除,統一采用錢糧布帛作為俸祿。”

  “但因為交通等因素,直接發錢糧依然有非常大的不便。”

  “比如有些偏遠地方的官吏,大半年才能拿到一次俸祿。”

  “還有些官吏的俸祿,莫名其妙就沒了。”

  “總之在官員俸祿這一塊,賬目是非常混亂的。”

  “不過不管怎么說吧,漢朝施行錢糧布帛俸祿制度,為后人積累了足夠的經驗。”

  “到東漢末年,因為寒冷期導致的土地減產,糧食已經無法養活龐大的人口。”

  “而且隨著黃巾起義,朝廷也失去了對地方的掌控,無法再順利收稅。”

  “于是在漢獻帝時期,實際掌握國家大權的曹操,就恢復了職田制度。”

  “按照品級不同,給官吏劃分職田耕種。”

  “之后這個制度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到了隋唐時期,隨著天下大一統的到來,人口迎來爆發式增長。”

  “京畿附近最為繁華人多地少,朝廷在京畿周圍也沒有足夠的土地,劃給官吏當職田。”

  “于是改成了京官發錢糧,地方官員繼續給職田的并行制度。”

  “到了宋朝差不多也是這種情況,富庶、交通便利的地方,直接發錢糧。”

  “偏遠、交通不便的地方,繼續劃分職田。”

  “元朝制度非常混亂,但在官員俸祿方面,依然仿照的唐宋制度。”

  朱標疑惑的道:“那大明為何發錢糧布帛,不分職田呢?”

  馬鈺解釋道:“我猜,應該是沒那么多土地分給官吏。”

  戰亂年代,土地基本都是丟了又奪回來,奪回來又丟失。

  唯一能穩定占據的,也只有應天這一塊地方。

  但應天是朱元璋的命根子,自然不能拿這里的土地給官吏當職田。

  其他地方不穩定,說丟就丟了,劃分給官吏當職田人家也不愿意啊。

  發錢糧布帛,就成了最好的辦法。

  屬于是戰亂年代的權宜之計。

  朱標恍然大悟:“我懂了,現在大明一統天下,是不是也會采用職田制度?”

  馬鈺頷首道:“等天下真正穩定,你爹大概率會重啟職田制度。”

  原本歷史上,朱元璋在洪武十年重啟職田制度。

  但隨著朱棣當皇帝,大明的很多制度開始改變,職田制度也逐漸被淘汰。

  具體是在什么時候被廢除的,已經無法考證。

  但可以肯定的是,職田制度是在明朝被廢除的。

  朱標點點頭,沉思許久才說道:

  “我以為目前恢復職田制度利大于弊。”

  馬鈺眉頭一挑,問道:“哦,為什么?”

  朱標解釋道:“職田制度確實存在很多弊端,但它的優點實在太突出了。”

  直接幫朝廷解決了官吏俸祿問題,緩解了財政壓力。

  大明剛剛一統天下,經濟還沒有恢復,財政是非常不健康的,無法負擔官吏、軍隊的俸祿。

  “現在大明地廣人稀,有足夠的土地劃分職田。”

  “等過上二三十年經濟繁榮起來,朝廷財政轉好,再根據情況決定是否改為以錢糧發放俸祿。”

  “而且采用職田制度,你剛才說的恢復鄉官體系,也有了施行的基礎。”

  馬鈺笑道:“不錯,你的這個想法很務實,特殊時期就要采用特殊之法。”

  “不只是官吏的俸祿可以用職田制度撐過去,軍餉也一樣。”

  朱標心中一動,說道:“府兵制?”

  馬鈺頷首道:“對,府兵制。”

  “現在大明地多人少,有足夠的土地來搞府兵制。”

  “尤其是北方人煙稀少,之前我們商議的是搞人口遷徙,平衡兩地人口。”

  “但大批量遷徙百姓,必然會引起反彈。”

  “搞府兵制就能避免許多麻煩。”

  “把南方籍的士兵家屬遷徙到北方,朝廷給他們分配土地定居。”

  “府兵自備軍械糧草,朝廷可不廢一粒糧養活百萬大軍。”

  “貞觀年間國庫歲入三百多萬貫錢糧,朝廷還能有結余,多賴職田和府兵制度。”

  “而且府兵的戰斗力,縱觀整個歷史都是排在前三的。”

  “大明想要開創更大的功業,以后仗還有的打,搞府兵制可以說一舉多得。”

