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343章 銀根又緊和金銀套利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隨機推薦:

  蘇澤并不知道勛貴們的謀劃,就算知道大概也只會覺得正常。

  從武監成立的那一刻開始,職業軍人這個團體就必然要登上歷史舞臺。

  本來當做后備軍官團的禁衛營,這些勛貴卻想搞成參謀團?

  任何制度的設計者,都無法料想制度最后會落實成什么樣子。

  當然,這一切還只停留在勛貴們的謀劃中,最后禁衛營能不能真的成為內閣一樣的軍事參贊機關,就要看多方博弈的結果了。

  六月二十三日,在多方配合下,武監新生入學的儀式終于籌備完畢。

  蘇澤看看著這一期的新生名單。

  名單上,依然以等待襲職的世兵子弟為主的。

  但是這一期兵部加強了考核標準,勛臣子弟和世兵子弟,不僅僅要進行讀書寫字的考核,考察基本的兵法素養,還需要進行武藝測試。

  只要有一項不合格,就要先降入武監預科讀書,等讀完之后考核通過才能升入武監。

  除此之外,還有二十名從地方上推薦的武學尖子。

  這些都是地方學政官員推舉而來的,都通過了兵部的考核,素質相當不錯。

  其中有一個名叫祝山的讀書人,他已經取得了秀才功名,但是從小就向往在沙場上建功立業,向地方提學自薦獲得了推薦名額。

  祝山通過了武藝測試,箭術和體能都達到了優秀的水平。

  雖然蘇澤也是盡心經營了,和原時空競爭激烈的軍校相比,大明的最高軍事學府依然像是個草臺班子。

  但蘇澤知道,日后武監最有成就的,大概也就是這么前幾批的學生。

  沒辦法,在東亞內卷體制下,最不缺的就是人才了。

  大明初年,秀才就算是不錯的學歷了。

  但是到了今天,“窮秀才”已經用來形容窮困的讀書人了。

  這前幾批武監畢業生,必然會占據最重要的崗位,他們的后來者就要等著他們讓出位置才有機會。

  雖然歷朝歷代都喊著“人才無價”,但實際上人才是不值錢的,真的值錢是能鍛煉人才的崗位。

  最后能走到高位的人才,都是需要一個個崗位歷練出來的,如果向上的通道堵塞,那無論讀書再厲害也沒有出頭的機會。

  對于前幾屆的武監生來說,京營新軍剛剛成立,大明朝也處于對外的擴張期,只要能活下來就一直有升遷的機會,而不用擔心前面有人擋著路。

  但是等幾期過去,就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從基層做起,拼盡全力爭取一個向上突破的機會了。

  就在蘇澤剛剛弄完了武監新生的事情,兩名戶部官員來到了報館。

  戶部山東清吏司主司葛燁,戶部山東清吏司郎中魏惲。

  當年蘇澤因為張居正的提議,掛在戶部山東清吏司下擔任員外郎,和兩人曾經有過共事,相處的相當愉快。

  葛燁是個嚴謹的務實官員,而魏惲也是個能力不錯的年輕官員。

  后來蘇澤在推廣商稅的時候,提議在山東清吏司下設立商稅局,推薦了魏惲擔任局長,商稅工作也開展的不錯。

  蘇澤將兩人請入報館,葛燁說明了來意。

  “蘇翰林,我們二人是為了登萊鑄幣的事情而來。”

  “登萊鑄幣?”

  蘇澤有些疑惑。

  難道是鑄幣工坊出了問題?

  原本負責鑄幣的登萊鎮守太監張誠升入司禮監,繼任者聽說也是個能干的太監,不應該這么快就出問題吧?

  葛燁說道:

  “鑄幣所鑄幣至今,來往登萊港口的商人都是用銀元交易,登萊鑄幣所鑄幣數量連月下滑,已經影響了內帑火耗收入。”

  “內閣和司禮監多次查問,張閣老也對我們山東的近況不滿意。”

  蘇澤看向兩人,也明白了兩人的來意。

  登萊鑄幣所開設多年,一兩銀子可以鑄成兩枚銀元,這巨大的鑄幣利潤,已經成了朝廷財政的重要收入。

  但是市面上的野生銀子總是有限的,而且商人知道在大明港口交易,自然會換成銀元再來港口,這樣能收到的鑄幣稅必然要下滑。

  這本來不是蘇澤擔心的事情,但是葛燁下一句話,卻讓蘇澤皺起眉頭,葛燁說道:

  “登萊市面上的銀元也在外流,而且不僅僅是登萊如此,其他港口的銀元也有這個趨勢。”

  “我就不明白了,朝廷鑄了這么多的幣,最后都去哪里了?”

  銀元外流可是大問題,發行貨幣不足,是會阻礙經濟發展的。

  可大明就是一個白銀黑洞,才開海了這么短時間,錢荒問題又來了。

  信用貨幣自然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大明寶鈔被玩壞了之后,民間短期內是不可能再接受紙鈔的,銀本位實在是一個不得已的選擇。

  蘇澤只能說道:

  “兩位將登萊鑄幣的數據和銀元流向資料送來我這里,蘇某想想辦法吧。”

  葛燁和魏惲連忙說道:

  “多謝蘇翰林!”

  蘇澤剛送走兩人,太子身邊的太監張宏又來到了報館。

  “太子請我過去?”

  蘇澤整理了一下衣冠站起來,他這才想起來這些日子都忙著武監的事情,沒有去詹事府給小胖鈞上課。

  張宏臉上陪著笑意,在路上的時候張宏說道:

  “蘇翰林,是武清伯世子返京了。”

  武清伯世子?不就是太子的舅舅李文全嗎?

  蘇澤想起來,上個月的時候,他用飛鴿傳書和澎湖知縣王家屏通訊,王家屏說李文全帶領澎湖殖拓商團的船隊去了倭國堺港。

  看來是從堺港返航了啊。

  蘇澤嘴角帶著笑意,自從倭國通政署的報告傳回京師后,倭國有大量銀礦這件事,引起了朝野的議論。

  其實這件事在民間不是什么秘密。

  東南倭亂前,倭國商人就向大明出口了大量的白銀,倭國產銀這個說法在沿海幾乎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但是由于東南抗倭戰爭的問題,倭國貿易屬于敏感話題,沒人會拿出來公開討論。

  而等到開海以后,大明商人也忙著通過貿易賺錢,也沒人會再說這個話題。

  黃文彬和朱俊棠的報告,只不過是讓大明上層注意到倭國富銀這件事。

  這其中最興奮的就是小胖鈞了。

  《奏設倭國通政署刺探疏》是太子的第一份政疏,是太子的第一次政治實踐。

  如今倭國通政署帶回來這么大一個消息,又加上一本黃文彬分析倭國國民特性的書,帶回了大量倭國情報。

  這不都說明了太子有知人之明嗎?

  倭國通政署的報告送到內閣后,就連閣臣們也都夸贊太子,隆慶皇帝聽了之后十分高興,又賞賜了詹事府一次。

  武清伯世子李文全赴倭貿易了一圈,肯定帶回來了更多的消息,所以太子才著急召見自己。

  蘇澤掏出一枚銀元,塞進了張宏的手里。

  張宏也很有默契的收下,他現在是東宮的太監,還不是司禮監的大太監。

  大明朝的東宮是歷代最沒有自主權的東宮,沒有獨立的金庫,完全依附于內帑撥款。

  就和窮翰林一樣,張宏也只是未來可期。

  但是身在這個職位上,需要打點的地方又多,蘇澤也看出了這位太子身邊首席太監的窘迫,經常用購買消息的方式結交他。

  張宏自然也是對蘇澤十分的感激,而且蘇澤對待太監的態度也相當自然,絲毫看不出歧視的意思,也沒有讀書人的倨傲。

  到了東宮后,蘇澤在明倫堂見到了闊別已久的武清伯世子李文全。

  和上次相見,李文全整個人曬黑了一圈,但是整體的精氣神卻比之前更好了。

  原因自然也很簡單,武清伯李偉也是個抽象的,明明自己外孫就是太子,還摳門的和老農一樣。

  李文全能脫離這個爹,闖出一番事業來,狀態自然不一樣。

  要知道李文全如今可是大明皇商、登萊保險聯會的會長,登萊殖拓商團的執行長。

  他在澎湖還擁有大片的甘蔗種植園,旗下產業還有蔗酒廠、白糖工坊,更擁有一支能在亞洲遠航的船隊。

  論個人財富,他在大明歷代外戚中都能排到前列了。

  “蘇師傅,您猜舅舅返回京師之前去了哪里?”

  飛鴿傳書這件道具過于奇幻,蘇澤裝作猜不中的樣子,小胖鈞這才笑著說道:

  “原來也有蘇師傅不知道的事情!舅舅在返回京師之前,遠航去了倭國!”