  府兵戰斗力遠超募兵,原因很簡單。

  府兵是當兵的時候,一次性分配幾百畝地。

  地到手子子孫孫都有了保障,就算第二天戰死也沒關系。

  這就意味著他們沒有后顧之憂。

  說的殘酷一點,府兵制就相當于是用一定數量的土地,一次性買斷士兵的生命。

  在當兵那天就說好了的。

  報名當府兵,就意味著接受了這個交易。

  至于會不會有人報名,這根本就不用懷疑。

  朝廷要真說當兵就分幾百畝地,報名的隊伍能從北極排到南極。

  永遠不要懷疑土地在華夏人心目中的地位。

  所以在當兵那天開始,大家就做好了死的心里準備。

  而且他們還可以通過軍功獲得升遷,乃至獲得爵位封賞,改變家族命運。

  因此他們比較遵守軍法軍紀,也敢打敢戰敢死,往往能爆發出強大的戰斗力。

  唐朝鼎盛時期,府兵幾百人就敢向幾千幾萬敵軍發起沖鋒,關鍵還能打贏。

  但是等到府兵制崩壞,唐朝開始搞募兵制,戰斗力就拉胯了。

  唐德宗時期,甚至出現了唐軍和藩鎮兵演戲,騙取朝廷糧餉的事情。

  原因很簡單,募兵是按月吃餉的。

  死了就死了,啥都沒有了。

  所以大家都比較惜命。

  說的直白點,一個月幾升米拼什么命啊。

  戰斗力自然就高不到哪去。

  所以在明初搞府兵制,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但府兵制最多維持五十年,甚至在二三十年后,就要有計劃的往募兵制轉變。”

  “絕對不能等到府兵制徹底崩潰才想著去改。”

  朱標連連點頭:“有三十年足夠了。”

  “先用府兵制,既緩解朝廷財政壓力,又有助于調整人口布局。”

  “等過上三十年,人口增長上來,就搞府募結合。”

  “募兵鎮守各地維持內部穩定,或者去重要城鎮負責防守工作,府兵則主要負責進攻。”

  “然后慢慢的將府兵淘汰,全部替換成募兵。”

  “職田制度也可以照此辦理,先用職田緩解財政壓力。”

  “過上二三十年,經濟繁榮朝廷財政富裕之后,就以京畿為中心逐漸廢除職田,改為發放錢糧。”

  馬鈺贊道:“殿下英明。”

  能這么快就琢磨透其中的門道,朱標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確實很強。

  “不過廢除職田之事沒那么簡單,還需從長計議。”

  朱標點點頭表示明白。

  大明的疆域將會非常廣闊,俸祿的發放會變得非常復雜。

  最大的難題在于,如何及時把俸祿發放到官吏手中。

  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朝廷就算有再多錢也沒用,職田制度就沒辦法真正廢除。

  但這個問題要怎么解決……

  馬鈺笑道:“殿下沒事兒的時候,可以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朱標頓時就知道,馬鈺已經有了想法。

  不過他既然這么說了,就意味著并不想現在就揭曉答案。

  所以也就沒有在再追問,而是說道:

  “好,回去我會仔細思考這個問題,希望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馬鈺點點頭,又想起另外一個問題,于是說道:

  “勸一下你爹,給官吏們提高一下俸祿吧。”

  朱標愣了一下,顯然沒想到他會聊到這個話題:

  “現在官吏的俸祿很低嗎?沒聽人說過啊。”

  馬鈺嘆道:“就你爹那脾氣,誰敢說?”

  “就這么說吧,你爹給官吏發的俸祿,只夠吃飯的。”

  朱標撓了撓頭:“這還不夠嗎?”

  馬鈺非常無語,這孩子被他爹給帶壞了: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這句話還可以有另外一種解釋,倉廩實人們就必然會追求禮儀,衣食足就會更加在乎榮辱感。”

  “官吏們吃飽穿暖了,就必然會有一些額外的追求。”

  “比如琴棋書畫,比如訪談會友,比如人情往來,這是人性無法避免的。”

  “尤其是人情往來,對官吏來說有多重要我就不說了。”

  朱標點頭表示理解,別說是官吏,就算是普通人也同樣需要人情往來。

  不論是別的愛好還是人情往來,都需要錢。

  想到這里,他已經明白馬鈺為什么說官吏俸祿低了。

  確實很低,低到了只能溫飽,別的壓根就不用想。

  可是官吏又需要人情往來,怎么辦?

  答案很簡單,貪。

  這時馬鈺又說道:“提高俸祿沒辦法杜絕貪腐,但可以讓清官過的更好。”

  “我們不能讓清官流血又流淚。”

  原本世界,洪武年間有個叫曾秉正的官吏,任職期間清廉自守且能力也很出眾。

  朱元璋非常欣賞他,準備提拔他來中央任職。

  然而他因為太清廉,以至于連赴京的路費都沒有。

  可他又不能說自己俸祿太低沒路費,那就等同于非議君主。

  所以他只能委婉的表示,自己想在地方任職。

  被拒絕的朱元璋很生氣,既然不想來京城任職那你就別干了。

  于是就把他給罷免了。

  曾秉正也沒解釋,就收拾行李準備回老家。

  然而仔細一算,回家的盤纏都不夠,只能把四歲的女兒賣了湊路費。

  朱元璋得知后大怒,你這不是打我的臉嗎?

  于是將曾秉正給殺了。

  曾秉正賣女兒肯定不對,但明朝的俸祿有多低可見一斑。

  真就是,在大明朝當清官得做好餓死的準備。

  馬鈺自然不希望此類事情重演,既然提起了俸祿的事情,那就順便一塊解決了吧。

  “而且俸祿太低,官吏也有了貪腐的借口。”

  “提高俸祿,他們再貪腐朝廷處置他們就更站得住腳。”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