  聽到這里,蘇澤裝作驚訝的表情,對著李文全說道:

  “那今日蘇某可要好好聽一聽世子的見聞了。”

  李文全也帶著笑容,講起了他的此行。

  “我們的艦隊從澎湖臺南港出發,正好趕上了正確的風向,僅用了幾日就抵達了琉球。”

  “艦隊在琉球買到了前往倭國堺港的海圖,還雇傭了幾名去過堺港的向導,沒有費多少力氣,我們就到了堺港。”

  蘇澤微微點頭,東北亞貿易本身就是非常成熟了,其實很多大明商人都去過倭國,只不過因為政治問題藏著。

  李文全只能說是半官方身份親自去往倭國的第一人。

  李文全回憶道:

  “其實堺港就是第一個小島,原本只是附近的商人會聚集在這里做生意,后來逐漸成為海港。”

  “前朝的時候,倭國和我大明的勘合朝貢,都是從堺港起航。”

  “倭國進入亂世后,堺港也靠著左右逢源,保證了安全。”

  李文全描繪道:

  “堺港也是個神奇的地方,李某在堺港見到了戴南蠻帽的佛郎機商人,披袈裟卻腰插肋差的僧侶,還有剃著武士發髻卻身穿西洋僧侶衣服的倭人,還有遍地都是說著漢語的商人。”

  蘇澤對此倒是不意外,堺港可以說是倭國貿易的中心,而對明貿易又是倭國貿易最重要的一環,堺港商人肯定是會說漢語的。

  李文全又說道:

  “這堺港也是神奇,因為地處各方勢力之間,竟然掙得了一個半獨立的地位,只需要向周遭最強大的大名上繳保護費,就可以維持自治。”

  朱翊鈞問道:

  “那堺港遭遇外敵怎么辦?當地豈不是一片混亂?”

  蘇澤看到小胖鈞又動心,還好李文全說道:

  “殿下,不是如此。”

  “這堺港雖然沒有大名統治,但是他們本地有一個名叫三十六人眾的組織,專門負責處理堺港的大小事務。”

  “堺的周圍有注滿水的壕溝,各町兩端也用木板相互隔開,到夜晚上鎖以保護市內安全。”

  “一旦堺港遇到威脅,三十六人眾還會出錢雇傭士兵來保護堺港,還有西洋雇傭兵來應征,堺港就是這么渡過幾次危機的。”

  小胖鈞聽完也搓手道:

  “這世上竟然還有這樣的城市?”

  蘇澤笑著說道:

  “殿下,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這堺港其實也不稀奇,這佛郎機有威尼斯,也是這樣的自治城邦。”

  李文全連連點頭說道:

  “蘇翰林果然博學!李某在堺港遇到一名佛郎機人商人,他就是威尼斯人,他也說堺港和威尼斯很像,都是商人自治管理的城邦。”

  對于堺港的風土人情,小胖鈞的興趣也不大,畢竟堂堂大明太子,也不會關心一個彈丸小國的港口城市。

  小胖鈞說道:

  “舅舅,快點和蘇師傅說說,您發現的賺錢法門!”

  原來是賺錢的事情啊。

  蘇澤才知道為什么小胖鈞火急火燎的喊自己過來。

  李文全說道:

  “蘇翰林,這就要慢慢說了。”

  “李某到了堺港之后,發現當地竟然通行我大明的銀元和黃銅幣,甚至不僅僅如此,永樂通寶在當地也是通行貨幣。”

  “聽說那倭國大名織田信長,他的軍旗上就繪著永樂通寶。”

  蘇澤也不意外。

  倭國雖然產金銀,但是鑄幣技術落后。

  而且金銀是大額貨幣,其實算是貴重品了,商業流通需要的反而是更小份額的銅錢。

  大明周圍國家的貨幣需求,導致大明一直缺銅的問題,從明初就已經存在了。

  雖然大明歷代都嚴格強調禁銅令,禁止朝貢商人攜帶大明銅幣出國,但是依然有大量的銅幣流出。

  如今大明已經開放海禁,允許自由貿易。

  那么鑄造精美的銀元和黃銅幣,自然也迅速流入到了周圍的貿易城市,成為當地的交易貨幣。

  蘇澤想起剛剛戶部郎中葛燁說的銀元外流問題,看來有一部分銀元是回流倭國了啊。

  李文全輕咳了一聲說道:

  “正如倭國通政署兩位大人所說,倭國真的有大銀山!”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